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詩君輕聲念道。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念了,在詩君的認知中,一首好的詩歌別說念百遍了,就是千遍,萬遍都不會覺得膩煩。
而這首讓他百讀不厭,愛不釋手的《將進酒》顯然不止是一首好詩,更是一首合他胃口的好詩。
越是品味,他越是感受到了作者的嶔崎、曆落、狂妄、傲岸,以及其洋溢著的浪漫。
他覺得,此詩的作者一定是跟他一樣,不,甚至是比他更有個性,更加狂放的人。
在許多人眼中,詩君既博學多才,卻也恃才傲物,難以接近,可正是如此,他也是寂寞的。
這一點,詩君自己顯然也清楚地知道,但是,沒關係,在他看來,隻有與他同類的人才能獲得他的友誼。
詩君的朋友不多,但他的每一位朋友都能感受到他的真誠,這就是詩君,看似極難相處,可一旦能獲得他的認可,便會對你推心置腹的人。
捧著這首詩,詩君覺得自己仿佛看到了這位詩人的豪情逸興,頭一次,詩君竟然生出了一種遇見了知己的感覺,這讓他興奮不已。
“林虎,林虎……”
詩君再次念叨了幾次這個名字,不怎麽的,他總覺得這個名字很熟悉,像是在哪裏聽過一般。
對,自己一定在哪裏聽過。
文化人的圈子說大也大,說小也小,尤其是對他這個層次的人來說。
作為詩道大家,詩君很清楚地知道寫出一樣一首詩所需要消耗的文氣是多麽的海量。哪怕就是改動其中的一個字,可能就要消耗掉一個普通士子近十年的積累。
想要將《將進酒》完整地寫出來,哪怕就是大儒都會頗為吃力,這就更不用說構思全詩所需要花費的心力了。
在詩君想來,這首詩的作者一定是某位成名多年的大家。而林虎十有八.九就是那位大家使用的馬甲。
隻是,究竟是哪一位大家呢?
詩君苦思冥想,卻始終想不出當世有哪位文道大家的風格和水平是與這首《將進酒》貼近的。
“算了,還是問問他吧!”
口中正嘟囔著,隻見詩君從儲物戒中拿出了一個拳頭大的透明水晶放在了麵前的書桌上。
若有識貨的人在這裏,絕對會大吃一驚。因為詩君拿出的竟是一顆可以代表當世墨家機關術最高水平之一的通訊水晶,而且,這顆通訊水晶的品質也絕對是最頂級的。
據說,每一顆通訊水晶除了要花費製作者無數的心血外,其所消耗的資源也是海量。哪怕是最普通的通訊水晶,其價值也絕對不會低於一座幾十上百萬人口的城市。
當然,通訊水晶貴是貴點,但其好處也是明顯的,先不說其能夠讓對話的雙方看到對方的模樣,就是那通訊的距離也不是那些低級的通訊符篆可以比擬的。
有個墨家的機關大師曾經放言,隻要拿著通訊水晶的人沒有陷入到什麽特殊的絕地之中,那麽。不管其身處何地都能與另一人聯係上。
如此,通訊水晶就成了各地權貴強者競相追逐的對象,有時甚至可以看成是一種身份的象征。
不過。這對於詩君來說,並不算什麽。
詩君將手輕輕對著水晶上的某個地方一按,不一會兒,一道光影便憑空出現在了詩君的前方。
細細看去,這光影竟是一個看上去年約六十多歲的老者。
“唉,我說李老弟啊。今天吹的什麽風,你竟然跟我通訊了?”
光影看著麵前的詩君。顯得十分興奮,就像是看到了什麽新奇的東西一般。
麵對老者的打趣。詩君神色不變,並沒有做出任何反應,顯然也是習慣了老者的這種態度。
“今天,我是想要問你,你可否知道林虎這個名字?”
聽了詩君的話後,老者沒好氣地白了他一眼,“我當然知道了,現在我們學宮為了這個名字都快吵翻天了。”
“哦?為何?”
“你不知道?這個月的《聖道月刊》你也看了吧。”
聞言,詩君點了點頭。
“那你覺得首頁的那首《將進酒》如何?”
詩君沉思了一會兒,這才緩緩道:“我不如也!”
對於詩君的回答,老者也顯得十分驚訝,他對於這個家夥的性格可是相當了解的,這《將進酒》能讓他都甘拜下風,看來自己得重新審視一遍了。
“那你覺得這首詩能否登上詩史?”
“自然可以!”詩君說的頗為斬釘截鐵.
李君耀被人稱作詩君自然不隻是誇誇奇談而已,每一首能登上詩史的詩必有其獨到之處,都是可以傳遍天下,並且在文道長河中留下印記的。
而詩君寫的作品中,恰恰有三首詩錄入了詩史之中,別看三首就覺得很少,事實上,無數的文人墨客都將讓自己的作品登上詩史作為畢生的追逐目標之一,能寫出一首名留詩史的,都可以稱為當世的大家。
李君耀如今還正直壯年,就有了三首這樣的作品,誰知道他未來還會有怎樣的成就,也因此,李君耀詩君之名可謂是當之無愧。
不過,李君耀並沒有而誌得意滿,他知道,自己比起曆史上那些詩聖一類的人物還差得很遠。
比如,這首《將進酒》他就自問自己目前還寫不出來,當然,他也沒有氣餒,這隻能激發他的向上之心。
“如果連你也認為《將進酒》可以錄入詩史之中,那麽,十有八.九是跑不了了。”
“對了,這林虎究竟是哪位大家?”寒暄了一會兒後,詩君終於提出了自己的疑問。
“這個,我也不太清楚,我們現在正調查著呢,不過,他之前還有一首詩出現在了《聖道月刊》上,你是否還記得?”
“哪首?”
“《梨花詩》!”
此言一出,詩君語氣當即一噎,梨花詩他自然記得,要知道那句“一樹梨花壓海棠”如今已成了文人之間打趣某些老牛吃嫩草之輩的常用語了。
文人之中,有不少自詡風.流之輩就頗好此道,而渡過雷劫之後,壽命更是會大大增加,別說“十八新娘八十郎”了,就是一百八,兩百八,甚至八百八都有。
想他詩君如今也有上百歲了,可至今依然單身,現在隻要一想到這首詩,他就仿佛看見了未來的某一天被調侃的模樣。
“沒想到他還是個風趣之輩!”正與老者聊著天的詩君忽然冒出了這麽一句話。(未完待續)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念了,在詩君的認知中,一首好的詩歌別說念百遍了,就是千遍,萬遍都不會覺得膩煩。
而這首讓他百讀不厭,愛不釋手的《將進酒》顯然不止是一首好詩,更是一首合他胃口的好詩。
越是品味,他越是感受到了作者的嶔崎、曆落、狂妄、傲岸,以及其洋溢著的浪漫。
他覺得,此詩的作者一定是跟他一樣,不,甚至是比他更有個性,更加狂放的人。
在許多人眼中,詩君既博學多才,卻也恃才傲物,難以接近,可正是如此,他也是寂寞的。
這一點,詩君自己顯然也清楚地知道,但是,沒關係,在他看來,隻有與他同類的人才能獲得他的友誼。
詩君的朋友不多,但他的每一位朋友都能感受到他的真誠,這就是詩君,看似極難相處,可一旦能獲得他的認可,便會對你推心置腹的人。
捧著這首詩,詩君覺得自己仿佛看到了這位詩人的豪情逸興,頭一次,詩君竟然生出了一種遇見了知己的感覺,這讓他興奮不已。
“林虎,林虎……”
詩君再次念叨了幾次這個名字,不怎麽的,他總覺得這個名字很熟悉,像是在哪裏聽過一般。
對,自己一定在哪裏聽過。
文化人的圈子說大也大,說小也小,尤其是對他這個層次的人來說。
作為詩道大家,詩君很清楚地知道寫出一樣一首詩所需要消耗的文氣是多麽的海量。哪怕就是改動其中的一個字,可能就要消耗掉一個普通士子近十年的積累。
想要將《將進酒》完整地寫出來,哪怕就是大儒都會頗為吃力,這就更不用說構思全詩所需要花費的心力了。
在詩君想來,這首詩的作者一定是某位成名多年的大家。而林虎十有八.九就是那位大家使用的馬甲。
隻是,究竟是哪一位大家呢?
詩君苦思冥想,卻始終想不出當世有哪位文道大家的風格和水平是與這首《將進酒》貼近的。
“算了,還是問問他吧!”
口中正嘟囔著,隻見詩君從儲物戒中拿出了一個拳頭大的透明水晶放在了麵前的書桌上。
若有識貨的人在這裏,絕對會大吃一驚。因為詩君拿出的竟是一顆可以代表當世墨家機關術最高水平之一的通訊水晶,而且,這顆通訊水晶的品質也絕對是最頂級的。
據說,每一顆通訊水晶除了要花費製作者無數的心血外,其所消耗的資源也是海量。哪怕是最普通的通訊水晶,其價值也絕對不會低於一座幾十上百萬人口的城市。
當然,通訊水晶貴是貴點,但其好處也是明顯的,先不說其能夠讓對話的雙方看到對方的模樣,就是那通訊的距離也不是那些低級的通訊符篆可以比擬的。
有個墨家的機關大師曾經放言,隻要拿著通訊水晶的人沒有陷入到什麽特殊的絕地之中,那麽。不管其身處何地都能與另一人聯係上。
如此,通訊水晶就成了各地權貴強者競相追逐的對象,有時甚至可以看成是一種身份的象征。
不過。這對於詩君來說,並不算什麽。
詩君將手輕輕對著水晶上的某個地方一按,不一會兒,一道光影便憑空出現在了詩君的前方。
細細看去,這光影竟是一個看上去年約六十多歲的老者。
“唉,我說李老弟啊。今天吹的什麽風,你竟然跟我通訊了?”
光影看著麵前的詩君。顯得十分興奮,就像是看到了什麽新奇的東西一般。
麵對老者的打趣。詩君神色不變,並沒有做出任何反應,顯然也是習慣了老者的這種態度。
“今天,我是想要問你,你可否知道林虎這個名字?”
聽了詩君的話後,老者沒好氣地白了他一眼,“我當然知道了,現在我們學宮為了這個名字都快吵翻天了。”
“哦?為何?”
“你不知道?這個月的《聖道月刊》你也看了吧。”
聞言,詩君點了點頭。
“那你覺得首頁的那首《將進酒》如何?”
詩君沉思了一會兒,這才緩緩道:“我不如也!”
對於詩君的回答,老者也顯得十分驚訝,他對於這個家夥的性格可是相當了解的,這《將進酒》能讓他都甘拜下風,看來自己得重新審視一遍了。
“那你覺得這首詩能否登上詩史?”
“自然可以!”詩君說的頗為斬釘截鐵.
李君耀被人稱作詩君自然不隻是誇誇奇談而已,每一首能登上詩史的詩必有其獨到之處,都是可以傳遍天下,並且在文道長河中留下印記的。
而詩君寫的作品中,恰恰有三首詩錄入了詩史之中,別看三首就覺得很少,事實上,無數的文人墨客都將讓自己的作品登上詩史作為畢生的追逐目標之一,能寫出一首名留詩史的,都可以稱為當世的大家。
李君耀如今還正直壯年,就有了三首這樣的作品,誰知道他未來還會有怎樣的成就,也因此,李君耀詩君之名可謂是當之無愧。
不過,李君耀並沒有而誌得意滿,他知道,自己比起曆史上那些詩聖一類的人物還差得很遠。
比如,這首《將進酒》他就自問自己目前還寫不出來,當然,他也沒有氣餒,這隻能激發他的向上之心。
“如果連你也認為《將進酒》可以錄入詩史之中,那麽,十有八.九是跑不了了。”
“對了,這林虎究竟是哪位大家?”寒暄了一會兒後,詩君終於提出了自己的疑問。
“這個,我也不太清楚,我們現在正調查著呢,不過,他之前還有一首詩出現在了《聖道月刊》上,你是否還記得?”
“哪首?”
“《梨花詩》!”
此言一出,詩君語氣當即一噎,梨花詩他自然記得,要知道那句“一樹梨花壓海棠”如今已成了文人之間打趣某些老牛吃嫩草之輩的常用語了。
文人之中,有不少自詡風.流之輩就頗好此道,而渡過雷劫之後,壽命更是會大大增加,別說“十八新娘八十郎”了,就是一百八,兩百八,甚至八百八都有。
想他詩君如今也有上百歲了,可至今依然單身,現在隻要一想到這首詩,他就仿佛看見了未來的某一天被調侃的模樣。
“沒想到他還是個風趣之輩!”正與老者聊著天的詩君忽然冒出了這麽一句話。(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