一個多時辰的立儲之爭,最終是以皇帝劉禪的秘密立儲而結束。


    但是——


    結束的,其實隻是朝堂上的爭論。


    因為在散朝之後,未央宮內和未央宮之外,關於這場立儲之爭的話題還未結束。


    先說未央宮內。


    散朝之後,劉禪直接就去了皇後的椒房殿。


    “梓潼見過陛下!”


    見劉禪回來,張鴛微微福身,向劉禪行了個禮;劉禪則是一臉疼愛的將其扶起,倆人回到寢宮內,看著搖籃中的皇子劉諶,劉禪嗬嗬細語道:“諶兒,將來汝可要做一位有為的君主。”


    “多謝陛下!”


    劉諶才剛滿月,他自然還不能回答劉禪,最多也是咿咿呀呀的笑笑,算是他對父親的回應。


    但是張鴛卻不自覺的,向劉禪道了一聲感謝。


    “梓潼何故謝朕?”劉禪笑著問道:“應是朕感謝梓潼才對,這些年若不是梓潼悉心陪伴,朕豈會有今日?”


    這是劉禪的心裏話,因為剛來到這個世界時,他其實是有些失落的,畢竟他知道曆史上劉禪的命運,以及劉禪所統治的這個大漢王朝的命運。


    曆史上的蜀漢,就是一個偏安一隅的小朝廷,即使有一代大賢諸葛丞相殫精竭慮,也未能扭轉乾坤,更何況是他這樣一個未來世界的網文撲街作者。


    何以以小博大乎?


    但是,穿越已成既定事實,劉禪無法讓自己離開這個紛亂的世界,除非他選擇去自掛東南枝,但是他又不是那種喜歡輕生之人。


    麵對已知不堪的未來。


    剛回成都登基那段時間,表麵看上去,劉禪似乎並沒有什麽特別的變化,倒是比以前更加樂觀一些。


    其實隻有他自己知道,他很鬱悶,他很沮喪。


    他對未來沒有任何的憧憬,其實是他都不敢憧憬。


    弱漢何以抗衡強魏乎?


    也就在這段對他來說,最為難熬的時間,身邊卻一直有劉禪的原配張鴛陪著,張鴛經常會給予他鼓勵。


    因為張鴛並不知道曆史的進程,她隻知道她是張飛的女兒,她是大漢王朝的皇後,她相信丞相諸葛亮,她相信自己的丈夫大漢天子劉禪,她相信大漢曆代先帝,一定會保佑劉禪,保佑大漢王朝複興,從而萬世永昌。


    天天聽著張鴛的鼓勵,劉禪對於原來迷茫的未來,慢慢開始有了憧憬。


    正所謂事在人為。


    更何況,自己身邊還有一位才智超群的神人孔明。


    於是劉禪才開始了一係列的計劃。


    比如給丞相減壓,傳授諸葛亮與趙雲練習太極,以此讓前世的偶像,可以活得更久等等。


    如今十年過去了。


    再回頭看看他在三國的這十年,他也曾遇到過風險,比如在潼關時,若是他的行動稍微慢一些,要是曹魏反應再快一些,他或許早已三世為人了。


    不過他是幸運的,十年間,他經曆了很多事情。


    但是結果都是好的。


    大漢走向了另一條軌跡。


    這一切的功勞,劉禪覺得,都是因為張鴛,正是因為她最初的鼓勵,一直的陪伴,才讓他改變了這一切。


    劉禪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所以當張鴛誕下皇子時,他直接為他們的兒子取名為劉諶。


    取這個名字,雖然是有為了紀念原來曆史上的蜀漢北地王的意思,當然他也希望他們現在的小劉諶,將來也能像曆史上的北地王劉諶那樣,做一個有骨氣的劉氏皇子。


    至於冊立儲君,其實在劉禪的心裏,早就有了決定。


    唯劉諶不可。


    先不說什麽古人尊崇的立長不立幼,立嫡不立長的傳統,其實最重要的就是因為張鴛。


    他要讓張鴛的孩子,成為未來的繼承人。


    唯一的繼承人。


    以此來回報張鴛對他的付出。


    可是——


    他卻在朝堂之上,選擇了秘密立儲。


    這是為什麽呢?


    因為——


    他要保護劉諶,同時提前遏製將來可能會發生的奪嫡之爭。


    雖然現在他隻有劉譚、劉諶兩個皇子,但是他今年才二十六歲好不啦,他的幾位後妃,年齡最長的張鴛,也才二十五歲,最小的張鴦則隻有十五歲。


    他還有大把的好時光,可以讓他去揮霍。


    未來他會有很多的皇子。


    若是將來皇子多了,誰能保證不發生皇子爭位的事情?


    秘密立儲,就是為了防止將來有可能出現的兄弟相殘,同室操戈的悲劇發生。


    這件事,劉禪也跟張鴛有過商討,也得到了張鴛的認可。


    而且張鴛還非常的感動,雖然她隻是一階女流,但是皇室宮廷爭鬥的事情,她也是有所耳聞的。


    現在她有了兒子,又是嫡子,她自然知道,如果劉禪現在直接冊立劉諶為皇太子,將來劉諶極有可能成為各種攻擊的目標。


    為了保護兒子,采用秘密立儲的辦法,卻是上佳之選。


    ...


    椒房殿內,一家三口因為秘密立儲之事是其樂融融;不過在未央宮之外,有倆人卻也是談笑風生。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丞相府一書房內。


    禦史大夫徐庶,飲下一口清茶,笑著說道:“丞相,現在您可以放心了吧。”


    “元直所言極是,陛下今日之舉確實讓亮意外;”諸葛亮點了點頭,輕搖手中羽扇,感歎道:“這秘密立儲之法雖然古之未有,但是卻杜絕了將來可能出現的皇子爭位,而且還能讓所有的皇子,因此努力成材。”


    徐庶也是點了點頭,因為今日這場朝堂立儲之爭,其實就是他與丞相諸葛亮故意為之。


    當今天子登基也有十年之久,可是這十年裏劉禪卻還未參與治國理政,在徐庶歸漢之前,軍國大事,全部由丞相諸葛亮決斷。


    後來徐庶歸漢,被劉禪拜為禦史大夫,從此諸葛亮便將內政之事,交給了徐庶治理,而他則主管軍事。


    但是——


    諸葛亮很清楚,是人終會老死,無論是他諸葛亮,還是禦史大夫徐庶,他們總有一天,也是會老死的。


    而且,他們應該會比天子劉禪,死得更早。


    他倆在世,他們還能替劉禪治理天下,但將來若是他倆先後離開人世,劉禪又該依靠誰來治理呢?


    畢竟他們現在年歲已經不小了。


    正所謂黃土已經埋了半截。


    這件事,一直讓諸葛亮有些憂心。


    不過最近幾年,劉禪的變化,也讓他看在眼裏,比如兵出子午穀,最終一戰而定關中。


    還有他發明創造出來的那些新式武器,以及改善的一些利國利民的技藝。


    諸葛亮對此都很欣慰。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其實早在遷都長安之時,他就有意無意的開始將一些國事放手給劉禪,讓他慢慢開始參與治國理政。


    比如冊封徐庶,比如劉禪提出的科舉製度,他都沒有過多幹涉,反而是從旁協助。


    他的目的很簡單。


    他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劉禪可以全麵治國理政。


    如今同時出現了兩位皇子,分別是皇長子和皇次子,可是皇長子是庶出,而皇次子卻是嫡出。


    要是朝堂之上,出現支持兩位皇子的爭鬥。


    劉禪又會做出怎樣的決斷?


    所以在今日在朝堂之上,就出現了禦史大夫府的人,刻意站到庶出的皇長子劉譚這一邊,力勸皇帝劉禪冊立劉譚為太子。


    而丞相府的人,則遵循古法,極力支持嫡出的皇次子劉諶為太子。


    兩方相爭,皇帝需得做出最終決斷。


    原本諸葛亮以為,劉禪在麵對他與徐庶倆人,出現了不同的意見之時,劉禪或許會陷入兩難之境,最後劉禪或許會如往常那樣,不得已而詢問他的意見。


    可是——


    今日的劉禪,遇到這個兩難的選擇時,卻輕鬆化解,而且還做出了讓兩方都不能拒絕的辦法。


    秘密立儲,古之未有。


    但是,誰能說此法就不可取?


    正如劉禪所問,誰能保證立嫡或者立長,將來就一定不會出現皇子爭位的事情?


    但是秘密立儲。


    嫡出的皇子有機會,庶出的皇子也有機會。


    況且最終立誰,皇帝並未當下做出決斷。


    未來誰都有可能。


    皇子們想要獲得機會,就得先努力做到有這個能力,而非是要用非常手段去獲取。


    “丞相!”徐庶笑著說道:“看來我們是時候該讓陛下,親自參與治國理政了。”


    “嗯!”諸葛亮也是點了點頭,道:“元直所言,正是亮久夢之事,哈哈哈!”


    一陣爽朗的笑聲過後,諸葛亮感歎說道:“如此,你我將來在九泉之下,也才有顏麵見先帝矣。”


    “哈哈哈!”


    這場立儲之爭結束之後,大漢朝廷就發生了一些改變。


    往日有關軍政之事,皆是禦史大夫府、丞相府做出決定,然後就直接實施執行,若是遇到重大決策時,會在朝會上公議,大臣們商討出最終結果,然後由皇帝劉禪拍板決斷。


    可是現在卻不同了。


    五日一朝的規製,變得更加嚴格起來,而且每一次在朝會之上,朝廷各部的事務決斷,都會先表奏天子劉禪,在得到劉禪認可之後才會正式施行。


    還有更重要的,就是每日都會有數量不等的奏表,送進皇帝的書房宣室殿。


    看奏章?


    劉禪做了十年皇帝,還真沒看過多少奏章,一般情況都是在五日一次的朝會上,會有大臣們遞上一些奏表,讓他禦覽決斷。


    不過大部分奏表,最終都會是根據丞相諸葛亮、禦史大夫徐庶的意思做出決斷,因為軍國大事,劉禪更相信他們兩人。


    可是現在,每日送來的奏表,各種五花八門的朝政之事,都是一份份竹簡,或者書劄,就這樣冷冰冰的送到宣室殿。


    剛開始,劉禪以為徐庶跟諸葛亮,隻是讓他看看就行。


    可是,每天早上送來的奏章,下午禦史大夫府,或者丞相府就會有官員進宮,他們會來取回皇帝批示過的奏章。


    “這些奏章朕都已經看過了,請相父與徐愛卿酌情辦理即可。”剛開始,這些官員進宮時,劉禪都會如此說。


    可是這些取奏章的官員卻道:“回陛下,徐禦史、丞相請陛下做出批示。”


    劉禪一時有些發懵,因為他沒有批示的奏章,相府和禦史大夫府的官員,均拒絕取回,除非劉禪對奏表之事,做出批示。


    這——


    ......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三國:這個阿鬥不用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酸湯折耳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酸湯折耳根並收藏穿越三國:這個阿鬥不用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