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紀律”“理想”,韋澤認為這三個問題可能三四天就能搞定,結果一個禮拜過去之後光複黨全國代表裏麵仍然有人沒有鬧明白。這些沒鬧明白的基本都是對“處罰”的認知不清楚,或者說這些人把權力與處罰混為一談。
權力就是我說了算。被處罰等於是被抓住。這個到了21世紀也沒能完全解決的問題,韋澤發現在19世紀也是大問題。而且不少人如果堅持樸素的“我是在給都督賣命”的理念,好多東西他們也幹的不錯。但是這幫人明顯缺乏現代國家意識,他們實在是無法理解權力與義務,更無法理解我們都是國家的一份子的理念。
麵對這樣棘手的難題,韋澤也隻能承認現有的國家理念並沒有被大家完全理解。那接下來能做的隻剩了一件事,那就是把能夠勝任的同誌派出去工作,不能勝任的留在黨校幹校裏頭培訓。
這場整個解放區之內的人員調動從1864年初開始,一直折騰到1864年7月才結束。各個省的黨委書記拉了一次大調動,凡是理念不清,職責不明的,統統調到中央黨校學習。
而各省、府、縣的黨委書記們到了地方上之後,都要開戰大規模的學習工作。韋澤下令,如果有人不能接受遵紀守法的理念,那就可以從光複黨內清退。如果本人認為不能接受組織紀律的管束,可以提前退休。
從各地的匯報來看,見到光複黨中央要來真格的,清黨、勸退,整個風氣倒是煥然一新了。現在距離天下統一還早的很,如果現在退出光複黨,不僅個人前程全沒了,那些還有可能增加的退休金同樣泡湯。到了牽扯自身利益的時候,大家的選擇倒是空前的一致。那就是“堅持下去”。
當然,這也不是想堅持就能堅持的。反貪汙、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三反運動一開,各地出現的黨員幹部腐化墮落問題被揭發出很多,不少幹部幡然落馬。而光複黨的這幫黨員們看到自己戰友們倒黴,就拿了舊時代的地主、士紳、讀書人撒氣。在光複黨以及政府內部,對這些人出現了一次大清退。出身不好的成員全麵被波及,至少在韋澤看來,新政府與舊時代之間的確有徹底決裂的跡象。
當然,黨內早期幹部裏麵也不乏“出身不好”的人員,這幫人對此是多有批評反對的。不過韋澤對此倒是沒有太大的不爽。這不是新中國時期麵對外部巨大的壓力,所有能幹的人都要想方設法的拉攏到旗下。現在舊時代的人員裏麵有留學生麽?沒有!舊時代的人員裏麵有新思想麽?沒有!舊時代的人員願意與光複軍一起解放全中國麽?沒有!既然他們沒有主動與舊時代一刀兩斷,韋澤也實在是看不出非得把這幫人拉進新時代的必要。
所謂不平則鳴,整個1864年,無論是兩湖與淮南等地的地主,或者是一部分因為遭到光複黨排斥
,所以憤而“投奔朝廷”的文人,他們給滿清帶去了“韋狗倒行逆施,百姓流離顛沛,期盼王師恢複國土”的消息。
理應高興的滿清朝廷卻沒有任何因此而高興的跡象。
拜曾國藩所賜,前往北方“投奔朝廷”的人中間沒有江西人。太平軍與曾國藩在江西的拉鋸戰中,曾國藩的湘軍動輒搶掠,肆意“驅使百姓為前導”實施攻城。江西人口本來就不多,被湘軍屠戮了幾百萬人之後,土改沒遇到什麽問題。江西老表們覺得寧肯接受土改,都不會去投奔曾國藩歸屬的滿清朝廷。
當然,滿清朝廷的不高興並不是因為江西對朝廷離心離德。更不是光複軍此時有北上的消息。光複軍此時根本沒有北上的計劃。除了內部的整頓之外,光複軍的主要力量都在南下。
1863年與法國人達成了協議之後,光複軍在東南亞沒有了名麵上的敵人。不擔心戰爭的光複軍派遣了一支艦隊南下羅婆羅洲。這支艦隊全部人員高達四千餘人。這支軍隊乘坐著噸位超過5000噸的蒸汽風帆動力船隻在婆羅洲登陸之後,整個蘭芳共和國的人都震動了。
荷蘭人一直對占據了整個婆羅洲的蘭芳共和國虎視眈眈,為了自保,蘭芳共和國曾經表示要投效滿清政府。第一次與第三次大煙戰爭打完之後,滿清徹底給洋人跪了,法國人也猛烈入侵越南。荷蘭人又開始蠢蠢欲動了。
光複軍展現出來的強大的軍事力量正是蘭芳共和國所需要的,他們很快就與中華民朝達成了一致,蘭芳共和國改為蘭芳省,正式成為了中華民朝的一部分。
原本在這裏的中國人多以淘金等行業為業,成為了中國一部分之後,新政府替蘭芳這邊進行了規劃。熱帶地區降水量極大,土地貧瘠,偌大一個蘭芳省全部人口也不到百萬。既然這裏土地不值錢,所以土改根本就沒有阻力。蘭芳省優先發展橡膠園、棕櫚園、香料為核心的經濟作物,包括糧食,工業品等產品,則由大陸這邊向蘭芳輸出。
1864年8月,一支從福建出發,跨海進攻台灣。到了10月,滿清在台灣的官府正式投降。
新政府在海上的全麵擴張直接導致了大量預算都被投入了與海運有關的行業,加上內部的整頓,所以對北方的進攻已經全麵停滯。
但是北方的滿清並沒有因此得到喘息之機,其內部的問題倒是愈演愈烈了。
韋澤看過一個有關滿清時代的“野史”。據說有一個禦使,彈劾某人升官極快,認為此人大有問題。別人告訴他說,這個人升官快是因為鎮壓太平天國有功。那個禦使說道:我從沒聽說過太平天國什麽鳥事。
這個野史韋澤是當作完全的笑話來看的,可這也說明了太平天國運動對中國北方的影響其實不大。現在的局麵可就完全不同了。光複軍陳兵淮
河以南,自打黃河改道之後,淮河與黃河之間出現了大麵積的“黃河古道”。這裏的水自然沒有全幹,大片的沼澤與濕地都成為了難以居住的地區。在黃河沒有改道北上之時,這裏還有大河阻礙。現在這片地區也是人馬能夠自由行動的地區。如此的地理變化讓撚軍開始在這裏越搞越猛。
撚軍的理念也不是反清,而是要在淮北一帶建立起一個不納稅的地方勢力自治區。所以撚軍不僅與滿清打,與光複軍之間也屢屢爆發衝突。撚軍與滿清之間的戰鬥倒是屢戰屢勝,和光複軍打的仗自然是每戰必敗。撚軍最後也非常識相的不再南望,而是專心打擊起北邊的滿清勢力。
現在江南大營十幾萬人全軍覆沒,淮軍、湘軍、楚軍三支軍隊就負責起了“邊防”重任。淮軍在西,湘軍居中,楚軍在東,江忠源、曾國藩、左宗棠三位曆史上的名人都不得不與撚軍交手。
滿清主要是靠江南的漕運來養著北方,眼下淮河成了前線,滿清就不能不以河南、河北、山東這些地方來支撐淮河防線。對滿清來說,更糟糕的是,太平天國的洪秀全竟然在光複軍的支持下北上,他們走河南,一路殺進了陝西。陝西綠營素來善戰,可這批綠營數量有限,哪裏是二十幾萬太平軍的對手。穴功法炸開了西安的城牆之後,陝西綠營與突入城內的太平軍血戰一場,最終連同西安的數萬滿人被屠戮一空。太平軍在西北攻城略地,整個西北也陷入糜爛的境地。
解放區土改之後,光複軍在韋澤的命令下動用了大量的人力開始修建農業水利工程。滿清既沒有這樣的想法,更沒有這樣的能力。光複黨雖然未必理解,也未必接受韋澤提出的“和人民一起搞建設”的理念。但是好歹韋澤下令之後,解放區總算是行動起來了。在滿清看來,人民是為了供養朝廷而存在的。眼下朝廷有難,人民自然需要節衣縮食的為朝廷提供錢糧。這樣的壓榨之下
如果南方是隻要有地就餓不死人的話,那麽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區在沒有大規模水利建設的時代則是有地也未必能活下去。滿清朝廷的壓榨直接導致了地方上百姓的反抗,曾經看著是天下之主的滿清此時四處起火,甚至不用光複軍北伐,整個北方眼瞅著就要進入遍地風煙,被人民起來推翻的地步。
所以前來投效滿清的這幫“忠臣義士”數量數不到十萬,但是五六萬總是有的。在滿清看來,這幫人能否提供助力尚未可知,可他們要吃要喝卻是一定的。眼下擁有鐵杆莊稼的旗人尚且開始拖欠糧餉,朝廷哪裏還有精力管這幫士紳呢?
解決問題的重擔就落在了江忠源、曾國藩、左宗棠身上。朝廷下令,北上之人統統歸到這三人麾下從軍。不得不繼續北上。淮軍、湘軍、楚軍是封建軍隊,三位大人集結在一起,試圖找到一個解決辦法來。
(本章完)
權力就是我說了算。被處罰等於是被抓住。這個到了21世紀也沒能完全解決的問題,韋澤發現在19世紀也是大問題。而且不少人如果堅持樸素的“我是在給都督賣命”的理念,好多東西他們也幹的不錯。但是這幫人明顯缺乏現代國家意識,他們實在是無法理解權力與義務,更無法理解我們都是國家的一份子的理念。
麵對這樣棘手的難題,韋澤也隻能承認現有的國家理念並沒有被大家完全理解。那接下來能做的隻剩了一件事,那就是把能夠勝任的同誌派出去工作,不能勝任的留在黨校幹校裏頭培訓。
這場整個解放區之內的人員調動從1864年初開始,一直折騰到1864年7月才結束。各個省的黨委書記拉了一次大調動,凡是理念不清,職責不明的,統統調到中央黨校學習。
而各省、府、縣的黨委書記們到了地方上之後,都要開戰大規模的學習工作。韋澤下令,如果有人不能接受遵紀守法的理念,那就可以從光複黨內清退。如果本人認為不能接受組織紀律的管束,可以提前退休。
從各地的匯報來看,見到光複黨中央要來真格的,清黨、勸退,整個風氣倒是煥然一新了。現在距離天下統一還早的很,如果現在退出光複黨,不僅個人前程全沒了,那些還有可能增加的退休金同樣泡湯。到了牽扯自身利益的時候,大家的選擇倒是空前的一致。那就是“堅持下去”。
當然,這也不是想堅持就能堅持的。反貪汙、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三反運動一開,各地出現的黨員幹部腐化墮落問題被揭發出很多,不少幹部幡然落馬。而光複黨的這幫黨員們看到自己戰友們倒黴,就拿了舊時代的地主、士紳、讀書人撒氣。在光複黨以及政府內部,對這些人出現了一次大清退。出身不好的成員全麵被波及,至少在韋澤看來,新政府與舊時代之間的確有徹底決裂的跡象。
當然,黨內早期幹部裏麵也不乏“出身不好”的人員,這幫人對此是多有批評反對的。不過韋澤對此倒是沒有太大的不爽。這不是新中國時期麵對外部巨大的壓力,所有能幹的人都要想方設法的拉攏到旗下。現在舊時代的人員裏麵有留學生麽?沒有!舊時代的人員裏麵有新思想麽?沒有!舊時代的人員願意與光複軍一起解放全中國麽?沒有!既然他們沒有主動與舊時代一刀兩斷,韋澤也實在是看不出非得把這幫人拉進新時代的必要。
所謂不平則鳴,整個1864年,無論是兩湖與淮南等地的地主,或者是一部分因為遭到光複黨排斥
,所以憤而“投奔朝廷”的文人,他們給滿清帶去了“韋狗倒行逆施,百姓流離顛沛,期盼王師恢複國土”的消息。
理應高興的滿清朝廷卻沒有任何因此而高興的跡象。
拜曾國藩所賜,前往北方“投奔朝廷”的人中間沒有江西人。太平軍與曾國藩在江西的拉鋸戰中,曾國藩的湘軍動輒搶掠,肆意“驅使百姓為前導”實施攻城。江西人口本來就不多,被湘軍屠戮了幾百萬人之後,土改沒遇到什麽問題。江西老表們覺得寧肯接受土改,都不會去投奔曾國藩歸屬的滿清朝廷。
當然,滿清朝廷的不高興並不是因為江西對朝廷離心離德。更不是光複軍此時有北上的消息。光複軍此時根本沒有北上的計劃。除了內部的整頓之外,光複軍的主要力量都在南下。
1863年與法國人達成了協議之後,光複軍在東南亞沒有了名麵上的敵人。不擔心戰爭的光複軍派遣了一支艦隊南下羅婆羅洲。這支艦隊全部人員高達四千餘人。這支軍隊乘坐著噸位超過5000噸的蒸汽風帆動力船隻在婆羅洲登陸之後,整個蘭芳共和國的人都震動了。
荷蘭人一直對占據了整個婆羅洲的蘭芳共和國虎視眈眈,為了自保,蘭芳共和國曾經表示要投效滿清政府。第一次與第三次大煙戰爭打完之後,滿清徹底給洋人跪了,法國人也猛烈入侵越南。荷蘭人又開始蠢蠢欲動了。
光複軍展現出來的強大的軍事力量正是蘭芳共和國所需要的,他們很快就與中華民朝達成了一致,蘭芳共和國改為蘭芳省,正式成為了中華民朝的一部分。
原本在這裏的中國人多以淘金等行業為業,成為了中國一部分之後,新政府替蘭芳這邊進行了規劃。熱帶地區降水量極大,土地貧瘠,偌大一個蘭芳省全部人口也不到百萬。既然這裏土地不值錢,所以土改根本就沒有阻力。蘭芳省優先發展橡膠園、棕櫚園、香料為核心的經濟作物,包括糧食,工業品等產品,則由大陸這邊向蘭芳輸出。
1864年8月,一支從福建出發,跨海進攻台灣。到了10月,滿清在台灣的官府正式投降。
新政府在海上的全麵擴張直接導致了大量預算都被投入了與海運有關的行業,加上內部的整頓,所以對北方的進攻已經全麵停滯。
但是北方的滿清並沒有因此得到喘息之機,其內部的問題倒是愈演愈烈了。
韋澤看過一個有關滿清時代的“野史”。據說有一個禦使,彈劾某人升官極快,認為此人大有問題。別人告訴他說,這個人升官快是因為鎮壓太平天國有功。那個禦使說道:我從沒聽說過太平天國什麽鳥事。
這個野史韋澤是當作完全的笑話來看的,可這也說明了太平天國運動對中國北方的影響其實不大。現在的局麵可就完全不同了。光複軍陳兵淮
河以南,自打黃河改道之後,淮河與黃河之間出現了大麵積的“黃河古道”。這裏的水自然沒有全幹,大片的沼澤與濕地都成為了難以居住的地區。在黃河沒有改道北上之時,這裏還有大河阻礙。現在這片地區也是人馬能夠自由行動的地區。如此的地理變化讓撚軍開始在這裏越搞越猛。
撚軍的理念也不是反清,而是要在淮北一帶建立起一個不納稅的地方勢力自治區。所以撚軍不僅與滿清打,與光複軍之間也屢屢爆發衝突。撚軍與滿清之間的戰鬥倒是屢戰屢勝,和光複軍打的仗自然是每戰必敗。撚軍最後也非常識相的不再南望,而是專心打擊起北邊的滿清勢力。
現在江南大營十幾萬人全軍覆沒,淮軍、湘軍、楚軍三支軍隊就負責起了“邊防”重任。淮軍在西,湘軍居中,楚軍在東,江忠源、曾國藩、左宗棠三位曆史上的名人都不得不與撚軍交手。
滿清主要是靠江南的漕運來養著北方,眼下淮河成了前線,滿清就不能不以河南、河北、山東這些地方來支撐淮河防線。對滿清來說,更糟糕的是,太平天國的洪秀全竟然在光複軍的支持下北上,他們走河南,一路殺進了陝西。陝西綠營素來善戰,可這批綠營數量有限,哪裏是二十幾萬太平軍的對手。穴功法炸開了西安的城牆之後,陝西綠營與突入城內的太平軍血戰一場,最終連同西安的數萬滿人被屠戮一空。太平軍在西北攻城略地,整個西北也陷入糜爛的境地。
解放區土改之後,光複軍在韋澤的命令下動用了大量的人力開始修建農業水利工程。滿清既沒有這樣的想法,更沒有這樣的能力。光複黨雖然未必理解,也未必接受韋澤提出的“和人民一起搞建設”的理念。但是好歹韋澤下令之後,解放區總算是行動起來了。在滿清看來,人民是為了供養朝廷而存在的。眼下朝廷有難,人民自然需要節衣縮食的為朝廷提供錢糧。這樣的壓榨之下
如果南方是隻要有地就餓不死人的話,那麽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區在沒有大規模水利建設的時代則是有地也未必能活下去。滿清朝廷的壓榨直接導致了地方上百姓的反抗,曾經看著是天下之主的滿清此時四處起火,甚至不用光複軍北伐,整個北方眼瞅著就要進入遍地風煙,被人民起來推翻的地步。
所以前來投效滿清的這幫“忠臣義士”數量數不到十萬,但是五六萬總是有的。在滿清看來,這幫人能否提供助力尚未可知,可他們要吃要喝卻是一定的。眼下擁有鐵杆莊稼的旗人尚且開始拖欠糧餉,朝廷哪裏還有精力管這幫士紳呢?
解決問題的重擔就落在了江忠源、曾國藩、左宗棠身上。朝廷下令,北上之人統統歸到這三人麾下從軍。不得不繼續北上。淮軍、湘軍、楚軍是封建軍隊,三位大人集結在一起,試圖找到一個解決辦法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