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院子裏玩耍的學童看見張秀才出來,都趕緊的站好,然後行禮,“夫子。”
“嗯,好了,休息好了就回座位,對於剛剛學過的以及以前遺留的有什麽疑問的整理好,等會解答。沒有疑問的先練字,等會解答的時候也要好好的聽,知道了嗎?”張秀才嚴肅的說。
“知道,”學童們都大聲的回答,然後一個個的慢慢回到課室,有的孩子還偷偷的瞄了小瑤一下,坤子哥對著小瑤揮揮手。旁邊的小孩看見了馬上上前勾搭著肩膀,打聽夫子抱著的是何方神聖。
張秀才抱著小瑤站著看了一會,小瑤也覺得奇怪張秀才怎麽不進去?
張秀才轉身回了東屋,把肖瑤放在床上,讓小瑤乖乖的別動,自己跑到床尾蹲下了,然後用力拖東西,是想把什麽東西拖出來。過來一會,看到了,是一張兒童座椅,就是現代的兒童用餐椅,不過就很矮,整個隻有一張沒靠背的凳子那麽高,看著沒有破損,隻是布滿了灰塵。
張秀才拿著抹布把用餐椅擦了一遍,看起來手工很不錯,用的木料也挺好的,是深褐色的,黑亮黑亮的。張秀才先把用餐椅搬出去,然後又進屋把小瑤抱起,一邊出房門一邊說:“小瑤呀,這張椅子以後就是你的專用椅子了,等你有了弟弟妹妹,再轉給他們用阿。嗬嗬,”
小瑤也很給麵子,直拍著手。
張秀才一手抱著小瑤一手提著用餐椅進了小班的課室,把用餐椅放在講台上,然後把小瑤放進了用餐椅坐好,輕輕的拍了拍小瑤的頭,意思是讓她乖點咯。下麵的小朋友們都呆呆的看著夫子的動作。
“啊嗯,”張秀才大聲的提醒下麵的學童,“上課要專心,不能被外來的聲音、行為影響自己,要做到在任何環境都要專心一致的做學問。”
“是,”學童們大聲應道。
“現在開始答疑,從最簡單的開始,從三字經開始,再來百家姓,然後千字文。”張秀才說。
按照小瑤的角度,這個課室的桌椅是分3列4排擺放的,每張桌子可以坐兩人,坐的是長板凳。
現在開始提問的是右手邊的一列,其中一個穿著灰色短打整潔衣服的6歲的學童站起來大聲問:“夫子,‘昔孟母,擇鄰處’,這是為什麽呢?”
張秀才點點頭說:“昔孟母,擇鄰處。另外一種簡單的說法就是‘孟母三遷’,為什麽要三遷?有誰可以解說一下?”
中間那排的一個穿著青色小儒袍的7歲學童舉手,張秀才點點頭讓他說,小學童站起來說,“講述的是:孟子三歲父親去世,母親獨自一人撫養他。孟子小的時候很貪玩,而且喜歡模仿別人。他家原來住的地方是在墳地的附近,他看到了別人安葬和哭墳,就常常玩建墳或學別人哭拜。孟母覺得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這時,孟子看到了市場上別人做買賣和殺豬,就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孟母覺得這個環境也不好,於是就把家搬到學堂的旁邊。希望孟子他能好好的專心讀書。”
“不錯,解釋的很好。”張秀才一邊讓解說的男童坐下,一邊又對著提問的男童說:“現在明白了嗎?生活的環境是很重要的,特別是對孩子,跟著有好習慣的人就學到了好習慣,跟著壞人就學壞人的做法。也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男童點點說,“明白了。”然後坐下。
張秀才點點頭,問還有問題嗎?等了一會,就看著中間那列,問:“你們呢?”
中間的一列搖搖頭,張秀才走到邊上的那列接著問:“你們呢?”
一個年紀大點的大概8歲的男童站起來就問:“夫子,‘知過必改,得能莫忘,罔談彼短,靡恃己長,信使可複,器欲難量。’此為何解?“
張秀才認真的看著男童說:“知過必改,得能莫忘,罔談彼短,靡恃己長,信使可複,器欲難量。意思是說如果知道自己犯了過錯,一定要改正過來;如果遇到適合自己幹的事,就不要輕易放棄。不要隨便去談論別人的短處,更不要依仗自己有長處就不思進取,固步自封。真實的、誠實的話要能經受得起時間的考驗;做人的器度要大,對小事情不要斤斤計較的,要讓人覺得你難以估量。”
小瑤明白了,張秀才是個能人呀,這是按才施教,按個人的程度施教,一點都不呆板,很靈活呀,而且還實施得很好,讓學童做一回夫子,既複習鞏固了又可以用學童理解的方式解說了一遍,一舉兩得。真的要給他點個讚呀,比現代的一些填鴨式的老師好多了。
等張秀才在這邊小班的解說完了,安排好小學童們自己複習或練字,然後就叫了坤子,讓他幫忙把小餐椅搬到對麵課室,自己就抱起小瑤直接的走到對麵課室。等坤子把椅子放好,張秀才就幫小瑤坐好,揮揮手讓坤子回去。
張秀才皺了皺眉頭,看著前麵呆呆的學子們,嚴肅的說:“看來你們的定力還是不行呀,太過表露於麵上,要繼續磨練才行,要達到處驚不驚才行。”
“是,夫子。”學子們大聲應道。
“好,不廢話,開始答疑”,張秀才大聲的說。
“夫子,‘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這句何解?”一個穿著跟張秀才差不多的11歲的學子站起來問。
“是否有人可以解答?”張秀才問
一個坐在最後的穿著白衣袍的學子舉手,張秀才點點頭,此學子站起來作答:“此句是《大學》裏的最後一句,意思是說:人們得到財富是要有正確的途徑的;勞動生產的人多,花費的人少;勞動生產的人勤奮,花費的人節省。這樣,財富便會經常充足、有盈餘。胸懷仁愛的人認為仗義疏財可以修養自身的德行,而不仁的人卻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去獲得錢財。處在上位的、擁有權利的人一般是不會喜愛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卻不喜愛忠義的;沒有喜愛忠義的人一般做事都會半途而廢的;沒有國庫裏的財物不是屬於國家的。”
“嗯,好了,休息好了就回座位,對於剛剛學過的以及以前遺留的有什麽疑問的整理好,等會解答。沒有疑問的先練字,等會解答的時候也要好好的聽,知道了嗎?”張秀才嚴肅的說。
“知道,”學童們都大聲的回答,然後一個個的慢慢回到課室,有的孩子還偷偷的瞄了小瑤一下,坤子哥對著小瑤揮揮手。旁邊的小孩看見了馬上上前勾搭著肩膀,打聽夫子抱著的是何方神聖。
張秀才抱著小瑤站著看了一會,小瑤也覺得奇怪張秀才怎麽不進去?
張秀才轉身回了東屋,把肖瑤放在床上,讓小瑤乖乖的別動,自己跑到床尾蹲下了,然後用力拖東西,是想把什麽東西拖出來。過來一會,看到了,是一張兒童座椅,就是現代的兒童用餐椅,不過就很矮,整個隻有一張沒靠背的凳子那麽高,看著沒有破損,隻是布滿了灰塵。
張秀才拿著抹布把用餐椅擦了一遍,看起來手工很不錯,用的木料也挺好的,是深褐色的,黑亮黑亮的。張秀才先把用餐椅搬出去,然後又進屋把小瑤抱起,一邊出房門一邊說:“小瑤呀,這張椅子以後就是你的專用椅子了,等你有了弟弟妹妹,再轉給他們用阿。嗬嗬,”
小瑤也很給麵子,直拍著手。
張秀才一手抱著小瑤一手提著用餐椅進了小班的課室,把用餐椅放在講台上,然後把小瑤放進了用餐椅坐好,輕輕的拍了拍小瑤的頭,意思是讓她乖點咯。下麵的小朋友們都呆呆的看著夫子的動作。
“啊嗯,”張秀才大聲的提醒下麵的學童,“上課要專心,不能被外來的聲音、行為影響自己,要做到在任何環境都要專心一致的做學問。”
“是,”學童們大聲應道。
“現在開始答疑,從最簡單的開始,從三字經開始,再來百家姓,然後千字文。”張秀才說。
按照小瑤的角度,這個課室的桌椅是分3列4排擺放的,每張桌子可以坐兩人,坐的是長板凳。
現在開始提問的是右手邊的一列,其中一個穿著灰色短打整潔衣服的6歲的學童站起來大聲問:“夫子,‘昔孟母,擇鄰處’,這是為什麽呢?”
張秀才點點頭說:“昔孟母,擇鄰處。另外一種簡單的說法就是‘孟母三遷’,為什麽要三遷?有誰可以解說一下?”
中間那排的一個穿著青色小儒袍的7歲學童舉手,張秀才點點頭讓他說,小學童站起來說,“講述的是:孟子三歲父親去世,母親獨自一人撫養他。孟子小的時候很貪玩,而且喜歡模仿別人。他家原來住的地方是在墳地的附近,他看到了別人安葬和哭墳,就常常玩建墳或學別人哭拜。孟母覺得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這時,孟子看到了市場上別人做買賣和殺豬,就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孟母覺得這個環境也不好,於是就把家搬到學堂的旁邊。希望孟子他能好好的專心讀書。”
“不錯,解釋的很好。”張秀才一邊讓解說的男童坐下,一邊又對著提問的男童說:“現在明白了嗎?生活的環境是很重要的,特別是對孩子,跟著有好習慣的人就學到了好習慣,跟著壞人就學壞人的做法。也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男童點點說,“明白了。”然後坐下。
張秀才點點頭,問還有問題嗎?等了一會,就看著中間那列,問:“你們呢?”
中間的一列搖搖頭,張秀才走到邊上的那列接著問:“你們呢?”
一個年紀大點的大概8歲的男童站起來就問:“夫子,‘知過必改,得能莫忘,罔談彼短,靡恃己長,信使可複,器欲難量。’此為何解?“
張秀才認真的看著男童說:“知過必改,得能莫忘,罔談彼短,靡恃己長,信使可複,器欲難量。意思是說如果知道自己犯了過錯,一定要改正過來;如果遇到適合自己幹的事,就不要輕易放棄。不要隨便去談論別人的短處,更不要依仗自己有長處就不思進取,固步自封。真實的、誠實的話要能經受得起時間的考驗;做人的器度要大,對小事情不要斤斤計較的,要讓人覺得你難以估量。”
小瑤明白了,張秀才是個能人呀,這是按才施教,按個人的程度施教,一點都不呆板,很靈活呀,而且還實施得很好,讓學童做一回夫子,既複習鞏固了又可以用學童理解的方式解說了一遍,一舉兩得。真的要給他點個讚呀,比現代的一些填鴨式的老師好多了。
等張秀才在這邊小班的解說完了,安排好小學童們自己複習或練字,然後就叫了坤子,讓他幫忙把小餐椅搬到對麵課室,自己就抱起小瑤直接的走到對麵課室。等坤子把椅子放好,張秀才就幫小瑤坐好,揮揮手讓坤子回去。
張秀才皺了皺眉頭,看著前麵呆呆的學子們,嚴肅的說:“看來你們的定力還是不行呀,太過表露於麵上,要繼續磨練才行,要達到處驚不驚才行。”
“是,夫子。”學子們大聲應道。
“好,不廢話,開始答疑”,張秀才大聲的說。
“夫子,‘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這句何解?”一個穿著跟張秀才差不多的11歲的學子站起來問。
“是否有人可以解答?”張秀才問
一個坐在最後的穿著白衣袍的學子舉手,張秀才點點頭,此學子站起來作答:“此句是《大學》裏的最後一句,意思是說:人們得到財富是要有正確的途徑的;勞動生產的人多,花費的人少;勞動生產的人勤奮,花費的人節省。這樣,財富便會經常充足、有盈餘。胸懷仁愛的人認為仗義疏財可以修養自身的德行,而不仁的人卻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去獲得錢財。處在上位的、擁有權利的人一般是不會喜愛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卻不喜愛忠義的;沒有喜愛忠義的人一般做事都會半途而廢的;沒有國庫裏的財物不是屬於國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