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一行人出了憑祥,經太平府,南寧府,思恩府,柳州府,桂林府,一路北上。
過桂林府時,一行人換乘官船,沿江行駛,接連遇上數艘平頭大船。船舷上沒有官府和旗軍的旗幟,便知是商人運貨的船隻。
孟同朱能乘坐的官船過時,大船上的船工見了,立刻避讓。
江麵寬闊,本不必如此,但有官旗和立在船頭的邊軍在,就算是做一做樣子,也得讓開一射之地。
看著迎風招展的旗幟,商人們都在猜測,官船上的人,來頭定然不小。
“依我看,十有-八--九是征討安南大軍的哪位將軍奉旨回京。桂林府的官可乘不得這種官船。”
“看船上的旗,至少是位伯爺。”
“前些時日,官軍擒獲黎氏賊首,舟師的柳都督進京獻俘,我可是見著了,樓船有十仗高,上邊的官軍足有千人,還架著火炮,那叫一個威風!”
“樓船算什麽,兄弟是沒見著奉天子命出使西洋的寶船,兩年前,我在太倉,隻是一眼,心肝都顫……”
商人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說開了。
比商船小一號的官船慢悠悠從江上行過,直到船尾不見了蹤影,商船才繼續前行。
商人們的目的地多是憑祥,自征討大軍的捷報接連傳回,大批的木材和糧食從西南運出,風聞安南全境已平,許多商人和當地的土人都發了財,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心動。
征討大安南軍大量買地的消息尚未傳出,藩王和宗室的動靜卻瞞不過他人。
民為國之本,而民以食為天。
安南的土地氣候十分適合種植水稻,比起大水天旱蝗蟲地動輪著來的中原地區,這裏的環境堪稱得天獨厚。種植的水稻可一年兩熟,三熟,便是不以種地為業的人也會眼紅。
戶部以銅錢換糧的動作並不隱秘,夏元吉的初衷,壓根沒打算將這件事秘密進行。
夏尚書想得十分明白,依天子的意思,定然是希望將安南等地歸為長久的糧食產地。由他定下規矩和慣例,哪天他離開戶部,繼任者也會照章辦事。想動手腳,也無法行得太過。
有錦衣衛子在一旁虎視眈眈的盯著,動作太大,是想扒-皮-充草?
商人對利益的嗅覺最為靈敏,朝廷的政策給了商人們更大的信心。可以想見,在更多的商人湧入廣西之後,安南的土地會如何被鯨吞蠶食。
無論是宗室,士大夫,還是軍漢布衣,華夏人對土地的執念,祖祖輩輩都刻在骨子裏。
在孟回京途中,半個安南被蓋上了明朝的大戳。
蜀王財大氣粗,買下大批田地和山林,直接派遣校尉進駐,武裝護田。
周王和穀王緊隨其後,連江西的寧王都沒閑著,觸角還是伸進了占城和老撾,暹羅也未能幸免。等到番邦國王和大臣從賺錢的激動中冷靜下來,發現情況不對,想把土地收回來,已是千難萬難。
如果買地的是商人,還能努力一把。
換成宗室藩王,不好意思,扛不過朱老四,還對付不了番邦小國?老爹都會氣活過來。
在這些宗室土豪的對比下,孟買的兩百多畝水田完全不夠看。
想不仇富,難度很大。
船行午後,江上起風,船工抬頭看了看天色,仍是晴天,卻告訴站在船頭的劉百戶,“百戶,怕是要下雨,最好暫時靠岸,等雨停之後再走。”
船艙裏,孟和朱能正在棋盤上拚殺。
圍棋都是生手,象棋卻沒問題。
朱能打仗一流,下棋都帶著殺氣。孟不甘示弱,戰場上贏不了,棋盤上再不成,太沒天理。
劉百戶入船艙稟報時,孟伯爺一聲大喝,棋盤被棋子砸得-啪-啪-作響,成國公的象被-吃-了。
象棋,就是要有這個氣勢。
“卑下參見國公爺,伯爺。”
“何事?”
“船工言江上恐有雨,當暫時靠岸。”
朱能同孟都沒提出異議。
船工都是在江裏行慣的老手,若是小雨,不會刻意提醒。找上劉百戶,證明雨勢絕對小不了,靠岸躲一躲也是應當。
自登船之後,這樣的事發生了不隻一次。
對船工能提前觀測出風雨的本領,孟很好奇,特地向資格最老的一名船工請教。
老船工連道不敢,“不敢瞞伯爺,積年的老農都懂得看天時。小老兒祖上都是船工,在江上過了大半輩子,沒有看天的本事,也不敢在桂林府的江麵上跑船。”
孟仍感到神奇,比起勤勞樸素的勞動人民,後世的某些磚家真該買塊豆腐撞一撞。
船停靠岸不久,大雨傾盆而下。
結束了棋局,孟走船艙前,看著連成一片的雨幕,深深吸了一口氣。
雨水砸入江麵,掀起成片漣漪。
閉上雙眼,雨聲在耳邊不斷放大,清爽的氣息,從喉嚨一直流入肺裏,感覺十分奇妙。
見孟似入定一般,朱能忍不住開口道,“賢弟可是有所參悟?”
孟笑笑,很
很不伯爺範的抻了個懶腰,“我本俗人,何來參悟?”
有個和尚師父,不代表也要做個高人。以道衍和尚的所作所為,壓根沒跳出紅塵六界之外的可能。
何況,大和尚教給他的不是佛法,而是易經。
比起出家當和尚,還是同侯二代一起過下半輩子更美妙。
雨下得很大,持續的時間卻不長。
天空放晴之後,官船再次啟程。
陽光透過窗楞,撒在室內,伴著雨後的清爽,連心情都似飛揚起來。
出了廣西,進入湖廣。
一行人換乘馬匹,非必要不入府城,隻在驛站歇腳。
連日趕路,終於在八月底抵達應天府。
隊伍到南京時,已是初秋。
南京城門外,排著兩列長隊,從衣著打扮推斷,應該是北邊的韃靼女真部落頭目進京朝貢。
觀察旁人時,孟也成了別人的觀察對象。
城門前的朝貢隊伍突然起了一陣喧鬧之聲,三個穿著皮袍的壯漢調轉馬頭,向孟一行馳來。
距離十步遠,壯漢們翻身下馬,行軍禮,為首壯漢道:“泰寧衛千戶乞列該見過伯爺!”
孟愣了一下,看著壯實如小山一般的漢子,一時間沒記起他是誰。
隻是聽到泰寧衛,卻不能不出聲。
身為大寧鎮守,朵顏三衛都歸他管。雖然三衛一體,統稱兀良哈,內部卻分為不同的部落,互別苗頭不是稀奇事。如果不是朝廷壓著,哪天揮刀子互砍也不是不可能。
“先起來。”仔細看著乞列該和他身後的兩個壯漢,孟皺眉,沒一點印象,他的確沒見過他們,“你們進京是為何事?”
“回伯爺,上個月,卑下接替父親成為部落頭目,此番進京是為向天子朝貢。另有要事需稟報朝廷。”
“要事?”
“是。草原上傳來的消息。”
乞列該沒有多說,孟頷首,知道當下不是說話的時機,地點也不對。
“先進城。”孟道,“進城後,你先帶人去見過鴻臚寺卿,到會同館住下,然後到興寧伯府來見我。”
“遵命!”
乞列該領命回到了隊伍中。
孟轉身回到馬車前,將情況大致告訴了朱能。
“既是泰寧衛千戶,賢弟此舉並無不妥。”
作為大寧鎮守,泰寧衛的要事,孟有權也應當知曉。否則,天子問起,搖頭三不知,樂子可就大了。
沒等太久,孟和朱能的隊伍就到了城門前、
查驗的腰牌和路引的守軍很快將腰牌遞還,行禮,“見過國公爺,伯爺!”
經過城門,孟意外發現,士卒盡職盡責,絲毫不敢馬虎,佩木牌的小旗卻是站在一旁,口中念念有詞,對本職工作一點不上心。
孟蹙眉,他本不想多管閑事,可按軍令,這名小旗該打二十軍棍。讓劉百戶上前問明情況,總不能冤枉了好人。
劉百戶領命,上前詢問,了解實情之後,一臉的不可思議。
“回伯爺,此人在念經。”
“再說一遍?”
“他在念誦佛經。聽旁邊人說,自被凋來守城門,他一直是這樣,成日裏念經,對外事一概不問。”劉百戶也是費解,這樣的人會是小旗?簡直是給軍漢抹黑!
孟無語。
想念經可以,輪值回家,隨便怎麽念。可在當值時這樣,就是玩忽職守。不好聽點,拿錢不辦事,壓根對不起朝廷發的軍餉!換做後世,一樣說不過去。
況且,城門可是京城的臉麵,來到南京,第一眼看到的不是皇宮,也不是內城,就是城門!
這樣一個人出現在這裏,讓國內百姓,番邦時節看到了,心裏會怎麽想?
孟擰眉,他不相信南京的官員不知道這件事,禦史給事中整天盯著朝中同僚,就沒發現城門下這一畝三分地?
還是說,有所顧忌?
孟眉頭蹙得更緊,有心先放下,查一查這人到底是什麽背景,可看他穿著袢襖卻一副老僧入定的樣子,委實憋氣。
想想出生入死的邊軍,澆滅倭寇的衛軍,在叢林和水網間搏命的征討大軍。
哪個明軍的袢襖,不是由敵人的血染紅?
此人身在金陵之地,不需要他上陣殺敵,卻連守城門的事都做不好?
說他多管閑事也好,怎樣也罷,總之,這個總旗必須處理!
“賢弟。”朱能叫住孟,“剛回京,謹慎些好。”
孟卻搖頭,道:“多謝國公爺的提醒,這人必須處置。”
自國朝開立,各地邊衛輪換戍抽調,同應天衛軍共同戍衛京城。永樂五年,正逢順天府官軍入京戍衛。如今是魏國公在順天練兵,可北京鎮守,依舊是沈瑄!
越想越覺得這事不對。
看著還在念經,貌似有恃無恐的小旗,孟的目光變得陰沉。他不會主動
去找別人的麻煩,但是,如果有人找上門,他也不懼!
如果目標是定國公,更要狠狠拍死!
沈瑄率領征討大軍平定安南,立有大功。難保不會有人想借機生事。
永樂帝相信沈瑄,幾個人的說辭,定然不會讓他動搖。可若是說的人多了呢?
孟不敢冒險。
或許是他想多了,但他寧可多想,也不願意放過任何可能對沈瑄造成影響的人或事。
防微杜漸,遠比亡羊補牢來得穩妥。
所以,這個小旗,不能放著不管。
“劉百戶,你去告訴他,身為宿衛不用心,不理應擔之責,一心誦經,當問瀆職之罪!若一心修善,我朝太-祖-高皇帝禦製武大誥等書,其中所錄,是為趨吉避凶,保身家性命及富貴之道,讀之有益。既非方外人,還是讀大誥更能存心忠孝,不越分違法,自然有福。”
劉百戶去傳話了,孟不期望幾句話就能讓此人改過,之所以這麽做,不過是為擺出態度。
身為軍卒,與其成日裏念佛經,不如念大誥更能陶冶情操。
他之前的確想把人拉下去敲棍子,但也知道,此舉不妥。
冷靜下來,幹脆搬出太-祖大誥,動心也好,真有陰謀也罷,高皇帝禦製大誥壓下來,魑魅魍魎全部退散。
今上扛著恢複太-祖成法的大旗,禦製大誥更是金字大部頭,讀之自然有益。
誰敢噴孟說的不對,朱棣一個不答應。
“賢弟大才。”朱能一掃擔憂之情,露出了笑容,“如此,便是都禦史當前,也挑不出賢弟的理來。”
孟笑笑,這隻是開始,回府後,要立刻給楊鐸遞帖子,遞帖子不妥當,也要派人知會一聲。反正已經是“錦衣衛之右”了,不能白擔了這個名聲。
皇宮之中,永樂帝大發了一陣脾氣。
剛從浙江巡視民瘼歸來的都察院僉都禦史俞士吉跪在地上,臉上煞白。
“朕命爾出視民間疾苦,歸來,民情如何,年穀如何,水患何如,一事不明,問爾,更未有一語!隻進阿諛之詞,言有祥瑞,民苦不知,何來祥瑞?!”
說罷,將俞士吉呈上的奏疏擲到地上,又抓起一封都察院彈劾征討安南大軍圈地,侵掠民財,征發役夫,使民勞苦的奏疏,直接扔到了俞士吉的臉上。
“成國公貪贓枉法,定過公貪虐殘暴,新城侯縱部下劫掠,興寧伯奸邪知心,小人佞臣?”
永樂帝的話,幾乎是一個字一個字從牙縫擠出來的。
“好,當真是好!都察院眾卿果真是一心為國,國之棟梁!當真是好的該死!”
永樂帝每說一句話,俞士吉的臉就更白一分,冷汗浸透了官服,顫抖著叩頭請罪。
“陛下息怒,陛下息怒!”
“你說,你來告訴朕,朕如何不怒?”
“陛下……”
“侯顯。”
“奴婢在。”
“叫殿外的錦衣衛進來。”
“奴婢遵命。”
聽聞此言,俞士吉再無人—色,“陛下,陛下饒命!”
“饒命?”朱棣冷笑道,“將爾府內千兩金銀的來處道出,朕或會讓你留個全屍。”
錦衣衛入殿,二話不說,將癱軟的俞士吉拉了下去。
世上沒有後悔藥,如果他能克製住貪念,如果沒有被人說動,如果……如今,一切都晚了。
處置了俞士吉,朱棣遣人去宮外,傳令錦衣衛指揮使楊鐸,密查上疏彈劾征討安南大軍之人。
“讓楊鐸調幾個生麵孔去廣西。”
為了萬全,也是為了堵住世人之口,也必須這麽做。
侯顯領命下去,剛出殿門,就有中官匆匆來報,“侯公公,坤寧宮遣人來告,皇後殿下怕是不好。”
秋風驟起,侯顯臉色頓時一變,當即回殿。
不到片刻,一身明—黃盤龍常服的朱棣從殿內走出,內官宮人跟在後邊,幾乎追不上天子的腳步。
坤寧宮正宮寢殿內,徐皇後躺在榻上,麵如金紙。
趙院判和太醫院的太醫輪番為皇後診脈,都是神情凝重。
平王和平王妃守在殿外,平王世子一樣在守著,倒是留在京城的漢王長子和趙王長子都不在。
朱棣大步走進殿內,看也未看平王一家,躬身行禮的朱高熾起身,眼圈通紅,平王妃不停的擦著眼淚,卻不著痕跡的推了一下朱瞻基,似在暗示他跟著永樂帝進內殿。
朱瞻基卻沒遵從平王妃的意思,而是站在原地,動也不動。
仰起頭,看著平王妃的目光,讓人心頭發顫。
過桂林府時,一行人換乘官船,沿江行駛,接連遇上數艘平頭大船。船舷上沒有官府和旗軍的旗幟,便知是商人運貨的船隻。
孟同朱能乘坐的官船過時,大船上的船工見了,立刻避讓。
江麵寬闊,本不必如此,但有官旗和立在船頭的邊軍在,就算是做一做樣子,也得讓開一射之地。
看著迎風招展的旗幟,商人們都在猜測,官船上的人,來頭定然不小。
“依我看,十有-八--九是征討安南大軍的哪位將軍奉旨回京。桂林府的官可乘不得這種官船。”
“看船上的旗,至少是位伯爺。”
“前些時日,官軍擒獲黎氏賊首,舟師的柳都督進京獻俘,我可是見著了,樓船有十仗高,上邊的官軍足有千人,還架著火炮,那叫一個威風!”
“樓船算什麽,兄弟是沒見著奉天子命出使西洋的寶船,兩年前,我在太倉,隻是一眼,心肝都顫……”
商人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說開了。
比商船小一號的官船慢悠悠從江上行過,直到船尾不見了蹤影,商船才繼續前行。
商人們的目的地多是憑祥,自征討大軍的捷報接連傳回,大批的木材和糧食從西南運出,風聞安南全境已平,許多商人和當地的土人都發了財,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心動。
征討大安南軍大量買地的消息尚未傳出,藩王和宗室的動靜卻瞞不過他人。
民為國之本,而民以食為天。
安南的土地氣候十分適合種植水稻,比起大水天旱蝗蟲地動輪著來的中原地區,這裏的環境堪稱得天獨厚。種植的水稻可一年兩熟,三熟,便是不以種地為業的人也會眼紅。
戶部以銅錢換糧的動作並不隱秘,夏元吉的初衷,壓根沒打算將這件事秘密進行。
夏尚書想得十分明白,依天子的意思,定然是希望將安南等地歸為長久的糧食產地。由他定下規矩和慣例,哪天他離開戶部,繼任者也會照章辦事。想動手腳,也無法行得太過。
有錦衣衛子在一旁虎視眈眈的盯著,動作太大,是想扒-皮-充草?
商人對利益的嗅覺最為靈敏,朝廷的政策給了商人們更大的信心。可以想見,在更多的商人湧入廣西之後,安南的土地會如何被鯨吞蠶食。
無論是宗室,士大夫,還是軍漢布衣,華夏人對土地的執念,祖祖輩輩都刻在骨子裏。
在孟回京途中,半個安南被蓋上了明朝的大戳。
蜀王財大氣粗,買下大批田地和山林,直接派遣校尉進駐,武裝護田。
周王和穀王緊隨其後,連江西的寧王都沒閑著,觸角還是伸進了占城和老撾,暹羅也未能幸免。等到番邦國王和大臣從賺錢的激動中冷靜下來,發現情況不對,想把土地收回來,已是千難萬難。
如果買地的是商人,還能努力一把。
換成宗室藩王,不好意思,扛不過朱老四,還對付不了番邦小國?老爹都會氣活過來。
在這些宗室土豪的對比下,孟買的兩百多畝水田完全不夠看。
想不仇富,難度很大。
船行午後,江上起風,船工抬頭看了看天色,仍是晴天,卻告訴站在船頭的劉百戶,“百戶,怕是要下雨,最好暫時靠岸,等雨停之後再走。”
船艙裏,孟和朱能正在棋盤上拚殺。
圍棋都是生手,象棋卻沒問題。
朱能打仗一流,下棋都帶著殺氣。孟不甘示弱,戰場上贏不了,棋盤上再不成,太沒天理。
劉百戶入船艙稟報時,孟伯爺一聲大喝,棋盤被棋子砸得-啪-啪-作響,成國公的象被-吃-了。
象棋,就是要有這個氣勢。
“卑下參見國公爺,伯爺。”
“何事?”
“船工言江上恐有雨,當暫時靠岸。”
朱能同孟都沒提出異議。
船工都是在江裏行慣的老手,若是小雨,不會刻意提醒。找上劉百戶,證明雨勢絕對小不了,靠岸躲一躲也是應當。
自登船之後,這樣的事發生了不隻一次。
對船工能提前觀測出風雨的本領,孟很好奇,特地向資格最老的一名船工請教。
老船工連道不敢,“不敢瞞伯爺,積年的老農都懂得看天時。小老兒祖上都是船工,在江上過了大半輩子,沒有看天的本事,也不敢在桂林府的江麵上跑船。”
孟仍感到神奇,比起勤勞樸素的勞動人民,後世的某些磚家真該買塊豆腐撞一撞。
船停靠岸不久,大雨傾盆而下。
結束了棋局,孟走船艙前,看著連成一片的雨幕,深深吸了一口氣。
雨水砸入江麵,掀起成片漣漪。
閉上雙眼,雨聲在耳邊不斷放大,清爽的氣息,從喉嚨一直流入肺裏,感覺十分奇妙。
見孟似入定一般,朱能忍不住開口道,“賢弟可是有所參悟?”
孟笑笑,很
很不伯爺範的抻了個懶腰,“我本俗人,何來參悟?”
有個和尚師父,不代表也要做個高人。以道衍和尚的所作所為,壓根沒跳出紅塵六界之外的可能。
何況,大和尚教給他的不是佛法,而是易經。
比起出家當和尚,還是同侯二代一起過下半輩子更美妙。
雨下得很大,持續的時間卻不長。
天空放晴之後,官船再次啟程。
陽光透過窗楞,撒在室內,伴著雨後的清爽,連心情都似飛揚起來。
出了廣西,進入湖廣。
一行人換乘馬匹,非必要不入府城,隻在驛站歇腳。
連日趕路,終於在八月底抵達應天府。
隊伍到南京時,已是初秋。
南京城門外,排著兩列長隊,從衣著打扮推斷,應該是北邊的韃靼女真部落頭目進京朝貢。
觀察旁人時,孟也成了別人的觀察對象。
城門前的朝貢隊伍突然起了一陣喧鬧之聲,三個穿著皮袍的壯漢調轉馬頭,向孟一行馳來。
距離十步遠,壯漢們翻身下馬,行軍禮,為首壯漢道:“泰寧衛千戶乞列該見過伯爺!”
孟愣了一下,看著壯實如小山一般的漢子,一時間沒記起他是誰。
隻是聽到泰寧衛,卻不能不出聲。
身為大寧鎮守,朵顏三衛都歸他管。雖然三衛一體,統稱兀良哈,內部卻分為不同的部落,互別苗頭不是稀奇事。如果不是朝廷壓著,哪天揮刀子互砍也不是不可能。
“先起來。”仔細看著乞列該和他身後的兩個壯漢,孟皺眉,沒一點印象,他的確沒見過他們,“你們進京是為何事?”
“回伯爺,上個月,卑下接替父親成為部落頭目,此番進京是為向天子朝貢。另有要事需稟報朝廷。”
“要事?”
“是。草原上傳來的消息。”
乞列該沒有多說,孟頷首,知道當下不是說話的時機,地點也不對。
“先進城。”孟道,“進城後,你先帶人去見過鴻臚寺卿,到會同館住下,然後到興寧伯府來見我。”
“遵命!”
乞列該領命回到了隊伍中。
孟轉身回到馬車前,將情況大致告訴了朱能。
“既是泰寧衛千戶,賢弟此舉並無不妥。”
作為大寧鎮守,泰寧衛的要事,孟有權也應當知曉。否則,天子問起,搖頭三不知,樂子可就大了。
沒等太久,孟和朱能的隊伍就到了城門前、
查驗的腰牌和路引的守軍很快將腰牌遞還,行禮,“見過國公爺,伯爺!”
經過城門,孟意外發現,士卒盡職盡責,絲毫不敢馬虎,佩木牌的小旗卻是站在一旁,口中念念有詞,對本職工作一點不上心。
孟蹙眉,他本不想多管閑事,可按軍令,這名小旗該打二十軍棍。讓劉百戶上前問明情況,總不能冤枉了好人。
劉百戶領命,上前詢問,了解實情之後,一臉的不可思議。
“回伯爺,此人在念經。”
“再說一遍?”
“他在念誦佛經。聽旁邊人說,自被凋來守城門,他一直是這樣,成日裏念經,對外事一概不問。”劉百戶也是費解,這樣的人會是小旗?簡直是給軍漢抹黑!
孟無語。
想念經可以,輪值回家,隨便怎麽念。可在當值時這樣,就是玩忽職守。不好聽點,拿錢不辦事,壓根對不起朝廷發的軍餉!換做後世,一樣說不過去。
況且,城門可是京城的臉麵,來到南京,第一眼看到的不是皇宮,也不是內城,就是城門!
這樣一個人出現在這裏,讓國內百姓,番邦時節看到了,心裏會怎麽想?
孟擰眉,他不相信南京的官員不知道這件事,禦史給事中整天盯著朝中同僚,就沒發現城門下這一畝三分地?
還是說,有所顧忌?
孟眉頭蹙得更緊,有心先放下,查一查這人到底是什麽背景,可看他穿著袢襖卻一副老僧入定的樣子,委實憋氣。
想想出生入死的邊軍,澆滅倭寇的衛軍,在叢林和水網間搏命的征討大軍。
哪個明軍的袢襖,不是由敵人的血染紅?
此人身在金陵之地,不需要他上陣殺敵,卻連守城門的事都做不好?
說他多管閑事也好,怎樣也罷,總之,這個總旗必須處理!
“賢弟。”朱能叫住孟,“剛回京,謹慎些好。”
孟卻搖頭,道:“多謝國公爺的提醒,這人必須處置。”
自國朝開立,各地邊衛輪換戍抽調,同應天衛軍共同戍衛京城。永樂五年,正逢順天府官軍入京戍衛。如今是魏國公在順天練兵,可北京鎮守,依舊是沈瑄!
越想越覺得這事不對。
看著還在念經,貌似有恃無恐的小旗,孟的目光變得陰沉。他不會主動
去找別人的麻煩,但是,如果有人找上門,他也不懼!
如果目標是定國公,更要狠狠拍死!
沈瑄率領征討大軍平定安南,立有大功。難保不會有人想借機生事。
永樂帝相信沈瑄,幾個人的說辭,定然不會讓他動搖。可若是說的人多了呢?
孟不敢冒險。
或許是他想多了,但他寧可多想,也不願意放過任何可能對沈瑄造成影響的人或事。
防微杜漸,遠比亡羊補牢來得穩妥。
所以,這個小旗,不能放著不管。
“劉百戶,你去告訴他,身為宿衛不用心,不理應擔之責,一心誦經,當問瀆職之罪!若一心修善,我朝太-祖-高皇帝禦製武大誥等書,其中所錄,是為趨吉避凶,保身家性命及富貴之道,讀之有益。既非方外人,還是讀大誥更能存心忠孝,不越分違法,自然有福。”
劉百戶去傳話了,孟不期望幾句話就能讓此人改過,之所以這麽做,不過是為擺出態度。
身為軍卒,與其成日裏念佛經,不如念大誥更能陶冶情操。
他之前的確想把人拉下去敲棍子,但也知道,此舉不妥。
冷靜下來,幹脆搬出太-祖大誥,動心也好,真有陰謀也罷,高皇帝禦製大誥壓下來,魑魅魍魎全部退散。
今上扛著恢複太-祖成法的大旗,禦製大誥更是金字大部頭,讀之自然有益。
誰敢噴孟說的不對,朱棣一個不答應。
“賢弟大才。”朱能一掃擔憂之情,露出了笑容,“如此,便是都禦史當前,也挑不出賢弟的理來。”
孟笑笑,這隻是開始,回府後,要立刻給楊鐸遞帖子,遞帖子不妥當,也要派人知會一聲。反正已經是“錦衣衛之右”了,不能白擔了這個名聲。
皇宮之中,永樂帝大發了一陣脾氣。
剛從浙江巡視民瘼歸來的都察院僉都禦史俞士吉跪在地上,臉上煞白。
“朕命爾出視民間疾苦,歸來,民情如何,年穀如何,水患何如,一事不明,問爾,更未有一語!隻進阿諛之詞,言有祥瑞,民苦不知,何來祥瑞?!”
說罷,將俞士吉呈上的奏疏擲到地上,又抓起一封都察院彈劾征討安南大軍圈地,侵掠民財,征發役夫,使民勞苦的奏疏,直接扔到了俞士吉的臉上。
“成國公貪贓枉法,定過公貪虐殘暴,新城侯縱部下劫掠,興寧伯奸邪知心,小人佞臣?”
永樂帝的話,幾乎是一個字一個字從牙縫擠出來的。
“好,當真是好!都察院眾卿果真是一心為國,國之棟梁!當真是好的該死!”
永樂帝每說一句話,俞士吉的臉就更白一分,冷汗浸透了官服,顫抖著叩頭請罪。
“陛下息怒,陛下息怒!”
“你說,你來告訴朕,朕如何不怒?”
“陛下……”
“侯顯。”
“奴婢在。”
“叫殿外的錦衣衛進來。”
“奴婢遵命。”
聽聞此言,俞士吉再無人—色,“陛下,陛下饒命!”
“饒命?”朱棣冷笑道,“將爾府內千兩金銀的來處道出,朕或會讓你留個全屍。”
錦衣衛入殿,二話不說,將癱軟的俞士吉拉了下去。
世上沒有後悔藥,如果他能克製住貪念,如果沒有被人說動,如果……如今,一切都晚了。
處置了俞士吉,朱棣遣人去宮外,傳令錦衣衛指揮使楊鐸,密查上疏彈劾征討安南大軍之人。
“讓楊鐸調幾個生麵孔去廣西。”
為了萬全,也是為了堵住世人之口,也必須這麽做。
侯顯領命下去,剛出殿門,就有中官匆匆來報,“侯公公,坤寧宮遣人來告,皇後殿下怕是不好。”
秋風驟起,侯顯臉色頓時一變,當即回殿。
不到片刻,一身明—黃盤龍常服的朱棣從殿內走出,內官宮人跟在後邊,幾乎追不上天子的腳步。
坤寧宮正宮寢殿內,徐皇後躺在榻上,麵如金紙。
趙院判和太醫院的太醫輪番為皇後診脈,都是神情凝重。
平王和平王妃守在殿外,平王世子一樣在守著,倒是留在京城的漢王長子和趙王長子都不在。
朱棣大步走進殿內,看也未看平王一家,躬身行禮的朱高熾起身,眼圈通紅,平王妃不停的擦著眼淚,卻不著痕跡的推了一下朱瞻基,似在暗示他跟著永樂帝進內殿。
朱瞻基卻沒遵從平王妃的意思,而是站在原地,動也不動。
仰起頭,看著平王妃的目光,讓人心頭發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