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四年元月辛酉,一支由五輛大車,百餘名騎士組成的隊伍,由北迤南,飛馳在官道之上。


    馬上騎士均著朱紅對襟袢襖,腰挎長刀,背負長弓-硬-弩。


    為首的數名騎士,單手持韁,單臂撐旗,親王旗及五行旗在風中烈烈飛揚。


    驚鴻一瞥,氣勢驚人。


    路過驛站,隊伍並未停歇,隻有隊尾的三名騎士下馬,吩咐驛卒灌滿水囊,有現成的幹糧全部送來,隨後丟出一個錢袋,翻身上馬,打了個呼哨,緊隨前方的隊伍飛馳而去。


    “天爺!”


    驛卒捧著錢袋,嘴裏念著老天,呆呆的立著,仍在狀況之外。


    不過是些熱水和幹糧,竟然還給錢?


    驛丞也被驚動了,快步跑到驛站門前,單手搭在額前,望著遠去的隊伍,咂咂嘴,看這架勢,莫非是哪位進京的藩王?


    沒有親王輅,也沒有親王儀仗,該是王府官屬進京朝拜。


    在驛站中歇息用飯的眾人,此刻多在談論這支隊伍。


    “人都說北疆邊軍驍勇,對上一兩個韃子不在話下,我還以為是虛話。親眼所見,才知不是虛言。”


    “如今漢王和趙王都在北邊,順天府有定國公鎮守,魏國公練兵,大寧城有興寧伯,甘肅寧夏遼東等地都是將官驍勇善謀,兵強馬壯,韃子連穀草都不敢打了,生怕來了就回不去了!”


    “此言當真?”


    “我還能騙你不成?自今上登位,北疆諸地早已今非昔比。見兄台麵善,在下方多說幾句……”


    說話的是個一臉書生氣的中年人,因事做罪被謫雲南,後因精通算學被舉薦,此次是到順天府大興縣任主簿一職。想起赴任前同僚親朋臉上的欣羨,不免更加得意。


    順天府,龍興之地!


    朝廷早有遷都之意,南北兩京,誰主誰次,聰明人都能猜到。


    翻閱永樂三年至今的朝廷邸報,除了外邦使臣朝貢,應天基本沒多少好事,不是這個被抓,就是那個被貶。前段時間,高皇帝的女婿,今上的妹夫,駙馬都尉都被人推橋下淹死了,還同錦衣衛扯上了關係。好不容易消停一陣,禮部尚書又被錦衣衛抓了,罪名一抓一大把,貪-汙--受-賄,縱族人行不法事,欺壓鄉裏,最低也是充-軍-流-放。


    反觀順天,雖是邊塞之地,卻頻傳佳訊。


    荒田開墾,糧食豐產,互市繁茂,接連有草原部落歸附,遼東女真來朝。


    天子派遣兩個兒子到北邊就藩,令定國公鎮守北京,又派魏國公到順天練兵,加上異軍突起的大寧城,對北疆的重視可見一斑。據言,大寧雖比不上金陵等地的繁華,邊民和歸附牧民的生活卻日漸富裕,一天三頓,頓頓吃飽。


    “聽說大寧城中連乞丐都見不著。”


    “真沒有乞丐?”


    “真沒有。”


    外人不解其中緣故,唯一能給出答案的,隻有大寧都指揮使司和臨時設置在城內的兵仗局。


    在某個紅毛的刺激之下,雜造局和兵仗局裏的工匠都爆發出了巨大的工作熱情。


    工坊規模不斷擴大,新產品陸續上馬,人員缺口自然越來越多。


    沒有手藝?不要緊,當雜役。


    是民戶?呔!是民戶不好好種田,四處閑逛,偷-雞-摸-狗,先到局子裏幹兩天雜活,勞動改造。視情況決定放還是不放。


    雜造局內,佛郎機炮和火繩槍是主打,改進冶鐵工藝有了一定成果。隨著技術的熟練和材料的完善,有工匠在鳥銃的基礎上造出了短銃,另有工匠認為火繩槍的點火裝置過於不便,做出了自動點火裝置,甚至提出了遂發搶的概念。


    雖然隻是一個模糊的想法,理論和工藝都不成熟,大明工匠的研發和動手能力還是讓孟大吃一驚。


    認真想想,其實他才是土著,這些作坊裏的工匠才是-穿-越-來的吧?


    兵仗局得到鳥銃的圖紙,如獲至寶。


    白彥回立刻給皇帝打報告,同孟的奏疏前後腳抵達京師。


    靖難中,燕軍在南軍的大炮和火銃麵前吃過大虧,李景隆用火炮圍困北平,盛庸組織的火器隊差點為朱棣的人生提前劃上句號。


    血淋淋的教訓不容忘記,對火器能在戰爭中發揮的作用,朱棣和手下的一幹武將都有極其深刻的認識。


    武力強悍,不錯。


    武器強悍,更好。


    兩強合一,並駕齊驅,不說天下第一,也是想揍誰揍誰,想踹誰踹誰。


    大寧進獻的佛郎機炮讓朱棣眼前一亮。白彥回和孟描述的火繩槍,更是讓朱棣呼吸加快。


    永樂帝搓著雙手,興奮得在大殿中轉悠。


    如此犀利的火器,如果大量裝備軍隊,甭管北邊的南邊的,地上的海裏的,通通洗淨脖子,等著挨宰吧!


    誰讓咱手裏有槍,家裏有錢!


    白彥回上報製造火繩槍同時,對興寧伯的忠義之心大加推崇。並言,大寧雜造局所造火銃皆一一造冊,同運送到大寧的鐵料火藥完全對得上號。從側麵印證,興寧伯私造兵器,意圖不軌,純屬汙蔑!說這話的人才是真正的小人,奸佞!


    />


    被宦官斥為奸佞,不知在詔獄中的禮部尚書會作何感想。


    朱棣卻是連連點頭,沒錯,這些沒事亂蹦躂,見著好處就上,吃不到嘴裏也要膈應一下旁人的,才是該下狠手料理的對象。


    於是乎,錦衣衛的業務指標蹭蹭向上飆升。


    不出半個月,李尚書的獄友增加十數人,貪-汙-受-賄,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屢試不爽。


    不願見錦衣衛過於囂張,也為探一探皇帝的口風,浙江等道監察禦史充任領頭羊,將已經下獄的禮部尚書和隆平侯張信-捆-綁-彈-劾。


    圖謀不軌不成,同樣的借口用多了,大家都嫌煩。


    貪-汙-受-賄-也不成,下東洋的船隊回來時,領錢的隊伍中不缺隆平侯的身影。


    禦史們統一口徑,彈劾兩人上班遲到,下班早退,遇上祭祀天地這樣的大場合,最後才到,隻比天子早一步,絲毫沒有敬謹之心。


    “此輩不加懲戒,無以肅群僚。”


    李至剛已經進了詔獄,囫圇個出來的可能性不大,好壞已經這樣的,用他來試水最好。張信在靖難中立有大功,沒他報信,天子連北平城都出不來。但比起朱能等人,張信不善於帶兵,手裏沒兵權,算是半個富貴閑人,一樣是個好對象。


    如果陛下重懲,張信必定逃脫不掉,屆時,武將不出頭也不能保持沉默。


    若是輕輕揭過,事情更好辦。同樣的罪名,不能辦一個放一個,身為大明的最高統治者,總要一碗水端平吧?


    當然,眾人的目的不是將李至剛救出詔獄,而是以此為借口,限製錦衣衛的行動。


    嚴格點說,是為了自保。


    今天抓了禮部尚書,明天抓了翰林編修,後天抓了兵科給事中,大後天抓誰?洪武朝的清掃六部行動又要上演?


    會不會因此讓李尚書由充軍變成砍頭……總之,這不重要。


    彈劾大寧一事再沒掀起一點浪花。


    朝大寧伸手,隨時都可以。被牽連進六部貪墨一案,才會真的要命。


    錢重要,命更重要。


    朝堂之上,眾臣慷慨陳詞。


    錦衣獄中,紀綱站在李至剛的囚室前,將朝廷上發生的事,一五一十,沒有任何添油加醋的道出。


    身為當事人,李尚書當有知情權。


    說完,紀綱嘿嘿一笑,“想不到,真想不到,比起堂上諸公,卑職要學的地方相當多。真是應了那句老話,活到老學到老啊。”


    李尚書哭了,一邊哭一邊捶地,傷心得無以言表。


    紀綱吩咐,今天給李尚書備壺酒,下酒菜送兩盤。


    “一醉解千愁。”


    跟著紀綱的兩名校尉板著麵孔,隻以眼神交流。


    “這樣就哭了?太禁不住打擊了。”


    “所以僉事才說咱們要學的還多。”


    “不動鞭子就能把人打擊成這樣,應該學習,值得佩服!”


    “佩服!”


    李尚書在牢裏借酒澆愁,醉後拋卻斯,紅著眼睛跳腳大罵,都是一群混賬xx蛋!


    楊鐸沒再讓紀綱提審他,當天給宮內遞了條子。隔日,皇帝對張信和李至剛的處置下來了。


    隆平侯罰俸半年,閉門思過一月。


    前禮部尚書李至剛涉貪墨一案,繼續交由錦衣衛審理。


    表麵看,處置很公正。


    實際上,張信不過是被彈了一指頭,李至剛麵臨的卻是巴掌寬的大板子,緩刑期過去,板子落下的力道會更大。


    張信閉門思過了。一邊思過一邊感慨,當年冒著巨大的風險給今上報信,果然是英明之舉。


    李至剛在詔獄中淒風苦雨,最後的希望已然崩塌。


    楊鐸再一次坐到了錦衣衛北鎮撫司的大堂之中,大紅的禦賜麒麟服,黑色繡著銀邊的襆頭,單手支著麵頰,指尖擦過眼角,隱去了嘴邊的一抹冷笑。


    錦衣衛的駕帖很快送到了刑科。


    刑科都給事中麵色慘然,左右給事中站起身,任憑詞鋒如刀,也拉不慢錦衣衛抓人的速度。


    南京城內,一片肅殺。


    這種氣氛之下,北邊來的一支隊伍停在京城北門之前,漢王府左長史汪原令護衛打出王旗,交出路引,下馬入城。


    “立刻給趙王府遞帖子。”


    隊伍抵達的日期比鴻臚寺預期的早了數日,好在京城趙王府和漢王都已竣工,趙王也在京中,鴻臚寺卿隻需派人走個過場即可。


    朱高燧看過朱高煦的書信,詢問汪原,“汪長史,五輛車上的東西都是大寧帶來的?”


    “回殿下,正是。”


    “路上一切可還順利?”


    “回殿下,一切都好。王爺令快馬加鞭日夜兼程,務必在皇後殿下千秋節前抵達京城。”


    “哦。”朱高燧點點頭,“你見過興寧伯,興寧伯可說了些什麽?”


    “興寧伯並未


    多言,吩咐卑職一路照看好馬車,切莫令人打開箱蓋。王爺下令卑職,進京後一切遵照趙王殿下吩咐。”


    朱高煦走到一輛馬車前,拍了拍木箱,幾聲悶響,“你不知道箱子裏都裝了些什麽?”


    “回殿下,卑職不知。”


    “真不知?”


    “不知。”


    朱高燧嘖了一聲,不再追問,“孤要進宮,汪長史同孤一起。”


    “卑職遵命。”


    華蓋殿中,永樂帝正宴請番邦朝貢使臣。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又有部分船隻回航,帶回大量的香料,珍珠,珊瑚,寶石,空青等物,還有第二批西洋朝貢的使臣,其中有爪哇麻喏八歇國東王孛令達哈派遣的使臣,以及呂宋,三佛齊等國的朝貢隊伍。


    丁千戶也隨船歸來,他找到了能治療瘧疾的藥物,是不是興寧伯所言,尚不能確定。為避免出錯,丁千戶下令移栽十餘樹苗,砍斷兩棵成樹,一同帶回。


    船隊中人見丁千戶帶頭砍樹,紛紛效仿。


    當地居民得知明朝船隊要砍樹,不白砍,花錢買,都拎起工具前來“幫忙”。


    “尋常的林木不要。”


    丁千戶伐木是為尋找藥材,船隊中的商人卻看到了商機。


    朝廷造船,需要大量的木材,建造房屋,家具,都需要木材。


    成功的商人,永遠不缺少發現利益的雙眼。有人在爪哇,蘇門答臘和呂宋島上發現了大量適合用於造船和製造高檔家具的木材,計算過伐木運送回國的損耗路費,對比能賣出的價錢,立刻雙眼放金光,發財了,這下要發大財了!


    船隊行到福建,遇上了到大明朝貢的日本和琉球船隊。


    巍峨如山的海船行過,單帆的小船幾乎可以用瘦骨伶仃來形容。


    呂宋等國的使臣登岸之後,同樣被明朝的強盛震撼。


    本來還打著各種算盤,此刻完全拋到了腦後。一隻耗子妄想在老虎麵前抖威風,不是“二傻”兩字能夠形容。


    海船回到大明,帶回的奇珍異寶和番邦使臣比之前多出一倍有餘。


    使臣隊伍抵達南京,入住會同館,獻上方物,朝拜上國之後,永樂帝很是高興,在華蓋殿設宴,款待眾人。即將返回安南的陳王子,不久前抵達的暹羅,真臘,韃靼使臣也有幸列席。


    原本,趙王趕在這個時候進宮並不合適,但在侯顯稟報之後,永樂帝卻沒發貨,放下酒杯,道:“高煦送來的?”


    “奴婢聽聞,是大寧雜造局……”


    侯顯的聲音越來越低,朱棣臉上的笑意卻越來越濃。看向坐在下首的安南陳王子和各番邦使臣,笑意多少有些滲人。


    “陛下?”


    “叫高燧挑選三十名精通火器的親衛,召錦衣衛金吾衛到武樓前戍衛清場,朕有好東西要請諸位使臣一觀。”


    “奴婢遵命。”


    永樂四年正月的這場宮宴,在史書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史官記載,宴中,天子幸武樓前,覽北疆進獻火器。


    佛郎機炮一門,鳥銃三十支。


    上言:“公諸同好。”


    武樓前,炮聲裂空,銃機聲如炒豆,連擊而不炸。


    後有騎兵-操-演,馬上刀光如電,砍伐-木人,不過瞬息。


    上拊掌大笑,言:“善!可一觀。”


    諸外邦使臣皆瞠目恍然,久而不語。


    有安南陳氏當陛叩拜,言上國之威無遠拂界。望陛下天地父母曲垂恩顧,終保餘齡。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其後,琉球,暹羅,爪哇,呂宋,真臘等國使臣,亦皆頓首叩拜,仰上國之威。


    或許是覺得這樣還不夠詳實,史官在末尾,以看似順帶,實則重點提及的筆法指出,眾人頓首之時,安南胡氏,韃靼,日本使臣兀立。


    別人下拜,這幾位站著沒動,這是很不好的行為。嚴重點說,是對大明的挑釁!


    天子炫耀武力,其他人都服了,這幾位不服?


    很好,那就真刀真槍的試一試!


    安南胡氏等,注定要成為茶幾上的悲劇,沒有任何翻身的可能。


    後世有人翻閱史料,驚奇的發現,史官記載的的順序,恰恰是安南等國家地區悲劇的排列順序。如果在中間加入一個瓦剌,就更完美了。


    按照孟的理解,永樂帝是屬帝王蟹的,別人不惹他都要揮幾下鉗子,敢當麵撩龍須子,不是故意找死還能是什麽?


    或許是覺得作死的力度不夠,在陳天平被明軍護送回到安南時,胡氏設伏兵,當著明軍和明朝使節的麵,把陳天平哢嚓了。


    哢嚓掉不算,仗著熟悉地形,安南攔截住了明軍,把陳天平的屍首搶回去,千刀萬剮,大張旗鼓昭告天下,“這人是冒充的!根本不是陳氏王族!殺他是為了正義!”


    明軍尚未行動,被蒙在鼓裏的阮景真暈過去了,被抬回家之後,連夜收拾包袱,帶著家人跑到占城,尋求--政--治--避--難。


    附近地界,隻有占城和大明的關係還不錯,世仇什麽的,都可以暫時拋下,


    ,保住全家性命才是最重要的。


    阮景真一邊帶著家人跑路,一邊淚灑途中,胡氏自己找死,拖累旁人算哪般?自己還為胡一元出謀劃策,出個x的策!


    朱棣自然震怒,下達了-軍-隊-動-員-令,小樣的,不收拾你,不知道馬王爺有三隻眼!


    聞聽消息,孟愣了半晌,如此拚命飛奔在找死的大道上,果真是沒有最找死,隻有更找死?不過能找死到這種境界,著實是少見。


    “伯爺?”


    “沒事。”孟放下敕令,手抵在唇邊,咳嗽一聲,“朝廷要調兵,去都司送個信,也好讓朱指揮有個準備。”


    “遵令!”


    高福離開後,孟又陷入了沉思。


    朝廷調集邊軍發兵安南,沈瑄會不會去?


    琢磨半晌,實在拿不準,提筆寫了一封信,令人快馬送去順天,隨即召來丁千戶和供奉在府內的良醫,如果沈瑄方便來大寧,準備好的藥直接給他就行。如果不方便,就要給宣府和開原送信了。


    不等沈瑄回信,朝廷又有敕令送到。


    “召興寧伯回京。”


    回京?


    孟捧著敕令,頭暈。


    這次攻打安南,難不成他也有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來自遠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來自遠方並收藏清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