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清和!


    一卷書稿被狠狠的摔在了地上,暖閣內的宦官和宮人頓時噤若寒蟬。


    白彥回大著膽子探頭看一眼,隨即躬身低頭,額頭冒汗。


    皇帝很生氣,誰敢這個時候冒頭,絕對和找死無疑。


    “豎儒,安敢如此欺朕!”


    永樂帝坐在禦案後,牙齒磨得咯吱作響,怒氣值不斷攀升,臨近爆表。他可以容忍解縉的某些投機行為,卻不能容忍他不認真做事,不好好幹活!


    他下令修的是一部足以留存後世的典籍,結果翰林院獻上來的是什麽?


    當他不識字嗎?敢這麽糊弄他?!


    嫌脖子上扛著的東西太沉了,想挪挪地方?


    “白彥回。”


    皇帝叫人,不能再裝背景,白彥回立刻上前,恭聲道:“奴婢在。”


    “把解縉給朕叫來!立刻!”


    “是!”


    白彥回退出暖閣,叫來兩個小宦官,問清解縉和黃淮今日入值淵閣,點了點頭,當即帶人前往。


    值房內,解大學士正同黃編修對著即將送往大寧的敕令皺眉。


    淵閣七人中,黃淮掌製敕,深知天子對興寧伯和定國公的厚待。賞賜不斷,隔三差五還要發敕令表揚幾句。這段日子,朝中因大寧都司掀起的風波未平,送往大寧和北京的錢鈔布帛卻不見減少,甚至有增加的趨勢。


    放下筆,看著新擬好的敕令,黃淮同解縉相識一眼,都不免歎息。


    賞賜興寧伯和定國公,何嚐不是天子在表明態度,以示看重漢王和趙王。


    天子有意設漢王護衛和趙王護衛,皆是五萬七千之數,平王卻仍留在京城,不令其就藩。


    表麵上看,這是天子對嫡長子的另眼相待,是恩寵。


    實際如何,明眼之人都十分清楚。


    不就藩,不設護衛,不掌封地,雖可聽政,卻無權決策。


    若是平王獲封皇太子尚好,依天子目前的意思,冊封之日卻遙遙無期。連力挺朱高熾的解縉等人都因天子幾番斥責意氣消沉,何況朝中搖擺不定的群臣?


    在翰林院修書時,解縉曾同黃淮等人進行過長談,得出的結論並不樂觀。但囿於皇命,不得出翰林院一步,終歸沒有太好的辦法。


    現今書已修成,眾人回到朝堂,想辦法扶平王上位,成了眼下最緊要的一件事。


    漢王和漢王就翻北疆邊塞,頗有功績,聲望日隆。護衛設立,又有武將支持,羽翼漸豐,長此以往,對平王將大不利。


    可往日經驗卻讓解縉黃淮不敢輕舉妄動。


    一個不慎,平王將會徹底失去聖心。


    漢王和趙王是庶子尚好,無奈天子的三個兒子都是徐皇後所出,同樣嫡子的身份,象征著不小的競爭力。又有天子偏愛,局麵對平王可謂是十分不利。


    “宗豫兄,依你看,天子……”


    值房內,解縉和黃淮正低聲商討著敕令內容,借以揣測天子之意。


    房門外,白彥回已匆匆趕到,送幕膳的吏不認識白彥回,見他身著盤領窄袖衫,頭戴烏紗描金曲腳帽,也知是有品級的內侍,至少是個少監,當即行禮。


    跟在白彥回身後的兩個小宦官都沒出聲,宮內的規矩,首領太監和高品級的內侍在前,沒有他們說話的份。想表現一下?好處得不著,板子加身是一定的。


    “咱家奉命來找解學士。”


    白彥回是個伺候人的宦官,卻也曾跟隨永樂帝在戰場上出生入死。


    天子麵前,他不敢大聲說話,在這些不入流的吏眼中,絕對是一座攀不上的高山。


    永樂帝重用宦官,是因其忠,也因其才,和壓製朝臣沒有多大關係。如鄭和,王景弘,侯顯,白彥回等,若非自身條件所限,換個身份入朝為官,未必會差到哪裏去。


    這一點上,永樂朝之後的宦官,除個別之外,完全是拍馬也趕不上。


    見白彥回冷著臉,口稱要找解縉,吏心中打了個突,不敢耽擱,立刻將白彥回引往了值房。


    解縉和黃淮聽聞皇帝召見,都是一愣。


    莫非是有要事吩咐?


    “咱家隻奉命傳召,其他的,咱家就不清楚了。”白彥回袖著手,“陛下傳召解學士,請解學士同咱家走吧。”


    這話何止是不客氣,簡直和錦衣衛拿人沒多少區別。


    人一向看不起武將,更看不上宦官。如果不是被黃淮拉住,解縉當場就要發火。


    白彥回眯了眯眼,心中不屑。


    咱家都能一眼看清的心思,天子會不知道?


    就這樣,還想著從龍之功?


    做夢呢。


    天—色—已暗,一名火者打著燈籠引路,白彥回沒心思搭理解縉,早晚都要去見-閻-王-爺的人,還費心思搭理他幹嘛?


    解縉終歸不是蠢人,看著腳步匆匆的的白彥回,心中湧起一陣不安。


    到了承運殿西暖閣,宮


    據說給請網打滿分的還有意外驚喜!


    燈映亮門前內侍的臉,不安的感覺更甚。


    白彥回瞄了他一眼,先一步入內通稟。


    很快,暖閣內傳來了天子的聲音,“請解學士進來。”


    冰冷的語調,讓解縉生生打了個哆嗦,不由得想起被太--祖-高-皇帝罷官遣歸的那一次。


    解縉硬著頭皮走進暖閣,躬身下拜,“臣參見陛下。“


    話音剛落,耳邊就響起了一陣風聲。


    解縉下意識的躲了一下,定睛看去,兩本書攤開在石磚之上,正是他負責編修的《獻大成》,心頭一顫。


    “陛下?”


    “解縉,朕問你,朕的命令,在你眼中是否不值一提?”


    解縉的臉立刻白了,“陛下何出此言?臣萬萬不敢!”


    “你還問朕?!”


    朱棣怒極,幾大步走到解縉跟前,將另一冊書擲到地上,厲聲道:“朕命你修書時是怎麽說的?!你是怎麽答應的,又是怎麽做的?朕命你修一部囊括天下學問之書,你就是這樣應付朕的?啊?!”


    解縉頓時汗如雨下,“臣不敢,臣……”


    “你不敢?朕看你敢得很!”永樂帝怒極反笑,“朕好武不假,卻不是大字不識的莽夫!敢糊弄朕,讓朕成為天下人口中的笑話,好大的膽子!”


    解縉不敢繼續爭辯,伏在地上,不停的請罪。


    實際上,他也無言爭辯。


    書修得如何,他心裏比誰都清楚。


    本以為修書不過是皇帝一時興起,做給天下人看的,不會要求過甚。道衍的提醒,他也沒放在心上。天子日理萬機,看過目錄總綱就罷了,哪會細讀?


    對解縉來說,早點完成任務,重新參與朝政,是當前最重要的事。


    不想,他完全猜錯了皇帝的心思,惹來雷霆之怒。


    此時此刻,什麽從龍之功,朝堂-翻-雲-覆-雨,都被丟到九霄雲外。他甚至不敢肯定,自己能不能活著走出西暖閣。


    解縉伏在地上,不停請罪。


    永樂帝又從禦案上拿起一本書,雙手用力,一扯兩半。


    破碎的紙張從頭頂飄落,伴隨著皇帝冰冷的聲音,“解縉,朕再給你一次機會,最後一次!”


    潛台詞是,若是這次還敢用這樣的態度糊弄了事,後果會如何,自己掂量!


    解縉滿頭大汗的走出西暖閣,邁出房門時,恍如逃出生天。


    饒是穿著棉袍,背後也已被汗水打濕。


    永樂帝站在暖閣內,表情陰沉,目光冰冷,熟悉他的人都清楚,這是他要殺人的預兆。


    白彥回沒讓小宦官跟著,自己彎腰撿起被朱棣撕碎的紙張,等到殿內收拾幹淨了,小心候著朱棣發話。


    “這些也帶上。”朱棣指著禦案上剩下的幾本書,“一起送回翰林院,傳朕口諭,朝廷養著他們,是讓他們做事的。不能勝任,朕準他們致仕!”


    “奴婢遵命。”


    白彥回抱起書卷,退出了暖閣。


    翌日,永樂帝召見了道衍,君臣商談了半個時辰,隨後,宮中下旨,斥翰林所進之書向多未備,重修。


    並正式下令,敕太子少師姚廣孝,刑部侍郎劉季箎,翰林院學士解縉為總裁,掌管修書一事。


    道衍和尚一個人壓不住這幫翰林,朱棣幹脆調來刑部侍郎壓陣。再敢將道衍的話不當一回事,直接去刑部大牢吃年夜飯。


    又命翰林學士王景,侍讀學士王達,國子祭酒胡儼,司經局洗馬楊溥,儒士陳濟為總-裁。翰林院侍講鄒緝,修撰王褒,梁潛,吳溥,李貫,楊睹,曹棨,編修朱紘,檢討王洪,蔣驥,潘畿,王俌,蘇伯厚,張伯穎,典籍梁用行,庶吉士楊相,尹昌隆,宗人府經曆高得暘,吏部郎中葉砥,山東按察司僉事晏壁為副-總-裁。


    同時,命禮部選-拔-朝中官吏,尋訪民間宿學老儒充編撰。


    除此之外,令各省布政,各邊衛鎮守,推舉府州縣學及鄉間善書生員入京,充繕寫。


    人員召齊,於淵閣開館修書。


    修書人等,朝官給俸,生員給米,無功名者給寶鈔布帛。


    永樂帝還下旨,修書期間,一應食宿皆由朝廷供給。


    租房給補貼,吃飯有工作餐。一天兩頓,吃不飽,吃不好,直接問罪光祿寺。


    命令下達之後,解縉等人不敢提出任何異議。沒見刑部侍郎都被派來了?想安生回家過年,就得照天子的意思來,修好這部書,不能出任何差錯。


    朝堂之上有人上疏,言此舉勞民傷財,請天子三思。況翰林院之前已經進《獻大成》,天子還有什麽不滿意的?好大喜功不是好事,勤儉治國方為根本。


    不提《獻大成》還好,一提《獻大成》,朱棣就是一肚子火氣,看著朝班中的某些人,眼神很是不善。


    或許是察覺到了生命危險,沒等永樂帝開口,解縉先蹦出來,對著上疏的朝臣一頓開火,引聖--人之言,據先賢之事,列舉明君若幹,甚至將修書同堯舜禹湯之治直接掛鉤。


    口沫橫飛之下,群臣瞠目結舌,無言以對。


    &nb


    據說給請網打滿分的還有意外驚喜!


    sp;


    解大才子的火力之猛,可見一斑。


    永樂帝頷首,留著解縉,還是是有些用處的。


    奉命盯著解縉等人的錦衣衛指揮使楊鐸微挑嘴角,一身大紅錦袍,修眉薄唇,即使在笑,仍令人感到一陣說不出的-陰-冷。


    解縉火力-狂-猛,超水平發揮,黃淮李貫等在旁助攻,翰林集體發飆,禦史給事中也要靠邊站。


    天子下令修書,是有利於萬民,澤被後世的好事,還能解決不少人的臨時就業問題,誰敢繼續反對,就是和整個翰林院作對!


    此言一出,修書一事當殿通過。


    朝臣都知道,言官群體不好惹,惹上了,不掉水裏也沾一身泥。當然,興寧伯此等猛人除外。


    比起言官,翰林院更加不好惹。畢竟言官隻是朝堂上的鬥士,撐死五六品到頭,翰林院可是培養各部大佬的搖籃。


    得罪了言官,頂多被罵得麵部神經失調。得罪了翰林,就要小心了。對方不得勢便罷,一旦得勢,又不小心榮升內閣大學士,別多考慮,趕緊收拾包裹致仕吧。


    不用大學士動手,下邊有得是人摩拳擦掌,以期通過收拾某人得到大佬的賞識。


    彈劾,打壓,各種-官-場--霸—淩--,總之,欺負人沒商量。遇上上強勢的皇帝還好,換成不太管事的,後果可想而知。


    朝堂上的爭論暫時平息,召集賢才的詔令很快下達各地。


    大寧地處北疆,接到詔令比他省遲些。


    詔令到後,孟請來儒學和衛學中的教諭訓導,講明此事。


    “諸位當在學中甄選,遞送名單至都事處,符合詔令條件者,本官定會舉薦。”


    教諭和訓導領命而去,不久,統計的名單就由都事送到了孟麵前。


    薄薄一張紙,紙上的名字,滿打滿算,兩個巴掌都能數得過來,其中還有一半是儒師。


    孟看向都事,疑惑問道:“隻有六人?可是他人條件不符,退了回去?”


    都事搖頭,道:“回鎮守,學中報上的名單全在這裏,卑職並未劃去一人。“


    撓撓下巴,孟腦袋上冒出一排的問號。


    不應該啊,以大寧儒學和衛學的人數統計,比例完全不對。刨除韃靼和女真,再去掉準備科舉和武舉的,同時減掉台閣體不過關的,也不該隻有這麽點人。


    那些從京城發來支教的犯官,半綁來的儒師,難道不想趁機回京?


    還是說,大家集體提高了思想覺悟,立誌紮根邊疆,報效國家?


    都事表示,這個下官不清楚。不過,在名單送來之後,已有兩人找上他,想活動一下,將名字從呈報的單子上劃掉。理由很簡單,字寫得不好。


    “果真?”


    都事點頭,“果真。”


    “如何證明?”


    都事表情微妙,“此二人言,右手不慎被磚砸傷,三月內將以左手寫字。卑職看過,的確是傷了。”


    孟:“……”


    朝廷的詔令上寫的是修書,不是服苦役,用得著到-自--殘--這個地步嗎?


    看看都事,再看看紙上的名字,孟搖搖頭,到底拿起筆,將兩人的名字劃了下去。


    事已至此,人家不願意,總不能綁去南京吧?


    在核實過餘下四人的各項條件之後,大寧舉薦的賢才隻剩下兩人、


    名單送到北京,沈瑄沉默無語。


    再看漢王和趙王舉薦的名單,更加無語。


    順天八府,大寧諸衛,宣府之地,廣寧開原,就舉薦出十個賢才?


    捏了捏額頭,定國公心一橫,十個就十個,照實報!


    邊塞之地,民風彪悍,尚需教化之功,天子應能體諒。


    永樂二年十二月戊寅,各府州縣舉薦的賢才名單陸續送達京師。


    經朝廷第二輪選拔,入選的宿儒生員,將在年後啟程進京,參與修書。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不清楚,自己參與的將是何等盛事。許多人進京的目的,不過是為今後的科舉和官場鋪路。


    同月,日本朝貢的師團登陸寧波,在大明衛軍的“護送”下,前往南京。


    鄭和船隊已從日本,繼續南下,奉皇命往安南一行。


    船隊攜帶的絲綢,瓷器和茶葉,在日本和琉球諸島換回了不少的金銀。


    興寧伯派來的人卻有些特立獨行,除了金銀之外,還“換”了五六名工匠,都是製作倭刀的好手。上了船,這些倭人都被集中看管。鄭和知情,特地派人詢問,隨船的丁千戶親自拜見鄭和,取出孟的親筆信。


    讀過信,鄭公公二話不說,同樣加入了換人的行列。


    不換?


    不換也得換!反抗的定然是倭寇,統統抓起來!


    鄭和的換人行動得到了王景弘的大力支持。


    很快,漢王和趙王派來的人察覺了其中端倪,想跟著動手,可惜已經來不及了。好在有丁千戶告知,興寧伯有言,此次換來的工匠將無償贈送兩位殿下一批。當然,大頭還是要獻給天子的。


    據說給請網打滿分的還有意外驚喜!


    幾句話下來,說得眾人眉開眼笑,皆大歡喜。


    由此可見,前武庫司郎中,雖然離開官隊伍已久,一身本事卻沒落下。


    丁千戶會做人,會做生意,更重要的是,他還不暈船!


    選派丁千戶隨鄭和一起下東洋,孟都不得不讚歎自己有識人之能,果真是眼光獨到。


    於是乎,在鄭和的船隊中,多出了一個深得興寧伯真傳的丁千戶,下西洋的曆史,也將因此而變得不同。


    據說給請網打滿分的還有意外驚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來自遠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來自遠方並收藏清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