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注一擲——也說不上是孤注一擲,心中期待並不大,充其量隻是破罐破摔?總之——殺了香縷供出連榮,向他表明立場,他卻也隻是輕飄飄處置了連榮幾個,然後便繼續不理她了。現在皇後派人來了,他就將她推出去,一副死活不論的態度。
這算什麽?
這算什麽?
仿佛從踏進長平王府開始,她的每一步都是一個笑話。
“王妃,時辰不早,您要麽跟奴才說說,讓奴才轉告皇後娘娘,要麽您就跟奴才走一趟?”鳳音宮內侍麵上恭敬,實則不耐煩的催促著。
後頭跟著的那個尹嬤嬤提裙跪了下去,哭訴:“王妃,老奴鬥膽問您一句,罪婢香縷現在何處呢?老奴想請王妃給個恩典,允許老奴給女兒收屍。人死萬事空,她生前有什麽罪過,請王妃看在她是宮裏出來的份上,看在她伺候您一場的份上,網開一麵好不好?”
老婆子含混嗚咽的哭聲,在光線微暗的屋子裏飄忽回蕩,有些滲人。
張六娘隻聽進了一句“人死萬事空”。死了,就什麽煩惱都沒有了吧?可是為什麽要死呢,憑什麽是她死?她才不想死!
“本妃沒有什麽好解釋的,也不想進宮,勞煩公公轉告皇後娘娘,本妃近日身體不舒服,恐怕進宮隻會失儀,就不去伺候她老人家了。”
張六娘抬著下巴說了一句,保持著王妃端莊的儀態,昂首挺胸走進了裏屋。
“王妃!王妃求您允許老奴給香縷收拾後事啊!”尹嬤嬤想追上去,被藤蘿雲芍攔下了。
如瑾洗漱之後,等著丫鬟們擺飯,和長平王閑聊張六娘。
“皇後這次不管內裏如何,麵上擺出了向王爺示好的態度,王妃又殺了她給的陪嫁宮女,恐怕姑侄倆會有些不痛快。王爺打算怎麽對待王妃呢,還要繼續禁足嗎?”
“看她的態度了,要是不識趣,繼續禁足下去也無不可。”
如瑾想了想,道:“王爺要和皇後劃清界限麽?若如此,倒也無妨,隻是關著她可以,吃喝用度不能薄待,也要防著她想不開自戕,弄得王爺說不清楚。我看她最近行事有些荒唐了。”
長平王就笑:“你怎知道我要和皇後劃清界限?”
“皇家事,家事便是國事,王府內宅的變動豈能和外頭無關。”
“有道理。我正是要和皇後分隔,雖說安國公府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積年的勢力還有些,但我也不願意借他們的力。關鍵是父皇。他這次,大概是覺得皇後插手太過了,以後隻會忌諱變深。”
外麵的事情如瑾了解不多,她隻覺得張六娘太倒黴。
偏偏生在安國公府,偏偏要被皇後當籠絡皇子的工具,這樣年輕,就要麵臨幽居一生的命運了。如果她不嫁進來,也許會有另一種不同的人生吧。
“王爺當初為什麽不想辦法拒絕皇後的安排,不讓她嫁進來呢?是時機未到,還是另有謀算?”
外頭擺完了早飯,長平王招呼如瑾一起過去吃,隨口道:“她身上有什麽可謀算的,不過是當時拒絕指婚比較費力而已。”
費力,所以就順其自然了,他不願意在張六娘身上花精力。如瑾想,大概他覺得,一個內宅婦人,娶進來就娶進來,聽話便養著,不聽話便收拾,沒什麽大不了的吧。
所以他肯費心將已經選秀落選的自己弄來當側妃,非常難得。
歎惋之餘,如瑾隻能讓張六娘自求多福了。對於曾經意圖害自己的人,她除了感慨一番,可不想主動幫扶。被迫幽居的人生也可以過得有滋味,一切都看張六娘自己能否想得開了。
吃著飯時,外頭來報,說鳳音宮內侍自行回去了,王妃不肯隨之進宮。
長平王大概在思索什麽事,揮揮手就讓回稟的人下去了,不願意在這種雞毛蒜皮上浪費精神。如瑾也沒說話。皇後姑侄愛怎樣就怎樣,不關別人事。
然而沒多久,鳳音宮內侍去而複返,並且帶了兩個一看就身強力壯的中年宮女來,說皇後生怒,一定要讓七王妃進宮交待。
“那就讓她去吧,母後的吩咐,不必來問本王。”長平王笑著打發了內侍。
如瑾坐在一旁腹誹,還“不必問”,他是忘了自己宮宴上和皇後硬碰的事情了吧。
張六娘很快就被帶出了王府,半請半押地弄到了宮裏派來的小青帷車上。隨著鳳音宮內侍同來的尹嬤嬤特意進了錦繡閣求見,當麵致謝。
“方才已經問過了府裏的人,聽說香縷的屍身沒有隨意亂丟,是藍妃吩咐將其送到城外埋葬的。這孩子入土為安,老奴來給王爺和藍妃磕頭,替她多謝主子們的恩典。”
如瑾讓吳竹春將尹嬤嬤扶起來,說:“這原是小事,不必特來道謝。不過我卻沒想到香縷是嬤嬤的幹女兒,說起來咱們還是舊識。”
“是,是,正是緣分,也是那孩子的造化。雖然不在藍妃跟前伺候,但往日在府裏也受了您的恩惠,後事還是您照拂的。”尹嬤嬤抹著眼淚低頭道謝。
“我沒照顧到什麽,嬤嬤被傷心了,快請回吧,免得耽擱久了娘娘怪罪。”
如瑾簡單打發了她。
這個嬤嬤不是別人,正是出嫁前宮裏派到藍府去的教引,曾經板著臉給如瑾上了好幾天的課。因為早就知道她當差的地方,如瑾還以為以後不會有什麽交集了,沒想到卻以這麽意外的方式相見。
想當初,尹嬤嬤是多麽趾高氣昂,如今卻低了頭。
所以人和人的境遇,有時候真的是很有意味。
待尹嬤嬤走了,長平王笑說:“這老貨才不是香縷的幹娘,也不知這時候跳出來要做什麽,改天有空找人查查看。”
“聽說她和慶貴妃有來往。”
“你怎麽知道的?”長平王詫異。
如瑾笑:“隻許王爺事事皆知,我稍微知道一點您就驚訝,是瞧不起我麽?”
長平王就伸手將她頭發揉亂了,“這就是了,那麽慶貴妃是拿這老貨給皇後添堵呢,卻不想皇後順勢用她跟我示好來了。等著看吧,皇後做戲向來全套,尹嬤嬤有的受了。”
果然不出他所料,張六娘從宮裏回來不久,就傳出了皇後厚賜尹嬤嬤的消息,說是為侄女的罪過減孽,不僅賞了許多金銀,還將尹嬤嬤的月俸提了兩倍。
對於一個在辛奉殿侍奉,沒有油水可撈的老宮女來說,這已經是非常不錯的待遇了,聽說尹嬤嬤在人前抹淚哀歎“幹女兒”的死,背地裏卻經常笑得合不攏嘴,被人發現了還要立刻變回悲傷神情,很是好笑,宮人們私下議論她的不少。
不過,好景不長,新的月俸領了沒兩次,尹嬤嬤就染病而死了。宮人生病有忌諱,統一放到宮廷南邊的一處小院子裏安置,治療不是很及時,從生病到亡故也沒用幾天。長平王回來偶爾說起此事,隻道:“所以人不能做牆頭草,跟誰來往,就死心塌地跟著誰,三心二意哪有好下場。”
於是如瑾知道尹嬤嬤的死另有緣故。一個往日和慶貴妃私下來往的人,突然被皇後厚賜厚待,慶貴妃不鬧心才怪。
想想前世,尹嬤嬤可沒這麽早過世。後來太子妃生了嫡子,她還被調去東宮當教引來著。兩相對比,真是頗讓人感歎。
不過,尹嬤嬤的事,都是後話了,而且一個無關緊要的小人物,頂多借著教引的名頭耀武揚威幾下,死活都是不入人眼的。就算她活著的時候,也很少被人尊敬。
譬如這天被強押進宮裏的張六娘,當著皇後的麵,聽見尹嬤嬤哭的煩,當場就將茶盅扔到了她的頭上,撞得她額頭通紅一片。
“哭什麽,你那眼淚是擠出來的還是沾的口水?別在這裏惡心人,退下吧。”張六娘嗬斥她說。
尹嬤嬤雖然是個小領事,到底不敢跟王妃鬧,挨了砸也隻能朝皇後磕頭。
皇後就沉臉:“六娘,多日不見,你的脾氣越來越像你七妹,讓本宮很失望。”
“娘娘失望的事,隻是我的脾氣嗎?”破天荒的,張六娘竟敢和皇後頂嘴,而且不叫“姑母”,叫起了“娘娘”。
皇後精致描繪的眉梢微微揚起,“你叫本宮什麽?”
張六娘不假思索地清晰重複了一次:“娘娘。”
“好啊,既如此,本宮也就明白該怎麽做了。”
論姑侄,姑母對待犯了錯的侄女,會寬容,會幫忙解決困難,即便明裏給了長平王臉麵,背地裏關起門來說話,也可以向著自家人。可張六娘既然堅持管她叫娘娘,連一聲“母後”也吝於出口,那麽皇後對待犯錯的王妃,還有什麽可寬宥的呢?
張六娘主動先認了懲罰,說:“任憑娘娘處置。”
皇後細細打量脖子硬挺的侄女,儀態高華,不怒自威,綿柔的眼波如針一樣,根根鋒利,紮在張六娘的臉上身上。殿中宮人俱都低頭,連尹嬤嬤都止住了哭聲,不敢再發出聲音引起皇後的注意,引火燒身。
一個一個的,都是這麽不成器!皇後臉上的平靜完全源於深宮裏多年的打磨,其實心裏頭,早就翻騰起了巨浪怒濤。
費盡心機拿捏著媛貴嬪許多年,好容易讓永安王脫穎而出了,一夕之間事情就發生了變化,而她連變化的根由在哪都還不知道。禦前插不進手去,得到的消息總是滯後……這樣的節骨眼上,嫡親侄女又來和她作對,不說那七娘再次愚蠢衝動地傷了瓊靈,就連一貫溫順的六娘也和她梗上了。
到底是中了哪門子邪?!
“你想要什麽樣的處置,說來聽聽。”皇後緊盯六侄女,語氣不善。
張六娘不吭聲,隻管靜靜站著,一副死活不關己的態度。
皇後眸中便是寒光一閃。
“娘娘,三思啊!”宮女秋葵在一旁輕聲提醒。七小姐弄傷了瓊靈,事後肯定是要做個處置的,現今再處置六小姐,那……主子安排侄女嫁給皇子,豈不成了外人眼中的笑話。
這一聲適時的提醒,讓皇後勃發的怒氣有了一絲停滯,將要衝口而出的話就停在了嘴邊。戴著琺琅金護甲的手緊緊捏住鳳座的扶手,皇後強力壓製心中怒火。
三思,三思,這些年來,多少次三思讓她違背了自己本心?數都數不清。可,還是要繼續三思下去。張六娘再不受教,姑侄之間都不能發生親者痛仇者快的事。侄女不肯妥協,隻有她這做姑母的暫時妥協了。
想通這一點,皇後頓時萎頓。滿滿的盛氣化成雲煙消散,聲音也帶了疲憊。
“好了,你走吧,什麽時候想認本宮這個姑母,什麽時候再來宮裏。”她揮揮手,不再看滿臉決然的侄女,偏過了臉。沒想到,和長平低頭之後,還得跟自家侄女低頭。
滿殿宮人都鬆了一口氣。
偏生張六娘對皇後的妥協不肯領情,反而輕輕的冷笑了一聲,在寂靜空曠的殿堂裏頗為突兀,“娘娘這話錯了。我不叫您姑母,可還是皇家的兒媳,進宮是常事。”
皇後好容易壓下的火氣又被挑起,“你待如何?”
“在家從父,出嫁從夫,我以後會恭謹侍奉夫君,做您的好兒媳。”
“嗬,既然要做本宮的好兒媳,那麽,就先給本宮跪上兩個時辰吧!”皇後真是忍不了了。
張六娘沒反抗,很順從地跟著引路的小宮女去了偏殿,門扇一關,她就從容跪了下去。
這算什麽?
這算什麽?
仿佛從踏進長平王府開始,她的每一步都是一個笑話。
“王妃,時辰不早,您要麽跟奴才說說,讓奴才轉告皇後娘娘,要麽您就跟奴才走一趟?”鳳音宮內侍麵上恭敬,實則不耐煩的催促著。
後頭跟著的那個尹嬤嬤提裙跪了下去,哭訴:“王妃,老奴鬥膽問您一句,罪婢香縷現在何處呢?老奴想請王妃給個恩典,允許老奴給女兒收屍。人死萬事空,她生前有什麽罪過,請王妃看在她是宮裏出來的份上,看在她伺候您一場的份上,網開一麵好不好?”
老婆子含混嗚咽的哭聲,在光線微暗的屋子裏飄忽回蕩,有些滲人。
張六娘隻聽進了一句“人死萬事空”。死了,就什麽煩惱都沒有了吧?可是為什麽要死呢,憑什麽是她死?她才不想死!
“本妃沒有什麽好解釋的,也不想進宮,勞煩公公轉告皇後娘娘,本妃近日身體不舒服,恐怕進宮隻會失儀,就不去伺候她老人家了。”
張六娘抬著下巴說了一句,保持著王妃端莊的儀態,昂首挺胸走進了裏屋。
“王妃!王妃求您允許老奴給香縷收拾後事啊!”尹嬤嬤想追上去,被藤蘿雲芍攔下了。
如瑾洗漱之後,等著丫鬟們擺飯,和長平王閑聊張六娘。
“皇後這次不管內裏如何,麵上擺出了向王爺示好的態度,王妃又殺了她給的陪嫁宮女,恐怕姑侄倆會有些不痛快。王爺打算怎麽對待王妃呢,還要繼續禁足嗎?”
“看她的態度了,要是不識趣,繼續禁足下去也無不可。”
如瑾想了想,道:“王爺要和皇後劃清界限麽?若如此,倒也無妨,隻是關著她可以,吃喝用度不能薄待,也要防著她想不開自戕,弄得王爺說不清楚。我看她最近行事有些荒唐了。”
長平王就笑:“你怎知道我要和皇後劃清界限?”
“皇家事,家事便是國事,王府內宅的變動豈能和外頭無關。”
“有道理。我正是要和皇後分隔,雖說安國公府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積年的勢力還有些,但我也不願意借他們的力。關鍵是父皇。他這次,大概是覺得皇後插手太過了,以後隻會忌諱變深。”
外麵的事情如瑾了解不多,她隻覺得張六娘太倒黴。
偏偏生在安國公府,偏偏要被皇後當籠絡皇子的工具,這樣年輕,就要麵臨幽居一生的命運了。如果她不嫁進來,也許會有另一種不同的人生吧。
“王爺當初為什麽不想辦法拒絕皇後的安排,不讓她嫁進來呢?是時機未到,還是另有謀算?”
外頭擺完了早飯,長平王招呼如瑾一起過去吃,隨口道:“她身上有什麽可謀算的,不過是當時拒絕指婚比較費力而已。”
費力,所以就順其自然了,他不願意在張六娘身上花精力。如瑾想,大概他覺得,一個內宅婦人,娶進來就娶進來,聽話便養著,不聽話便收拾,沒什麽大不了的吧。
所以他肯費心將已經選秀落選的自己弄來當側妃,非常難得。
歎惋之餘,如瑾隻能讓張六娘自求多福了。對於曾經意圖害自己的人,她除了感慨一番,可不想主動幫扶。被迫幽居的人生也可以過得有滋味,一切都看張六娘自己能否想得開了。
吃著飯時,外頭來報,說鳳音宮內侍自行回去了,王妃不肯隨之進宮。
長平王大概在思索什麽事,揮揮手就讓回稟的人下去了,不願意在這種雞毛蒜皮上浪費精神。如瑾也沒說話。皇後姑侄愛怎樣就怎樣,不關別人事。
然而沒多久,鳳音宮內侍去而複返,並且帶了兩個一看就身強力壯的中年宮女來,說皇後生怒,一定要讓七王妃進宮交待。
“那就讓她去吧,母後的吩咐,不必來問本王。”長平王笑著打發了內侍。
如瑾坐在一旁腹誹,還“不必問”,他是忘了自己宮宴上和皇後硬碰的事情了吧。
張六娘很快就被帶出了王府,半請半押地弄到了宮裏派來的小青帷車上。隨著鳳音宮內侍同來的尹嬤嬤特意進了錦繡閣求見,當麵致謝。
“方才已經問過了府裏的人,聽說香縷的屍身沒有隨意亂丟,是藍妃吩咐將其送到城外埋葬的。這孩子入土為安,老奴來給王爺和藍妃磕頭,替她多謝主子們的恩典。”
如瑾讓吳竹春將尹嬤嬤扶起來,說:“這原是小事,不必特來道謝。不過我卻沒想到香縷是嬤嬤的幹女兒,說起來咱們還是舊識。”
“是,是,正是緣分,也是那孩子的造化。雖然不在藍妃跟前伺候,但往日在府裏也受了您的恩惠,後事還是您照拂的。”尹嬤嬤抹著眼淚低頭道謝。
“我沒照顧到什麽,嬤嬤被傷心了,快請回吧,免得耽擱久了娘娘怪罪。”
如瑾簡單打發了她。
這個嬤嬤不是別人,正是出嫁前宮裏派到藍府去的教引,曾經板著臉給如瑾上了好幾天的課。因為早就知道她當差的地方,如瑾還以為以後不會有什麽交集了,沒想到卻以這麽意外的方式相見。
想當初,尹嬤嬤是多麽趾高氣昂,如今卻低了頭。
所以人和人的境遇,有時候真的是很有意味。
待尹嬤嬤走了,長平王笑說:“這老貨才不是香縷的幹娘,也不知這時候跳出來要做什麽,改天有空找人查查看。”
“聽說她和慶貴妃有來往。”
“你怎麽知道的?”長平王詫異。
如瑾笑:“隻許王爺事事皆知,我稍微知道一點您就驚訝,是瞧不起我麽?”
長平王就伸手將她頭發揉亂了,“這就是了,那麽慶貴妃是拿這老貨給皇後添堵呢,卻不想皇後順勢用她跟我示好來了。等著看吧,皇後做戲向來全套,尹嬤嬤有的受了。”
果然不出他所料,張六娘從宮裏回來不久,就傳出了皇後厚賜尹嬤嬤的消息,說是為侄女的罪過減孽,不僅賞了許多金銀,還將尹嬤嬤的月俸提了兩倍。
對於一個在辛奉殿侍奉,沒有油水可撈的老宮女來說,這已經是非常不錯的待遇了,聽說尹嬤嬤在人前抹淚哀歎“幹女兒”的死,背地裏卻經常笑得合不攏嘴,被人發現了還要立刻變回悲傷神情,很是好笑,宮人們私下議論她的不少。
不過,好景不長,新的月俸領了沒兩次,尹嬤嬤就染病而死了。宮人生病有忌諱,統一放到宮廷南邊的一處小院子裏安置,治療不是很及時,從生病到亡故也沒用幾天。長平王回來偶爾說起此事,隻道:“所以人不能做牆頭草,跟誰來往,就死心塌地跟著誰,三心二意哪有好下場。”
於是如瑾知道尹嬤嬤的死另有緣故。一個往日和慶貴妃私下來往的人,突然被皇後厚賜厚待,慶貴妃不鬧心才怪。
想想前世,尹嬤嬤可沒這麽早過世。後來太子妃生了嫡子,她還被調去東宮當教引來著。兩相對比,真是頗讓人感歎。
不過,尹嬤嬤的事,都是後話了,而且一個無關緊要的小人物,頂多借著教引的名頭耀武揚威幾下,死活都是不入人眼的。就算她活著的時候,也很少被人尊敬。
譬如這天被強押進宮裏的張六娘,當著皇後的麵,聽見尹嬤嬤哭的煩,當場就將茶盅扔到了她的頭上,撞得她額頭通紅一片。
“哭什麽,你那眼淚是擠出來的還是沾的口水?別在這裏惡心人,退下吧。”張六娘嗬斥她說。
尹嬤嬤雖然是個小領事,到底不敢跟王妃鬧,挨了砸也隻能朝皇後磕頭。
皇後就沉臉:“六娘,多日不見,你的脾氣越來越像你七妹,讓本宮很失望。”
“娘娘失望的事,隻是我的脾氣嗎?”破天荒的,張六娘竟敢和皇後頂嘴,而且不叫“姑母”,叫起了“娘娘”。
皇後精致描繪的眉梢微微揚起,“你叫本宮什麽?”
張六娘不假思索地清晰重複了一次:“娘娘。”
“好啊,既如此,本宮也就明白該怎麽做了。”
論姑侄,姑母對待犯了錯的侄女,會寬容,會幫忙解決困難,即便明裏給了長平王臉麵,背地裏關起門來說話,也可以向著自家人。可張六娘既然堅持管她叫娘娘,連一聲“母後”也吝於出口,那麽皇後對待犯錯的王妃,還有什麽可寬宥的呢?
張六娘主動先認了懲罰,說:“任憑娘娘處置。”
皇後細細打量脖子硬挺的侄女,儀態高華,不怒自威,綿柔的眼波如針一樣,根根鋒利,紮在張六娘的臉上身上。殿中宮人俱都低頭,連尹嬤嬤都止住了哭聲,不敢再發出聲音引起皇後的注意,引火燒身。
一個一個的,都是這麽不成器!皇後臉上的平靜完全源於深宮裏多年的打磨,其實心裏頭,早就翻騰起了巨浪怒濤。
費盡心機拿捏著媛貴嬪許多年,好容易讓永安王脫穎而出了,一夕之間事情就發生了變化,而她連變化的根由在哪都還不知道。禦前插不進手去,得到的消息總是滯後……這樣的節骨眼上,嫡親侄女又來和她作對,不說那七娘再次愚蠢衝動地傷了瓊靈,就連一貫溫順的六娘也和她梗上了。
到底是中了哪門子邪?!
“你想要什麽樣的處置,說來聽聽。”皇後緊盯六侄女,語氣不善。
張六娘不吭聲,隻管靜靜站著,一副死活不關己的態度。
皇後眸中便是寒光一閃。
“娘娘,三思啊!”宮女秋葵在一旁輕聲提醒。七小姐弄傷了瓊靈,事後肯定是要做個處置的,現今再處置六小姐,那……主子安排侄女嫁給皇子,豈不成了外人眼中的笑話。
這一聲適時的提醒,讓皇後勃發的怒氣有了一絲停滯,將要衝口而出的話就停在了嘴邊。戴著琺琅金護甲的手緊緊捏住鳳座的扶手,皇後強力壓製心中怒火。
三思,三思,這些年來,多少次三思讓她違背了自己本心?數都數不清。可,還是要繼續三思下去。張六娘再不受教,姑侄之間都不能發生親者痛仇者快的事。侄女不肯妥協,隻有她這做姑母的暫時妥協了。
想通這一點,皇後頓時萎頓。滿滿的盛氣化成雲煙消散,聲音也帶了疲憊。
“好了,你走吧,什麽時候想認本宮這個姑母,什麽時候再來宮裏。”她揮揮手,不再看滿臉決然的侄女,偏過了臉。沒想到,和長平低頭之後,還得跟自家侄女低頭。
滿殿宮人都鬆了一口氣。
偏生張六娘對皇後的妥協不肯領情,反而輕輕的冷笑了一聲,在寂靜空曠的殿堂裏頗為突兀,“娘娘這話錯了。我不叫您姑母,可還是皇家的兒媳,進宮是常事。”
皇後好容易壓下的火氣又被挑起,“你待如何?”
“在家從父,出嫁從夫,我以後會恭謹侍奉夫君,做您的好兒媳。”
“嗬,既然要做本宮的好兒媳,那麽,就先給本宮跪上兩個時辰吧!”皇後真是忍不了了。
張六娘沒反抗,很順從地跟著引路的小宮女去了偏殿,門扇一關,她就從容跪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