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原指山海關以外的中國疆土。後泛指“遼、吉、黑”東北三省有時亦包括內蒙合稱“東北四省”。


    自夏朝大禹治水時東北就作為一個方位被擴入中華版圖。《尚書?禹貢》有言:“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九州中的冀州和青州就已涵蓋遼寧的部分地區這也是有文字起東北第一次被載入典籍。後《尚書?堯典》又拆九州為十二州新增的幽州營州更以遼河為界細化為遼東和遼西。不過此十二州並未包括今天的吉林和黑龍江僅以“東北”代稱遼寧。


    戰國之後東北的政治地位生了根本性改變。位於北方的燕國為防禦勁敵東胡的侵擾從燕昭王執政時開始修建長城幾乎把今遼寧全境包括並設立郡縣以轄其地。《史記?燕世家》記載甚明:燕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穀、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以上五地分別為今河北宣化、北京密雲、遼寧淩源、遼寧北鎮以西和遼寧北鎮以東這是有史以來中央集權次在遼寧也是在東北地區建製設郡。


    後秦嬴政統一六國仍把防禦北方胡人當作要任務。令蒙恬扶蘇督軍3o萬並攜勞力百萬續接燕趙長城使之與秦長城一體更加以延伸。《史記?蒙恬列傳》有文可證:“因地形用險製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裏”。後秦滅至兩漢三國時除繼續保留遼東、遼西、右北平三郡前漢時增設蒼海郡、玄菟郡、樂浪郡、臨屯郡、真番郡。這些郡已把今鬆花江流域、圖們江流域相當於今吉林省及接近黑龍江省地區置於轄境之內特別是把今朝鮮部分領土也劃入四郡歸為漢的統一管轄之下。隨著曆朝不斷擴大管轄範圍郡縣製的鞏固和完善東北區域最終形成。


    而後中國經曆隋唐隋國運不過3o餘年外與高句麗興兵混戰內受瓦岡李唐重創早早結束了兩代即滅的命運著實無力推動東北展。[]太宗繼位後勵精圖治連續收複失地積蓄國力;後高宗李治興兵滅掉高句麗甚至在今朝鮮領土上建製設郡!氣魄之大令人驚歎。遺憾的是顧及到各種原因唐朝不斷縮小領土轄地最後又退回到秦漢時期所轄版圖。


    元代承前啟後作為祥於東北的部族它不僅承認遼金人的東北區域說法更使之揚光大。《大元一統誌》說:“開元路南鎮長白之山北浸鯨川之海三京故國五國舊城亦東北一都會也。”這裏提到的“東北”就是從當今東北區域這個大範圍說的。於是“東北”這個概念從元代起既是方位又指為區域。


    自明代以後東北地區又有了一個新的名稱這就是人人皆知的“關東”問及“關東”的由來須了解當時形勢:明朝統一全國後先後遭遇兩大勁敵:其一是蒙古即元朝遺黨及後裔元軍雖被驅出京城沿長城北遷但始終未停止對明朝的侵擾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明朝滅亡;其二是女真女真本是散遊在關外多個部族的總稱也是滿族的祖先。明朝本欲采取“東夷製北虜”的策略來讓蒙古女真相互牽製但無奈女真部族在明朝中期羽翼漸豐、異軍突起經常入邊侵擾至明後期努爾哈赤一統女真諸部開始對明朝進行大規模的武裝襲擊故明朝異常注意邊疆布防。


    為抵禦強敵入侵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十四年命魏國公徐達率部修建山海關專設山海衛派重兵守禦。山海關與一般防禦工事不同反映了一種新的防禦構想:關城背依雄峻的燕山山脈臨萬頃碧波的渤海所謂“襟連滄海枕青山”山海關之名即源出此義。山海關一經建成其政治軍事地位立刻顯示出來山海關所在位置恰好處於河西廊的咽喉之地。(.好看的小說)從今遼寧錦州直抵山海關下長約4oo裏背靠醫巫閭山前臨渤海灣於山海之間僅一線之通。這一狹長地帶位遼河以西故稱為河西走廊。山海關像一把大鎖牢牢地鎖住了從東北進入華北的陸路通道。在軍事技術與交通工具不達的古代的確是一座難以逾越的雄關。後來事實完全證明了這座雄關的巨大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像努爾哈赤、皇太極那樣雄才大略清八旗軍隊那樣驍勇善戰在遼西徘徊了2o多年整整兩代人都無法打破這座雄關的防禦隻能望關興歎駐足卻步幾度臨關又幾度無功而返。難怪古人稱讚它為:“兩京鎖鑰無雙地萬裏長城第一關”。


    山海關的出現第一次把華北與東北截然分開自此便成為兩大區域的天然分界線。一座關城竟成為今日華北與東北、遼寧與河北兩區兩省的大致分界線這恐怕是朱元璋徐達所始料不及吧!


    自山海關落成古人就有了內外之分的新地理概念。山海關以西即長城內側統稱“關內”;山海關以東即長城外側統稱“關東”或“關外”後“關內”又逐漸被稱為“關裏”以至後來有山東、河北乃至江南地區的人流寓關外往往不稱省名而泛稱“關裏”。


    清朝在入關前的28年(1616-1644年)中與明朝激烈爭奪東北最後完全摧毀了明朝對東北的統治。並於1644年乘李自成農民軍推翻明朝政權的機會揮師進關占領北京再經過近2o年戰爭徹底打敗了南明政權重新實現全國的統一。清朝是滿族貴族創建的一代封建王朝。它按照自己的意願在全國建立了具有滿族文化特色的政治製度。東北是它的故鄉被清朝統治者尊為“龍興之地”因而受到格外重視很快設官建製逐漸完善起來。自清朝定都北京後以盛京(沈陽)為留都設文武大臣駐守其地。


    清朝政治方針趨向於大統一反對“華夷之辨”、傾向“中外一家”故清入關後不再續接長城但顧及到山海關的戰略地位仍予以保留。但此時山海關的作用已生本質改變稽察往來商旅、抽取稅收成為它的要務。此外由於清朝集權迷信東北是他的“龍興之地”必須要防止外人破壞“龍脈”山海關更成為阻止關內人口進入東北的人工屏障。


    可歎時不我待正當中華民族忙於在小世界改朝換代時西洋人的鴉片和大炮已撞開清政府大門。自此之後局勢每況愈下百姓生活水深火熱之中我祖父的產業也是在這時開始衰敗的。雍和宮西有妙仁堂為京都第二大藥房。下至桔梗陳皮上至靈芝人參無一不全。這祖產始創於康熙三十三年(公曆1694年)與雍和宮同起及至我祖父時已相傳十四代康乾盛世之時可謂日進鬥金。


    我於光緒十一年(公曆1885年)出世清政府當時可謂屢戰屢敗亡國之勢漸露家父為激勵家眾為我取名“知焉”。我雖家道中落但依靠祖輩殷實積蓄仍可養尊處優。祖父對我溺愛有加除對我厭學偷閑姑息縱容之外更在我十二歲時訂下一紙婚約可歎我小小年紀便淪為她人婚夫。


    我自幼聰穎無奈生性頑劣對四書五經搖頭晃尾之態深惡痛絕常與私塾內其他同學戲弄先生缺席逃學幾乎家常便飯仗著祖父溺愛家人也拿我無甚法辦最後便由我去了。十歲之後我逐漸對摸鳥上樹等事失去興趣迷上綠林傳說。當時京城武林名望最盛者乃半壁街(今崇文區)順源鏢局總鏢師王正誼江湖人稱“大刀王五”。他手中一把大刀北起山海關南至江蘇淮陰均無對手無論武義或人品在當時均無人可出其右。順源鏢局鏢師無數除走鏢接任外其餘人等每日均在半壁後街的演操場上習武練功風雨不誤。雍和宮與半壁街相距二十餘裏我等頑童為了觀習演武竟能每天徒步相往。


    時至光緒二十六年京城形勢直轉急下西洋眾列強借清朝誅殺義和團不力之名擁兵直入取了京城大刀王五率部全力抵抗終因寡不敵眾被取了項上人頭。王五被殺之後人頭掛於城門家人無法將之屍體入殮。天津的霍元甲聽聞隻身趕來連夜將王五的頭顱取下埋葬當天晚上霍元甲就住在王五故居西側的一間屋內。


    自農曆五月八國聯軍攻陷塘沽祖父就關掉藥房做好舉家全遷準備。及至六月天津淪陷父親已打點官軍攜家小經由山海關逃至關外。後又聽聞八國聯軍攻陷紫禁城全家便沒日沒夜向東跑見前方群山環繞時與路人打聽方知已至吉林長白地界。


    有崇山峻嶺相圍祖父料想即便是西洋人也不敢貿然入內甚感滿意遂決定舉家定居於此。父親接任祖業重新在東北做起本行店名仍叫妙仁堂。此時我已年方十五漸漸懂事加之國破家亡使得我愈加成熟竟能安心讀書令祖父父親不勝歡喜。


    歲月如梭時光如箭遠方惡報頻傳清政府隻剩殘喘之息祖父也在黯然中去世。家中隻有父親和我可以跑內跑外維持門麵。藥房生意每況愈下漸漸入不敷出。父親在歎氣中度日無有他法。


    我們所居之地位於長白山西北麓(近今吉林省撫鬆縣)居民不多但往來販賣草藥的山民卻不少我見在當地出售成藥利潤甚微便打起草藥的主意。撫鬆臨近長白山地理優勢占盡山中幾乎全為原始森林其中不乏珍奇草藥。百年靈芝千年野參均有人挖出過。這兩種寶物據說可以使死人複活活人增壽德行好的吃了可以直接升仙任你擁有其中哪一樣都可以賣到連城價值。我本居京城生於天子腳下怎能容忍在邊陲之地做一世藥房掌櫃。於是下定決心一定要苦學挖參之道日後重振家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關東異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扯皮大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扯皮大爺並收藏關東異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