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艦隊通過對馬海峽的時候並沒有像以前那樣選擇在夜裏通過,那時候韋澤非常擔心軍艦外形被英國人抄襲走,憑白讓英國海軍增添戰鬥力。在戰鬥即將開始的現在,英國人不僅能清楚的看到中國新式軍艦的外型,更能親身體會到中國新式軍艦的戰鬥力。既然任何掩蓋都變得毫無意義,那還不如坦然的北上,讓對手感受到中國人民海軍並不懼怕英國皇家艦隊的氣魄。


    在對馬海峽緊張遊弋的日本軍艦很快就發現了大搖大擺通過的中國人民海軍,日本海軍也隻是和中國的青島號打過一仗,那一戰中日本明治政府軍幾艘軍艦都被擊沉,見過中國新式軍艦的水兵們絕大多數都沉入了海底。幸存者對中國軍艦的描述語焉不詳,根據他們的證詞畫出的中國軍艦極為怪異扭曲。日本海軍包括英國顧問都無法想象那樣的軍艦到底是怎麽發揮出如此強大的戰鬥力。


    現在日本海軍清楚的看到了中國軍艦的真容,戰鬥艦艇的修長艦體統統采取了灰色塗裝,炮塔上蒙著軍綠色的帆布炮衣。軍艦前半部的高幹舷采取了頂部收縮的梯形模式。船體中部有一個巨大的煙囪,此時艦隊采取的是10節的經濟航速,所以煙囪中噴出煙呈現出灰白色,偶爾才會有些黑煙夾雜其中。


    外型簡潔明快的中國軍艦帶著一種從容到傲慢的態度,完全無視在遠處旁觀的日本軍艦,通過了對馬海峽,向著北方進發。日本軍艦大概數了數中國海軍的軍艦數量,稍微尾隨了一陣,就調頭駛向港口。中國軍艦雖然跑得很快,不過怎麽都跑不過電報。此時的英國海軍已經在津輕海峽集結,在中國艦隊抵達津輕海峽之前,他們一定可以得到關於中國海軍北上的消息。


    在函館實施防禦的中國派遣軍司令周新華上校已經是師長,在英國皇家海軍抵達新加坡之前,中國就答應了蝦夷共和國的請求,增加了在蝦夷共和國的派遣軍。增加派遣軍的主要目的是幫助明治政府均加快從政府到軍隊的訓練速度。


    到1874年10月,蝦夷共和國的總人口達到了300萬。而1869年蝦夷共和國剛成立的時候,政府控製的總人口不過五千而已。這600倍的暴增一方麵是把當地阿伊努族納入了統治範圍,另一方麵就得感謝明治政府的不懈努力。


    明治政府殘酷對待北方奧陸地區,逼迫著奧陸地方上的大批百姓遷往蝦夷共和國。奧陸地方上男男女女都接受過軍事訓練,這部分人撐起了蝦夷共和國的骨幹。這部分人的數量在30萬左右。剩下的兩百多萬人則是日本的窮人。


    明治政府這些年橫征暴斂,日本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根據那些拖家帶口或者單身一人抵達蝦夷共和國的百姓們所說,日本三島不少地方都發生過宣傳末日的宗教勢力帶領的百姓集體自殺事件。在現世的此岸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百姓們隻能去宗教團體描述的來世彼岸尋找幸


    福。當然,更現實的講,在明治政府與地方豪強的雙重壓榨之下,百姓們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死亡也是某種程度上的解脫。


    蝦夷共和國在明治政府的壓力下堅持了幾年,這個共和國的事情開始在日本三島流傳起來。能分地,有工作,稅收隻收四成實物稅。與七八成收入都要被剝削走的日本三島一比,這裏就是天堂一樣的生活。人都不想死,如果抵達幸福彼岸代價僅僅是越過津輕海峽,而不是終結自己的生命,百姓們很容易就能做出自己的選擇。


    大量人口進入蝦夷共和國,這本是極大助力。可當下核心人員的數量不過占了整個國家的十分之一,這對於蝦夷共和國的領導人來說更像是一場災難。中國方麵隻能在政治上幫助蝦夷共和國,從基層的組織建設,到整個的思想動員,思想教育。蝦夷共和國從基層到上層都需要進行培訓。蝦夷共和國就請求中國派遣更多“部隊”來幫忙。


    蝦夷共和國有自己的情報網,英國大艦隊抵達日本的消息也傳到了蝦夷共和國。大家也都知道考驗蝦夷共和國實力的時刻終於來臨了。此時蝦夷共和國的首都此時從函館轉移到了劄幌,連接主要城市的鐵路網也已經修通。


    理論上,蝦夷共和國的軍隊總數有100萬人。這100萬人中手裏有步槍的大概有十萬人,這十萬人裏麵使用中國造的新式步槍的有五萬左右。函館、小樽、室蘭都修建了新式堡壘,不過這些堡壘能夠抵擋得了英國大艦隊的進攻麽?沒誰真的有絕對信心。


    現在能挽救蝦夷共和國的隻剩下中國的海軍,周新華身邊的日本人因為得到的消息比較少,遠比周新華更有信心。而周新華本人很清楚,中國現在真正能派上用場的隻有6艘巡洋艦。這6艘巡洋艦需要麵對的是數十艘英國裝甲艦。


    日本人希望中國海軍能把盤踞在盡情海峽的英國艦隊吸引走,周新華則是盼望更多英國艦隊集中在津輕海峽。處於弱勢的軍隊進攻優勢的敵人,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分割敵人,把敵人一口口吃掉。


    但是不管怎麽用望遠鏡看,津輕海峽裏麵的英國海軍隻有五艘,而且這五艘軍艦也沒有赤膊上陣的跡象,隻是遠遠的在海上遊弋。周新華心裏愈發焦急,英國人這是玩哪一出呢?


    英國皇家海軍玩的是以逸待勞的戰略。旗艦阿金庫特號接到中國海軍通過對馬海峽的消息時,英國艦隊一分為三。主力艦隊就在津輕海峽西入口外20海裏處。不管從心眼裏怎麽看不起中國海軍,英國皇家海軍並沒有辱沒他們自己的名聲,這支有著悠久曆史的艦隊並沒有采取分兵的愚蠢戰術。


    皇家海軍在新加坡留下了十艘裝甲艦與十五艘非裝甲艦,目的是防備中國南海艦隊的突襲。剩下的四十艘裝甲艦與五十艘非裝甲艦抵達了日本。這支艦隊的目的就是先解決蝦夷共和國,然後趁著北風一路南下掃蕩中國沿


    海。


    對手畢竟是鐵甲艦,英國的非裝甲艦留在了東京,沒有參與此次戰鬥。四十艘裝甲艦填滿了九州島產的無煙煤之後北上,在津輕海峽東口布下了十艘裝甲艦,海峽內部是日本明治政府軍的海軍以及五艘英國裝甲艦。在最有可能遭遇中國海軍的津輕海峽西入口,包括旗艦阿金庫特號在內一共有25艘裝甲艦在這裏列陣以待。


    英國派遣軍司令波佩中將並沒有為中國艦隊出現而感到意外,如果中國艦隊想和英國艦隊展開決戰,這是中國艦隊唯一的機會。


    10月13日清晨,中國艦隊終於出現在嚴陣以待的英國艦隊的視野中。此時軍艦上的炮衣已經褪下,在高倍望遠鏡中看到了中國海軍的火炮,波佩中將愣住了。他又仔細看了又看,忍不住問旁邊的參謀,“中國軍艦上的是6寸炮麽?”


    中國軍艦上那纖細秀長的炮管和英國艦隊裝備的粗大火炮明顯不同,參謀仔細分辨了一下,略帶遲疑的說道:“應該是六寸炮。”


    一英寸是25.4毫米,真正的六寸炮口徑是152.4毫米。中國用的是公製,所以把那2.4毫米給省略了。韋澤想法是打不贏就跑,120火炮射速快,火力猛,挺適合邊跑邊打。海軍的期待則是盡可能巨大的火炮,200炮已經被證明不合適裝在巡洋艦上,海軍還是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遇到同類型的鐵甲艦,海軍的120炮有什麽用?經過一番爭辯,韋澤隻是為海軍的安全感而做出了讓步。雙方最後達成了一個妥協,還是采用了150炮。


    4400噸的排水量,用了6寸炮,這已經是標準的大車拉小炮了。但是6寸炮畢竟還有足夠的破甲能力。如果英國派遣艦隊司令看到中國用的是5寸炮,隻怕他的下巴都能驚的掉下來。


    在英國人對麵的中國海軍軍人們用複雜的表情注視著英國的大艦隊,這樣數量的軍艦是任何海軍的夢想,這也數量的敵人軍艦也是我軍最不想看到的事情。特別是敵人的旗艦阿金庫特號,遠遠看去就給人巨大的壓力。還有其他五六千噸的軍艦,看上去也是魄力十足。


    “開始戰鬥!”丁汝昌下達了命令。中國海軍軍艦一分為二,沒什麽防護力的驅逐艦編隊脫離了戰線,在戰場外與巡洋艦艦隊保持平行的行駛。巡洋艦編隊則是加快了速度,試圖搶到英國艦隊的前方。


    看著中國軍艦靈巧的行動,英國皇家海軍很快就做出了判斷,中國艦隊估計要玩搶占t字頭的把戲。側舷炮玩了幾百年,英國人怎麽可能讓一個後生晚輩在老師傅麵前逞凶。英國艦隊也開始加快了速度。看到對方的行動,中英艦隊都開始轉向,在西邊的中國艦隊左舵,東邊的英國艦隊右舵,兩邊的戰列線很快就已經完成。間隔著2000米的距離,大家互相開火了。炮彈飛出炮膛、劃過海麵,在海上砸起了雪白的浪花。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1852鐵血中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緋紅之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緋紅之月並收藏1852鐵血中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