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七年二月底,交趾亂平。


    賊首簡定在美良山中被明軍生擒。隨其退入山中的黨羽及-亂-軍五百餘人,尚活命者,不足十之一二。要麽病死,要麽餓死,被明軍斬殺的倒在少數。


    除明軍外,當地土人對-亂-軍也是恨之入骨,配合明軍開展了一係列的圍追堵截。


    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堅壁清野。


    糧食堅決沒有,草藥更沒有。想在山中打獵,一點動靜,都會引來斥候和土人。


    遇上暴雨連日,亂軍更是倒了大黴。健全的倒還好,受了傷的,淋雨之後傷口化膿,沒有大夫,隻能等死。


    先被擒獲的偽陳氏國王還算幸運,至少沒去山中當野人。


    簡定被擒時,已經瘦得脫了形,眼看著出氣多進氣少。若非有官軍攔著,被發現-亂-軍-蹤跡的土人揍一頓,送到京城的隻能是一具屍體,還是看不出原樣的。


    曆史上,簡定起兵在交趾聲勢極大,一度曾敗退官軍,明朝先後兩次派兵才予以剿滅。


    晴空一聲炸雷,孟十二郎橫空出世,注定這場-叛-亂-達不到曆史上的“高度”。


    明朝商人大量在交趾購買土地,雇傭當地土人和邊民,當地流官和衛所官軍不再苛收重稅,大肆盤剝,被舉薦到中原讀書的士人和賢才越來越多,少數還留在中原做官。可以說,大部分交趾人的利益都被-捆-綁-起來,繩子的一端就攥在明朝手裏。


    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占其一,注定以失敗收場。


    這正是朱瞻壑問起交趾之事,孟清和給出的答案。


    “衣食住行,固人所需。”孟清和攤開宣紙,畫了一個並不規則的圓,“交趾歸入大明,陛下多行仁政,且有中原商人買地種糧,收購木料山貨,雇傭土人邊民做活。世子或許不知,安南胡氏時期,當地庶人尚好,土人猶被視為-豬-狗。自我朝在交趾設三司,建衛所,土人生活改變極大,庶人所得的錢糧也超出往年。此時生亂,無異於自尋死路。”


    “少保的意思是,亂-軍從一開始就注定失敗?”


    “自然。”孟清和道,“不理民情,不切實際,何能不敗?”


    朱瞻壑端正坐著,認真思考孟清和的話。


    糧食,錢鈔,利益……


    “少保,我明白了。”


    “世子明白了?”孟清和放下筆,紙上的圓被分為幾個部分,大多被塗黑,隻有窄窄的一條還留著,同明朝占據的優勢相比,完全可以忽略不計,“可同下官說一說?”


    “皇祖父說,漢時,交趾曾歸入中原。如今不過是順應天意民心,再拿回來。”


    “所以?”


    “皇祖父在交趾施仁政,有人不體聖恩,聚-眾-叛-亂,立刻彰顯武力。如此,不愁人心不安,賊子不滅。更可予以震懾。”


    “世子聰慧。”


    實際上,孟清和很想告訴朱瞻壑,朝廷所為,完全可以概括成大棒和甜棗並用。以利益進行-捆-綁,武力作為威懾,讓交趾人再興不起多大的風浪。考慮到永樂帝在三頭身心目中的形象,還是別將話說得太明白。讓三頭身自己領會,效果更佳。


    能不能融會貫通,並在今後用於實際……有朱棣以身作則,又有朱元璋的強悍基因,隻要朱瞻壑不長歪,曆史不發生變故,問題應該不大。


    依照慣例,孟清和的授課內容以最快的速度擺上朱棣案頭。


    看完之後,朱棣很滿意。大手一揮,以賞賜扈從北巡的公侯伯及武群臣為名,大把發錢。


    金銀寶鈔,紗絹布帛,成箱抬入了沈瑄的府邸。


    送走傳旨的宦官,了解過天子突然發錢的原因,定國公突然感到頭疼。


    這麽會賺錢,到底是好還是不好?


    雖說再大的事有他扛著,有人眼紅也沒什麽妨礙,可次數多了,壓力著實大了點。


    受賞的武官員,多數相信口諭所言,天子發錢是體念群臣從駕北巡之故。隻有少數人才會深思,這份賞賜背後究竟代表了什麽。可惜,任憑他們想破腦袋,也注定不會明白,自己是受了興寧伯的實惠。


    即使有人發現端倪,也不會輕易開口。


    勳貴武將自不必提,心中記下孟伯爺的好,今後必有回報。


    官不咬碎一口銀牙就不錯了,主動為孟少保造勢,傳播名聲?想想都不可能。


    回到府邸,孟清和就被一列擺開五箱金銀布帛閃花了眼。


    他不差錢,卻不會嫌錢多。


    比起朝中的幾位國公,他那點家底,滿打滿算也就是個-暴-發-戶級別,還是金字塔底層的那類。


    孟伯爺的雙眼過於明亮,沈瑄看得有趣,將兩人的賞賜都給了他。


    “十二郎收著吧。”


    賞賜的主因在孟清和,但國公和一等伯的級別之差,在賞賜的厚薄程度上仍有顯著對比。


    “都給我?”


    “恩。”沈瑄起身,隨手拿起一枚方形的銀錠,掂了掂,“金銀倒還罷了,布帛寶鈔可給母親送去。此次北征歸來,十二郎有意,可將母親請到府中奉養。”


    府中?


    bsp;國公府還是伯爵府?


    合上箱蓋,孟清和聰明的將疑問咽回肚子裏。


    沈瑄是北京鎮守,他也將在北京長居,將孟王氏接到城內奉養應是可行。


    不比金陵之遠,也不比大寧是邊塞之地,天子早晚要遷都,先一步將家人遷到城中也是表明態度,堅決擁護天子遷都的決議,誓死-抱大腿。


    孟清義是北京兵馬司指揮,不管事,偶爾也要到衙門裏露個麵。五姐的夫家就在城中,舉家遷入,嫂子也應當高興。


    隻不過,奉養孟王氏還需要同孟清義商量。八哥不在了,九哥就成了頂門的“長子”。依照世俗禮法,奉養寡母,當以他為先。


    如果將孟王氏接到伯府,又不提前說一聲,知道的,當是孟清和的孝心,不知道的,難免會有微詞。


    孟清和不在乎世人怎麽說自己,但他在乎孟清義。他和國公爺注定沒朋友,不能讓九哥也少了幫扶。


    “這件事,我還要同九哥商量。”孟清和道,“國公爺的心意,我領了。”


    沈瑄沒有多言,又取出兩張房契,“給母親的孝敬。“


    拿起房契,看著上麵記錄的地點,孟伯爺的表情有些崩裂。


    黃金地點,豪宅,相鄰多是官宅。


    國公爺財大氣粗,他知道。可財大氣粗成這樣……


    想到這裏,孟清和腦海裏閃過一個念頭,“國公爺。”


    “恩?”


    “底蘊深厚,家資頗豐啊。”


    這兩份房契代表了什麽?私房錢,小金庫!虧他還和九哥誇口,將來有變故,國公爺必須淨身出戶。


    定國公眼亮心明,孟清和話出口,立刻明了背後含義。


    “此為天子所賜。”


    房子票子都是天子給的,有據可查。小金庫什麽的,絕對沒有!


    國公爺正氣凜然,孟清和捏著房契,撓撓下巴,好吧,不該懷疑,這事是他不對。


    孟伯爺服軟了,定國公彎了嘴角,挑了一下孟某人的下巴,“十二郎可是不信瑄?”


    “沒有,堅決沒有!”


    “哦?”


    “……”沒底氣了。


    國公爺挑眉,突然俯身,攔腰將人撈起,“此事,還需詳談。”


    話落,大步走向內室。


    孟清和傻眼。


    不是談事嗎?


    這方向不對!


    可惜,孟伯爺終究在武力值上吃虧。撲騰幾下,頓時歇菜。


    於是乎,懷疑國公爺私藏小金庫後果如何,孟伯爺有了切身體會。


    許久,國公爺斜倚在榻邊,手指一下下梳著孟清和的發,姿態慵懶,笑意饜足。足以讓任何人臉紅心跳,卻讓被他順毛的孟某人生生打了個哆嗦。


    “十二郎。”


    “……”


    “瑄尚有宅院五處。”


    “……”


    “良田千頃。”


    “……”


    “金銀古玩亦有許多。均為父輩所留,於洪武朝抄沒,今上登基後,月前剛清點完畢,如數發還。”


    “……”


    沈瑄撩開覆在孟清和頸間的發,道:“吾均交予十二郎,可好?”


    孟清和捂住耳朵,他沒聽到,什麽都沒聽到!房契給他看,絕對是故意的!他算是明白了,和國公爺玩心眼純屬自撞南牆,自找罪受好。


    不過,偶爾為之,也算是……情-調?


    測過頭,必須承認,此時的國公爺,當真迷人。


    劍眉星眸,唇紅似血。


    迷人得讓他感覺不真實……


    這算情之所至?


    沉思半晌,無解。幹脆錦被拉到脖子,閉眼,睡覺。


    管那三七二十一,他樂意,咋地!


    翌日,孟清和強撐著起身,準點去給朱瞻壑授課。


    見到站著都能睡著的孟伯爺,朱瞻壑很是擔憂,“少保身體不適?”


    “世子不必擔憂,下官一切都好。”


    孟清和告罪一聲,坐到凳子上。


    國公爺已是手下留情了,否則,他就不是坐著講課,而是躺在榻上睡足一天。


    喝了半杯茶,總算清醒些許。


    打起精神,讓宦官展開輿圖,以未蘸墨的狼毫點著圖上某處,孟清和問道:“世子可知此為何處?”


    “我知,此處是朝鮮。”


    “正是。”孟清和頷首,道,“今日,下官要同世子講的就是朝鮮……”


    大軍出征在即,孟清和要隨軍出征,不知何時才能返回。他決定在出征之前,盡量多給朱瞻壑講明大明周邊番邦。囫圇吞棗沒關係,相信永樂帝定能看到其中價值,他離開後,定會繼續安排專人繼


    續教導朱瞻壑。隨扈北巡的戶部尚書夏元吉就是不錯的人選。


    原本,孟清和更青睞北京戶部尚書鬱新。無奈的是,鬱尚書於數月前仙逝。道衍年事已高,身居南京,不便長途奔波。相比之下,夏尚書成了最好的人選。


    實幹,熟悉民情,名聲頗佳。雖是科班出身,卻不以-腐-儒的標準評判世人。更重要的是,朱瞻壑需要這樣的授師,哪怕是掛名。


    孟清和自信,卻不自大。知曉自己幾斤幾兩,多少水平。加上外界對他的評價,或許他能教導朱瞻壑許多,但考慮到三頭身今後的路,即使心中泛酸,也必須走這一步。


    離開奉天門,抬手借住幾片雪花,掌心沁涼,腦中也愈發清醒。


    能做的,他都會做。


    正如道衍所說,一生能為師徒,是幸,是緣。


    大和尚行事為世人詬病,其處事之學卻遠超常人。孟清和活了兩輩子,真正能讓他“悟道”的,隻有道衍。


    雪越下越大,孟清和翻身上馬,腳跟一踢馬腹,駿馬揚蹄,穿過長街,向國公府飛馳而去。


    永樂七年二月壬戌,孟清和上疏,言隨大軍征沙漠,無法繼續教授漢王世子學問,請天子另擇賢德。


    看過奏疏,朱棣召孟清和奉天門伴駕。


    奏對間,孟清和先後舉薦戶部尚書夏元吉,兵部尚書劉俊,吏部尚書蹇義。


    “這三人倒也可用。”


    朱棣沒有當場做出決定,隻令孟清和繼續教導朱瞻壑,直到出京之日。


    “臣遵旨。”


    隔日,孟清和照常為朱瞻壑授課。旋即,永樂帝下旨,命戶部尚書夏元吉輔導漢王世子。並敕夏元吉曰:“世子雖稚齡,然聰慧克勤,正當勤學養德以充大器。爾當勉盡乃心,朝夕輔導,益智廣識,德性有成,才具有佳,得承祖宗基業有賴,爾亦與有榮光。”


    接到敕令,夏元吉心頭巨震。


    朝中早有風聲,天子的態度也十分明顯,卻都不如敕令中說得明白、


    祖宗基業有賴。


    隻這一句話,就表明了天子心中的繼承者是誰。


    不知該喜還是憂。


    從根本上,夏元吉還是對親近讀書人的皇子更有好感,但天子這道敕令的**實在太大。


    皇孫之師,皇太孫之師,一字之差,卻是天涯之距。


    抑製住胸中的激動,夏元吉領旨謝恩。給了宦官紅封,有意詢問兩句,得到的答案十足出乎預料。


    興寧伯推舉?


    夏尚書眉頭緊擰,開始考慮,是不是該趁著大軍北征前,拜訪興寧伯一次。但他也十分猶豫,真去了,怕是他的立場就微妙了。


    是未來的天子授師,還是現今在朝中的名聲?是從龍之功,榮耀三代,還是史書清名,耿直不阿?


    捧著敕令,夏元吉很快有了答案。


    教導皇位繼承人的機會,千載難逢。天子敕令中所言,也容不得他推辭。


    身居六部天官之一,夏元吉有才,實幹,注重名聲,但他終究不是清流言官,對利弊得失看得相當清楚。


    比起帝師的榮譽,被禦史給事中劃入興寧伯一派算得了什麽?


    漢王世子當真聰慧,將來若能承繼大統,史官下筆前總要考量幾分。


    隻要皇位上的不是昏君,說帝師實為奸佞,或同佞臣為伍,某種程度上,無異於-辱-罵-天子。


    曆朝曆代,又有幾個太史令司馬遷?


    史官一支筆,必要時,再大的事也能春秋,何況是對朝廷官員的評價。


    孟清和的思維習慣中,仍留有現代人的痕跡。換成土生土長的夏尚書,遠比他想得更加長遠,也更加透徹。


    永樂七年二月底,夏元吉接替孟清和教導漢王世子學問。


    見到新老師,三頭身淚汪汪的去找了親爹。朱高煦沒撐住,夜奔國公府,差點被定國公一腳踹出大門。饒是如此,仍頑強的賴著不走,一直住到大軍出征。


    朱棣抱著孫子,一字不提換老師是他親自下旨,隻說大軍凱旋,再讓孟清和回來坐他授師。


    惹哭孫子的黑鍋,兒子背。


    永樂帝完全無壓力,丁點不虧心。


    三月初,天子令,以征韃靼軷於承天門,遣太歲旗纛等神,魏國公掌帥印,大軍發北京。


    時軍陣綿亙數十裏,戰鼓聲震耳欲聾,戈甲旌旄烈烈作響,遮天蔽日。


    鐵騎騰躍,如洪流。步卒悍勇,似山嶽。


    大軍之中,一支全由火器兵組成的千人隊伍尤為引人注目。


    火炮,火銃,火雷,戰車,雖無刀戈,卻更加令人膽寒。這支隊伍,正是永樂帝下令組建,首次出征北疆的神機營。


    走在隊首,孟清和仍有些迷糊。


    話說,他是左軍副將,沈瑄的副手,兼職掌管大軍後勤工作,沒錯吧?


    為何又和神機營扯上了關係?


    握住新到手的腰牌,看看走在身邊的提督內臣亦失哈,孟清和撓撓下巴,除了不解


    解,還是不解。


    神機營歸入左軍,聽他號令。


    下這道旨意時,永樂帝當真沒被天外飛石砸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來自遠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來自遠方並收藏清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