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他的自清之詞了,既然敢要求嚴查內務府,也就表明他自己並無與首領太監孫英的勾連。皇帝聞言抬起了眼睛,將他與開口說話的幾個臣子都看了一圈,最終朝藍澤道:“你有何話講?”
藍澤忙急切自辯:“微臣忠心赤膽,絕無藐視皇上的意思,昨日之事是臣思慮不周,臣……”頓了一下,他把將要脫口而出的“請求寬恕”咽了下去,言道,“臣請皇上降罪,甘領責罰。”
雖是剛進冬日,英殿四角卻已經燃著火籠,光焰灼灼,將整個殿宇烘得溫暖如春。藍澤在外頭凍得身體發僵,進屋不久就恢複了過來,到得現在心中打鼓,額角已經滾下汗滴來。
皇帝伸手到禦案上,將藍澤洋洋灑灑寫了千言的申訴與請罪折子緩緩合上,然後隨意甩到一邊,開口道:“你擅自行事辱了朝廷體麵,領罰是應該的。今年的常例就不要領了,罰沒入庫。”
藍澤總算沒有糊塗到底,皇帝口中“庫”字剛落,他連忙伏地猛磕頭,高聲道:“謝皇上開恩!謝皇上開恩!臣日後定當謹言慎行,行事之前深思熟慮,再不給皇上招惹麻煩。”
也不知皇帝後麵是否還要說出別的責罰,他這樣一謝,皇帝便沒接著再說。藍澤頭觸在地上,心中暗道好險。隻罰常例,這已經是最輕最輕的責罰了,等於是什麽都沒罰。
大燕開國時定下的規矩,各等公侯除了最初受封時的獎賞之外,每年皆會收到朝廷下發的常例銀俸,千兩左右的銀子加上一些賞賜,並不值什麽,公侯們自然不靠這個過活,隻是一份君恩而已。皇帝不痛不癢的罰沒了藍澤本年的常例,也就表明了一個態度,方才那些朝臣所說的藍澤的罪狀,皇帝都不認可,輕輕放下了。
藍澤高聲謝恩完畢,皇帝揚臉叫起,然後殿中便又出現了一瞬的靜默。能夠進入英殿議事的臣子,官做到這個份上,都練就了一身人前不露聲色的本事,此時臉上都是沒什麽表情的,隻有不開口的靜默才能反應出他們正在考量忖度的內心。
藍澤受不受罰其實他們並不關心,他們在意的是皇帝的態度。好比兩頭猛獸對峙搶獵物,那獵物死活無關緊要,重要的是兩頭猛獸誰能占得上風。而首輔王韋錄此刻的靜默似乎已經說明,他落了下風。
段騫身為禮部尚書,清流之首,許多時候要做出個態度來體現自身的剛正不阿。當所有人都選擇沉默的時候,往往先開口的就是他。隻見他一撩朝服下拜,俯身跪在了地上,慷慨陳詞道:“皇上,君王之威不可犯,朝廷顏麵不可失,我大燕國富民強,朝野祥和,舉國安居樂業,正是繁榮大治之時。襄國侯藍澤卻於京都腹心之地上演變賣家產抵債的鬧劇,嘩眾街頭,辱沒國體,引士林學子誤會非議,使吾主吾朝蒙上不白之冤,平遭世人指摘,實在是罪不容赦!此等罪過,豈是罰一次常例便能贖償的,臣請皇上重辦襄國侯,以全君王與朝廷顏麵!”
禦案之上羅列著幾堆折子,皇帝麵無表情,從右手邊第一摞上拿了最上頭的幾個,一甩手,盡數仍在了禦階之下。“段愛卿,你說的道理和這上頭大致相同,昨日裏朕已經看過了。”
不通過內侍轉遞,而是扔了折子到地上,這舉動本身就說明了皇帝的態度。剛剛還附和王段二人的幾位朝臣俱都眼觀鼻鼻觀心,沒有跟風。段騫跪行幾步撿起了折子,匆匆掃過之後便將之緊緊捏在手中,攥得指尖泛白,半晌言道:“……臣認為幾位禦史說得有理,會館人大嘩,街頭觀者聚集,所謂‘險釀民變’,誠然不虛。”
皇帝頓時冷笑:“嗬,朕竟然不知你口中的繁榮治世,隻憑一個勳爵賣幾件家當就能民變。原來朕座下的治世,竟是如此岌岌可危。”
段騫一驚,連忙叩首:“臣失言,臣的意思是……”
“不必說了,散朝吧。”皇帝一揮手打斷他,從鎏金九龍座上站了起來,吩咐道,“襄國侯回去閉門思過,他所奏之事,貝成泰主持查明。”
讓內閣次輔去主持調查內務府的宦官,實在是有些大材小用,不合常理。但貝成泰向來不屬王韋錄**,皇帝此言一出,也就是很明顯的表露了對王首輔的不信任。朝臣們頓時各有所思,禦階上內官擺駕,皇帝已經舉步離開了。
一眾臣子隻得俯身山呼恭送,藍澤還高聲嚷著“謝主隆恩”。待得皇帝一走,藍澤身子一歪差點摔倒,實是這半日緊張過度,驟然鬆下來就沒了支撐。
滿殿裏朝臣三三兩兩退出,大多數都繞著藍澤走。首輔王韋錄沉著臉大步走出殿外,禮部尚書段騫慢慢從地上站起身來,朝藍澤冷冷盯了一眼。唯有次輔貝成泰緩步踱到藍澤身邊,笑眯眯道:“襄國侯受驚了,聽聞侯爺有病在身,還是早點回去歇息吧。”
藍澤連忙堆了笑臉:“本侯家中之事還請貝閣老費心詳查,改日得空,一定登門拜謝。”
“哎,不必。”貝成泰笑道,“本閣受命清查此事,為了不惹閑話,還是與侯爺互相避開為好。侯爺放心,本閣定當盡心秉公。”
“多謝閣老。”
兩人作揖道別,貝成泰轉身出殿。藍澤經了這幾句對答方才有些踏實之感,舉袖擦了擦頭上汗水,深一腳淺一腳步出英殿。到得殿外,迎著天邊升起的微光,藍澤舉頭認真看了一會簷下高掛的太祖手書。
英二字,自燕朝開國就掛在了這裏,當年的初代襄國侯也曾屢屢入見參與國事,誰想多年以後傳到這一代,他藍澤生平第一次進殿卻是為了這樣的荒唐事情。長長歎了一口氣,藍澤臉色頹敗地緩緩朝宮門行去。
日頭高起之時,長平王寢房的雕花嵌金門扇方才打開,近身伺候的婢女內侍魚貫進門,服侍他沐浴更衣了約有半個時辰,他才下樓用了早膳,然後晃晃悠悠步入後園去散心。
與平日一樣,散心遊園的時候他身邊是沒有仆婢跟隨的,園子裏也沒有來往做事的下人礙眼,偌大花園隻他一人。長平王走走停停,片刻後繞過一道假山,嶙峋山石之內卻閃出一個人來。
“王爺,藍侯回府閉門思過去了,次輔貝閣老受命調查此事。”閃出的是長隨賀蘭,假山之後原有密道通向外頭,許多時候他都從這裏秘密進內宅。
長平王斜靠著山石遠目看景,賀蘭低聲將早朝的事情一一奏報,殿中諸人言語竟是都一字不差複述出來。須臾奏畢,長平王緩緩勾了唇角,眼角眉梢俱是笑意。
“三小姐實在是妙人啊,本王原以為還要布置些許,不想她竟這般行事,省了本王許多力氣。”
賀蘭垂首道:“恕奴才直言,藍三小姐此舉其實凶險,一個不慎興許惹來大禍。”
“不是有本王麽,怎會有禍。”長平王輕拍山石,轉而思忖道,“隻是她應該不知朝中局勢,也不知會有本王助她,卻敢行了這事——是說她膽大呢,還是莽撞?”
“奴才以為是莽撞。皇上喜怒難定,藍三小姐思慮欠妥。”
長平王沉吟道:“或是通慧到極點,可以準確猜度父皇心意……”
賀蘭道:“藍三小姐深居閨閣,應該不會。”
“算了,且不管這個。貝成泰既然接了此事,那麽咱們就助他一臂之力。”長平王輕輕彈指,烏眸中映了日光流轉,“上次段騫指使禦史張寒血洗池水胡同,本王要與他算賬還未曾尋得良機,這次正好,去告訴唐允動手罷。”
“是。”賀蘭躬身應了,問道:“是否要留下痕跡指向貝閣老?”
“不必,即便不指向他,王韋錄也會疑心是他所為,父皇更會。”
長平王折了一條枯黃柳枝在手,慢慢把玩,“貝成泰暗中襄助太子,借他調查內監與王韋錄的當口,抹掉王係最重要的段騫,太子殿下和王韋錄的梁子不想結也得結了。況且父皇雖不喜王韋錄,但更不喜兒子勾結重臣左右朝堂。”
餘下的話他沒有說,賀蘭也已經明白了,不禁暗暗佩服主子的一石三鳥之計。若將此事辦成,那麽一則除了段騫,二來讓貝成泰身後的太子與王係結仇,更緊要的,是讓皇帝疑心太子。這件事的分量頗重,賀蘭下定決心,一定要協助唐允仔細辦差。
於是賀蘭正色道:“奴才明白輕重,必定做得幹淨,不牽扯王爺。”
然而長平王卻笑了笑,心思已經不在這上頭了,他將手中柳枝彎了幾彎,轉眼折成一枚五瓣花朵形狀,放在掌心仔細端詳一陣,回憶道:“上次見麵的時候,她袖口梅花似乎就是這樣的罷。隻是她心裏思慮太多,連衣上花朵也籠了愁色。”
他合起手掌,將柳枝編成的小花握住,“她的路要她自己走,本王幫她,亦是幫自己。”
勤政殿中,皇帝坐在紫檀書案前提筆批折。右手邊批完的折子已經摞了高高兩疊,左手邊未曾審閱的還有很多。他登基十多年來好事壞事都做過,私下裏臣子們對他褒貶不一,然而無論是誰都不會否認一個事實,那就是他很勤勉。
隻要不生病,這位皇帝從不缺席朝議,更不拖懶,送進宮裏的折子都是當日審批,最遲不會拖過三日便能答複,比他的父親祖父勤謹得多。這一日,依舊是老太監康保在禦前伺候,因為早朝上有了襄國侯一事的爭執,康寶知道皇帝可能心情不好,是以比平日更加謹小慎微,時時注意著皇帝的動作。
快到午間的時候,一直潛心批折的皇帝突然停了下來,握著筆沉思半晌,抬頭道:“叫馬犀來。”
馬犀名為禦前侍衛,實為皇帝心腹近臣,掌暗中刺探之事。皇帝要見他,那麽就是要吩咐一些私密的事情了。康保一聽不敢怠慢,飛快出去親自宣人。須臾馬犀趕來,康保笑著引他進了殿們,之後招手一揮,帶領殿中大小內侍們匆匆退了出去,返身緊閉了殿門。
勤政殿中門窗緊閉,日光從長窗明紙透進來,照見殿中揚起的粒粒微塵。四周安靜得能聽見人的呼吸,每當馬犀在禦前的時候,大多都是這樣靜謐到極點的氣氛。
皇帝靠坐在龍椅之上,手中禦筆早已放下。窗外光線側打在他的臉上,這年過四十卻依然保留了幾分俊朗的容顏便更加輪廓分明。
隻是他一半側臉迎著光,另一半卻淹沒在殿中的昏暗裏,明暗的交錯如此鮮明,使得他的麵容呈現出一種怪異的陰霾。他板著臉孔,沒有多說別的,徑直開口詢問殿中央跪著的密臣:“襄國侯藍澤變賣家產的事情,查出了幾分?”
馬犀一身侍衛服侍,卻比一般禦前侍衛身材瘦小,跪在地上的時候就像蜷縮在角落裏的貓。他磕個頭行了禮,用恰好讓皇帝聽到的聲音恭謹回稟:“臣已查明,襄國侯原本並不知情,聞聽此事還大發了一頓脾氣。”
皇帝留在暗影裏的一側嘴角便微微揚起,與未有半分笑容的臉孔形成鮮明反差,“朕就知道他沒有這個膽子。說吧,是誰做的?是他府中狂妄的清客,還是哪個親眷?”
馬犀稟報道:“是他的女兒。”
“女兒?”皇帝眉毛頓時揚起。
“是,襄國侯府中三位小姐,一嫡兩庶,小女兒遠在青州未到京城,二女兒被祖母禁足,這次行事的是大女兒,是襄國侯唯一的嫡出,族中行三,人稱藍三小姐。”
皇帝沉吟,繼而問道:“多大年紀?”
“十三。”
“十三歲……”皇帝微微驚訝,光影明暗裏的五官動了動,吩咐道,“你仔細說。”
藍澤忙急切自辯:“微臣忠心赤膽,絕無藐視皇上的意思,昨日之事是臣思慮不周,臣……”頓了一下,他把將要脫口而出的“請求寬恕”咽了下去,言道,“臣請皇上降罪,甘領責罰。”
雖是剛進冬日,英殿四角卻已經燃著火籠,光焰灼灼,將整個殿宇烘得溫暖如春。藍澤在外頭凍得身體發僵,進屋不久就恢複了過來,到得現在心中打鼓,額角已經滾下汗滴來。
皇帝伸手到禦案上,將藍澤洋洋灑灑寫了千言的申訴與請罪折子緩緩合上,然後隨意甩到一邊,開口道:“你擅自行事辱了朝廷體麵,領罰是應該的。今年的常例就不要領了,罰沒入庫。”
藍澤總算沒有糊塗到底,皇帝口中“庫”字剛落,他連忙伏地猛磕頭,高聲道:“謝皇上開恩!謝皇上開恩!臣日後定當謹言慎行,行事之前深思熟慮,再不給皇上招惹麻煩。”
也不知皇帝後麵是否還要說出別的責罰,他這樣一謝,皇帝便沒接著再說。藍澤頭觸在地上,心中暗道好險。隻罰常例,這已經是最輕最輕的責罰了,等於是什麽都沒罰。
大燕開國時定下的規矩,各等公侯除了最初受封時的獎賞之外,每年皆會收到朝廷下發的常例銀俸,千兩左右的銀子加上一些賞賜,並不值什麽,公侯們自然不靠這個過活,隻是一份君恩而已。皇帝不痛不癢的罰沒了藍澤本年的常例,也就表明了一個態度,方才那些朝臣所說的藍澤的罪狀,皇帝都不認可,輕輕放下了。
藍澤高聲謝恩完畢,皇帝揚臉叫起,然後殿中便又出現了一瞬的靜默。能夠進入英殿議事的臣子,官做到這個份上,都練就了一身人前不露聲色的本事,此時臉上都是沒什麽表情的,隻有不開口的靜默才能反應出他們正在考量忖度的內心。
藍澤受不受罰其實他們並不關心,他們在意的是皇帝的態度。好比兩頭猛獸對峙搶獵物,那獵物死活無關緊要,重要的是兩頭猛獸誰能占得上風。而首輔王韋錄此刻的靜默似乎已經說明,他落了下風。
段騫身為禮部尚書,清流之首,許多時候要做出個態度來體現自身的剛正不阿。當所有人都選擇沉默的時候,往往先開口的就是他。隻見他一撩朝服下拜,俯身跪在了地上,慷慨陳詞道:“皇上,君王之威不可犯,朝廷顏麵不可失,我大燕國富民強,朝野祥和,舉國安居樂業,正是繁榮大治之時。襄國侯藍澤卻於京都腹心之地上演變賣家產抵債的鬧劇,嘩眾街頭,辱沒國體,引士林學子誤會非議,使吾主吾朝蒙上不白之冤,平遭世人指摘,實在是罪不容赦!此等罪過,豈是罰一次常例便能贖償的,臣請皇上重辦襄國侯,以全君王與朝廷顏麵!”
禦案之上羅列著幾堆折子,皇帝麵無表情,從右手邊第一摞上拿了最上頭的幾個,一甩手,盡數仍在了禦階之下。“段愛卿,你說的道理和這上頭大致相同,昨日裏朕已經看過了。”
不通過內侍轉遞,而是扔了折子到地上,這舉動本身就說明了皇帝的態度。剛剛還附和王段二人的幾位朝臣俱都眼觀鼻鼻觀心,沒有跟風。段騫跪行幾步撿起了折子,匆匆掃過之後便將之緊緊捏在手中,攥得指尖泛白,半晌言道:“……臣認為幾位禦史說得有理,會館人大嘩,街頭觀者聚集,所謂‘險釀民變’,誠然不虛。”
皇帝頓時冷笑:“嗬,朕竟然不知你口中的繁榮治世,隻憑一個勳爵賣幾件家當就能民變。原來朕座下的治世,竟是如此岌岌可危。”
段騫一驚,連忙叩首:“臣失言,臣的意思是……”
“不必說了,散朝吧。”皇帝一揮手打斷他,從鎏金九龍座上站了起來,吩咐道,“襄國侯回去閉門思過,他所奏之事,貝成泰主持查明。”
讓內閣次輔去主持調查內務府的宦官,實在是有些大材小用,不合常理。但貝成泰向來不屬王韋錄**,皇帝此言一出,也就是很明顯的表露了對王首輔的不信任。朝臣們頓時各有所思,禦階上內官擺駕,皇帝已經舉步離開了。
一眾臣子隻得俯身山呼恭送,藍澤還高聲嚷著“謝主隆恩”。待得皇帝一走,藍澤身子一歪差點摔倒,實是這半日緊張過度,驟然鬆下來就沒了支撐。
滿殿裏朝臣三三兩兩退出,大多數都繞著藍澤走。首輔王韋錄沉著臉大步走出殿外,禮部尚書段騫慢慢從地上站起身來,朝藍澤冷冷盯了一眼。唯有次輔貝成泰緩步踱到藍澤身邊,笑眯眯道:“襄國侯受驚了,聽聞侯爺有病在身,還是早點回去歇息吧。”
藍澤連忙堆了笑臉:“本侯家中之事還請貝閣老費心詳查,改日得空,一定登門拜謝。”
“哎,不必。”貝成泰笑道,“本閣受命清查此事,為了不惹閑話,還是與侯爺互相避開為好。侯爺放心,本閣定當盡心秉公。”
“多謝閣老。”
兩人作揖道別,貝成泰轉身出殿。藍澤經了這幾句對答方才有些踏實之感,舉袖擦了擦頭上汗水,深一腳淺一腳步出英殿。到得殿外,迎著天邊升起的微光,藍澤舉頭認真看了一會簷下高掛的太祖手書。
英二字,自燕朝開國就掛在了這裏,當年的初代襄國侯也曾屢屢入見參與國事,誰想多年以後傳到這一代,他藍澤生平第一次進殿卻是為了這樣的荒唐事情。長長歎了一口氣,藍澤臉色頹敗地緩緩朝宮門行去。
日頭高起之時,長平王寢房的雕花嵌金門扇方才打開,近身伺候的婢女內侍魚貫進門,服侍他沐浴更衣了約有半個時辰,他才下樓用了早膳,然後晃晃悠悠步入後園去散心。
與平日一樣,散心遊園的時候他身邊是沒有仆婢跟隨的,園子裏也沒有來往做事的下人礙眼,偌大花園隻他一人。長平王走走停停,片刻後繞過一道假山,嶙峋山石之內卻閃出一個人來。
“王爺,藍侯回府閉門思過去了,次輔貝閣老受命調查此事。”閃出的是長隨賀蘭,假山之後原有密道通向外頭,許多時候他都從這裏秘密進內宅。
長平王斜靠著山石遠目看景,賀蘭低聲將早朝的事情一一奏報,殿中諸人言語竟是都一字不差複述出來。須臾奏畢,長平王緩緩勾了唇角,眼角眉梢俱是笑意。
“三小姐實在是妙人啊,本王原以為還要布置些許,不想她竟這般行事,省了本王許多力氣。”
賀蘭垂首道:“恕奴才直言,藍三小姐此舉其實凶險,一個不慎興許惹來大禍。”
“不是有本王麽,怎會有禍。”長平王輕拍山石,轉而思忖道,“隻是她應該不知朝中局勢,也不知會有本王助她,卻敢行了這事——是說她膽大呢,還是莽撞?”
“奴才以為是莽撞。皇上喜怒難定,藍三小姐思慮欠妥。”
長平王沉吟道:“或是通慧到極點,可以準確猜度父皇心意……”
賀蘭道:“藍三小姐深居閨閣,應該不會。”
“算了,且不管這個。貝成泰既然接了此事,那麽咱們就助他一臂之力。”長平王輕輕彈指,烏眸中映了日光流轉,“上次段騫指使禦史張寒血洗池水胡同,本王要與他算賬還未曾尋得良機,這次正好,去告訴唐允動手罷。”
“是。”賀蘭躬身應了,問道:“是否要留下痕跡指向貝閣老?”
“不必,即便不指向他,王韋錄也會疑心是他所為,父皇更會。”
長平王折了一條枯黃柳枝在手,慢慢把玩,“貝成泰暗中襄助太子,借他調查內監與王韋錄的當口,抹掉王係最重要的段騫,太子殿下和王韋錄的梁子不想結也得結了。況且父皇雖不喜王韋錄,但更不喜兒子勾結重臣左右朝堂。”
餘下的話他沒有說,賀蘭也已經明白了,不禁暗暗佩服主子的一石三鳥之計。若將此事辦成,那麽一則除了段騫,二來讓貝成泰身後的太子與王係結仇,更緊要的,是讓皇帝疑心太子。這件事的分量頗重,賀蘭下定決心,一定要協助唐允仔細辦差。
於是賀蘭正色道:“奴才明白輕重,必定做得幹淨,不牽扯王爺。”
然而長平王卻笑了笑,心思已經不在這上頭了,他將手中柳枝彎了幾彎,轉眼折成一枚五瓣花朵形狀,放在掌心仔細端詳一陣,回憶道:“上次見麵的時候,她袖口梅花似乎就是這樣的罷。隻是她心裏思慮太多,連衣上花朵也籠了愁色。”
他合起手掌,將柳枝編成的小花握住,“她的路要她自己走,本王幫她,亦是幫自己。”
勤政殿中,皇帝坐在紫檀書案前提筆批折。右手邊批完的折子已經摞了高高兩疊,左手邊未曾審閱的還有很多。他登基十多年來好事壞事都做過,私下裏臣子們對他褒貶不一,然而無論是誰都不會否認一個事實,那就是他很勤勉。
隻要不生病,這位皇帝從不缺席朝議,更不拖懶,送進宮裏的折子都是當日審批,最遲不會拖過三日便能答複,比他的父親祖父勤謹得多。這一日,依舊是老太監康保在禦前伺候,因為早朝上有了襄國侯一事的爭執,康寶知道皇帝可能心情不好,是以比平日更加謹小慎微,時時注意著皇帝的動作。
快到午間的時候,一直潛心批折的皇帝突然停了下來,握著筆沉思半晌,抬頭道:“叫馬犀來。”
馬犀名為禦前侍衛,實為皇帝心腹近臣,掌暗中刺探之事。皇帝要見他,那麽就是要吩咐一些私密的事情了。康保一聽不敢怠慢,飛快出去親自宣人。須臾馬犀趕來,康保笑著引他進了殿們,之後招手一揮,帶領殿中大小內侍們匆匆退了出去,返身緊閉了殿門。
勤政殿中門窗緊閉,日光從長窗明紙透進來,照見殿中揚起的粒粒微塵。四周安靜得能聽見人的呼吸,每當馬犀在禦前的時候,大多都是這樣靜謐到極點的氣氛。
皇帝靠坐在龍椅之上,手中禦筆早已放下。窗外光線側打在他的臉上,這年過四十卻依然保留了幾分俊朗的容顏便更加輪廓分明。
隻是他一半側臉迎著光,另一半卻淹沒在殿中的昏暗裏,明暗的交錯如此鮮明,使得他的麵容呈現出一種怪異的陰霾。他板著臉孔,沒有多說別的,徑直開口詢問殿中央跪著的密臣:“襄國侯藍澤變賣家產的事情,查出了幾分?”
馬犀一身侍衛服侍,卻比一般禦前侍衛身材瘦小,跪在地上的時候就像蜷縮在角落裏的貓。他磕個頭行了禮,用恰好讓皇帝聽到的聲音恭謹回稟:“臣已查明,襄國侯原本並不知情,聞聽此事還大發了一頓脾氣。”
皇帝留在暗影裏的一側嘴角便微微揚起,與未有半分笑容的臉孔形成鮮明反差,“朕就知道他沒有這個膽子。說吧,是誰做的?是他府中狂妄的清客,還是哪個親眷?”
馬犀稟報道:“是他的女兒。”
“女兒?”皇帝眉毛頓時揚起。
“是,襄國侯府中三位小姐,一嫡兩庶,小女兒遠在青州未到京城,二女兒被祖母禁足,這次行事的是大女兒,是襄國侯唯一的嫡出,族中行三,人稱藍三小姐。”
皇帝沉吟,繼而問道:“多大年紀?”
“十三。”
“十三歲……”皇帝微微驚訝,光影明暗裏的五官動了動,吩咐道,“你仔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