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海軍艦載gh型攻擊機在甲板身著白色工作服的人員的引領指揮下進入到預起飛位置,駕駛員徐英良在引導人員的示意下啟動了駕駛倉兩側的獨立機身發動機進入到預備狀態。前麵有兩架zd—7h型艦載機正分別加速起飛,按照排序,當它們兩起飛後就要輪到自己起飛出航。
“風鳥七號,你兩分鍾後起飛。”耳機中傳來塔台指揮人員的指令。
“風鳥七號明白,兩分鍾後起飛。”徐英良回應著塔台指揮人員的指令。
當一分鍾後最前麵的那架戰鬥機以每小時二百九十公裏的時速借助著甲板前首9度的起飛跳台仰首起飛後,徐英良知道要輪到自己起飛了。
很快,身穿黃色起降指揮人員在判斷新風速、風向後用著指揮旗語告知著自己開始預加速,徐英良將節流閥開至最大,新油料的注入使得發動機的轟鳴聲迅速增大,輸出的扭矩使得螺旋槳攪動著的氣流賦予飛機更大的前行動力,徐英良死死地踩住刹車以獲得更大的預加速度。
當徐英良感覺到自己的飛機開始由於前行力略微大過於刹車阻力時,地麵起飛指揮人員也注意到了飛機的晃動,手中的紅旗向艦首一揮舞示意可以起飛。徐英良將刹車鬆開,失去了地麵阻力的攻擊機迅速地在短小的跑道上滑行。
在駕駛著攻擊機快速滑行完四十七米的跑道後,攻擊機來到了長25米,仰高9度的起飛跳台前,在飛機機首仰起的那一刹那,徐英良準確地按下了機身後部外掛安放的助推火箭電鈕。電流瞬間將兩個助推火箭點燃工作賦予飛機額外的加速度,給予滿載三點五噸的外掛更大的起飛速度。
當攻擊機借助著跑道前仰起的9度跳台仰首離開時,沉重的攻擊機即時地往下沉了幾米,但是憑借著助推火箭和自身強勁發動機賦予的加速度,攻擊機很快地便拉了起來向藍天飛去。
“呼……每次起飛都象是一次危險的撐杆跳。”徐英良起飛後呼了一口氣。
這句話是駕駛艦載gh型攻擊機駕駛員們總結出來的一句話,也是經常掛在他們嘴邊的一句話。因為每次起飛飛行員們都需要象撐杆跳運動員一樣不僅要快速地助跑,還需要在進入跳台前準確地點燃助推火箭,就像運動員一樣將撐杆精準地插入地口中獲得額外的助力。早了不行晚了也不行,因此大家都形容艦載gh型攻擊機飛行員們為撐杆手。
gj—3型攻擊機作為一款模塊化設計,防禦力出色,攻擊力強大,帶彈量巨大,維修保養方便的單翼雙發攻擊機,在經曆過幾次地麵戰爭的洗禮和考驗後得到了一致的好評。出色的表現也使得海軍對它是青睞有佳。
但是雖然海軍對它很欣賞。可是g攻擊機上艦卻是費了一番地功夫。和zd—7h戰鬥機上艦一樣。艦載型進行了改良設計。簡化了部分海軍不使用地東西。同時將機翼做了可折疊設計。不過gh地變動要比zd—7h要大地多。無外乎別地。就是因為它地體重有些超標了。
和地麵起飛不一樣。艦載機沒有那麽長地跑道。因此飛機起飛前必須要比地麵型飛機有更大地預加速速度和力量。同時要減輕機身重量以獲得更高地推重比。所以和陸基型gj—3攻擊機相比。海軍艦載型地gj—3h型減少了機身和機翼10地冗餘鋼梁及加強骨架。機身一些部位用03毫米厚度地鋁合金蒙皮替換了原05毫米厚度地鐵皮。雖然減輕了飛機自身地重量但可以說是犧牲了原型機地機身強度。
即使是減輕了重量gh型攻擊機在滿彈滿油料起飛時仍舊缺乏足夠地起飛跑道獲得足夠地起飛速度。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設計師們別出心裁地在兩個發動機機身後部垂尾處增加了兩個外掛助推火箭掛架。助推火箭噴口略微向上。這樣可以使得在飛機進入起飛跳台時噴射火焰不傷害到甲板。
雖然作為對艦攻擊地攻擊機和對地攻擊地攻擊機有一些設計理念地區別。g型攻擊機並不是最好地對艦攻擊機。因為這是攻擊目標地不同所引帶出來地設計理念區別。
gj—3型攻擊機在設計時便要求速度慢、防禦力好、外掛攜彈量巨大、滯空時間長等一係列對地攻擊地專項目標。這使得這款攻擊機可以在低空以慢速度對準坦克、防空火炮陣地這些小巧地目標做精確地打擊。雖然飛行時速慢容易受到地麵火力地打擊。但是可以憑借著出色地防禦力進行抵抗。
而對艦攻擊這樣地低速度就會成為密集防空火力下最好地靶子!!!
地麵的防空火力由於在布防時考慮到了受到攻擊時分散布防以減少受到的損失,但是海軍艦隻卻是反過來,密集的防空炮台和集中的防空機槍使得每一艘軍艦就像是一個火刺蝟
人。
攻擊機必須要以高速度突破三千米這段死亡距離,而且飛機的飛行速度越快所給與對方的防禦時間越短,所受到的打擊也越少越安全,同時對艦攻擊機不向對地麵攻擊機那樣需要慢速對準地麵小巧的目標,他的目標是體積龐大的水麵軍艦,上千上萬噸的體積不是幾十噸的小坦克在天空中所看見象小指甲蓋那樣的渺小。因此在這種設計思路下,一款專門為海軍艦載攻擊機所設計出來的g型攻擊機便呼之欲出成為了艦載主力攻擊機。
雖然有了專門的艦載g型攻擊機,但是海軍還是強烈要求改良設計gj—3型攻擊機上艦使用,不為別的,就是看中了g型攻擊機那巨大的外掛帶彈量。三點五噸的外掛帶彈量在這個時代是一個恐怖的數字,就連美國現在的b—17轟炸機也才有著三點七噸的帶彈量。
雖然gh型攻擊機不是一款上好的對艦攻擊機,但是誰說航空母艦就沒有對地攻擊的任務?誰說艦載機就不能參與對地攻擊的任務?而且環顧目前研發出來的飛機,又有哪一款能做到這麽優越的性價比呢?
這一艘航空母艦是中國自行研製設計剛剛下水不久的第三艘航空母艦,排水量比它前麵的兩個兄長要大一些達到了兩萬九千噸,體型也略微地大了一點點。而且和他的兩個兄長外形上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多了一個仰高9度的跳台,這個跳台是為了更好地幫助飛機起飛。
而內部也進行了很大的變化,更多的電子設備充斥著原本空曠預留出來的房間,增強著艦隊的指揮和攻防協同能力。
兩個小時的編隊、模擬攻擊、分組掩護攻擊等一係列的訓練科目結束後,徐英良脫離了模擬戰場,返航回到了航母艦隊的上空。
“風鳥7號請求著陸。”徐英良呼叫著塔台請求著陸。
“風鳥7號,請在水鳥六號著陸後再著陸。”指揮塔台回應著徐英良的請求。
“風鳥7號收到,我將跟在水鳥六號後麵著陸。”
等到前麵的那架戰鬥機著陸後徐英良盤旋著將機頭對準了航母那一百多米的跑道,慢慢地降低著自己的飛行數度和高度,計算著降落時將飛機尾部的掛鉤準確地勾住那四條阻攔索中的任意一條。
當徐英良感受到自己駕駛的飛機機輪和甲板觸碰產生反作用力發出震動時,徐英良將剛剛慢慢收回的節流閥再次推至最大,不管著陸掛鉤是否勾住了阻攔索他都必須要這麽做。勾住了萬事一切好說,如果勾不住的話他就得要用最快的速度再次滑翔起飛。
隻是他的技術水平不錯,飛機尾部的尾勾住了第二條阻攔索,阻攔索立即在減止速度彈簧下釋放出預留出的鋼索,兩頭這不到十米的預留長度能使飛機有一個比較合適的緩衝減速距離,以保證飛機不被兩種強大的力量給撕碎。
強大的阻滯力和強大的前進動力兩頭施加的反向力量使得徐英良身體向前猛推,但是捆綁在身上的安全帶卻將他死死地按住在駕駛座椅上,雖然寬大的安全帶施加的壓強再經過厚實的飛行皮衣分散後沒有將自己勒的生疼,可是這種滋味也不是那麽的令人好受。
“每次降落都象是在風箱裏走鋼絲的老鼠,既兩頭受氣也得要小心翼翼。”關掉了發動機的節流閥使工作兩個多小時的發動機休息下來,徐英良說出了飛行員們著陸後都會共同說出的話語。
在每一架飛機降落後航母上的工作人員立即忙碌起來,地勤人員將一枚枚炸彈、火箭彈、機炮炮彈、魚雷等武器分門別類地從彈藥庫中轉運出來碼放在甲板有限的空間中,給新降落的各型飛機裝卸著所需要的彈藥,以便能用最快的速度使他們返回戰場作戰。
兩萬噸級的大型補給艦也在身邊進行著海麵補給作業訓練,船隻之間在各種海麵風浪情況下迅速地架設起補給輸送橋,掛帶著各種油料補給管分送到船隻重油油庫加油口,飛機航空油料油庫加油口等不同的位置;一枚枚炸彈、炮彈、魚雷箱在經過大功率的電機輸出的扭矩下迅速地從這一艘船運送到另一艘船隻上去。
升降機也不斷地起降著,將彈藥、機庫裏的飛機給運送上甲板,再將軍官們隨意指出的受損飛機用最快的速度運送至下麵的機庫進行著維修。這樣反複的訓練就象是折騰,真的是折騰,沒事找事的折騰。但是這也是必須的一個過程,隻有在這樣不間斷的訓練中熟練地處理一切真實發生的故障和虛擬模擬出來的情況。甚至是每天都需要進行一次戰時中彈救火訓練,戰時管損人員修複訓練和危機處理訓練,為的就是在戰時有著足夠的熟練度,為的就是那一句話: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
“風鳥七號,你兩分鍾後起飛。”耳機中傳來塔台指揮人員的指令。
“風鳥七號明白,兩分鍾後起飛。”徐英良回應著塔台指揮人員的指令。
當一分鍾後最前麵的那架戰鬥機以每小時二百九十公裏的時速借助著甲板前首9度的起飛跳台仰首起飛後,徐英良知道要輪到自己起飛了。
很快,身穿黃色起降指揮人員在判斷新風速、風向後用著指揮旗語告知著自己開始預加速,徐英良將節流閥開至最大,新油料的注入使得發動機的轟鳴聲迅速增大,輸出的扭矩使得螺旋槳攪動著的氣流賦予飛機更大的前行動力,徐英良死死地踩住刹車以獲得更大的預加速度。
當徐英良感覺到自己的飛機開始由於前行力略微大過於刹車阻力時,地麵起飛指揮人員也注意到了飛機的晃動,手中的紅旗向艦首一揮舞示意可以起飛。徐英良將刹車鬆開,失去了地麵阻力的攻擊機迅速地在短小的跑道上滑行。
在駕駛著攻擊機快速滑行完四十七米的跑道後,攻擊機來到了長25米,仰高9度的起飛跳台前,在飛機機首仰起的那一刹那,徐英良準確地按下了機身後部外掛安放的助推火箭電鈕。電流瞬間將兩個助推火箭點燃工作賦予飛機額外的加速度,給予滿載三點五噸的外掛更大的起飛速度。
當攻擊機借助著跑道前仰起的9度跳台仰首離開時,沉重的攻擊機即時地往下沉了幾米,但是憑借著助推火箭和自身強勁發動機賦予的加速度,攻擊機很快地便拉了起來向藍天飛去。
“呼……每次起飛都象是一次危險的撐杆跳。”徐英良起飛後呼了一口氣。
這句話是駕駛艦載gh型攻擊機駕駛員們總結出來的一句話,也是經常掛在他們嘴邊的一句話。因為每次起飛飛行員們都需要象撐杆跳運動員一樣不僅要快速地助跑,還需要在進入跳台前準確地點燃助推火箭,就像運動員一樣將撐杆精準地插入地口中獲得額外的助力。早了不行晚了也不行,因此大家都形容艦載gh型攻擊機飛行員們為撐杆手。
gj—3型攻擊機作為一款模塊化設計,防禦力出色,攻擊力強大,帶彈量巨大,維修保養方便的單翼雙發攻擊機,在經曆過幾次地麵戰爭的洗禮和考驗後得到了一致的好評。出色的表現也使得海軍對它是青睞有佳。
但是雖然海軍對它很欣賞。可是g攻擊機上艦卻是費了一番地功夫。和zd—7h戰鬥機上艦一樣。艦載型進行了改良設計。簡化了部分海軍不使用地東西。同時將機翼做了可折疊設計。不過gh地變動要比zd—7h要大地多。無外乎別地。就是因為它地體重有些超標了。
和地麵起飛不一樣。艦載機沒有那麽長地跑道。因此飛機起飛前必須要比地麵型飛機有更大地預加速速度和力量。同時要減輕機身重量以獲得更高地推重比。所以和陸基型gj—3攻擊機相比。海軍艦載型地gj—3h型減少了機身和機翼10地冗餘鋼梁及加強骨架。機身一些部位用03毫米厚度地鋁合金蒙皮替換了原05毫米厚度地鐵皮。雖然減輕了飛機自身地重量但可以說是犧牲了原型機地機身強度。
即使是減輕了重量gh型攻擊機在滿彈滿油料起飛時仍舊缺乏足夠地起飛跑道獲得足夠地起飛速度。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設計師們別出心裁地在兩個發動機機身後部垂尾處增加了兩個外掛助推火箭掛架。助推火箭噴口略微向上。這樣可以使得在飛機進入起飛跳台時噴射火焰不傷害到甲板。
雖然作為對艦攻擊地攻擊機和對地攻擊地攻擊機有一些設計理念地區別。g型攻擊機並不是最好地對艦攻擊機。因為這是攻擊目標地不同所引帶出來地設計理念區別。
gj—3型攻擊機在設計時便要求速度慢、防禦力好、外掛攜彈量巨大、滯空時間長等一係列對地攻擊地專項目標。這使得這款攻擊機可以在低空以慢速度對準坦克、防空火炮陣地這些小巧地目標做精確地打擊。雖然飛行時速慢容易受到地麵火力地打擊。但是可以憑借著出色地防禦力進行抵抗。
而對艦攻擊這樣地低速度就會成為密集防空火力下最好地靶子!!!
地麵的防空火力由於在布防時考慮到了受到攻擊時分散布防以減少受到的損失,但是海軍艦隻卻是反過來,密集的防空炮台和集中的防空機槍使得每一艘軍艦就像是一個火刺蝟
人。
攻擊機必須要以高速度突破三千米這段死亡距離,而且飛機的飛行速度越快所給與對方的防禦時間越短,所受到的打擊也越少越安全,同時對艦攻擊機不向對地麵攻擊機那樣需要慢速對準地麵小巧的目標,他的目標是體積龐大的水麵軍艦,上千上萬噸的體積不是幾十噸的小坦克在天空中所看見象小指甲蓋那樣的渺小。因此在這種設計思路下,一款專門為海軍艦載攻擊機所設計出來的g型攻擊機便呼之欲出成為了艦載主力攻擊機。
雖然有了專門的艦載g型攻擊機,但是海軍還是強烈要求改良設計gj—3型攻擊機上艦使用,不為別的,就是看中了g型攻擊機那巨大的外掛帶彈量。三點五噸的外掛帶彈量在這個時代是一個恐怖的數字,就連美國現在的b—17轟炸機也才有著三點七噸的帶彈量。
雖然gh型攻擊機不是一款上好的對艦攻擊機,但是誰說航空母艦就沒有對地攻擊的任務?誰說艦載機就不能參與對地攻擊的任務?而且環顧目前研發出來的飛機,又有哪一款能做到這麽優越的性價比呢?
這一艘航空母艦是中國自行研製設計剛剛下水不久的第三艘航空母艦,排水量比它前麵的兩個兄長要大一些達到了兩萬九千噸,體型也略微地大了一點點。而且和他的兩個兄長外形上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多了一個仰高9度的跳台,這個跳台是為了更好地幫助飛機起飛。
而內部也進行了很大的變化,更多的電子設備充斥著原本空曠預留出來的房間,增強著艦隊的指揮和攻防協同能力。
兩個小時的編隊、模擬攻擊、分組掩護攻擊等一係列的訓練科目結束後,徐英良脫離了模擬戰場,返航回到了航母艦隊的上空。
“風鳥7號請求著陸。”徐英良呼叫著塔台請求著陸。
“風鳥7號,請在水鳥六號著陸後再著陸。”指揮塔台回應著徐英良的請求。
“風鳥7號收到,我將跟在水鳥六號後麵著陸。”
等到前麵的那架戰鬥機著陸後徐英良盤旋著將機頭對準了航母那一百多米的跑道,慢慢地降低著自己的飛行數度和高度,計算著降落時將飛機尾部的掛鉤準確地勾住那四條阻攔索中的任意一條。
當徐英良感受到自己駕駛的飛機機輪和甲板觸碰產生反作用力發出震動時,徐英良將剛剛慢慢收回的節流閥再次推至最大,不管著陸掛鉤是否勾住了阻攔索他都必須要這麽做。勾住了萬事一切好說,如果勾不住的話他就得要用最快的速度再次滑翔起飛。
隻是他的技術水平不錯,飛機尾部的尾勾住了第二條阻攔索,阻攔索立即在減止速度彈簧下釋放出預留出的鋼索,兩頭這不到十米的預留長度能使飛機有一個比較合適的緩衝減速距離,以保證飛機不被兩種強大的力量給撕碎。
強大的阻滯力和強大的前進動力兩頭施加的反向力量使得徐英良身體向前猛推,但是捆綁在身上的安全帶卻將他死死地按住在駕駛座椅上,雖然寬大的安全帶施加的壓強再經過厚實的飛行皮衣分散後沒有將自己勒的生疼,可是這種滋味也不是那麽的令人好受。
“每次降落都象是在風箱裏走鋼絲的老鼠,既兩頭受氣也得要小心翼翼。”關掉了發動機的節流閥使工作兩個多小時的發動機休息下來,徐英良說出了飛行員們著陸後都會共同說出的話語。
在每一架飛機降落後航母上的工作人員立即忙碌起來,地勤人員將一枚枚炸彈、火箭彈、機炮炮彈、魚雷等武器分門別類地從彈藥庫中轉運出來碼放在甲板有限的空間中,給新降落的各型飛機裝卸著所需要的彈藥,以便能用最快的速度使他們返回戰場作戰。
兩萬噸級的大型補給艦也在身邊進行著海麵補給作業訓練,船隻之間在各種海麵風浪情況下迅速地架設起補給輸送橋,掛帶著各種油料補給管分送到船隻重油油庫加油口,飛機航空油料油庫加油口等不同的位置;一枚枚炸彈、炮彈、魚雷箱在經過大功率的電機輸出的扭矩下迅速地從這一艘船運送到另一艘船隻上去。
升降機也不斷地起降著,將彈藥、機庫裏的飛機給運送上甲板,再將軍官們隨意指出的受損飛機用最快的速度運送至下麵的機庫進行著維修。這樣反複的訓練就象是折騰,真的是折騰,沒事找事的折騰。但是這也是必須的一個過程,隻有在這樣不間斷的訓練中熟練地處理一切真實發生的故障和虛擬模擬出來的情況。甚至是每天都需要進行一次戰時中彈救火訓練,戰時管損人員修複訓練和危機處理訓練,為的就是在戰時有著足夠的熟練度,為的就是那一句話: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