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四章 彈劾
後宮不得幹政,是先祖建朝時便立下的規矩。
可事實上,後宮和朝堂動向密切相關。建文帝在世時,獨寵椒房殿。俞家因出了中宮皇後,享盡榮光。
建文帝離世,建安帝繼位。建安帝最大的把柄被捏在俞太後手中,兼且是因為俞太後的支持才得了皇位,建安帝對俞太後敬畏兼有。直至臨死,也未能達成壓製俞太後的心願。
有俞太後在,俞家便是一棵堅實的大樹,周圍環繞著顧家等姻親故舊門生,結黨成勢。在朝堂中的影響力絕不容小覷。
如今坐在龍椅上的新帝盛鴻,和俞太後卻是麵和心不和。
身為庶子,礙於孝道,盛鴻不便親自出手對付俞太後,便在朝堂裏削弱俞顧兩家的勢力,進而削弱俞太後對朝堂的影響力。
身為皇後的謝明曦,和俞太後各施手段,明爭暗鬥不休。宮中的風向,在半年多裏悄然地發生變化。
此消彼長,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俞太後早已落了下風。退後避讓,是遲早的事。
或許,隻有身在局中的俞太後一葉障目自以為是了。
俞太後還沉浸在徹底壓製住謝明曦的自得中,渾然不知,帝後已在暗中布局,即將亮出鋒利的獠牙。
謝明曦病愈後的第六日,正是大朝會。
林禦史的奏折,是刺向俞太後的第一把利刃!
奏折洋洋灑灑近千言,歸納起來就是這麽幾句。
身為皇後,理當掌鳳印掌六宮,令太後娘娘享享清福頤養天年。豈能令太後娘娘整日操心忙碌?
李太皇太後病症已頗見好轉,謝皇後不必再日日伺疾,也該是時候接受宮務,執掌六宮了!
俞大人已逝,俞光德失了官職,其餘的俞家人或被降了官職,或受族人家人牽連被奪職。如今有資格站在大朝會上的,不過三兩人。
好在還有劉禦史和顧大人。
顧大人立刻上前一步反駁:“林禦史這份奏折所言,微臣以為不妥。”
“太後娘娘正當壯年,執掌後宮數十載。後宮素來被打理得井井有條,從未出過差錯。先帝登基三年之久,對太後娘娘敬愛有加。蕭皇後娘娘也對太後娘娘孝順恭敬,從無忤逆之處。這才是為人子為人媳之道。”
也就是說,逼俞太後交出鳳印和宮務,就是帝後忤逆不孝!
林禦史有備而來,不疾不徐地應了回去:“正因皇上和皇後娘娘孝順,所以才更不忍令太後娘娘操勞忙碌憂心。更不能令太後娘娘擔下後宮專權弄權的惡名。”
“顧大人若真心為太後娘娘的聲名賢名考慮,便該知道這才是真正為太後娘娘著想。”
禦史的嘴,勝過殺人的刀!
劉禦史說道:“在普通百姓之家,兒媳進門後,皆需伺候公婆,奉養長輩。官宦勳貴之家,也是如此。到了天家,理應一樣。”
“劉禦史此言委實可笑。”林禦史反唇相譏:“天家豈能和普通百姓家相提並論!中宮執鳳印掌六宮,是高祖立朝時便定下的規矩。”
“皇後娘娘年輕康健,精力充足,兼之才學過人,區區宮務,想來也難不倒皇後娘娘。”
……
很快,眾臣紛紛出言。
有誇讚謝皇後伺疾有功的,有誇讚謝皇後才學滿腹的,有暗喻俞太後抓緊鳳印不肯鬆手的,也有譏諷謝皇後對俞太後忤逆不孝的。
當然,有膽量說最後一條的人,著實不多。
這兩三個月來,盛鴻接連出手,對付俞家毫不手軟。俞家敗落之勢,已十分明顯。眼睛亮堂心思活絡的,哪裏還肯站在俞家這艘即將沉溺的破船上。
有小半倒向了聖明天子,有小半持觀望態度,俞顧兩黨的忠實黨羽沒剩幾個。
站在帝後這一邊的官員人數眾多,齊聲張口,聲勢浩蕩,無可抵擋。
一眾閣老重臣,皆緘默不語。
雖未說話,其實已經表麵態度了。
後宮不得幹政,是先祖建朝時便立下的規矩。
可事實上,後宮和朝堂動向密切相關。建文帝在世時,獨寵椒房殿。俞家因出了中宮皇後,享盡榮光。
建文帝離世,建安帝繼位。建安帝最大的把柄被捏在俞太後手中,兼且是因為俞太後的支持才得了皇位,建安帝對俞太後敬畏兼有。直至臨死,也未能達成壓製俞太後的心願。
有俞太後在,俞家便是一棵堅實的大樹,周圍環繞著顧家等姻親故舊門生,結黨成勢。在朝堂中的影響力絕不容小覷。
如今坐在龍椅上的新帝盛鴻,和俞太後卻是麵和心不和。
身為庶子,礙於孝道,盛鴻不便親自出手對付俞太後,便在朝堂裏削弱俞顧兩家的勢力,進而削弱俞太後對朝堂的影響力。
身為皇後的謝明曦,和俞太後各施手段,明爭暗鬥不休。宮中的風向,在半年多裏悄然地發生變化。
此消彼長,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俞太後早已落了下風。退後避讓,是遲早的事。
或許,隻有身在局中的俞太後一葉障目自以為是了。
俞太後還沉浸在徹底壓製住謝明曦的自得中,渾然不知,帝後已在暗中布局,即將亮出鋒利的獠牙。
謝明曦病愈後的第六日,正是大朝會。
林禦史的奏折,是刺向俞太後的第一把利刃!
奏折洋洋灑灑近千言,歸納起來就是這麽幾句。
身為皇後,理當掌鳳印掌六宮,令太後娘娘享享清福頤養天年。豈能令太後娘娘整日操心忙碌?
李太皇太後病症已頗見好轉,謝皇後不必再日日伺疾,也該是時候接受宮務,執掌六宮了!
俞大人已逝,俞光德失了官職,其餘的俞家人或被降了官職,或受族人家人牽連被奪職。如今有資格站在大朝會上的,不過三兩人。
好在還有劉禦史和顧大人。
顧大人立刻上前一步反駁:“林禦史這份奏折所言,微臣以為不妥。”
“太後娘娘正當壯年,執掌後宮數十載。後宮素來被打理得井井有條,從未出過差錯。先帝登基三年之久,對太後娘娘敬愛有加。蕭皇後娘娘也對太後娘娘孝順恭敬,從無忤逆之處。這才是為人子為人媳之道。”
也就是說,逼俞太後交出鳳印和宮務,就是帝後忤逆不孝!
林禦史有備而來,不疾不徐地應了回去:“正因皇上和皇後娘娘孝順,所以才更不忍令太後娘娘操勞忙碌憂心。更不能令太後娘娘擔下後宮專權弄權的惡名。”
“顧大人若真心為太後娘娘的聲名賢名考慮,便該知道這才是真正為太後娘娘著想。”
禦史的嘴,勝過殺人的刀!
劉禦史說道:“在普通百姓之家,兒媳進門後,皆需伺候公婆,奉養長輩。官宦勳貴之家,也是如此。到了天家,理應一樣。”
“劉禦史此言委實可笑。”林禦史反唇相譏:“天家豈能和普通百姓家相提並論!中宮執鳳印掌六宮,是高祖立朝時便定下的規矩。”
“皇後娘娘年輕康健,精力充足,兼之才學過人,區區宮務,想來也難不倒皇後娘娘。”
……
很快,眾臣紛紛出言。
有誇讚謝皇後伺疾有功的,有誇讚謝皇後才學滿腹的,有暗喻俞太後抓緊鳳印不肯鬆手的,也有譏諷謝皇後對俞太後忤逆不孝的。
當然,有膽量說最後一條的人,著實不多。
這兩三個月來,盛鴻接連出手,對付俞家毫不手軟。俞家敗落之勢,已十分明顯。眼睛亮堂心思活絡的,哪裏還肯站在俞家這艘即將沉溺的破船上。
有小半倒向了聖明天子,有小半持觀望態度,俞顧兩黨的忠實黨羽沒剩幾個。
站在帝後這一邊的官員人數眾多,齊聲張口,聲勢浩蕩,無可抵擋。
一眾閣老重臣,皆緘默不語。
雖未說話,其實已經表麵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