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氏集團生意蒸蒸日上,而去年時候,邵氏與嘉禾的業績也算不錯。
在電影方麵,邵氏雖然作風依舊保守,但也總算提拔了幾位年輕導演,比如禽獸導演牟敦芾等,拍了幾部令人耳目一新的電影。
當然邵氏的主產電影,還是功夫片與風月片。李翰祥大導演老當益壯,去年一年就拍了四部風月片,還有兩部宮廷古裝片,當真可以說是高產的導演。
他的風月片成本很低,隻在邵氏影城取景,每部片成本不過二三十萬,但票房卻都可以達到百萬港幣以上,是如今邵氏最為倚重的導演。
另外一位大導演張徹去年一年拍了十部作品,全都是他一貫擅長的功夫片。張徹導演之所以如此賣命,是因為當年他去台灣發展的時候,是利用了邵氏提供的資金。但是後來長弓影業關門倒閉,張徹大導演欠了邵氏一大筆錢。
按說既然是合作做生意,自然是有賺有賠的,邵氏也並未逼他還錢。但是張徹骨頭卻硬,硬是主動提出拍片還債,所以一年就開了十部戲。如此勞累也讓他原本就不算好的身體越發衰老了。
曾經有一次下班之後,司機眼看他走過來了,連忙跳上車發動機器。但是等了半天,卻不見他上車,探頭一看,原來張大導演已經累得趴在地上了。
張徹大導演雖然老而彌堅,一年之內拍了十部戲,但是賣座的並不多,大部分連百萬都沒過。僅有的兩部過百萬票房,但是卻也隻是百萬而已。比現在許氏電影動不動過四百萬,五百萬,甚至九百萬。算是大大的不如了。
另外一位導演劉佳良帶著他的劉家班,去年折騰出了好大的聲勢,接連拍了四部賣座電影,每部票房都過一百萬,算是現在邵氏比較倚重的老臣子。而他的弟弟劉佳輝現在也是邵氏首屈一指的紅星,主演的《五郎八卦棍》、《少林三十六房》等。不僅在香港贏得了很高的票房,而且在國際上也大受歡迎,成為蜚聲國際的功夫紅星。
……
嘉禾方麵相對邵氏的保守,就顯得積極進取了許多,他不斷吞並香港較有能力的**製片公司,或直接收購或間接挖人,一年之內吞並五家小的電影公司,讓旗下的人才也變得多了起來。
嘉禾之所以多年影業不利的情況之下,還能拿出大筆錢來進行收購與挖人,其實是借助南洋財團的資金。想當年陸雲濤的電懋與邵藝夫的邵氏鬥得你死我活。後來陸雲濤墜機身亡之後,電懋一時間群龍無首,雖然後麵拍了兩部片子,但是全都虧得很慘。所以便就此推出了影片製作行業,而是收縮力量全力固守院線。
之後鄒淮、何貫昌從邵氏出來成立嘉禾,借助的就是之前電懋旗下的院線。南洋片商之所以願意給鄒淮提供資金扶助。主要也是因為鄒淮之前在邵氏的名氣很大,幾乎是一人之上萬人之下,擁有十分出眾的經營能力。若不是邵藝夫擔心旗下員工做大以致尾大不掉,特地將自己的姨太太抬進公司做轄製,鄒淮其實也不會想要跳出來自己創業。
而今雖然嘉禾的業績算不上太好,但是香港電影如今卻是市道大好,香港本地的票房接連創新高,而在台灣,韓國,南洋。日本等地,香港電影也是大受歡迎。所以這些南洋財團才會不吝惜錢財,雖然嘉禾近年來盈利不明顯,但他們還是對他寄予了厚望。
嘉禾一口氣並吞了五家**製片公司,又高薪挖了一批人才之後。也開始加大電影投資的成本,並且開始大力的扶持起新人來。像近年來比較出色的年青一代導演,全都被他給挖掘了過去。
這些年輕導演多數都是從電視界,或者從國外留學歸來,他們擁有年輕人的熱血與創造力,同時熟知現在觀眾的觀影心裏,或掌握有國際最先進的電影理念,是一群既有頭腦又有衝勁的電影人。
年輕導演的加盟為嘉禾注入了新的活力,而電影創作的題材也多了起來。不再隻有功夫片及奇案片,現在既有愛情喜劇片,社會倫理片,風月情銫片也有都市動作片,暴力恐怖片等等,算是百花齊放,百豔爭春。
許貫武驚訝的發現在嘉禾推出的新人導演之中,竟然有一位是他遍尋不到的徐老怪徐可!看到這則消息的時候,把他震驚的夠嗆。
誰不知道徐老怪是香港影壇的一位怪傑,所拍攝的電影均有非常高的質素,不論是早期的黑暗三部曲,還是後來新藝城時期,乃至電影工作室時期,徐老怪出品,必屬精品,似乎已經成了人所共知的事實。
徐可也是許貫武最欣賞的香港四位導演之一,除了比較喜歡他早期的黑暗三部曲《蝶變》、《地獄無門》、《第一類危險》之外,還有他在新藝城時期拍攝的《鬼馬智多星》、《最佳拍檔之女皇密令》、還是電影工作室時期的《刀馬旦》、《黃飛鴻》係列、《新龍門客棧》、《笑傲江湖》係列等等,都是許貫武翻來覆去欣賞無數遍的好電影。
所以許貫武也一直想要把徐可招攬到麾下,不過徐可之前並不在香港,他是在美國留學學習導演專業的,回來之後馬上就進到了佳藝電視台。因為他留過洋,喝過洋墨水,這個牌子在當時還是比較響亮的,所以一進到佳藝電視台就委以重任,馬上升任做了導演和監製。
而當時許貫武正同老婆在內地修養,所以根本不知道這件事。等徐可拍了幾部電視劇之後,才能逐漸顯現出來,馬上就被慧眼識英才的吳思源給發現了,馬上就將他招攬到了麾下。
說起來上一世徐可能進電影圈。也是因為吳思源的賞識,當時隻看他拍的兩集電視劇,認為他在構圖方麵比較有天分,吳思源就起意將他招攬了過來。當真算得上是伯樂遇上千裏馬了。
這一世機緣巧合之下,徐可還是被吳思源給挖到了手裏,並且在之後投資他拍攝新派武俠電影《蝶變》。
據說給請網打滿分的還有意外驚喜!
/>
看到這一個電影名字,許貫武也是吃了一驚,想不到曆史的慣性竟然如此之大,再被他這個穿越者搞得一塌糊塗的時候。還能夠進行自我的修正。
《蝶變》這部電影與其說是功夫片,倒不如說是懸疑驚悚片,或者魔幻武俠片更適合。電影之中雖然有不少武林高手,但他們至多不過是精通拳腳功夫而已,與一般現實中常見的習練拳腳的人並無不同,如果想要飛簷走壁,或者一掌推出,四周圍皆爆炸,則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
在這部電影之中,徐可用天才的想象力。給古代神乎其神的功夫做了新的詮釋。高來高去的輕功,其實是借助鋼絲的力量;而內功發出掌碎巨石,其實是借助火藥的爆炸力;刀槍不入地神功其實是外罩的鐵甲衣;而江湖中人想要爭奪的至高寶物,也不再是傳說中的武林秘籍,而是霹靂連珠火槍……
徐可之所以如此顛覆武俠片常識,主要是因為他感覺七零年代末。武俠片已經走入了陌路,所以必須求變才能有新的發展。而《蝶變》就是他為此做出的新鮮嚐試。
吳思源本身就是拍功夫武俠片起家,所以自然也對這一片種充滿了感情,所以他很支持徐可求變求新,因此花大錢資助他拍攝這部《蝶變》。
這部電影現在還在火熱的拍攝當中,報紙上不斷為他們鼓吹,說是新派武俠的開山之作,故事精彩,想象豐富,瑰麗奇幻。欲罷不能等等。
許貫武倒是知道這部《蝶變》雖被認為是新浪潮電影的經典之作,但可惜它受到認可的時候,已經是多年之後的事了。在當時《蝶變》不僅沒有贏得高票房,同樣也沒有贏得高口碑。觀眾的一致意見是“拍的什麽狗屁玩意兒?”而業界雖然覺得這部片子有新意,但也隻是僅此而已。不可能對票房造成多大的影響。
直到後來吳思源帶著這部電影接連在國際影展上展出,因為它極其cult的風格獲得國際影人的讚賞,也反過來讓這部電影在香港重新受到重視,當真算得上是一波三折,牆內開花牆外香了。
而除了推出年輕導演之外,像袁家班兄弟,羅唯導演等老班底,去年也開始發力,拍了不少的好片,其中袁家班兄弟的《醉八仙鬥醉羅漢》票房高達三百二十萬,大大的出了一場風頭。
而羅唯導演跟風桂治洪拍攝的《魔胎》、《魔中魔》等作品,同樣大搞惡心暴力銫情,結果票房同樣也是不俗,都取得了一百多萬的票房佳績,無愧“福將”的威名。不過他拍片老是這樣跟風,卻又每次取得不錯的票房成績,當真是讓同業人員羨慕嫉妒恨。
……
而在擴展新渠道方麵,兩家公司也都注意到了錄影帶現在的市場正在逐漸擴大,所以去年也都涉足了錄影帶生產領域。
不過與財大氣粗的許氏不同的是,邵氏采用的是與其他公司合作的方式,由他們出資金與機器,而邵氏則負責出內容,盈利方麵則按照比例分配。這樣做可以為邵氏節省大筆資金,不過卻也把自己的命脈,送到了其他人的手上。
而嘉禾則是將錄影帶版權直接發賣出去,這樣做回款最快,讓他可以盡快得到資金的補充。不過長遠來看,自然不如將版權握在自己手裏的劃算。
不過他們沒有那個金錢,也沒有那個實力像許氏這樣引進大規模的生產線,並且將連鎖租賃便利店安排的遍布港九,所以采用這種方式也無可厚非。
邵氏、嘉禾的錄影帶在南洋,台灣,日本,韓國等地銷量還是不錯的,基本上與許氏的電影持平,不過在香港以及歐美市場,邵氏與嘉禾的錄影帶銷售則是遠遠不及了。
許貫武在香港擁有自己的連鎖租賃便利店,在歐美則由20世紀福克斯幫忙發行,所以銷量遠遠勝過邵氏與嘉禾,並且發行錄影帶所獲得的利潤,從開始的時候還是賠錢,發展到現在已經有數十萬的利潤,基本占到投資成本的三成到四成。
這也就大大緩解了院線上映的壓力,就算上映時候收不回成本,靠租賃和出售錄影帶,也可以基本上打平,這就可以讓電影公司有能力開發新的電影資源。
據說給請網打滿分的還有意外驚喜!
在電影方麵,邵氏雖然作風依舊保守,但也總算提拔了幾位年輕導演,比如禽獸導演牟敦芾等,拍了幾部令人耳目一新的電影。
當然邵氏的主產電影,還是功夫片與風月片。李翰祥大導演老當益壯,去年一年就拍了四部風月片,還有兩部宮廷古裝片,當真可以說是高產的導演。
他的風月片成本很低,隻在邵氏影城取景,每部片成本不過二三十萬,但票房卻都可以達到百萬港幣以上,是如今邵氏最為倚重的導演。
另外一位大導演張徹去年一年拍了十部作品,全都是他一貫擅長的功夫片。張徹導演之所以如此賣命,是因為當年他去台灣發展的時候,是利用了邵氏提供的資金。但是後來長弓影業關門倒閉,張徹大導演欠了邵氏一大筆錢。
按說既然是合作做生意,自然是有賺有賠的,邵氏也並未逼他還錢。但是張徹骨頭卻硬,硬是主動提出拍片還債,所以一年就開了十部戲。如此勞累也讓他原本就不算好的身體越發衰老了。
曾經有一次下班之後,司機眼看他走過來了,連忙跳上車發動機器。但是等了半天,卻不見他上車,探頭一看,原來張大導演已經累得趴在地上了。
張徹大導演雖然老而彌堅,一年之內拍了十部戲,但是賣座的並不多,大部分連百萬都沒過。僅有的兩部過百萬票房,但是卻也隻是百萬而已。比現在許氏電影動不動過四百萬,五百萬,甚至九百萬。算是大大的不如了。
另外一位導演劉佳良帶著他的劉家班,去年折騰出了好大的聲勢,接連拍了四部賣座電影,每部票房都過一百萬,算是現在邵氏比較倚重的老臣子。而他的弟弟劉佳輝現在也是邵氏首屈一指的紅星,主演的《五郎八卦棍》、《少林三十六房》等。不僅在香港贏得了很高的票房,而且在國際上也大受歡迎,成為蜚聲國際的功夫紅星。
……
嘉禾方麵相對邵氏的保守,就顯得積極進取了許多,他不斷吞並香港較有能力的**製片公司,或直接收購或間接挖人,一年之內吞並五家小的電影公司,讓旗下的人才也變得多了起來。
嘉禾之所以多年影業不利的情況之下,還能拿出大筆錢來進行收購與挖人,其實是借助南洋財團的資金。想當年陸雲濤的電懋與邵藝夫的邵氏鬥得你死我活。後來陸雲濤墜機身亡之後,電懋一時間群龍無首,雖然後麵拍了兩部片子,但是全都虧得很慘。所以便就此推出了影片製作行業,而是收縮力量全力固守院線。
之後鄒淮、何貫昌從邵氏出來成立嘉禾,借助的就是之前電懋旗下的院線。南洋片商之所以願意給鄒淮提供資金扶助。主要也是因為鄒淮之前在邵氏的名氣很大,幾乎是一人之上萬人之下,擁有十分出眾的經營能力。若不是邵藝夫擔心旗下員工做大以致尾大不掉,特地將自己的姨太太抬進公司做轄製,鄒淮其實也不會想要跳出來自己創業。
而今雖然嘉禾的業績算不上太好,但是香港電影如今卻是市道大好,香港本地的票房接連創新高,而在台灣,韓國,南洋。日本等地,香港電影也是大受歡迎。所以這些南洋財團才會不吝惜錢財,雖然嘉禾近年來盈利不明顯,但他們還是對他寄予了厚望。
嘉禾一口氣並吞了五家**製片公司,又高薪挖了一批人才之後。也開始加大電影投資的成本,並且開始大力的扶持起新人來。像近年來比較出色的年青一代導演,全都被他給挖掘了過去。
這些年輕導演多數都是從電視界,或者從國外留學歸來,他們擁有年輕人的熱血與創造力,同時熟知現在觀眾的觀影心裏,或掌握有國際最先進的電影理念,是一群既有頭腦又有衝勁的電影人。
年輕導演的加盟為嘉禾注入了新的活力,而電影創作的題材也多了起來。不再隻有功夫片及奇案片,現在既有愛情喜劇片,社會倫理片,風月情銫片也有都市動作片,暴力恐怖片等等,算是百花齊放,百豔爭春。
許貫武驚訝的發現在嘉禾推出的新人導演之中,竟然有一位是他遍尋不到的徐老怪徐可!看到這則消息的時候,把他震驚的夠嗆。
誰不知道徐老怪是香港影壇的一位怪傑,所拍攝的電影均有非常高的質素,不論是早期的黑暗三部曲,還是後來新藝城時期,乃至電影工作室時期,徐老怪出品,必屬精品,似乎已經成了人所共知的事實。
徐可也是許貫武最欣賞的香港四位導演之一,除了比較喜歡他早期的黑暗三部曲《蝶變》、《地獄無門》、《第一類危險》之外,還有他在新藝城時期拍攝的《鬼馬智多星》、《最佳拍檔之女皇密令》、還是電影工作室時期的《刀馬旦》、《黃飛鴻》係列、《新龍門客棧》、《笑傲江湖》係列等等,都是許貫武翻來覆去欣賞無數遍的好電影。
所以許貫武也一直想要把徐可招攬到麾下,不過徐可之前並不在香港,他是在美國留學學習導演專業的,回來之後馬上就進到了佳藝電視台。因為他留過洋,喝過洋墨水,這個牌子在當時還是比較響亮的,所以一進到佳藝電視台就委以重任,馬上升任做了導演和監製。
而當時許貫武正同老婆在內地修養,所以根本不知道這件事。等徐可拍了幾部電視劇之後,才能逐漸顯現出來,馬上就被慧眼識英才的吳思源給發現了,馬上就將他招攬到了麾下。
說起來上一世徐可能進電影圈。也是因為吳思源的賞識,當時隻看他拍的兩集電視劇,認為他在構圖方麵比較有天分,吳思源就起意將他招攬了過來。當真算得上是伯樂遇上千裏馬了。
這一世機緣巧合之下,徐可還是被吳思源給挖到了手裏,並且在之後投資他拍攝新派武俠電影《蝶變》。
據說給請網打滿分的還有意外驚喜!
/>
看到這一個電影名字,許貫武也是吃了一驚,想不到曆史的慣性竟然如此之大,再被他這個穿越者搞得一塌糊塗的時候。還能夠進行自我的修正。
《蝶變》這部電影與其說是功夫片,倒不如說是懸疑驚悚片,或者魔幻武俠片更適合。電影之中雖然有不少武林高手,但他們至多不過是精通拳腳功夫而已,與一般現實中常見的習練拳腳的人並無不同,如果想要飛簷走壁,或者一掌推出,四周圍皆爆炸,則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
在這部電影之中,徐可用天才的想象力。給古代神乎其神的功夫做了新的詮釋。高來高去的輕功,其實是借助鋼絲的力量;而內功發出掌碎巨石,其實是借助火藥的爆炸力;刀槍不入地神功其實是外罩的鐵甲衣;而江湖中人想要爭奪的至高寶物,也不再是傳說中的武林秘籍,而是霹靂連珠火槍……
徐可之所以如此顛覆武俠片常識,主要是因為他感覺七零年代末。武俠片已經走入了陌路,所以必須求變才能有新的發展。而《蝶變》就是他為此做出的新鮮嚐試。
吳思源本身就是拍功夫武俠片起家,所以自然也對這一片種充滿了感情,所以他很支持徐可求變求新,因此花大錢資助他拍攝這部《蝶變》。
這部電影現在還在火熱的拍攝當中,報紙上不斷為他們鼓吹,說是新派武俠的開山之作,故事精彩,想象豐富,瑰麗奇幻。欲罷不能等等。
許貫武倒是知道這部《蝶變》雖被認為是新浪潮電影的經典之作,但可惜它受到認可的時候,已經是多年之後的事了。在當時《蝶變》不僅沒有贏得高票房,同樣也沒有贏得高口碑。觀眾的一致意見是“拍的什麽狗屁玩意兒?”而業界雖然覺得這部片子有新意,但也隻是僅此而已。不可能對票房造成多大的影響。
直到後來吳思源帶著這部電影接連在國際影展上展出,因為它極其cult的風格獲得國際影人的讚賞,也反過來讓這部電影在香港重新受到重視,當真算得上是一波三折,牆內開花牆外香了。
而除了推出年輕導演之外,像袁家班兄弟,羅唯導演等老班底,去年也開始發力,拍了不少的好片,其中袁家班兄弟的《醉八仙鬥醉羅漢》票房高達三百二十萬,大大的出了一場風頭。
而羅唯導演跟風桂治洪拍攝的《魔胎》、《魔中魔》等作品,同樣大搞惡心暴力銫情,結果票房同樣也是不俗,都取得了一百多萬的票房佳績,無愧“福將”的威名。不過他拍片老是這樣跟風,卻又每次取得不錯的票房成績,當真是讓同業人員羨慕嫉妒恨。
……
而在擴展新渠道方麵,兩家公司也都注意到了錄影帶現在的市場正在逐漸擴大,所以去年也都涉足了錄影帶生產領域。
不過與財大氣粗的許氏不同的是,邵氏采用的是與其他公司合作的方式,由他們出資金與機器,而邵氏則負責出內容,盈利方麵則按照比例分配。這樣做可以為邵氏節省大筆資金,不過卻也把自己的命脈,送到了其他人的手上。
而嘉禾則是將錄影帶版權直接發賣出去,這樣做回款最快,讓他可以盡快得到資金的補充。不過長遠來看,自然不如將版權握在自己手裏的劃算。
不過他們沒有那個金錢,也沒有那個實力像許氏這樣引進大規模的生產線,並且將連鎖租賃便利店安排的遍布港九,所以采用這種方式也無可厚非。
邵氏、嘉禾的錄影帶在南洋,台灣,日本,韓國等地銷量還是不錯的,基本上與許氏的電影持平,不過在香港以及歐美市場,邵氏與嘉禾的錄影帶銷售則是遠遠不及了。
許貫武在香港擁有自己的連鎖租賃便利店,在歐美則由20世紀福克斯幫忙發行,所以銷量遠遠勝過邵氏與嘉禾,並且發行錄影帶所獲得的利潤,從開始的時候還是賠錢,發展到現在已經有數十萬的利潤,基本占到投資成本的三成到四成。
這也就大大緩解了院線上映的壓力,就算上映時候收不回成本,靠租賃和出售錄影帶,也可以基本上打平,這就可以讓電影公司有能力開發新的電影資源。
據說給請網打滿分的還有意外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