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聞草原多戰事,更有韃靼太保阿魯台以下犯上,聯合韃靼諸部,驅逐可汗鬼力赤,迎撒馬爾罕完者禿王本失裏為可汗。愛玩愛看就來 。lwxs。”


    立在奉天殿中,孟不能看清永樂帝此刻的表情,隻憑直覺,有七成以上的把握,對將地震同北疆聯係起來,天子十分滿意。


    既然滿意,就要再接再厲。


    鬼力赤是生是死,都不再重要。坐實京城地動因北疆戰事而起,才是關鍵。


    雖然他自己都覺得此事牽強,可開弓沒有回頭箭,話出口,沒有再咽回去的道理。


    甭管旁人信不信,總之,自己必須相信。隻要給出一個理由,還是天子希望的理由,沒人敢站出來噴他胡說八道。


    “鬼力赤者,韃靼可汗,向我朝稱臣納貢,受天子賜金印封誥,奉天子之命,遊牧邊塞。”


    “阿魯台,韃靼之臣,得天子恩賞,卻不思回報,屢有犯上為亂之心。”


    “本失裏,矯稱前元宗室,密結阿魯台,圖謀韃靼可汗之位,其心昭然!”


    清朗的聲音在奉天殿中回響,傳入每個人的耳朵。


    永樂帝很期待孟接下來的話,聽得十分認真,坐在龍椅之上,身體不自覺的前傾。


    右班武將中,朱能和徐增壽也是聽得出神。從孟的話裏,能嗅出某種味道,戰事將起的味道。


    沈瑄同朱能並列,看向侃侃而談的孟,麵容肅然,雙眸愈發深邃。


    同列朝班的朱高煦和朱高燧沒出聲,借著站位優勢,有誌一同的看向老爹,果然,雙目發亮中。


    左班臣中有不少人皺眉,支持禦史彈劾錦衣衛的朝臣更是臉色難看。見孟直接將京城地動同韃靼內-亂-掛鉤,黃淮胡廣等人當即就要出列,卻被楊士奇一把拉住。


    胡廣轉頭,楊士奇鬆開手,沒出聲,表情也沒多大變化。可就是這幾秒的時間,孟悍然拋出了殺手鐧。


    “數日前,臣夜觀天象,見有木星犯諸王星,未幾,草原傳報,鬼力赤為阿魯台驅逐。旬幾,京師地動,首在城北。足可見,此乃上天示警,為北疆之禍矣!”


    一番高論,有理有據。結合先進的天學知識,當著滿朝武的麵,孟伯爺放出一顆驚雷。


    南京地動和天子,和朝中諸公都沒有關係,天象和事實證明,是北邊出事了!


    鬼力赤向明朝稱臣,得天子親封,雖不享朝廷俸祿,級別也相當於“藩王”。如今,這位“藩王”卻被趕下可汗位,帶著手下四處逃命,韃靼還放出消息,要擁立本失裏做可汗,分明是有“犯-上-作-亂”之嫌!


    攆走領了朝廷敕封的鬼力赤,擁立本失裏,經過大明同意了嗎?


    韃靼內部事務?


    呔!韃靼早向大明稱臣納貢,繼承汗位怎麽能繞開大明天子,自作主張?


    分明是藐視朝廷,無視天子,找揍!


    京師地動,定然也是上天看不慣韃靼此舉,給朝廷提醒,草原上的鄰居不老實了,必須好好溝通一下。


    盡管地動在金陵,韃靼部落在草原,孟的話仍很有說服力,赫然將兩者捏在了一起。


    “臣請陛下,以國朝之威,肅草原之事,撫天下萬民!”


    既然地動的原因找到了,就該針對-性-的采取措施。


    天子計劃北巡,無疑是個好機會。不需要調動大批邊軍,隻需調動大寧,宣府,甘肅等地的部分官軍,到草原上溜達一圈,足夠給以震懾。


    再不悔改,奉皇命自助遊的官軍,人數定然要翻倍。屆時,旅遊路線發生變化,不小心和當地居民產生-摩-擦,造成任何後果,大明概不負責。


    “臣請陛下,聽萬民之請,平北疆之亂!”


    話落,孟跪地,頓首。


    一片丹心,為國為民,天地可表。


    沉默,良久的沉默。


    武將不說話,自成國公定國公下數,已然被興寧伯的大手筆震驚。這是要在朝鮮之後,繼續打著維護世界和平的大旗,發兵草原,征沙漠?


    臣一樣不說話,六部六科,禦史翰林,集體瞠目結舌。興寧伯的口舌之利,心思之敏捷,再次出乎眾人預料。


    武將,勳貴?


    向以捕風捉影為己任,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的言官,都不敢拍著胸脯保證,自己能有這份本領。


    浮石沉木,顛倒黑白,相差十萬八千裏都能扯到一起,簡直比做出錦繡章的定國公還要打擊人!


    不是沒人想出言駁斥,可理由呢?


    夜觀天象屬不務正業?


    朝堂上還立著有神棍嫌疑的兵部尚書,就不許興寧伯有點業餘愛好?何況,興寧伯的師傅可是姚廣孝!有他做師傅,還有什麽不可能。


    韃靼內部-動-亂-不關大明的事?


    誰敢這麽說,不用孟駁斥,永樂帝會先伸出大腳,直接踹飛。


    就這麽認了?表示興寧伯說得對?


    憋屈啊!


    明擺著是胡說八道,卻找不出更好的理由反駁。彈劾錦衣衛的禦史互相看看,尚未提出的後半


    部分計劃,明顯要胎死腹中。


    自己提出的理由,雖說更有事實依據,但在興寧伯的“胡說八道”跟前,直接被比成了高大上腳下的矮窮挫。


    關鍵是,興寧伯先提韃靼內亂,再提天子北巡,話裏話外主張發兵草原,合了天子的心思,也符合勳貴武將甚至是部分官的利益。


    征討安南,讓許多人嚐到了甜頭。


    土地糧食人口一步到位,廣西雲南接連開了互市,不起眼的憑祥縣,更成為西南有名的商隊集散地。不提武將,便是臣,也有不少在購買土地和各種交易中得利。不出意外,起了戰火的朝鮮將成為第二個安南。


    如今,興寧伯聯係京城地動,以韃靼汗位更迭為由,提議發兵草原,奉天殿中群臣,已有不少起了盤算。


    比起可能在北疆獲取的利益,錦衣衛的事,稍後再議?


    朱棣高踞龍椅之上,將群臣的表情盡收眼底,看向的孟的目光愈發和藹。


    這個時候,隻要有人出列附和孟的提議,永樂帝就能當場拍板,立刻下旨。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終於,有人站出來了。卻不是武將中的任何一個,而是戶部尚書夏元吉。


    “興寧伯所言,臣附議!”


    這個發展太出乎預料,朱棣也不免愣了一下。


    很快,更讓他驚訝的事情發生了。


    繼續戶部尚書之後,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先後出列,支持孟的提議。刑部尚書,吏部尚書和工部尚書沒有表示支持,卻也沒出言反對,沉默就已經給出了答案。


    六部天官,三位立場鮮明的支持孟,猶不甘心的兩名禦史瞬間風中淩亂。是他們沒睡醒,還在做夢?


    三名尚書表明態度,孟並沒太過吃驚。


    不提其他,單是“利益”二字,足以撼動人心。


    沈瑄沒有第一個出列,他隻需站在這裏,就是給了孟最大的支持。


    成國公也沒有當眾表態,畢竟國公身份特殊,如果兩位國公都站出來,很容易引起臣-反-彈。武不兩立,為反對而反對,不是笑話。


    徐增壽和張輔卻沒有這樣的顧忌。


    前者是皇帝的小舅子,自然一切以天子的利益為基準,以皇帝之意為準繩。


    張輔在安南立下大功,但有沈瑄朱能在前,並未馬上列入武將第一梯隊,作古的老爹張玉才夠資格同兩人並列。


    徐增壽和張輔先後出列,朗聲道:“臣附興寧伯之議!”


    朱高煦和朱高燧也表明立場,旗幟鮮明的支持孟。


    情勢一麵倒,即使有人跳出來反對,也掀不起任何浪花。


    朱棣順應群臣之意,下詔,將京城地動直接和韃靼-內-亂-掛鉤,並向韃靼派遣使臣,敕諭完者禿王本失裏和太保阿魯台,鄭重表示,草原上的事,朕已經知道了。鬼力赤得朕親封,不提前打招呼就將他攆走,是掃了朕的麵子,朕很生氣!


    不過,朕也不是不講理的人,既然事情已經發生,一力追究責任,難免傷了彼此的感情,所以,朕決定網開一麵。


    “如能幡然悔悟,負荊來歸,定加以封爵,厚以賜賚,俾於近塞擇善地以居。若為下人所惑,圖可汗之虛名,雖禍機在前有不暇顧,可以安南之鑒!”


    威脅完畢,不忘補充一句“朕愛人之誠同於皦日。”


    翻譯過來,朕向以寬厚待人,以誠推人。想安穩的放牧過日子,就老實的接待朝廷使臣,學習鬼力赤,向明朝稱臣納貢。否則,朕另派人上門,就不是有話好商量了。


    敕令當殿擬定,當殿宣讀。


    最後一個字讀完,無論武都有同樣的觀感,天子是鐵了心要到草原上燒帳篷。這樣的一封敕諭送出去,心不寬的八成會直接氣吐血。


    任務完成,孟回到五官隊伍中。接下來的事,不需要他再出頭,自然有朝臣完善補充。


    不過,讓他沒料到的是,永樂帝不隻想借機收拾了韃靼,還想順便將遷都一事完全定下。


    “朕北巡之後,欲在北京天壽山修建長陵。”


    此言一出,奉天殿中頓時一靜。


    在北京修陵?


    華夏自古重身後事,帝王多生前開始修建陵墓。朱棣提出在北京修陵,無疑給出一個訊號,他下定決心遷都,誰反對也沒用!


    朱棣幾次三番表明決心,反對的朝臣仍是占了多數。


    遷都是大事,雖然天子下令北京行部建造皇宮,規劃京城,南京的大多數官員仍不願遷王北方。為了讓天子打消主意,太--祖遺訓都被搬了出來。


    “臣請陛下三思!定都金陵乃高皇帝決議,遷都一事關係重大,還請陛下陛下慎重考慮。”


    孟蹙眉,看向說話的官員,緋袍上繡雲雁補,束金荔枝腰帶,三品官。看他在左班的位置,應該在吏部供職。看麵相,正是不惑之年,以官的品級,稱得上年輕有為。之前沒見過,難不成,是新提拔上來的?


    不過,再有能力,這個時候出言反對,都是主動為官-途設置障礙。不見站在他前邊的眾位都沒出聲?明顯在等著如他一般的“年輕人”做出頭椽子。


    意外的,永樂帝沒有發怒,而是沉聲道:“


    朕欲遷都,卿以為出自何心?”


    “臣……”


    “不明白?朕告訴你!民有家主,朝有國君。一家之主,當立身持正,擔一姓之責。一國之君,當撫育萬民,以身衛國。朕繼大統,承高皇帝遺訓,居金陵之腴,時刻不忘北疆之險。韃靼雖已稱臣,然-狼-子-野-心不滅,窺伺我中原之地。瓦剌同為異族,秋肥虜壯之時,多興兵來犯。北疆邊衛軍民,苦其久矣。”


    出言的反對遷都的朝臣,麵現羞慚,訥然不語。


    “朕舍錦繡膏粱之地,遷都北京,誓以身守國門,護我大明萬千子民!”


    群臣震撼。


    哪怕知道後世曆史,知道後世人對永樂帝的評價,在這一刻,親耳聽到永樂帝道出的一番話,仍是熱血上湧,豪情頓生。激動之餘,仍不忘,當下正是刷好感的最佳時機。


    打定主意,拉著身邊的張輔一同下拜,“陛下聖明!”


    張輔一時沒反應過來,動作慢了一拍。直到孟喊出萬歲,才猛然回神,用比孟更大的聲音,高喊萬歲。


    隨著成國公,定國公,淇國公,武陽侯等紛紛下拜,反對遷都的朝臣瞬間了悟,大勢已去。


    武將表態,臣不能許久站著。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震耳的萬歲省中,跪地,頓首。


    遷都之事,就此一錘定音。


    朱高煦和朱高燧很激動,對老爹的崇拜之情猶如滔滔江水,奔湧而出。


    霸氣側漏的永樂大帝端坐龍椅,表麵不動聲色,心中卻在暗爽,這種感覺,當真是無比的舒爽。


    敲定遷都一事,戶部上奏京城賑災。


    夏元吉表示,戶部不差錢,就是差點糧食。交趾運來的糧食,部分補充給了邊軍,又分出一批運往征討朝鮮大軍,眼瞅著陛下又要北巡,隨時可能征沙漠,糧食當真不夠用。


    原本,這事和孟沒多大幹係,偏偏夏司徒一邊表示糧食不夠,一邊瞄向孟。一眼接一眼,想說是錯覺都不可能。


    孟無語,戶部沒糧,看他作甚?


    夏司徒表示,以興寧伯的聰明才智,會不曉得他是什麽意思?剛剛他可是第一個站出來支持興寧伯的,禮尚往來,總該有點表示。


    孟轉開視線,他沒看到,什麽都沒看到!


    夏司徒毫不氣餒,繼續瞄。


    幾分鍾過去,孟伯爺終於撐不住了,不能自己出麵,幹脆湊到張輔耳邊,低聲道:“張兄,能否幫小弟一個忙?”


    被興寧伯叫哥,張輔受寵若驚。


    定國公似有覺,轉頭,冷眸掃過,新城侯喜色盡褪,隻餘驚嚇。


    孟也沒辦法,誰讓國公爺距離較遠,不具備扔牌子的條件,隻能就近請張輔幫忙、


    “侯爺,是這樣……”


    簡短說明,張輔意動,頂著巨大的壓力,出列,高聲道:“啟稟陛下,臣願捐糧五十石,做賑災之用。”


    五十石,對比張輔的俸祿,委實不多。但有他起頭,陸續有朝臣品出味道,接連表示願意捐糧。


    百石不多,十石不少,一石也是心意。


    一鬥……這太少了點。


    朱高燧很大方,直接喊出兩百石。朱高煦更大方,兩百五十石。


    兄弟倆都是有錢人,拋出外快,每年的祿米就有一萬石。相比之下,幾百石糧食,絕對的毛毛雨。


    朱棣撫須點頭,兒子沒落老子麵子,很好!


    孟默默垂首,兩百不夠,三百也好,怎麽偏偏就出了二百五這個神奇數字?


    錦衣衛北鎮撫司內,楊鐸身著大紅錦衣,腰佩鸞帶,正在翻閱公。


    紀綱大步走到堂外,表情中透出控製不住的喜色。


    “卑下紀綱,求見指揮!”


    “進來。“


    待紀綱走進堂內,行禮起身,楊鐸抬起頭,見他滿臉喜色,奇怪問道:“何事?”


    紀綱壓低了聲音,將早朝上發生的事,巨細靡遺報知楊鐸。


    “虧得興寧伯,不然弟兄們都要惹上麻煩。”


    興寧伯?


    楊鐸斂眸,嘴角勾起一絲笑紋。錦袍映襯下,竟帶著一抹-豔-色。


    “紀同知。”


    “卑下在。”


    “順天帶回來的人,不必再留著了。前往貴州的人,也該動身了。”


    語調沒多大起伏,笑容仍掛在嘴角。


    六月天中,紀綱卻不由自主的打了個哆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來自遠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來自遠方並收藏清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