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邊如瑾哪裏知道自己一現身,就引了別人這麽無聊的想法。她此刻滿心滿眼都是長平王,怎會顧得別人的議論和眼光。
“王爺!”
她步履匆匆走到院子裏,站在長平王跟前又喚了一聲。然而再多的話卻也說不出來了,千言萬語都堵在胸口,堵得眼睛發酸。
她緊緊咬著嘴唇,用疼痛抑製眼淚流出。這時候哭實在太不應景了!
水光朦著眼睛,她卻一眼看到長平王衣衫上的血跡。隱在墨色裏的血色非常不明顯,她還是立即分辨出來。
“你受傷了?要不要緊?”她想問一問。可話到嘴邊卻成了含混的哽咽。
一天一夜的擔驚受怕,她幾番以為他遇害了,她要跟誰訴說此時劫後餘生的心境?
有將領匆匆走過來似乎要回稟事情,長平王卻看也沒看,隻將目光放在如瑾身上。那麽專注的樣子,讓那將領明知事情緊急卻也一時開不了口。
“哭什麽?”長平王微微彎了唇角,像天邊新月。
他伸手去碰她的唇,“鬆開,再咬該出血了。”
帶著薄繭的指腹撫過唇瓣,如瑾感覺到粗糲的摩擦。“誰哭了。”她偏過頭,手卻下意識伸了出來,將長平王的手握住。
“嘖!”這一幕清清楚楚被院外的老臣們看見,有人舉袖遮了臉,非禮勿視。大庭廣眾之下肌膚相接,實在太不像話了!
長平王哪管別人怎麽看,向來隨意慣了。讓他感到意外和高興的是如瑾,她竟也沒顧旁人的眼光,隻管捉著他的手不放,並且握得緊緊的。
“想我了?”他問。
如瑾瞪著他,半晌,重重點了點頭。
長平王更加意外,如瑾從來不曾這麽表達過呢。
他心中歡喜,臂上稍微用力,將她拽在了懷裏摟住。院子外登時傳來衰老的長歎。
如瑾沒躲,耀眼的火光之中,就任長平王緊緊抱著,還伸手環住了他的腰,將頭緊緊貼在他的胸膛,傾聽裏麵強有力的心跳。
阿宙,阿宙,她在心裏一聲接一聲的念,手臂越收越緊,不知不覺的,眼淚打濕了長平王的衣衫。
長平王感到胸口一陣溫熱。那是濃烈的想念,牽掛,愛惜,他感受到了。他輕輕撫摸她披在腦後的青絲,一下一下的。
“別怕,我沒事。我從來都不會有事的。”
騙人。如瑾在心裏罵。他不是被太子困在金鱗後殿了麽,要不是太子蠢笨,他現在還有命?這時候倒說起大話來了。
她隔著衣服,狠狠在他胸膛咬了一口,似乎這樣才能解氣。
“咳……王爺……”
等著回事的將官低頭躬身,不輕不重地咳嗽一聲,以作提醒。
“什麽事,說。”長平王沒有撒手的打算。胸口很疼,如瑾恰好咬在一處傷口的邊緣,不過這算不得什麽,他緊緊抱著她,任由她咬。
那將官隻好裝瞎子,“……王爺,左彪營圍了宮城,正在攻打東門。”
“隻要你們不給開門,任他們打去,頂多一個時辰,援軍一到自有分曉。”
“王爺說笑,末將等人怎麽可能給敵手開門。”將官尷尬地退下去了。受長平王輕鬆的情緒感染,他此刻也覺得左彪營圍宮算不得大事。圍就圍吧,打就打吧,宮牆那麽厚還怕刀砍?反正又沒火炮。
對了,左彪營怎麽沒帶火炮呢?左右兩大京營配置相同,右驍營用火炮轟開了宮門,現在那西宮門用的還是新換上不久的備用門板,為何左彪營不帶炮?
這將官並不知道,左彪營幾門火炮外加幾十門石炮,全都被人做了手腳,哪裏還能帶來用。
如瑾窩在長平王懷裏,聽到左彪營圍宮還緊張了一下,口上送了勁。後來聽到援軍,知道長平王又暗自安排的事情不和她說,害她白擔心,一口又重重咬了下去。
長平王笑道:“現在不是時候,等咱們回家,隨你怎麽咬。本王脫幹淨躺**任你亂來,好不好?”
如瑾滿臉通紅,住了口,輕輕推開他。
不斷有人前來回事,長平王也暫且鬆手,讓如瑾陪在旁邊,一項一項處理事情,下命令。
京城裏賊匪趁機流竄作亂,太子餘黨和貝成泰一係的人都是隱患,要一一布置圍捕。宮裏更是需要震懾清理,這些事全都要長平王逐個拿主意。更重要的事,是給太子和貝成泰等人定罪。
朝臣勳貴們近在咫尺,定罪需要詳細明朗的證據,人證物證屍首口供,瑣碎繁雜,這是最耗時耗力的事情。如瑾來之前這些已經處理了七八分,朝臣勳貴們也已經被說服和威懾,然而就現在的收尾,也讓如瑾領略到了朝上博弈的艱難。
任你鐵證如山,那群大臣都能慷慨激昂說出花來,引經據典,拉著朝廷和萬民做大旗,在重兵威懾之下都敢力爭。好在長平王舉重若輕,誰上來反駁挑釁,就用證據把誰砸回去,若遇著死活不講理的,立時打成貝成泰同黨,拘到一邊等待事後問罪。
如瑾站在長平王身後,冷眼看著那些跳梁而出的大臣被長平王一一收拾,不知怎地,心裏感到非常痛快。
也許,她的內心裏也住著一個喜歡動武的影子吧。
用證據爭取明理的人和識相的人,用武力壓服打小算盤的人和作對的人,至於其他人,或保持中立沉默不語,或見風使舵左右逢源,隻要你不直接反對我,我就當你不存在。
在亂哄哄的局麵下,長平王的做法讓如瑾非常認同,也悟出了一些道理。
就這樣過了大半個時辰,長平王精神十足地展露了他控人禦人的手段,那邊傳信的兵卒前來稟報:“王爺,京畿幾處衛所人馬到了!左彪營圍宮,他們圍了左彪營!”
“傳令剿殺左彪營。”長平王牽起如瑾的手,一路朝外去。“棄械不殺,反抗以謀逆論,就地問斬,事後誅九族!各位大人,與本王一起去觀戰,如何?”
大燕所修國史之上,對這一次宮變的記載語焉不詳,隻有“太子勳宗因治旱災銀案不悅於帝,投毒謀逆,攜舉逼宮,翌日亂平,帝廢之”這樣的記載。至於這整整兩天兩夜之中究竟發生了什麽,都有什麽人參與到了此次宮變,誰被波及,誰當先立功,盡皆沒有記述。
國史是翰林院牽頭編寫的,如何記錄的決定權卻在皇帝那裏。皇帝讓一筆帶過,翰林們就奉旨實行,將皇帝中毒、半數禁衛協同反叛、左彪營圍攻宮廷、貝成泰帶舉子衝擊宮門的事情全都略去,自然也就沒有諸如皇子側妃藍氏清理內宮、長平王事後強力鎮壓亂局的記載。
事實上,若不是當時衝進宮廷的人太多,不可能一個個封口,連“攜舉逼宮”幾個字也不會出現。
國史上可以一筆帶過,親身經曆過這場動蕩的人卻是不可能將之從記憶中抹去的。整個事件疑點重重,許多場麵又太過血腥,官麵上的粉飾阻擋不了大家私下的議論和揣測,尤其是曾被長平王帶上宮牆,居高臨下親眼看到兩軍對戰的朝臣們,更加不可能忘懷那一夜的種種。
整日在京城裏坐享榮華、養尊處優的高官顯貴,有幾個見過血?平日身上稍微磕碰一下都要請禦醫看診的人,讓他去看兩軍廝殺,那真和要他的命差不多。
當場就有許多人吐了,還有直接暈過去的,在朝堂上打起嘴仗來正氣凜然的重臣們此番出盡了洋相,最好的也不過是沒吐沒暈,臉色蒼白地站著罷了。有一個都察院的監察史當場尿了褲子,自己卻渾然不知,事畢回到家經夫人提醒才恍然驚覺,羞愧難當,告假半個多月沒去當差。好在這件事之中受驚染病的人不在少數,告假告病的官吏非常多,這位監察史也沒那麽顯眼。
於是,在這些人的對比之下,麵不改色靜觀戰局的長平王和如瑾,以及長平王府一眾侍衛親隨,就越發讓人側目。
當夜回家之後就有老臣仰天長歎,直呼“這些年竟看走了眼”。人家問什麽走眼,老臣便默然搖頭,一言不發。
京畿附近幾十個衛所,此番十三個衛所共遣來兵將四萬餘人進京剿賊,在宮城之外將左彪營一萬多人包了餃子,戰局沒持續半個時辰便順利結束,剿殺兩千人,俘虜過萬。勤王軍隊將俘虜收了刀兵盔甲直接押送回京郊大營拘禁,又在城中捉捕餘孽和亂匪,這一切做完,子夜才剛過。
未被拘押的幾位重臣和要緊勳貴留守金霖殿,陪伴一直昏迷未醒的皇帝,其他朝臣都被護送回家等候消息。那些衝擊宮廷的舉子們暫時被關進了京兆府大牢,牢裏裝不下,連牢房院子裏都擠滿了人,重兵守著,吃喝管著,一時倒也沒鬧出事來。
天色大亮的時候,連帶著內宮都平息下來,千瘡百孔的宮廷恢複了表麵平靜。各處宮人各司其職,該做什麽就做什麽,隻是總是人來人往的內廷長街冷清了下來,傳話回事送東西的宮女內侍們急劇減少,偶有幾人結伴而過,也都是步履匆匆,麵帶殘存的驚懼。而值守的禁衛們也隻剩了前衛營的人,外加右驍營留下的兩千兵將,肅穆佇立在宮城內外。
要說有什麽地方還保持著人多的樣子,那就是禦前了。宮人多,禁衛多,禦醫更多,還有朝臣和長平王。皇帝一直昏迷到中午,醒了之後也不會說話,直眉瞪眼地憋了一會又暈過去,然後時暈時醒,折騰了兩天。
這兩天內右驍營和勤王大軍都沒有離開,分別在城外紮營安頓,輪番進程巡防。重兵鎮壓之下,城裏偶有小亂,大亂絕對沒有。滿城官宦不敢妄動,衙門照常上,差事照常做,偶爾和相熟的人互相探聽一下消息,保持著表麵上的平靜。
金霖殿的重臣們一個也不敢離開,吃住都在宮裏,輪番休息值守,隻怕皇帝忽然清醒或是……忽然殯天。
他們分批睡覺,長平王卻一直守在內殿,衣不解帶,悉心陪伴。偶爾靠在椅子上打個盹,不過盞茶工夫立刻醒來,繼續看禦醫會診或是宮人端藥。
“阿宙,去睡一會吧,就算隻睡半個時辰也行啊。”
早就回王府坐鎮的如瑾每天來探望,看見長平王疲憊的樣子心裏直疼。
長平王搖頭:“這個時候,我必須守在跟前。”
如瑾暗暗歎口氣。
皇帝情況不明,萬一有個差錯,長平王不在跟前應變可不行。他就算再累也不能離開,她勸也沒用。
從保溫食盒裏拿出煲了許久的山雞湯,如瑾盛了一碗遞過去,“還熱呢,喝吧,吃飽了才有力氣盯著。”說著將食盒裏的飯菜一一擺在桌上。
長平王吃得很快,風卷殘雲似的將飯菜吃了大半,足有兩個壯年男子的食量,然後放下筷子舒服地呼了口氣,“瑾兒親自送的飯就是好吃。”
兩個人在偏廳裏,跟前隻有近身服侍的,如瑾抬帕子給他擦去嘴角的油漬,看到他幾天沒清理的胡茬,順手撫了一下。
長平王就握了她的手放在唇邊,“好香。”重重親兩下,然後戀戀不舍的鬆了手,“回吧,我過去了。”要過皇帝寢殿那邊去。
如瑾點點頭,“我去後麵看看母妃就走,你小心身體,實在熬不住就去躺一會,讓關亥他們盯著就是。你身上傷還沒好呢!”
長平王笑笑,帶人出了房門。
如瑾聽到外頭有大臣恰好進內探視,看見長平王就有些誇張地驚呼:“王爺原來沒睡?您可好幾天沒合眼了!”
“王爺!”
她步履匆匆走到院子裏,站在長平王跟前又喚了一聲。然而再多的話卻也說不出來了,千言萬語都堵在胸口,堵得眼睛發酸。
她緊緊咬著嘴唇,用疼痛抑製眼淚流出。這時候哭實在太不應景了!
水光朦著眼睛,她卻一眼看到長平王衣衫上的血跡。隱在墨色裏的血色非常不明顯,她還是立即分辨出來。
“你受傷了?要不要緊?”她想問一問。可話到嘴邊卻成了含混的哽咽。
一天一夜的擔驚受怕,她幾番以為他遇害了,她要跟誰訴說此時劫後餘生的心境?
有將領匆匆走過來似乎要回稟事情,長平王卻看也沒看,隻將目光放在如瑾身上。那麽專注的樣子,讓那將領明知事情緊急卻也一時開不了口。
“哭什麽?”長平王微微彎了唇角,像天邊新月。
他伸手去碰她的唇,“鬆開,再咬該出血了。”
帶著薄繭的指腹撫過唇瓣,如瑾感覺到粗糲的摩擦。“誰哭了。”她偏過頭,手卻下意識伸了出來,將長平王的手握住。
“嘖!”這一幕清清楚楚被院外的老臣們看見,有人舉袖遮了臉,非禮勿視。大庭廣眾之下肌膚相接,實在太不像話了!
長平王哪管別人怎麽看,向來隨意慣了。讓他感到意外和高興的是如瑾,她竟也沒顧旁人的眼光,隻管捉著他的手不放,並且握得緊緊的。
“想我了?”他問。
如瑾瞪著他,半晌,重重點了點頭。
長平王更加意外,如瑾從來不曾這麽表達過呢。
他心中歡喜,臂上稍微用力,將她拽在了懷裏摟住。院子外登時傳來衰老的長歎。
如瑾沒躲,耀眼的火光之中,就任長平王緊緊抱著,還伸手環住了他的腰,將頭緊緊貼在他的胸膛,傾聽裏麵強有力的心跳。
阿宙,阿宙,她在心裏一聲接一聲的念,手臂越收越緊,不知不覺的,眼淚打濕了長平王的衣衫。
長平王感到胸口一陣溫熱。那是濃烈的想念,牽掛,愛惜,他感受到了。他輕輕撫摸她披在腦後的青絲,一下一下的。
“別怕,我沒事。我從來都不會有事的。”
騙人。如瑾在心裏罵。他不是被太子困在金鱗後殿了麽,要不是太子蠢笨,他現在還有命?這時候倒說起大話來了。
她隔著衣服,狠狠在他胸膛咬了一口,似乎這樣才能解氣。
“咳……王爺……”
等著回事的將官低頭躬身,不輕不重地咳嗽一聲,以作提醒。
“什麽事,說。”長平王沒有撒手的打算。胸口很疼,如瑾恰好咬在一處傷口的邊緣,不過這算不得什麽,他緊緊抱著她,任由她咬。
那將官隻好裝瞎子,“……王爺,左彪營圍了宮城,正在攻打東門。”
“隻要你們不給開門,任他們打去,頂多一個時辰,援軍一到自有分曉。”
“王爺說笑,末將等人怎麽可能給敵手開門。”將官尷尬地退下去了。受長平王輕鬆的情緒感染,他此刻也覺得左彪營圍宮算不得大事。圍就圍吧,打就打吧,宮牆那麽厚還怕刀砍?反正又沒火炮。
對了,左彪營怎麽沒帶火炮呢?左右兩大京營配置相同,右驍營用火炮轟開了宮門,現在那西宮門用的還是新換上不久的備用門板,為何左彪營不帶炮?
這將官並不知道,左彪營幾門火炮外加幾十門石炮,全都被人做了手腳,哪裏還能帶來用。
如瑾窩在長平王懷裏,聽到左彪營圍宮還緊張了一下,口上送了勁。後來聽到援軍,知道長平王又暗自安排的事情不和她說,害她白擔心,一口又重重咬了下去。
長平王笑道:“現在不是時候,等咱們回家,隨你怎麽咬。本王脫幹淨躺**任你亂來,好不好?”
如瑾滿臉通紅,住了口,輕輕推開他。
不斷有人前來回事,長平王也暫且鬆手,讓如瑾陪在旁邊,一項一項處理事情,下命令。
京城裏賊匪趁機流竄作亂,太子餘黨和貝成泰一係的人都是隱患,要一一布置圍捕。宮裏更是需要震懾清理,這些事全都要長平王逐個拿主意。更重要的事,是給太子和貝成泰等人定罪。
朝臣勳貴們近在咫尺,定罪需要詳細明朗的證據,人證物證屍首口供,瑣碎繁雜,這是最耗時耗力的事情。如瑾來之前這些已經處理了七八分,朝臣勳貴們也已經被說服和威懾,然而就現在的收尾,也讓如瑾領略到了朝上博弈的艱難。
任你鐵證如山,那群大臣都能慷慨激昂說出花來,引經據典,拉著朝廷和萬民做大旗,在重兵威懾之下都敢力爭。好在長平王舉重若輕,誰上來反駁挑釁,就用證據把誰砸回去,若遇著死活不講理的,立時打成貝成泰同黨,拘到一邊等待事後問罪。
如瑾站在長平王身後,冷眼看著那些跳梁而出的大臣被長平王一一收拾,不知怎地,心裏感到非常痛快。
也許,她的內心裏也住著一個喜歡動武的影子吧。
用證據爭取明理的人和識相的人,用武力壓服打小算盤的人和作對的人,至於其他人,或保持中立沉默不語,或見風使舵左右逢源,隻要你不直接反對我,我就當你不存在。
在亂哄哄的局麵下,長平王的做法讓如瑾非常認同,也悟出了一些道理。
就這樣過了大半個時辰,長平王精神十足地展露了他控人禦人的手段,那邊傳信的兵卒前來稟報:“王爺,京畿幾處衛所人馬到了!左彪營圍宮,他們圍了左彪營!”
“傳令剿殺左彪營。”長平王牽起如瑾的手,一路朝外去。“棄械不殺,反抗以謀逆論,就地問斬,事後誅九族!各位大人,與本王一起去觀戰,如何?”
大燕所修國史之上,對這一次宮變的記載語焉不詳,隻有“太子勳宗因治旱災銀案不悅於帝,投毒謀逆,攜舉逼宮,翌日亂平,帝廢之”這樣的記載。至於這整整兩天兩夜之中究竟發生了什麽,都有什麽人參與到了此次宮變,誰被波及,誰當先立功,盡皆沒有記述。
國史是翰林院牽頭編寫的,如何記錄的決定權卻在皇帝那裏。皇帝讓一筆帶過,翰林們就奉旨實行,將皇帝中毒、半數禁衛協同反叛、左彪營圍攻宮廷、貝成泰帶舉子衝擊宮門的事情全都略去,自然也就沒有諸如皇子側妃藍氏清理內宮、長平王事後強力鎮壓亂局的記載。
事實上,若不是當時衝進宮廷的人太多,不可能一個個封口,連“攜舉逼宮”幾個字也不會出現。
國史上可以一筆帶過,親身經曆過這場動蕩的人卻是不可能將之從記憶中抹去的。整個事件疑點重重,許多場麵又太過血腥,官麵上的粉飾阻擋不了大家私下的議論和揣測,尤其是曾被長平王帶上宮牆,居高臨下親眼看到兩軍對戰的朝臣們,更加不可能忘懷那一夜的種種。
整日在京城裏坐享榮華、養尊處優的高官顯貴,有幾個見過血?平日身上稍微磕碰一下都要請禦醫看診的人,讓他去看兩軍廝殺,那真和要他的命差不多。
當場就有許多人吐了,還有直接暈過去的,在朝堂上打起嘴仗來正氣凜然的重臣們此番出盡了洋相,最好的也不過是沒吐沒暈,臉色蒼白地站著罷了。有一個都察院的監察史當場尿了褲子,自己卻渾然不知,事畢回到家經夫人提醒才恍然驚覺,羞愧難當,告假半個多月沒去當差。好在這件事之中受驚染病的人不在少數,告假告病的官吏非常多,這位監察史也沒那麽顯眼。
於是,在這些人的對比之下,麵不改色靜觀戰局的長平王和如瑾,以及長平王府一眾侍衛親隨,就越發讓人側目。
當夜回家之後就有老臣仰天長歎,直呼“這些年竟看走了眼”。人家問什麽走眼,老臣便默然搖頭,一言不發。
京畿附近幾十個衛所,此番十三個衛所共遣來兵將四萬餘人進京剿賊,在宮城之外將左彪營一萬多人包了餃子,戰局沒持續半個時辰便順利結束,剿殺兩千人,俘虜過萬。勤王軍隊將俘虜收了刀兵盔甲直接押送回京郊大營拘禁,又在城中捉捕餘孽和亂匪,這一切做完,子夜才剛過。
未被拘押的幾位重臣和要緊勳貴留守金霖殿,陪伴一直昏迷未醒的皇帝,其他朝臣都被護送回家等候消息。那些衝擊宮廷的舉子們暫時被關進了京兆府大牢,牢裏裝不下,連牢房院子裏都擠滿了人,重兵守著,吃喝管著,一時倒也沒鬧出事來。
天色大亮的時候,連帶著內宮都平息下來,千瘡百孔的宮廷恢複了表麵平靜。各處宮人各司其職,該做什麽就做什麽,隻是總是人來人往的內廷長街冷清了下來,傳話回事送東西的宮女內侍們急劇減少,偶有幾人結伴而過,也都是步履匆匆,麵帶殘存的驚懼。而值守的禁衛們也隻剩了前衛營的人,外加右驍營留下的兩千兵將,肅穆佇立在宮城內外。
要說有什麽地方還保持著人多的樣子,那就是禦前了。宮人多,禁衛多,禦醫更多,還有朝臣和長平王。皇帝一直昏迷到中午,醒了之後也不會說話,直眉瞪眼地憋了一會又暈過去,然後時暈時醒,折騰了兩天。
這兩天內右驍營和勤王大軍都沒有離開,分別在城外紮營安頓,輪番進程巡防。重兵鎮壓之下,城裏偶有小亂,大亂絕對沒有。滿城官宦不敢妄動,衙門照常上,差事照常做,偶爾和相熟的人互相探聽一下消息,保持著表麵上的平靜。
金霖殿的重臣們一個也不敢離開,吃住都在宮裏,輪番休息值守,隻怕皇帝忽然清醒或是……忽然殯天。
他們分批睡覺,長平王卻一直守在內殿,衣不解帶,悉心陪伴。偶爾靠在椅子上打個盹,不過盞茶工夫立刻醒來,繼續看禦醫會診或是宮人端藥。
“阿宙,去睡一會吧,就算隻睡半個時辰也行啊。”
早就回王府坐鎮的如瑾每天來探望,看見長平王疲憊的樣子心裏直疼。
長平王搖頭:“這個時候,我必須守在跟前。”
如瑾暗暗歎口氣。
皇帝情況不明,萬一有個差錯,長平王不在跟前應變可不行。他就算再累也不能離開,她勸也沒用。
從保溫食盒裏拿出煲了許久的山雞湯,如瑾盛了一碗遞過去,“還熱呢,喝吧,吃飽了才有力氣盯著。”說著將食盒裏的飯菜一一擺在桌上。
長平王吃得很快,風卷殘雲似的將飯菜吃了大半,足有兩個壯年男子的食量,然後放下筷子舒服地呼了口氣,“瑾兒親自送的飯就是好吃。”
兩個人在偏廳裏,跟前隻有近身服侍的,如瑾抬帕子給他擦去嘴角的油漬,看到他幾天沒清理的胡茬,順手撫了一下。
長平王就握了她的手放在唇邊,“好香。”重重親兩下,然後戀戀不舍的鬆了手,“回吧,我過去了。”要過皇帝寢殿那邊去。
如瑾點點頭,“我去後麵看看母妃就走,你小心身體,實在熬不住就去躺一會,讓關亥他們盯著就是。你身上傷還沒好呢!”
長平王笑笑,帶人出了房門。
如瑾聽到外頭有大臣恰好進內探視,看見長平王就有些誇張地驚呼:“王爺原來沒睡?您可好幾天沒合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