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和將外孫女的突然闖入放到一邊,接下來徑直問了如瑾的來意,“聽說老七要帶兵去迎擊遼鎮反賊,此時你不在府裏給他收拾行裝,過來找我可有要事?”
如瑾一瞬間心念電轉,忖度是委婉一些好,還是直言不諱。她抬眼,發覺長公主射過來的目光沉凝而鋒銳,帶著不加掩飾的審度。
“長公主,妾身這次來,的確是有事想求您幫忙。”如瑾決定照實說。熙和長公主當年可以幫著皇帝奪宮,顯然不是尋常之人,這一次從見麵開始她就有抵觸之意,若是周旋,興許更惹其反感。
索性直接道明吧。如瑾慢慢站起來,看定熙和。
熙和便問:“是你求,還是你替老七求?或者,是老七讓你替他求?”
同樣是“求”,背後的意思卻完全不同。如瑾直言:“是妾身自求,所求之事王爺並沒有反對。”
“哦?那麽你就說來聽聽。”
如瑾於是將召集命婦祈福之事大致陳述一遍,請熙和以天家皇姑身份為先導表率,帶嬪妃命婦一起為平亂的將士祝禱平安。
熙和聽完,深深看著如瑾,麵無表情端坐不動。如瑾半垂了眼簾恭謹低頭,身子站得筆直。寬大的衣衫遮掩不住腰腹隆起的曲線,熙和的目光在她臉上和腹部逡巡良久,緩緩開口問道:“遼鎮發的檄,你看過沒有?”
“妾身看過。”
熙和身子微微前傾,目光更加銳利幾分,“上頭說老七弑凶害父,你怎麽看?”
“但凡反叛,都要給自己安一個大義的名頭,滿口胡言的混賬話天下人隻會當笑話看。”
“天下人怎麽看暫且不管,我隻想知道你怎麽看。”
長公主也從椅子上慢慢站了起來,緩緩踱步到如瑾跟前,於她耳邊發問,“廢太子作亂當晚你在宮中,皇上發病當晚你也在宮中,親身經曆過一切,想必會有更明白的看法?”
這話算是什麽意思!
原來這位皇姐在起疑心?可此時此地,疑心又有何用?
如瑾抬了眼睛,坦然與熙和對視:“長公主,妾身和您一樣,不會管天下人是什麽看法,因為對妾身而言,王爺就是一切。王爺怎麽看,妾身就怎麽看,王爺要去帶兵討賊,妾身就在京裏為他打點家事,為他出征祈福。除此之外,妾身沒有其他看法,也不會有其他做法。王爺勝,則大燕平安,王爺敗,京城危在旦夕,包括妾身再內包括您在內,滿京的人都有遭受戰火的危險。這就是妾身的‘更明白的看法’,不知您是否讚同?您老人家久經世事,定有更加高瞻遠矚的想法,妾身願意聽您教誨。”
“聽起來倒是有些道理。”熙和聞言隻是笑了笑,轉身走回了座位,抬手示意如瑾也坐,“你既明白老七不能敗,可有想過,若他敗了,你當如何?”
“妾身將日夜為王爺祝禱,王爺不會敗。”
“若是萬一敗了呢?”
“沒有萬一。”
熙和長公主還要追問,如瑾搶先攔了她的話頭,“長公主,不知您是否信佛。人心的虔誠佛祖都是看得到的,若人人都為出征將士祈禱,佛祖又怎會忍心讓他們失敗?所以才要召集滿京命婦祈福。”
熙和笑道:“你倒是信念堅定。”
兩人沉默對坐片刻,熙和端了茶:“好了,我也乏了,你回去照顧老七啟程吧,祈福的事情容我再想想。”
如瑾順從起身告辭,臨走時朝熙和躬身道:“當日長公主親手為妾身插簪,破例賜號,妾身感激不盡。不管這次您肯不肯幫忙,妾身依舊永遠將您當做長輩和恩人。”
長公主目光一沉,沒有接話,揮了揮手示意下人送如瑾出府。
待如瑾領著隨侍出了花廳,上轎離去,熙和坐在原處許久沒動彈。身邊人都知道她在考慮事情,靜靜立著不敢打擾,良久,方聽得熙和緩聲吩咐:“備好車馬,明日我進宮一趟。”
身邊最親近的老嬤嬤悄聲詢問:“您這是……”
熙和長公主眼神散漫,看著如瑾坐過的地方歎口氣,“她倒是有些像我年輕的時候。”
“公主,皇上他臥病在床,您不是一直……”
“是,我一直認為皇上的病跟她有關,今日一見,就更加肯定了。”
老嬤嬤摸不透主子的用意,一時住了口,遲疑不敢言。熙和閉目再歎一口氣,比方才的更加綿長,似乎要把胸中悶氣都倒出去。
“他們父子之間的事,我是外人,管不得也管不了。可我到底是藍氏及笄的貴賓,這層關係,再也繞不過去。”
當日往長平王府靠近一步,之後就很難再退回去了。長公主府,藺國公府,以及相幹的一眾親朋,被劃作七王**之後要想再與別人親近,恐怕消除人家戒心這一步,就需要大費周章。
何況林安侯私下裏牽線的生意,還有她次子一份幹股在內呢。沾了銀子,更加扯不斷理還亂。
如瑾回到王府,長平王已經坐在家裏了。
“幾時回來的?!”如瑾懊悔在外頭時候太長。
長平王一邊洗臉一邊說:“剛進屋,回來填飽肚子,順便處理事情。”如瑾忙讓人去小廚房催飯。長平王攔了,隨意扯過帕子擦了擦頭臉,“我去錦繡閣,已經讓人送飯過去了。”
如瑾衣服也沒換:“我和你一起去。”又道,“隻在旁邊坐著,不出聲打擾你們。”怕他不肯,緊跟著補充說,“我不累,一點兒都不。”
長平王先是有些驚訝,因如瑾從來不會堅持去錦繡閣,特別是他有事的時候。但這次……他一看她殷殷期盼的眼睛,立刻就明白了——即將分離,她是舍不得他,想多些時間和他在一起。
一瞬間他心裏頭暖烘烘的,緊繃忙碌許久,她的不舍讓他感到些許放鬆。任憑外麵再如何刀兵寒冷,人心如何複雜,回到家裏,總有一份溫情等著他。
“好,那麽一起吃飯。”他牽著她的手往外走,去後麵錦繡閣,路上簡要和她安排府裏接下來的人手,“祝氏依然幫你打理事務,你不要勞累。關亥留給你,至明傷已經好了,這次和我走。唐允關亭他們都在京裏照應,有事你盡管吩咐。我不在家,把侯夫人接到府裏來吧,幫你安胎。”
又說起外麵朝堂上比較靠得住的人,還有京裏的各個頭目,京畿各衛所的情況,言簡意賅說清要點,如瑾很努力的記在心裏。到錦繡閣裏吃過飯,幕僚和唐允他們相繼都到了,以及不常來的莊頭毛旺,還有許多如瑾不認識的人,烏壓壓站了一屋子。
隔著水晶簾,如瑾在裏間的軟榻上歇著,長平王就在外間分派事情。大家都很嚴肅,氣氛也有些凝重,誰被點到,就站出來鄭重施禮,認真應和。如瑾隻能聽見他們的聲音,可光憑聲音也能感覺出大家緊繃的情緒。
“……本王出京,六哥是必定會動的,不管他做什麽你們隻管看著,不要急於收網,本王要的是連根拔起。多花些精力盯著江南,旱情水患連著鬧,最易生變。京裏你們不用怕出亂子,本王留部分兵力在這裏就是殺人用的,誰敢在這時候捅簍子,全以勾結反賊論處,先斬後奏不必客氣。”
長平王一樣一樣將事情安排下去,從京城到邊陲,從朝堂到鄉野,連帶著宮裏,都給出了大體的章程。底下人垂手恭立,紛紛應是。
如瑾在屋裏頭默默聽著,努力將自己有些了解的事情記在心裏,免得以後萬一碰上會手忙腳亂。但她所能了解的事情很少,局限於宮裏和京裏,像是軍中、邊鎮乃至京外各行省的曲折她就一無所知,聽了也沒有頭緒,隻能從長平王的言語之間推斷他每日料理的事務有多複雜。
待到這批人相繼告辭,幾個幕僚留下來,又進來另一批人,這次商量的就是出征的軍中事務了。從隨軍的大小將官的品性脾氣,到行軍布陣大致的思路,乃至輜重糧草,以及和京中兵部、都督府周旋扯皮的事務,十分繁雜,一眾人直商量到亥時。
如瑾在裏屋一絲睡意也無,反而越聽越感到心驚肉跳。若沒有主動要求在此旁聽,她竟不知道此次隨王駕出征的兵力竟有一半不能為長平王所掌控,而且其中幾個衛所抽調的兵將明顯懷有異心。
朝廷號稱十萬大軍討賊平叛,其實連駐守京城的兵將加起來也不夠十萬,真正能帶出去的不過五六萬而已。先鋒部隊已經於日間先行開拔,領兵的將官是軍中出了名的酒囊飯袋,別說讓他討賊,就是跟敵軍打個照麵說不定他都能魂飛魄散往後跑。這種人帶兵出去,長平王隻是無所謂地笑笑,“先讓他給遼鎮老何一點兒甜頭嚐嚐,咱們稍後再去認真打一打。”
先示敵軍以弱,待對方放鬆了警惕的時候再重拳出擊,這法子倒是可以,隻是遼鎮距離京城太近,若萬一不慎很容易出岔子。如瑾聽完之後心中有些忐忑,覺得此法太過冒險,然而再聽下去,才發現長平王能握在手裏的兵力實在不多,若將精銳都放出去打頭陣,後續就跟不上了,讓一群不可靠或者能力不濟的軍隊殿後,那是更冒險的事。
隨軍的謀士各抒己見,眾人一起商量出京後的攻守之法,如瑾在離間一聲不響地聽著,越聽越明白局勢並不樂觀。皇帝“病”發得急,朝中不穩,各處的封疆大吏也各懷心思,民間災情未曾處理完全,這時候突然鬧起刀兵來,實在是大傷元氣。
如果非要找到可以感到安慰的事,那隻能說是長平王和謀士們的氣定神閑了。他們將自己的劣勢擺得明明白白,一樣一樣想對策,估算可能出現的狀況,你一言我一語交談的速度非常快,但絕對沒有急切暴躁的態度,像是在安排與自己不相幹的事情,全然不懼生死。
如瑾漸漸被他們的情緒所感染,也努力讓心底的不安淡化下去,一點一點堅定心思。事已至此,長平王在前披荊斬棘,她當於他共同進退,不能將精力全都花在擔驚受怕上。否則豈不辜負了他的厚待?
她將手放在腹部,那裏是她和他生命的延續。“藍如瑾,你不能害怕,你要往前走,你已經不是自己一個人了。無論是什麽境地,無論發生什麽事,你有家,有夫君,有孩子,有血脈親人,有無數跟著你聽候調遣的忠仆,你害怕,就是對他們不負責任。”她默默對自己說。
臨到亥時的時候,長平王遣散了僚屬,叫人送宵夜上來。他走進裏間看到如瑾的刹那,原本幽沉的眸中流過溫暖光影,肅冷的神情也緩和下來,笑著問:“怎麽還沒睡?”
如瑾下了軟榻,幾步走到了他麵前,伸開雙臂環住他的腰,將頭埋在他胸口,也不說話,就那麽抱著。
長平王自知她的意思,也伸手抱了她。
“阿宙,明天是八月十五,中秋節。”過了一會,她在他懷裏低低地說。
“嗯。”他略略收緊的手臂,讓她更加貼著自己,卻小心地避免壓到她微隆的腹部。
一種難以言說的離愁別緒在兩人之間蔓延,淡淡的,縈繞不去。自從成婚之後,將近一年時間的耳鬢廝磨,日夜相伴,即便他心裏裝著外麵繁雜事務,即便她已經決定了不拖他的後腿,可乍然要分開的事實還是影響了兩人的情緒。
長平王將下巴抵在如瑾頭頂,弄亂了她挽得光潔的發髻,“在家安心等著,我很快就回來。”
“嗯。”
“明日過節,將藍侯爺和夫人都接到府裏來吧,一家人在一起熱鬧些。”
如瑾一瞬間心念電轉,忖度是委婉一些好,還是直言不諱。她抬眼,發覺長公主射過來的目光沉凝而鋒銳,帶著不加掩飾的審度。
“長公主,妾身這次來,的確是有事想求您幫忙。”如瑾決定照實說。熙和長公主當年可以幫著皇帝奪宮,顯然不是尋常之人,這一次從見麵開始她就有抵觸之意,若是周旋,興許更惹其反感。
索性直接道明吧。如瑾慢慢站起來,看定熙和。
熙和便問:“是你求,還是你替老七求?或者,是老七讓你替他求?”
同樣是“求”,背後的意思卻完全不同。如瑾直言:“是妾身自求,所求之事王爺並沒有反對。”
“哦?那麽你就說來聽聽。”
如瑾於是將召集命婦祈福之事大致陳述一遍,請熙和以天家皇姑身份為先導表率,帶嬪妃命婦一起為平亂的將士祝禱平安。
熙和聽完,深深看著如瑾,麵無表情端坐不動。如瑾半垂了眼簾恭謹低頭,身子站得筆直。寬大的衣衫遮掩不住腰腹隆起的曲線,熙和的目光在她臉上和腹部逡巡良久,緩緩開口問道:“遼鎮發的檄,你看過沒有?”
“妾身看過。”
熙和身子微微前傾,目光更加銳利幾分,“上頭說老七弑凶害父,你怎麽看?”
“但凡反叛,都要給自己安一個大義的名頭,滿口胡言的混賬話天下人隻會當笑話看。”
“天下人怎麽看暫且不管,我隻想知道你怎麽看。”
長公主也從椅子上慢慢站了起來,緩緩踱步到如瑾跟前,於她耳邊發問,“廢太子作亂當晚你在宮中,皇上發病當晚你也在宮中,親身經曆過一切,想必會有更明白的看法?”
這話算是什麽意思!
原來這位皇姐在起疑心?可此時此地,疑心又有何用?
如瑾抬了眼睛,坦然與熙和對視:“長公主,妾身和您一樣,不會管天下人是什麽看法,因為對妾身而言,王爺就是一切。王爺怎麽看,妾身就怎麽看,王爺要去帶兵討賊,妾身就在京裏為他打點家事,為他出征祈福。除此之外,妾身沒有其他看法,也不會有其他做法。王爺勝,則大燕平安,王爺敗,京城危在旦夕,包括妾身再內包括您在內,滿京的人都有遭受戰火的危險。這就是妾身的‘更明白的看法’,不知您是否讚同?您老人家久經世事,定有更加高瞻遠矚的想法,妾身願意聽您教誨。”
“聽起來倒是有些道理。”熙和聞言隻是笑了笑,轉身走回了座位,抬手示意如瑾也坐,“你既明白老七不能敗,可有想過,若他敗了,你當如何?”
“妾身將日夜為王爺祝禱,王爺不會敗。”
“若是萬一敗了呢?”
“沒有萬一。”
熙和長公主還要追問,如瑾搶先攔了她的話頭,“長公主,不知您是否信佛。人心的虔誠佛祖都是看得到的,若人人都為出征將士祈禱,佛祖又怎會忍心讓他們失敗?所以才要召集滿京命婦祈福。”
熙和笑道:“你倒是信念堅定。”
兩人沉默對坐片刻,熙和端了茶:“好了,我也乏了,你回去照顧老七啟程吧,祈福的事情容我再想想。”
如瑾順從起身告辭,臨走時朝熙和躬身道:“當日長公主親手為妾身插簪,破例賜號,妾身感激不盡。不管這次您肯不肯幫忙,妾身依舊永遠將您當做長輩和恩人。”
長公主目光一沉,沒有接話,揮了揮手示意下人送如瑾出府。
待如瑾領著隨侍出了花廳,上轎離去,熙和坐在原處許久沒動彈。身邊人都知道她在考慮事情,靜靜立著不敢打擾,良久,方聽得熙和緩聲吩咐:“備好車馬,明日我進宮一趟。”
身邊最親近的老嬤嬤悄聲詢問:“您這是……”
熙和長公主眼神散漫,看著如瑾坐過的地方歎口氣,“她倒是有些像我年輕的時候。”
“公主,皇上他臥病在床,您不是一直……”
“是,我一直認為皇上的病跟她有關,今日一見,就更加肯定了。”
老嬤嬤摸不透主子的用意,一時住了口,遲疑不敢言。熙和閉目再歎一口氣,比方才的更加綿長,似乎要把胸中悶氣都倒出去。
“他們父子之間的事,我是外人,管不得也管不了。可我到底是藍氏及笄的貴賓,這層關係,再也繞不過去。”
當日往長平王府靠近一步,之後就很難再退回去了。長公主府,藺國公府,以及相幹的一眾親朋,被劃作七王**之後要想再與別人親近,恐怕消除人家戒心這一步,就需要大費周章。
何況林安侯私下裏牽線的生意,還有她次子一份幹股在內呢。沾了銀子,更加扯不斷理還亂。
如瑾回到王府,長平王已經坐在家裏了。
“幾時回來的?!”如瑾懊悔在外頭時候太長。
長平王一邊洗臉一邊說:“剛進屋,回來填飽肚子,順便處理事情。”如瑾忙讓人去小廚房催飯。長平王攔了,隨意扯過帕子擦了擦頭臉,“我去錦繡閣,已經讓人送飯過去了。”
如瑾衣服也沒換:“我和你一起去。”又道,“隻在旁邊坐著,不出聲打擾你們。”怕他不肯,緊跟著補充說,“我不累,一點兒都不。”
長平王先是有些驚訝,因如瑾從來不會堅持去錦繡閣,特別是他有事的時候。但這次……他一看她殷殷期盼的眼睛,立刻就明白了——即將分離,她是舍不得他,想多些時間和他在一起。
一瞬間他心裏頭暖烘烘的,緊繃忙碌許久,她的不舍讓他感到些許放鬆。任憑外麵再如何刀兵寒冷,人心如何複雜,回到家裏,總有一份溫情等著他。
“好,那麽一起吃飯。”他牽著她的手往外走,去後麵錦繡閣,路上簡要和她安排府裏接下來的人手,“祝氏依然幫你打理事務,你不要勞累。關亥留給你,至明傷已經好了,這次和我走。唐允關亭他們都在京裏照應,有事你盡管吩咐。我不在家,把侯夫人接到府裏來吧,幫你安胎。”
又說起外麵朝堂上比較靠得住的人,還有京裏的各個頭目,京畿各衛所的情況,言簡意賅說清要點,如瑾很努力的記在心裏。到錦繡閣裏吃過飯,幕僚和唐允他們相繼都到了,以及不常來的莊頭毛旺,還有許多如瑾不認識的人,烏壓壓站了一屋子。
隔著水晶簾,如瑾在裏間的軟榻上歇著,長平王就在外間分派事情。大家都很嚴肅,氣氛也有些凝重,誰被點到,就站出來鄭重施禮,認真應和。如瑾隻能聽見他們的聲音,可光憑聲音也能感覺出大家緊繃的情緒。
“……本王出京,六哥是必定會動的,不管他做什麽你們隻管看著,不要急於收網,本王要的是連根拔起。多花些精力盯著江南,旱情水患連著鬧,最易生變。京裏你們不用怕出亂子,本王留部分兵力在這裏就是殺人用的,誰敢在這時候捅簍子,全以勾結反賊論處,先斬後奏不必客氣。”
長平王一樣一樣將事情安排下去,從京城到邊陲,從朝堂到鄉野,連帶著宮裏,都給出了大體的章程。底下人垂手恭立,紛紛應是。
如瑾在屋裏頭默默聽著,努力將自己有些了解的事情記在心裏,免得以後萬一碰上會手忙腳亂。但她所能了解的事情很少,局限於宮裏和京裏,像是軍中、邊鎮乃至京外各行省的曲折她就一無所知,聽了也沒有頭緒,隻能從長平王的言語之間推斷他每日料理的事務有多複雜。
待到這批人相繼告辭,幾個幕僚留下來,又進來另一批人,這次商量的就是出征的軍中事務了。從隨軍的大小將官的品性脾氣,到行軍布陣大致的思路,乃至輜重糧草,以及和京中兵部、都督府周旋扯皮的事務,十分繁雜,一眾人直商量到亥時。
如瑾在裏屋一絲睡意也無,反而越聽越感到心驚肉跳。若沒有主動要求在此旁聽,她竟不知道此次隨王駕出征的兵力竟有一半不能為長平王所掌控,而且其中幾個衛所抽調的兵將明顯懷有異心。
朝廷號稱十萬大軍討賊平叛,其實連駐守京城的兵將加起來也不夠十萬,真正能帶出去的不過五六萬而已。先鋒部隊已經於日間先行開拔,領兵的將官是軍中出了名的酒囊飯袋,別說讓他討賊,就是跟敵軍打個照麵說不定他都能魂飛魄散往後跑。這種人帶兵出去,長平王隻是無所謂地笑笑,“先讓他給遼鎮老何一點兒甜頭嚐嚐,咱們稍後再去認真打一打。”
先示敵軍以弱,待對方放鬆了警惕的時候再重拳出擊,這法子倒是可以,隻是遼鎮距離京城太近,若萬一不慎很容易出岔子。如瑾聽完之後心中有些忐忑,覺得此法太過冒險,然而再聽下去,才發現長平王能握在手裏的兵力實在不多,若將精銳都放出去打頭陣,後續就跟不上了,讓一群不可靠或者能力不濟的軍隊殿後,那是更冒險的事。
隨軍的謀士各抒己見,眾人一起商量出京後的攻守之法,如瑾在離間一聲不響地聽著,越聽越明白局勢並不樂觀。皇帝“病”發得急,朝中不穩,各處的封疆大吏也各懷心思,民間災情未曾處理完全,這時候突然鬧起刀兵來,實在是大傷元氣。
如果非要找到可以感到安慰的事,那隻能說是長平王和謀士們的氣定神閑了。他們將自己的劣勢擺得明明白白,一樣一樣想對策,估算可能出現的狀況,你一言我一語交談的速度非常快,但絕對沒有急切暴躁的態度,像是在安排與自己不相幹的事情,全然不懼生死。
如瑾漸漸被他們的情緒所感染,也努力讓心底的不安淡化下去,一點一點堅定心思。事已至此,長平王在前披荊斬棘,她當於他共同進退,不能將精力全都花在擔驚受怕上。否則豈不辜負了他的厚待?
她將手放在腹部,那裏是她和他生命的延續。“藍如瑾,你不能害怕,你要往前走,你已經不是自己一個人了。無論是什麽境地,無論發生什麽事,你有家,有夫君,有孩子,有血脈親人,有無數跟著你聽候調遣的忠仆,你害怕,就是對他們不負責任。”她默默對自己說。
臨到亥時的時候,長平王遣散了僚屬,叫人送宵夜上來。他走進裏間看到如瑾的刹那,原本幽沉的眸中流過溫暖光影,肅冷的神情也緩和下來,笑著問:“怎麽還沒睡?”
如瑾下了軟榻,幾步走到了他麵前,伸開雙臂環住他的腰,將頭埋在他胸口,也不說話,就那麽抱著。
長平王自知她的意思,也伸手抱了她。
“阿宙,明天是八月十五,中秋節。”過了一會,她在他懷裏低低地說。
“嗯。”他略略收緊的手臂,讓她更加貼著自己,卻小心地避免壓到她微隆的腹部。
一種難以言說的離愁別緒在兩人之間蔓延,淡淡的,縈繞不去。自從成婚之後,將近一年時間的耳鬢廝磨,日夜相伴,即便他心裏裝著外麵繁雜事務,即便她已經決定了不拖他的後腿,可乍然要分開的事實還是影響了兩人的情緒。
長平王將下巴抵在如瑾頭頂,弄亂了她挽得光潔的發髻,“在家安心等著,我很快就回來。”
“嗯。”
“明日過節,將藍侯爺和夫人都接到府裏來吧,一家人在一起熱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