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三年七月壬申,南京郊外突然傳來數聲巨響。


    城內的居民停下手中的活計,抬頭朝著巨響傳來的方向看了幾眼,見有黑色煙霧騰起,久久不散,便知是軍器局和兵仗局又在試炮,心中了然,依舊是該做什麽做什麽,絲毫不受影響。


    自永樂二年,兵仗局和軍器局經常在城外試射火器,眾人早已是習慣了。哪個月聽不到這樣的巨響,才會覺得奇怪。


    不過,今天的炮聲貌似比往日大了些,也密集了些。要麽是多門連發,要麽就是造出了比大將軍更威武的火炮,也算不得奇怪。


    會同館內的番邦使臣聽到巨響,紛紛聚集到院中,望著巨響傳來的風向,一陣心驚肉跳。


    明朝軍隊有多厲害,使用的兵器有多犀利,使臣們或多或少都見識過。尤其是同鎮守雲南的沐英沐晟父子打過交道的,更是對明朝的火銃和火炮忌憚三分。


    威力十足的火銃,能砸斷巨木的鐵球,是不少番邦勇士心中的噩夢。


    聽著震耳欲聾的炮響,陳王子和占城使臣滿心的激動。有如此威力的火炮,大明的軍隊之強不用多言。抱緊明朝天子的大腿,果真是明智之舉。


    安南胡氏族派遣的軟景真等人,臉色卻不是那麽好看。


    不久之前,大明天子下詔,以胡氏-篡-權,安南軍隊侵擾明朝邊境,欺壓鄰邦為由,對胡氏國王大加斥責。用詞相當不客氣,字裏行間都帶著殺氣。隻差明說,如果胡氏不主動退位,迎陳氏歸國,也不從占領的土地上退兵,大明不介意代勞。由此造成的一切後果,都由安南負責。


    這是--赤--裸--裸--的威脅,安南卻是大氣不敢出,隻能派遣使臣帶上方物和胡氏請罪的書信,到大明朝貢,請求永樂帝網開一麵,手下留情。


    是真心服軟還是借此拖延時間,隻有胡氏自己知道。


    無論前者還是後者,朱棣都不在乎。


    實力擺在麵前,胡氏服軟自然是皆大歡喜,不服,自然有辦法讓他服。


    城外的炮響不絕,阮景真的心越來越沉。難怪之前出使大明的使團成員回國後就紛紛稱病辭官,要麽躲到自己的寨子裏,任憑國王怎麽下令都是置若罔聞,死也不出來。這是明擺著同胡氏劃清界限,以求自保。


    如此看來,假如不主動迎回陳王子,退還占領的城邦,明朝果真會出兵?


    對比雙方視力,設想一下戰後結果,安南使臣不由得臉色發白,浮現出驚悸慌亂之色。


    聚集到城內的商賈,起初也被驟然響起的炮聲嚇了一跳。待從京城居民口中得知詳情,驚嚇頓時變作了驚喜。


    “好!”


    一名商賈大笑著拊掌,盛讚大明之威。周圍之人紛紛附和,也是大聲叫好。


    路過的應天府衙役順著聲音瞅兩眼,鐵尺在掌心裏拍了兩下,倒也沒上前斥責這些人聲音太大,影響市容市貌。倒是說話的人見著一身皂服的衙役,自覺降低了聲音,可臉上的激動和興奮之色卻怎麽也消不下去。


    隔著兩桌的幾名兀良哈部落勇士在靖難中,親身體驗過大明的巨炮,鄰桌的女真人也在遼東見過邊軍使用火炮的情形,聽到聲響,都是不由自主的打了個寒戰。


    能震聾耳朵的巨響,嗆人的黑煙,將人和戰馬砸成-肉-泥-的巨大鐵球。


    隻是想想,都是手腳發涼。


    兀良哈歸附大明已久,壓下心頭的恐懼,很快恢複常態。


    女真人則是互相看看,認為部落頭領的謀劃,簡直是異想天開。如此強盛王朝,歸附尚且來不及,還想打其他念頭,完全是摸不清東南西北,不知山有多高海有多深。


    城外,大寧進獻的兩門火炮不再嘶吼,邊軍打開炮膛,將子炮取出。


    幾百米外,黑煙散去,幾個被鐵球砸出的深坑和破碎得不成樣子的木人赫然在目。


    朱棣策馬上前,看著足有三百斤的火炮,問道:“這便是夷人的火炮?如此威力,當真是了得。”


    護送火炮進京的周榮跪地,口稱萬歲,在朱棣叫起後,才道:“回陛下,此炮確依夷人圖紙所造。然製炮期間,工匠多有改進,威力更盛,且不易炸膛,實已大有區別。”


    “善!”朱棣撫過頜下短髭,得知火炮尚未命名,當即賜以“佛郎機炮”之名。即是夷人獻上圖紙,自當以此命名。


    曆史上的佛郎機炮,就此被孟和永樂帝聯手蝴蝶一把,提早一百年出現在大明的軍隊中。


    此後又被大明的工匠們不斷改進,成為了舉世聞名,讓海盜威風喪膽,歐洲人爭相效仿的“大明版佛郎機火炮”。


    將火炮圖紙帶到東方的迪亞士,因為在史書上留下了重重一筆。


    雖然發現好望角一事被某人蝴蝶了,迪亞士的後人卻並未因此沒落。相反,為同大明締結友誼,獲得絲綢和瓷器的貿易權,這個盛產冒險者與航海家的家族被歐洲各國的國王和貴族追捧,獲得的財富和榮耀更是難以計數。


    除火炮之外,大寧還獻上了高產的作物良種。隨火炮良種一同進上的,是研發製造火炮及改進糧種的工匠和軍漢名單。名單之後,才是督造火炮並參與此事的兵仗局和大寧都司官員。


    各人所司,皆有注明,不瞞報也不貪功。


    永樂帝看後,不由得感歎,這才是做實事的人!


    據說給請網打滿分的還有意外驚喜!


    心情大好之餘,大筆一揮,大寧都司,北京兵仗局和大寧雜造局都被予以重賞。定國公和興寧伯更是遭到了點名表揚。兵仗局總領太監白彥回沒被點名,卻得天子賜服,換上新衣服,來回踱著方步,笑得見牙不見眼。


    孟的奏疏上,提及夷人火炮可再加改進,不隻能用於陸戰,更可用於海上戰船,永樂帝對此愈發重視。


    鄭和船隊即將,臨時加裝火炮肯定是來不及了,幹脆下令浙江等都司集合工匠熟手,建造船廠,大批製造海船。船造出來,火炮自然是想怎麽裝,就怎麽裝。


    造船的經費不是問題,戶部沒有,直接從內庫出。


    造船的材料也不是問題,遼東和西南實行水土保護,不能隨意伐木,完全可以向安南占城和暹羅等番邦購進。木頭和繩子可以賣錢,竹子和鐵礦石也能換得糧食,就算番邦的國王大臣不上鉤,下邊的土司頭人和寨民也會主動和明朝交易。


    不過是砍幾棵樹拉去賣掉,換些布帛糧食,國王管得著嗎?


    要治罪?土司頭人可以帶領大家一起歸化大明。成了大明的人,自然受大明軍隊保護,需要大明天子發下詔書才享有合法繼承權的番邦國王,自然更管不著了。


    皇帝給錢,官員選才,再到各地購買材料,海運漕運一起繁榮,驛站也接連設置。在南北戶部和工部聯名上疏之後,各地船工役夫和驛丞驛卒的待遇都有所提升,但也提前出現了各種民間組織,例如漕幫。


    從成立最初,漕幫就被錦衣衛各種摸底,已然完全透明化。有不斷詳化的《大明律》為基礎,永樂朝的官員又比較給力,此時的漕幫和x社會相距較遠,隨著經濟和漕運發展,越來越類似於維護船工役夫權利的工-會-組織。


    對此,孟也隻能摸摸下巴,四十五度角望向房梁,感歎一聲,曆史真奇妙。


    依照皇令,浙江等地船廠造出的海船,除了官用,商賈也可以購買,獲取的利潤。朝廷占大頭,地方占小頭,督造海船的官員也可分得紅利。


    這是天子許可的,比私下裏伸手要安全得多。


    隻不過,領到造船任務的浙江等地官員卻有些撓頭,天子不差錢,手筆自然大,初定製造海舟一千一百八十艘,就算錢和材料不是問題,需要的工匠都到哪裏去找?


    工匠找來了,雜役又該怎麽辦?


    農戶不可能,朝廷有了高產的糧種,大家都忙著種地,除了遭災的流民,沒人會到船廠裏找工作。強征?錦衣衛的駕帖會立刻上門。


    匠戶倒是有,可還是僧多粥少。


    軍戶更是不要想。北邊有韃子,沿海有倭寇,西南還準備對安南用兵,除此之外,還要跟著船隊下西洋,軍漢們有一個算一個,都巴望著借此獲得戰功,各種摩拳擦掌。


    隨著待遇提升,軍戶,尤其是北邊的軍戶,不再以從軍為苦,想從貼戶餘丁中撥拉出人手,愈發的艱難。


    領到造船任務的各地都司都在發愁。


    這就像從天而降一個聚寶盆,哐當砸在自己麵前,眼睜睜的看著,口水橫流,就是夠不著,鬧心不鬧心?


    缺人的不隻是沿海各府州縣,北疆各地也陸續鬧起了饑荒。


    朝廷許可從歸附的韃靼部落垛集軍丁,軍戶有了,匠戶仍是不夠。


    遼東有女真部落可以填補,北京有山西的移民,甘肅和寧夏等地不停吸引著草原上的部落,多少都可以緩解一下。


    隻有大寧,出去的永遠比進來的多。不隻工匠緊缺,連發來的朝廷犯官和戍邊軍漢都開始大量分流。


    看著被調往順天的人員名單,孟的心在淌血。


    好不容易培養出幾個人才,他容易嗎?


    永樂帝壓榨他,朱高煦和朱高燧剝削他,怎麽連沈瑄也來湊熱鬧?


    就算是薅羊毛,也不能隻在一頭羊身上薅吧?


    公理何在,道義何在,正義何在!


    無奈形勢比人強,北京行部來要人,硬是不給,孟之前從行部挖人的動作就被當成了談判的籌碼。不用費事,伯府內的趙通譯就是實證!


    天子許可了?


    恩,下官手裏也有天子的敕令,興寧伯可詳閱。


    孟頭疼,需要這樣嗎?


    行部來人表示,很需要。


    興寧伯掀桌了。


    可惜掀桌也沒用,人照樣拉走。即便有天子補發的金銀寶鈔綺羅若幹,也無法彌補人才的損失。


    捧著胸口,孟十二郎欲哭無淚。


    急紅了眼,惡向膽邊聲,幹脆打起了海外番邦人士的主意。


    八個倭人工匠給了他靈感,一衣帶水的鄰居就在身邊,不搶白不搶!


    何況源道義寫了保證書,倭寇之患仍不見杜絕,既然如此“仰慕”上國,不如就到上國來工作學習吧。


    孟知道這主意會被士大夫罵到臭頭,記錄在史書上,更會坐實奸佞名頭。


    他不在乎。


    不在最強盛的時候努力,要等到走下坡路的時候後悔?


    這不是孟十二郎的作風。


    不過,孟不懼和言官幹架,卻也不想在事情未成前惹太多麻煩。同沈瑄討論之後,


    據說給請網打滿分的還有意外驚喜!


    ,計劃通過,給天子的上疏卻不能走正規渠道。


    留在大寧的錦衣衛再次充當起了信使,接到條子的錦衣衛指揮使楊鐸無奈的捏了捏眉心,錦衣衛除了刺探情報,擔任天子儀仗隊,還兼職城管,監理城市管道疏通工作,已是一專多能,忙得不可開交,莫非還要添上刻期一項?


    為天子服務,可以通融。但活幹得多了,工資是不是也該漲一漲?至少來回的路費總要給報銷吧?


    放下條子,一身大紅錦衣的楊指揮使坐在北鎮撫司大堂中,神情莫測。


    路過門外的校尉和力士大氣不敢出,都以為楊指揮使又在考慮該請哪位朝中大員到詔獄住上幾天。


    若說楊鐸在琢磨給天子上疏,申請加薪,百分百沒人相信。


    楊指揮使會想這些?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永樂三年七月乙亥,幾騎快馬從大寧城中飛馳而出,帶著興寧伯的秘奏奔往南京。


    同月乙卯,集結三百五十多艘海船,人員數量達三萬餘的大明船隊,從江蘇太倉劉家港起錨,升帆遠航。


    船隊中攜帶有永樂帝賜給西番諸國國王的金印襲衣,還裝在有大量的瓷器,絲綢以及大明出產的貨物。除給各番邦的賞賜,多用來同當地交易,換取金銀寶石和香料。


    船隊中心是兩艘寶船,正使鄭和同副使王景弘立在船首,挺拔威嚴。戰船呈現品字形護衛在寶船四周,同行的馬船,糧船和商船緊隨之後。


    岸邊和海船之上,同時響起了鼓聲,寶船上立起數麵大旗,十二張船帆陸續升起,從空中俯瞰,仿如鼓起鱗甲的巨獸,盤踞海上。


    有了下東洋的經驗,船隊的各項安排都井井有條。衛軍,藩王代表及武行員皆聽命行事。


    值得一提的是,自見了武官排隊領錢的一幕,朝中官也紛紛解囊,為下西洋之行做貢獻。戶部尚書夏元吉不用抱著石頭跳河,小冊子上記錄的錢鈔數量也是節節攀升。


    除以上人員,另有兀良哈,韃靼和女真的隊伍陸續登船。站在船頭,見到仿佛望不見盡頭的船隊和遮天蔽日的風帆,勇士們心中的震撼簡直無法形容。


    或許是震撼太過,有暈船症狀的人竟是少之又少。這讓寶船上的鄭公公和王公公無比羨慕嫉妒恨。


    一樣是旱鴨子出身,差別怎麽就這麽大呢?


    遠處海平麵上,躍起了未曾見過的大魚,金色的陽光灑下,海鳥在空中翱翔。


    鄭和領船隊成員向南京方向再拜,起身,昂首而立,下令。


    船隊宛如一條-巨-龍,沿著水羅盤的指引,向西行去。


    為首的船隻已經走遠,最後的商船才剛剛。


    雲帆蔽日,海龍咆哮。


    再次隨船隊出航的丁千戶,站在船首,握緊了船舷。


    八年之前,他因罪謫北疆充軍。


    八年之後,他因功隨大明使臣出航。


    往昔,他是兵部的武庫司郎中,猶如井底之蛙,狹於方寸之地,與同僚爭權奪利。如今,他為大寧鎮守麾下千戶,戰功赫赫,揚帆海外,昔日同僚,無一敢小看於他。


    一切的改變,都是從八年前開始,從他遇到還是少年,弱得連腰刀都提不起來的興寧伯開始。


    雪白的海鳥從半空滑過,海麵留下一團模糊的影子,很快在波光中破碎。


    不知名的大魚尾隨在船後,或是越過船頭,互相追逐,時而躍起,似在船頭劈開的海浪之間嬉戲。


    船員和邊軍們看得稀奇,發出一聲聲驚歎,丁千戶朗然一笑,向更遙遠的地方望去


    他相信,一切的改變都隻是開始,跟隨興寧伯,他會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隻不過,這次出航究竟會遇到什麽,還未可知。是否會像上次一樣,從海裏再撈幾個夷人回去,丁千戶很是期待。


    據說給請網打滿分的還有意外驚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來自遠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來自遠方並收藏清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