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這個?”
難道這不是生命中最大且最難的追求麽?
長平王道:“家人平安,隻是一生中最基本的事情。當然,對於你我這樣的人來說,想平安很不容易,需要付出很大很大的努力。可是,如果這一點實現了,你沒有其他想做的事了嗎?”
其他想做的事?
如瑾微愣。她從沒想過這樣的事,這憑空得來的生命,似真似幻,她從躺在病**睜開眼睛的那一刻起,生命中最大的企願就是不要重蹈覆轍,一家平安。
除了這個,她真的還沒有想過別的。在確定平安之前,她也不知道還有什麽別的可想。
可是長平王卻告訴她說:“從我懂事開始,我便知道平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爭取平安的努力也不會有盡頭,生命不結束,就不可能高枕無憂。等到老了死了,躺在棺柩裏,墓門一封,那才是徹底安靜了——可卻也說不定會麵臨被挖墳掘墓的危險。所以什麽是平安呢?”
什麽是平安……
是的,這近兩年的生活中,她避開了舊的危險,又會麵臨新的,一件事的結果改變了,會影響到其他事,出現新的危機。她沒有高枕無憂的時候,他說得對,以後大概也不會有,直到生命結束。閉上眼睛失去生機的刹那,什麽憂愁煩惱也都沒了。
長平王接著說:“這世上本就沒有真正的平安。你看,宮廷裏會有疫病,毒藥,池塘,高樓,白綾,以及許許多多可以讓人悄無聲息死去的東西。出了宮,你去南街平民白丁的地方看一看,走在街上會被馬車撞死,下河摸魚會被洪水淹死,做個買賣,會被地痞胥吏勒索侵占,所以,有平安嗎?”
“可是,反過來想,住在宮裏,享受的是世人的仰視,便是一個最低等的宮女內侍,走出皇城也不會隨意被人欺負,那些地位尊貴的,自然又是錦衣玉食,仆婢成群。外頭的百姓呢,意外喪命、被人欺辱畢竟不是人人如此,更多還有家庭和美。所以,端看你怎麽看待了。你在什麽位置,就會有什麽樣的煩惱,而決定你過什麽生活的,卻不是那些煩惱,而是你自己。”
如瑾聽住了,一時忘記雙手被他握住的尷尬。他的手掌溫厚有力,在這天氣轉涼的秋夜,莫名給人安定。
決定你過什麽生活的,是你自己。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可是,頭一次,有人如此認真的說出來,給她聽到。所以,比自己想出的,更有效果。
她默默在心裏重複這句話。
前世的處世方式無疑是錯的,而這一世,她找到對的路了嗎?
賀蘭捧著賬本等候傳見,長平王到門口低聲與之交談,留下如瑾一個人在燈火搖曳的內室裏默坐。這突如其來的打擾反而是一種幫助,讓她有時間能體味方才被長平王告知的道理。
簡單而含義雋永的道理。
她微微偏著頭,以手支額,另一隻手拿著銅簽子一下一下挑動燭台的燈芯。手上還有被握住的餘溫。
沒多一會長平王走了回來,已經換上了質地輕柔的家常軟袍,羊脂白玉的顏色,袍角隨著走動微微蕩起,像晴天裏飄逸舒展的雲朵。
“想好了麽,如果拋開平安這一項,隻將它當做最基本的索求,冷靜平和的對待每一天的日子之後,另外你想做的事是什麽呢?”
如瑾輕輕搖了搖頭:“抱歉,你和我說了這麽多,但是,我還沒有想好。”又問,“王爺呢,王爺想做的事是什麽——按照你的說法,向前是為了平安,那麽除了這件事之外,還有願望嗎?”
長平王就坐下來,沒再追問如瑾所求,答說:“我的向前是為了平安,卻也不隻是為了平安,我想要的,是一個安定的天下。所以很湊巧,我的願望和人生最基本的平安,指向是相同的。”
都指向九五之尊的寶座。
他說:“如果你的願望也與平安指向相同,那麽,也許你就不再厭惡自己,厭惡那些人和事,不會厭倦,反而一直樂而向前。”
如瑾問:“現在的大燕不安定麽?”
邊地已經幾十年沒打過仗了,內裏雖有類似旱災和小規模暴—動這樣的事,可大體上來說,還是很安穩的。
長平王道:“我想要的是人心安定。”
這樣麽?
隻是轉瞬一想,如瑾就覺得很難。天下那麽多人,那麽多的心思,若想求人心安定,是幾輩子也做不完的事吧……
這不是一個皇子該索求的,甚至站在禦階上,成了皇帝,也不該對統治下的臣民有這樣的訴求——這不現實。
可是看到長平王說出這句話時神采奕奕的眼睛,如瑾便什麽都沒說。他肯定比她更明白艱難,但依然要這麽想,那麽她豈能打擊、懷疑、說他做不到。
這一夜,她和他同眠一榻。她在裏麵,他在外麵,各自蓋著一條被子,他沒有以前那樣忍耐不住的舉動,甚至連故意逗她都沒有,隻是握了她的手老老實實躺著。一開始他張著眼睛,如瑾知道他可能在思考什麽事,自己便也靜靜的躺著,想著。後來困意上頭,她熄了燈,沒一會便聽見他均勻綿長的呼吸。
她便也漸漸睡了,似乎他的呼吸有催眠之功效。
辰薇院,整個王府,除了值夜巡查的護衛仆役悄無聲息走動著,到處都是一片靜謐。隻有張六娘的舜華院裏,若是細聽,隱隱能聽到不時傳出的低泣。
沒有一絲燈火的正屋裏,一個丫鬟婆子都沒有,所有人都被張六娘攆了出去,她一個人坐在涼意漸深的地上,穿著單薄的中衣,身邊是幾個空了的酒壺。陳年女兒紅的香氣彌漫在整個屋子裏,門窗全都關得很緊,外頭燈籠的光芒透窗而入,將高高低低的桌椅箱櫃打出猙獰的影子。
張六娘時而哭,時而笑,最後躺在光滑冰冷的地磚上,抱著喝了一半的酒壺睡著了。壺裏的酒流出來,將她披散攤開的長發浸得透濕。
這一夜其實並不平靜。如果站在高地俯視京城,星星點點的燈火點綴之中更多是濃重的黑暗。不過,黑暗裏,一夜無眠的人自有各自要忙的事情。
宮門落鑰前有東宮屬官覲見太子,後來,誤了出宮的時辰,太子便和這人在書房裏喝了半夜的酒,高談闊論,從樂府談到詩詞話本,不務正業的很久。
鳳音宮裏,秋葵和皇後關在內殿嘀咕半日,隨後秋葵出去吩咐人給安國公府送吃食。
媛貴嬪那邊是徹夜未眠,琴聲斷斷續續響了一夜。
京裏位份足夠尊貴的大臣,通過各種常人想不到的渠道,也先後獲知了應得的消息。然後,不約而同的,大部分人選擇了靜觀其變。
皇帝摟著蕭寶林在春恩殿寬大的龍**熟睡,博山爐輕煙嫋嫋,甜香好夢。
星月西沉,一夜,就這麽靜悄悄的過去了。
當天色微明,新一天的早朝正式開始的時候,夜裏的異動都有了解釋和指向——幾位禦史不顧場合,聯袂衝到禦階前跪了下去,痛心疾首,痛哭流涕,高舉早已寫好的采飛揚的奏折,當著武百官的麵大喊“廢太子”。
這一天是大朝會,天玄殿外的廣場之上密密站滿了人,凡是品級夠格的官員勳貴都在,大家剛剛給皇帝行了大禮,站起身來,等著皇帝訓話。幾個禦史這麽一鬧,除了事先得到消息的有數幾個,大部分人都是心驚色變。
賑災銀兩被侵吞的事情正鬧得沸沸揚揚,東宮失聲,稱讚永安王為賢王的言論卻塵囂日上,大家誰都明白此事背後是兩皇子之爭,而且都為太子捏把汗,卻沒想到,言流還沒有達到失控的程度,廢太子之論調卻被提前捅了出來。
稍微聰明一點的人,都知道廢太子這種事,早晚都要被人提起的。但是,現在皇帝正值英年,儲君繼位還早,而太子也還沒有太出格的表現,永安王是名聲不錯,但還不至於不錯到直逼東宮——賑災事是個分水嶺,卻也隻是開端,並不適合做廢太子的引子。
該是再過一些年,再出一些事,一切都水到渠成的時候,皇帝也到了晚年,那才輪得到皇子們大相廝殺。
“操之過急。”耳邊聽著幾個禦史聲嘶力竭的呼喊,大朝會上許多人都在心裏默念這四個字。
皇帝站在漢白玉九龍禦階上居高睥睨,不動聲色看著底下磕頭磕到流血的白頭發禦史。偌大的廣場站滿了人,卻沒有誰肯出聲,隻有禦史們的振臂高呼。
一個年輕些的禦史捧起奏折,麵向皇帝大聲念誦起來,引經據典的駢辭藻華麗,將這些天來大家參劾太子及其周遭一眾人所用的罪名全都列了個清楚詳細,匯總之後又做升華,將太子成功塑造成了十惡不赦、背棄君父、魚肉子民、喪心病狂的惡棍。不廢之不足以平民憤,不殺之不足以慰天地。
那禦史慷慨激昂抑揚頓挫的念完了之後,跟著一直磕頭的白頭發前輩學起來,也開始以頭撞地,表達赤膽忠心。
他的聲音仿佛還在廣場上空回蕩,底下武百官個個垂首低眉,不做表態。
想跟風和已經確定要跟風的人不是沒有,隻不過,大家都在等待而已,等皇帝一個態度。先出頭的懷了死誌,多數人還要貪戀生之榮華。
站在第一排的人,是太子,長平王,和幾位閣臣。
長平王和閣臣自然都沒露聲色,而太子,在禦史念完奏折後朝前兩步,一撩袍子跪了下去,朝著禦階上的皇帝。
皇帝沉默了一會,當幾個禦史全都開始以頭搶地時,才緩緩開口:“朕駁斥你們的提議了麽?”
禦階上候列的內侍們齊齊高聲,按規矩將皇帝在大朝會上的每一句話傳到下麵去。“朕駁斥你們的提議了麽——”尖細高亢的聲音在廣場上回蕩。
“朕罵你們了麽,還是打了你們,或者要砍你們的腦袋?”
“你們這血諫死諫,是鬧給誰看的?”
“廢太子?這等大事不經由通政司內閣遞交奏章,卻來人前流血痛哭,是覺得朕無能昏聵到極點,不分黑白到極點,還是殘暴到了極點,讓你們連個說話的正經路子都找不到?”
皇帝的話一句一句問下去,內侍們陰柔的重複聲充斥著廣場,禦階上的傳到下頭,下頭的,再一排一排的傳開去,直到天玄廣場的盡頭。厚厚的宮牆隔著,所以外麵的人聽不到這裏發生了什麽,可是那寂靜中飽含洶湧暗潮的氣氛,卻像是籠罩在廣場上空的黑煙一樣,將東方破曉的晨曦之光都阻擋住了。
人人噤聲。
原本不說話的更加閉緊了嘴巴,喘氣都盡量低聲,而那幾個哭天搶地的禦史,也相繼的,漸漸的,低了聲息,直到說不出話。
情緒最激動的花白頭發的禦史早將發髻磕散了,披頭散發的,額頭鬢角的血流了滿臉,在皺紋的溝壑之中劃出驚悚的弧度。內侍們的質問傳聲讓他一時忘記了早已想好的話,停止了磕頭,直起身子呆呆看著禦階上挺立的皇帝。
金色龍袍晃花了他的眼睛,他看不清皇帝的臉,卻深深感受到心底油然而生的畏懼。那是一國之君無形中就可以散發的氣勢,非他這等低級官吏可以承受的。
皇帝說的話,都合情理,加之咄咄逼人的氣勢,一時讓人無從反駁。
太子靜靜跪在禦階之前,任由禦史們鬧騰,任由皇帝質問,隻是微微垂首,保持恭謹的儀態,不發一言。
難道這不是生命中最大且最難的追求麽?
長平王道:“家人平安,隻是一生中最基本的事情。當然,對於你我這樣的人來說,想平安很不容易,需要付出很大很大的努力。可是,如果這一點實現了,你沒有其他想做的事了嗎?”
其他想做的事?
如瑾微愣。她從沒想過這樣的事,這憑空得來的生命,似真似幻,她從躺在病**睜開眼睛的那一刻起,生命中最大的企願就是不要重蹈覆轍,一家平安。
除了這個,她真的還沒有想過別的。在確定平安之前,她也不知道還有什麽別的可想。
可是長平王卻告訴她說:“從我懂事開始,我便知道平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爭取平安的努力也不會有盡頭,生命不結束,就不可能高枕無憂。等到老了死了,躺在棺柩裏,墓門一封,那才是徹底安靜了——可卻也說不定會麵臨被挖墳掘墓的危險。所以什麽是平安呢?”
什麽是平安……
是的,這近兩年的生活中,她避開了舊的危險,又會麵臨新的,一件事的結果改變了,會影響到其他事,出現新的危機。她沒有高枕無憂的時候,他說得對,以後大概也不會有,直到生命結束。閉上眼睛失去生機的刹那,什麽憂愁煩惱也都沒了。
長平王接著說:“這世上本就沒有真正的平安。你看,宮廷裏會有疫病,毒藥,池塘,高樓,白綾,以及許許多多可以讓人悄無聲息死去的東西。出了宮,你去南街平民白丁的地方看一看,走在街上會被馬車撞死,下河摸魚會被洪水淹死,做個買賣,會被地痞胥吏勒索侵占,所以,有平安嗎?”
“可是,反過來想,住在宮裏,享受的是世人的仰視,便是一個最低等的宮女內侍,走出皇城也不會隨意被人欺負,那些地位尊貴的,自然又是錦衣玉食,仆婢成群。外頭的百姓呢,意外喪命、被人欺辱畢竟不是人人如此,更多還有家庭和美。所以,端看你怎麽看待了。你在什麽位置,就會有什麽樣的煩惱,而決定你過什麽生活的,卻不是那些煩惱,而是你自己。”
如瑾聽住了,一時忘記雙手被他握住的尷尬。他的手掌溫厚有力,在這天氣轉涼的秋夜,莫名給人安定。
決定你過什麽生活的,是你自己。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可是,頭一次,有人如此認真的說出來,給她聽到。所以,比自己想出的,更有效果。
她默默在心裏重複這句話。
前世的處世方式無疑是錯的,而這一世,她找到對的路了嗎?
賀蘭捧著賬本等候傳見,長平王到門口低聲與之交談,留下如瑾一個人在燈火搖曳的內室裏默坐。這突如其來的打擾反而是一種幫助,讓她有時間能體味方才被長平王告知的道理。
簡單而含義雋永的道理。
她微微偏著頭,以手支額,另一隻手拿著銅簽子一下一下挑動燭台的燈芯。手上還有被握住的餘溫。
沒多一會長平王走了回來,已經換上了質地輕柔的家常軟袍,羊脂白玉的顏色,袍角隨著走動微微蕩起,像晴天裏飄逸舒展的雲朵。
“想好了麽,如果拋開平安這一項,隻將它當做最基本的索求,冷靜平和的對待每一天的日子之後,另外你想做的事是什麽呢?”
如瑾輕輕搖了搖頭:“抱歉,你和我說了這麽多,但是,我還沒有想好。”又問,“王爺呢,王爺想做的事是什麽——按照你的說法,向前是為了平安,那麽除了這件事之外,還有願望嗎?”
長平王就坐下來,沒再追問如瑾所求,答說:“我的向前是為了平安,卻也不隻是為了平安,我想要的,是一個安定的天下。所以很湊巧,我的願望和人生最基本的平安,指向是相同的。”
都指向九五之尊的寶座。
他說:“如果你的願望也與平安指向相同,那麽,也許你就不再厭惡自己,厭惡那些人和事,不會厭倦,反而一直樂而向前。”
如瑾問:“現在的大燕不安定麽?”
邊地已經幾十年沒打過仗了,內裏雖有類似旱災和小規模暴—動這樣的事,可大體上來說,還是很安穩的。
長平王道:“我想要的是人心安定。”
這樣麽?
隻是轉瞬一想,如瑾就覺得很難。天下那麽多人,那麽多的心思,若想求人心安定,是幾輩子也做不完的事吧……
這不是一個皇子該索求的,甚至站在禦階上,成了皇帝,也不該對統治下的臣民有這樣的訴求——這不現實。
可是看到長平王說出這句話時神采奕奕的眼睛,如瑾便什麽都沒說。他肯定比她更明白艱難,但依然要這麽想,那麽她豈能打擊、懷疑、說他做不到。
這一夜,她和他同眠一榻。她在裏麵,他在外麵,各自蓋著一條被子,他沒有以前那樣忍耐不住的舉動,甚至連故意逗她都沒有,隻是握了她的手老老實實躺著。一開始他張著眼睛,如瑾知道他可能在思考什麽事,自己便也靜靜的躺著,想著。後來困意上頭,她熄了燈,沒一會便聽見他均勻綿長的呼吸。
她便也漸漸睡了,似乎他的呼吸有催眠之功效。
辰薇院,整個王府,除了值夜巡查的護衛仆役悄無聲息走動著,到處都是一片靜謐。隻有張六娘的舜華院裏,若是細聽,隱隱能聽到不時傳出的低泣。
沒有一絲燈火的正屋裏,一個丫鬟婆子都沒有,所有人都被張六娘攆了出去,她一個人坐在涼意漸深的地上,穿著單薄的中衣,身邊是幾個空了的酒壺。陳年女兒紅的香氣彌漫在整個屋子裏,門窗全都關得很緊,外頭燈籠的光芒透窗而入,將高高低低的桌椅箱櫃打出猙獰的影子。
張六娘時而哭,時而笑,最後躺在光滑冰冷的地磚上,抱著喝了一半的酒壺睡著了。壺裏的酒流出來,將她披散攤開的長發浸得透濕。
這一夜其實並不平靜。如果站在高地俯視京城,星星點點的燈火點綴之中更多是濃重的黑暗。不過,黑暗裏,一夜無眠的人自有各自要忙的事情。
宮門落鑰前有東宮屬官覲見太子,後來,誤了出宮的時辰,太子便和這人在書房裏喝了半夜的酒,高談闊論,從樂府談到詩詞話本,不務正業的很久。
鳳音宮裏,秋葵和皇後關在內殿嘀咕半日,隨後秋葵出去吩咐人給安國公府送吃食。
媛貴嬪那邊是徹夜未眠,琴聲斷斷續續響了一夜。
京裏位份足夠尊貴的大臣,通過各種常人想不到的渠道,也先後獲知了應得的消息。然後,不約而同的,大部分人選擇了靜觀其變。
皇帝摟著蕭寶林在春恩殿寬大的龍**熟睡,博山爐輕煙嫋嫋,甜香好夢。
星月西沉,一夜,就這麽靜悄悄的過去了。
當天色微明,新一天的早朝正式開始的時候,夜裏的異動都有了解釋和指向——幾位禦史不顧場合,聯袂衝到禦階前跪了下去,痛心疾首,痛哭流涕,高舉早已寫好的采飛揚的奏折,當著武百官的麵大喊“廢太子”。
這一天是大朝會,天玄殿外的廣場之上密密站滿了人,凡是品級夠格的官員勳貴都在,大家剛剛給皇帝行了大禮,站起身來,等著皇帝訓話。幾個禦史這麽一鬧,除了事先得到消息的有數幾個,大部分人都是心驚色變。
賑災銀兩被侵吞的事情正鬧得沸沸揚揚,東宮失聲,稱讚永安王為賢王的言論卻塵囂日上,大家誰都明白此事背後是兩皇子之爭,而且都為太子捏把汗,卻沒想到,言流還沒有達到失控的程度,廢太子之論調卻被提前捅了出來。
稍微聰明一點的人,都知道廢太子這種事,早晚都要被人提起的。但是,現在皇帝正值英年,儲君繼位還早,而太子也還沒有太出格的表現,永安王是名聲不錯,但還不至於不錯到直逼東宮——賑災事是個分水嶺,卻也隻是開端,並不適合做廢太子的引子。
該是再過一些年,再出一些事,一切都水到渠成的時候,皇帝也到了晚年,那才輪得到皇子們大相廝殺。
“操之過急。”耳邊聽著幾個禦史聲嘶力竭的呼喊,大朝會上許多人都在心裏默念這四個字。
皇帝站在漢白玉九龍禦階上居高睥睨,不動聲色看著底下磕頭磕到流血的白頭發禦史。偌大的廣場站滿了人,卻沒有誰肯出聲,隻有禦史們的振臂高呼。
一個年輕些的禦史捧起奏折,麵向皇帝大聲念誦起來,引經據典的駢辭藻華麗,將這些天來大家參劾太子及其周遭一眾人所用的罪名全都列了個清楚詳細,匯總之後又做升華,將太子成功塑造成了十惡不赦、背棄君父、魚肉子民、喪心病狂的惡棍。不廢之不足以平民憤,不殺之不足以慰天地。
那禦史慷慨激昂抑揚頓挫的念完了之後,跟著一直磕頭的白頭發前輩學起來,也開始以頭撞地,表達赤膽忠心。
他的聲音仿佛還在廣場上空回蕩,底下武百官個個垂首低眉,不做表態。
想跟風和已經確定要跟風的人不是沒有,隻不過,大家都在等待而已,等皇帝一個態度。先出頭的懷了死誌,多數人還要貪戀生之榮華。
站在第一排的人,是太子,長平王,和幾位閣臣。
長平王和閣臣自然都沒露聲色,而太子,在禦史念完奏折後朝前兩步,一撩袍子跪了下去,朝著禦階上的皇帝。
皇帝沉默了一會,當幾個禦史全都開始以頭搶地時,才緩緩開口:“朕駁斥你們的提議了麽?”
禦階上候列的內侍們齊齊高聲,按規矩將皇帝在大朝會上的每一句話傳到下麵去。“朕駁斥你們的提議了麽——”尖細高亢的聲音在廣場上回蕩。
“朕罵你們了麽,還是打了你們,或者要砍你們的腦袋?”
“你們這血諫死諫,是鬧給誰看的?”
“廢太子?這等大事不經由通政司內閣遞交奏章,卻來人前流血痛哭,是覺得朕無能昏聵到極點,不分黑白到極點,還是殘暴到了極點,讓你們連個說話的正經路子都找不到?”
皇帝的話一句一句問下去,內侍們陰柔的重複聲充斥著廣場,禦階上的傳到下頭,下頭的,再一排一排的傳開去,直到天玄廣場的盡頭。厚厚的宮牆隔著,所以外麵的人聽不到這裏發生了什麽,可是那寂靜中飽含洶湧暗潮的氣氛,卻像是籠罩在廣場上空的黑煙一樣,將東方破曉的晨曦之光都阻擋住了。
人人噤聲。
原本不說話的更加閉緊了嘴巴,喘氣都盡量低聲,而那幾個哭天搶地的禦史,也相繼的,漸漸的,低了聲息,直到說不出話。
情緒最激動的花白頭發的禦史早將發髻磕散了,披頭散發的,額頭鬢角的血流了滿臉,在皺紋的溝壑之中劃出驚悚的弧度。內侍們的質問傳聲讓他一時忘記了早已想好的話,停止了磕頭,直起身子呆呆看著禦階上挺立的皇帝。
金色龍袍晃花了他的眼睛,他看不清皇帝的臉,卻深深感受到心底油然而生的畏懼。那是一國之君無形中就可以散發的氣勢,非他這等低級官吏可以承受的。
皇帝說的話,都合情理,加之咄咄逼人的氣勢,一時讓人無從反駁。
太子靜靜跪在禦階之前,任由禦史們鬧騰,任由皇帝質問,隻是微微垂首,保持恭謹的儀態,不發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