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八年七月,明朝在遼東,宣府,寧夏一線陳兵十萬,備戰瓦剌。
朱棣命定國公沈瑄督中軍,興寧伯孟清和、安遠伯柳升為副。以興寧伯孟清和領神機營,並督大寧火器營。
寧遠侯何福督左軍,武安侯鄭亨督右軍,同安侯火真督後軍。
寧陽侯陳懋督左掖,都督曹德、都指揮胡元為副。廣恩伯劉才督右掖,都督馬容、都指揮陳紀為副。
八月丁卯,朱棣以親征胡虜軷於承天門,遣太歲旗纛等神。
祭祀之後,永樂帝登點將台,號令三軍,鋒指向北。
“出塞!”
“吼!”
戰鼓聲起,號角聲響徹天際。
永樂帝著赤色十二縫武弁,袍裳中綴五彩玉。環佩,革帶,重底赤舄。腰佩寶劍,手持玉圭,上刻篆“討罪安民”。
車架發北京,永樂帝遣指揮使完顏帖木耳,宦官亦失哈等齎敕韃靼及哈密諸部,並賜彩幣寶鈔,言今大軍討逆,道經其地,不必驚慌。
“朕討瓦剌,與爾等無幹。”
換句話說,識相點,當避則避,你好我好大家好。不識相,在私底下搞些小動作,給瓦剌傳遞消息,甚至和馬哈木聯手對抗大明,後果自負。等朕收拾過瓦剌,回頭就燒你帳篷!
朱棣的詔書,或許該稱之為“恐-嚇-書”,十分有效。
韃靼太保馬兒哈咱和樞密知院脫火赤熱情接待了明朝使者,拍著胸脯表示,一定遵照大明皇帝的指示,絕對不給瓦剌透露半點消息,也不聽過任何支援。
“天使放心,韃靼同瓦剌向不兩立。馬哈木派遣使者前來,必定五花大綁,送到大明天子麵前。”
韃靼純粹是被明軍打怕了。
任誰被按到地上揍幾個來回,鼻青臉腫之餘,再補一頓群踹,都會嚇破膽子,再起不了半點反抗念頭。
哈密忠順王脫脫儼然是大明鐵杆,二話不說接下敕令,並進一步表示,願意派遣騎兵配合大明的軍事行動,狠狠給瓦剌背後-插-兩刀。
“王爺如此忠心,咱家必定如實稟報天子。”
脫脫頓時喜上眉頭,“若不是陛下洪恩,小王何能登上王位,早成羊圈中的奴隸!如此大恩,不能不報。請天使轉告大明皇帝陛下,瓦剌敢同天子作對,上天不容,哈密五千勇士盡聽大明調遣。小王願為天子馬前卒,為大軍開路!”
脫脫紅著臉膛,砰砰捶著胸口,一副赤膽忠心。
亦失哈表麵感動,離開帳篷,撇撇嘴,比起阿魯台和馬哈木,這個險些被親-娘-趕下王位的脫脫,明顯更加狡猾。
“瞧見沒有?”亦失哈用馬鞭敲著小宦官的肩背,“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借勢而起,落井下石,這位忠順王才是真的聰明人。”
不過,到底是年輕了些,也急了些,輕易就會露出痕跡。
想借機取代韃靼和瓦剌在草原上的地位?
“嘿!”
亦失哈冷笑數聲,莫要聰明反被聰明誤。陛下能讓他登上王位,照樣能讓他跌落塵埃。到那時,後悔也來不及。
韃靼和哈密的反應在朱棣預料之中。
使者送回消息,大軍已至泥沙河,次龍虎台,過居庸關。
出關次日,大軍駐永安甸。
傍晚紮營時,天空突降大雨,雨中砸落冰雹,落在鎧甲兵器之上,砰然作響。有拇指大冰雹落下,數名巡營官兵受傷。
雨勢漸大,相隔兩臂竟不得見人麵。
隱有雷聲轟鳴,閃電穿過雲層,一座營帳突被閃電擊中,瞬間起火。
官軍駭然,紛紛走避。
中軍之內,朱棣升帳,正與諸將布置進攻計劃。忽聞帳外急報,立刻起身,走至帳前,“何事驚慌?”
“陛下,天雷……”
兵卒話未說完,又一道閃電劈下,距離朱棣不過十幾米。
朱棣也是駭然。
忽來一陣大風,吹得人睜不開眼。
風停後,雨漸歇,天空中雲層乍裂,一道道陽光自雲層中漫射開來。
站在朱棣身後,孟清和扯一下沈瑄的鬥篷,在沈瑄回頭時,做出一個嘴型。
沈瑄卻搖頭,反手握住孟清和的手腕,“別動。”
孟清和兀自不解,忽然見兩名官出列,以極為飽滿的情感,大聲說道:“陛下,此為吉兆!征討瓦剌,天軍必勝!”
孟伯爺眼睛瞪圓。
一口氣噎在喉嚨裏,上不來,下不去,除了磨牙,隻能磨牙。學他的手段,話都一字不差,交專利費了沒有?!
北京工部尚書吳忠,翰林侍詔鄭禮,好,本官記住你們了!
吉兆降下,朱棣自然大喜,借機發表一場精彩演講,題目即為“論我軍必勝及瓦剌必敗”。
眾將官聽得熱血沸騰,舉臂高呼,恨不能立刻-抽-刀子上陣和瓦剌壯漢們互砍,為天子的論點提供更充分論據。
演講結束,火頭軍已備好饅頭熱湯。孟清和不
用自己動手,自有親兵送到帳中。
心中仍有些憋氣,孟伯爺呲出一口白牙,扯饅頭的動作相當凶狠。
國公爺氣定神閑,幾個饅頭下肚,喝完熱湯,示意親兵退下,捏了一下孟清和的耳垂。
“十二郎,可記得出發前,瑄說過的話?”
“……記得。”
“十二郎上交鐵券,又是為何?”
“……”
“事已至此,十二郎還有不舍?”
垂下眼眸,孟清和沒說話。順勢靠在沈瑄肩上,沒有熟悉的冷香,而是一股皮革和鎧甲混雜的味道,並不算好,卻讓他漸漸沉靜下來。
是他相差了。
明明已經做出決定,何必又想著出頭?
大手覆上孟清和腦後,指尖順過黑發,低沉的聲音,緩緩流淌過耳畔,安撫著他。
“既已下定決心,十二郎理應曉得,以你我今日,戰功可有,大功卻無必要。甚者,無功即是無過。”
“恩。”
“此次出征之後,我-欲-向天子奏請,交還官印,辭去北京鎮守一職。”
“國公爺?”
“天子決意遷都,此事宜早不宜晚。”
“那我也……”
“十二郎不必。”沈瑄輕笑,托起孟清和的下頜,啄了一下他的鼻尖,“說不得,待到將來,國公府和伯府的家計都要落在十二郎肩上。
“……”意思是,他養家?
“然。”
愣了兩秒,孟清和忽然笑了。
“好!”
養著國公爺?
想想就很是美好。
腦海中閃過某些不能為外人道的畫麵,孟清和突然覺得,辭官交權,隻留爵位,躺在金山上做個“合格”的勳貴,沒什麽不好。
知道孟清和想通了,沈瑄收緊手臂。
有些話,他沒有明言。
天子不升他,並非不再用他。
相反,朝中靖難功臣,魏國公等洪武時期留下的武將,都已近暮年。天子屬意漢王,必為其留下可用武,正如當年洪武帝一般。
沉下眸子,一下下拍著孟清和的背。
漢王誌大,征戰之意不弱於今上。為社稷計,便是他不上辭表,天子也會壓一壓。而立之年,國公爵,一品武將。再封,便是逼繼任者棄他不用,甚者,成為新皇登基的磨刀石。
“國公爺?”
“無事。”
沈瑄垂首,蹭一下孟清和的臉頰,黑眸深邃。
孟清和莫名有些臉紅。拍拍臉頰,論理,都十多年了,至於嗎?
可想歸想,現實卻將理論擊得粉碎。
帳內驟升起的溫度明白昭示,至於。再過十年也是一樣。
次日天明時分,大軍-拔-營。
與此同時,天子於途中發出的中旨和敕令,順利抵達南京。
中旨用垂訓之寶,直接送到內廷,交到徐皇後手中。敕令上蓋皇帝-親-親-之寶,經淵閣六部,發往普安州。另有一封交給錦衣衛的敕令,由楊鐸貼身攜帶,先天使一步出京。
“命新城侯張輔遣官軍一千五百,護衛平王進京。”
“平王府左右長史不體聖恩,不盡其職,私交罪臣,下錦衣獄。”
“平王妃除封號,令退居道觀為平王祈福。”
“平王世子九月歸京,為平王侍疾。”
“捉拿普安州-妖-僧-數人,收回度牒。”
“建貴州僧錄司,凡西南諸省出家之人,皆上報名錄籍貫。”
數道皇命下達,群臣根本來不及反應。
天子若在南京,尚能回旋一二。天子身在塞外,北京六部和南京六部根本吃不到一個鍋裏,更指望不上。隻能眼睜睜看著天子敕令在南京走個過場,飛速發往貴州。
天子敕令之外,徐皇後的態度也讓朝臣心中打鼓。
太--祖-高皇帝舊製,後--宮-不幹政。
徐皇後肖似馬皇後,以賢德著稱。而今一改往日,接天子中旨,取中宮令牌,令宮人隨錦衣衛出京,一樁樁一件件,雷厲風行,無不讓人心驚。
普安州究竟發生了什麽?
平王是真病?
若平王真是病入膏肓,朝中傳言平王妃隱瞞平王病情,怕是……
朝臣各有猜測,卻無一人宣之於口。思及天子下達給新城侯的命令,連夜出城的錦衣衛,政-治-嗅-覺-靈敏者,額頭已然冒出冷汗。
平王府的天,恐怕是要變了。
坤寧宮中,徐皇後靜靜坐在桌旁。
檀木大案上,一隻三尺高的紫銅爐悠悠飄著香氣。
大紅袖擺,皓腕凝雪。落筆之處,卻似刀鋒
劃過,斧鉞劈斬。
一副字寫完,徐皇後放下筆。
殿中伺候的宮人立刻上前,遞上巾帕。
“人出城了?”
“回殿下,昨日便走了。”
“恩。”徐皇後反身離開,忽而停下腳步,“燒了吧。”
“是。”
宮人應諾,提起案上一副字,舍不得,也必須裁開,壓在火盆中燒盡。
“殿下,為何要燒?可惜了。”
說話的宮人,跟在徐皇後身邊近三十載,忠心耿耿。
徐皇後搖搖頭,側靠在榻上,單手撐著額頭,合上眸子。
滿紙殺氣,不燒隻會是麻煩。
張妃。
本宮的兒子,本宮可以失望,卻容不得他人輕慢利用!
敢做,就當承受後果。
永樂八年九月,楊鐸一行抵達普安州平王府。
王府大門緊閉,四周已有新城侯麾下士兵“守衛”。張輔仍在交趾,領兵者是張輔手下一員副將。
“楊指揮。”
認出楊鐸,副將先行禮。
楊鐸回禮之後,徑直取出捉拿王府官屬及取消平王妃封號的敕令,“奉天子旨意捉拿罪人,叫門。”
聲音沒有太大起伏,俊美無儔的麵容卻冰冷懾人。
說是叫門,貼切點形容,更像是砸門。
“楊指揮,這樣是否不妥?”
“本官奉天子旨意,劉都督以為不妥?”
“不敢。”
劉都督額頭冒汗,不再多言。
一言不和惹到這位煞星,說不得轉眼就被請進詔獄,為一個即將倒台的王爺,太不值得。
王府中人心惶惶,朱高熾-臥-床,人事不省,瘦得脫形。
平王妃坐在榻邊,正紅大衫,鳳紋霞帔,紅羅長裙,頭戴九翟冠,精致的妝容,掩不去麵容憔悴。
“殿下,”平王妃握住平王的手,聲音飄渺,“不該這樣……殿下當榮登大寶,瞻基將坐擁天下……臣妾、臣妾是太子妃,是皇後,是皇太後……不該是這樣……”
王安嚇得魂飛魄散,險些捧不住藥碗。
這樣大逆不道的話,王妃一定是瘋魔了。假使傳出去,王爺病愈也注定與皇位無緣,親王位恐怕都保不住!伺候王爺的人,有一個算一個,都別想活!
想到這裏,王安心中一狠,朝其他幾名宦官使個眼色,既然活不了,還有什麽顧忌!
“王妃,您怕是過於勞累,還是到偏殿歇一歇。”
“放肆!”平王妃憤然,“你敢如此?!”
王安不理平王妃大罵,讓人將她“請”入偏殿,跪到平王榻前,咚咚咚磕了三個響頭。
“殿下,奴婢無能,不能為殿下盡力,隻有這條命還可一用。奴婢去了,殿下保重!”
王安起身,額頭一片殷紅,邁步走出內殿,再沒回頭。
在他離開後,朱高熾依舊沒有睜眼,枯瘦的手指突然顫動,眼角落下一行濁淚。
未幾,王安撞死端禮門,死前高叫,王府左右長史與-妖-僧-合謀,意圖挾持平王。平王為-奸-人所害,身不能動,口不能言,實無蒙蔽聖上之意。他為奴婢,不能為王爺分憂,隻能一死以證王爺清白。
理由很牽強,細思更是漏洞百出。
但王安死得慘烈,死前為官軍所見,傳入民間,必將引來同情之聲。
劉都督不知如何處置,心下遲疑。楊鐸負手而立,看著倒在血泊中的王安,請出同來的宮人和太醫院院判,“為平王殿下診病。”
平王不會死,但也僅此而已。
偏殿中,平王妃看到傳達懿旨的宮人,瞳孔驟然緊縮。
“我不信,我……”
話未落,兩名宮人上前,除掉她的發冠霞帔。
一碗湯藥,三尺白綾,一把剪刀,是她最後的歸宿。
史載,平王王妃伉儷情深。平王重病,王妃除冠,退入道觀,為王爺祈福。民間稱頌。
自永樂八年,平王妃退入道觀避世修行,再無一人得見。直至世子繼王位十年,方傳王妃羽化。以道號“孝敬”入殮,不入王陵。
平王府事了,錦衣衛及一千五百衛所官軍護送平王入京。因平王病體,隊伍速度不斷減慢,十一月中旬方抵應天府。
當此時,明軍先後破瓦剌客列亦惕部,輝特部,綽羅斯部。斬殺客列亦惕部首領太平,生擒輝特部首領禿孛羅,並在烏斯河上遊生擒瓦剌擁立的可汗阿台。
經此一役,瓦剌諸部終於步上韃靼後塵,死的死,逃的逃,餘下多成為明軍俘虜。
沈瑄率領中軍,表現可圈可點,得永樂帝多番表揚。
孟清和明白,國公爺很想低調。但以他的威名,想達到這個目的,無疑相當困難。
國公爺氣場實
實在太強,走上戰場,好似啟明星一般閃閃發亮。隻要有一個瓦剌士兵認出他,周圍瞬間清空五米。這種威懾力,久經沙場的老將也自愧不如。
大仗打完了,消滅掉瓦剌主力,朱棣沒急著班師回朝。
馬哈木跑了,必須抓回來。
據說這廝西逃入白帳汗國。永樂帝很有興趣-橫-跨-草原,發揮和平友愛精神,敦親慕鄰,拜訪一下新鄰居。
不論馬哈木的逃跑路線是真是假,孟伯爺隻知道,又一個大明的鄰居要倒黴了。
由此可見,給老朱家人打工,不容易。和老朱人做鄰居,更不容易。
朱棣命定國公沈瑄督中軍,興寧伯孟清和、安遠伯柳升為副。以興寧伯孟清和領神機營,並督大寧火器營。
寧遠侯何福督左軍,武安侯鄭亨督右軍,同安侯火真督後軍。
寧陽侯陳懋督左掖,都督曹德、都指揮胡元為副。廣恩伯劉才督右掖,都督馬容、都指揮陳紀為副。
八月丁卯,朱棣以親征胡虜軷於承天門,遣太歲旗纛等神。
祭祀之後,永樂帝登點將台,號令三軍,鋒指向北。
“出塞!”
“吼!”
戰鼓聲起,號角聲響徹天際。
永樂帝著赤色十二縫武弁,袍裳中綴五彩玉。環佩,革帶,重底赤舄。腰佩寶劍,手持玉圭,上刻篆“討罪安民”。
車架發北京,永樂帝遣指揮使完顏帖木耳,宦官亦失哈等齎敕韃靼及哈密諸部,並賜彩幣寶鈔,言今大軍討逆,道經其地,不必驚慌。
“朕討瓦剌,與爾等無幹。”
換句話說,識相點,當避則避,你好我好大家好。不識相,在私底下搞些小動作,給瓦剌傳遞消息,甚至和馬哈木聯手對抗大明,後果自負。等朕收拾過瓦剌,回頭就燒你帳篷!
朱棣的詔書,或許該稱之為“恐-嚇-書”,十分有效。
韃靼太保馬兒哈咱和樞密知院脫火赤熱情接待了明朝使者,拍著胸脯表示,一定遵照大明皇帝的指示,絕對不給瓦剌透露半點消息,也不聽過任何支援。
“天使放心,韃靼同瓦剌向不兩立。馬哈木派遣使者前來,必定五花大綁,送到大明天子麵前。”
韃靼純粹是被明軍打怕了。
任誰被按到地上揍幾個來回,鼻青臉腫之餘,再補一頓群踹,都會嚇破膽子,再起不了半點反抗念頭。
哈密忠順王脫脫儼然是大明鐵杆,二話不說接下敕令,並進一步表示,願意派遣騎兵配合大明的軍事行動,狠狠給瓦剌背後-插-兩刀。
“王爺如此忠心,咱家必定如實稟報天子。”
脫脫頓時喜上眉頭,“若不是陛下洪恩,小王何能登上王位,早成羊圈中的奴隸!如此大恩,不能不報。請天使轉告大明皇帝陛下,瓦剌敢同天子作對,上天不容,哈密五千勇士盡聽大明調遣。小王願為天子馬前卒,為大軍開路!”
脫脫紅著臉膛,砰砰捶著胸口,一副赤膽忠心。
亦失哈表麵感動,離開帳篷,撇撇嘴,比起阿魯台和馬哈木,這個險些被親-娘-趕下王位的脫脫,明顯更加狡猾。
“瞧見沒有?”亦失哈用馬鞭敲著小宦官的肩背,“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借勢而起,落井下石,這位忠順王才是真的聰明人。”
不過,到底是年輕了些,也急了些,輕易就會露出痕跡。
想借機取代韃靼和瓦剌在草原上的地位?
“嘿!”
亦失哈冷笑數聲,莫要聰明反被聰明誤。陛下能讓他登上王位,照樣能讓他跌落塵埃。到那時,後悔也來不及。
韃靼和哈密的反應在朱棣預料之中。
使者送回消息,大軍已至泥沙河,次龍虎台,過居庸關。
出關次日,大軍駐永安甸。
傍晚紮營時,天空突降大雨,雨中砸落冰雹,落在鎧甲兵器之上,砰然作響。有拇指大冰雹落下,數名巡營官兵受傷。
雨勢漸大,相隔兩臂竟不得見人麵。
隱有雷聲轟鳴,閃電穿過雲層,一座營帳突被閃電擊中,瞬間起火。
官軍駭然,紛紛走避。
中軍之內,朱棣升帳,正與諸將布置進攻計劃。忽聞帳外急報,立刻起身,走至帳前,“何事驚慌?”
“陛下,天雷……”
兵卒話未說完,又一道閃電劈下,距離朱棣不過十幾米。
朱棣也是駭然。
忽來一陣大風,吹得人睜不開眼。
風停後,雨漸歇,天空中雲層乍裂,一道道陽光自雲層中漫射開來。
站在朱棣身後,孟清和扯一下沈瑄的鬥篷,在沈瑄回頭時,做出一個嘴型。
沈瑄卻搖頭,反手握住孟清和的手腕,“別動。”
孟清和兀自不解,忽然見兩名官出列,以極為飽滿的情感,大聲說道:“陛下,此為吉兆!征討瓦剌,天軍必勝!”
孟伯爺眼睛瞪圓。
一口氣噎在喉嚨裏,上不來,下不去,除了磨牙,隻能磨牙。學他的手段,話都一字不差,交專利費了沒有?!
北京工部尚書吳忠,翰林侍詔鄭禮,好,本官記住你們了!
吉兆降下,朱棣自然大喜,借機發表一場精彩演講,題目即為“論我軍必勝及瓦剌必敗”。
眾將官聽得熱血沸騰,舉臂高呼,恨不能立刻-抽-刀子上陣和瓦剌壯漢們互砍,為天子的論點提供更充分論據。
演講結束,火頭軍已備好饅頭熱湯。孟清和不
用自己動手,自有親兵送到帳中。
心中仍有些憋氣,孟伯爺呲出一口白牙,扯饅頭的動作相當凶狠。
國公爺氣定神閑,幾個饅頭下肚,喝完熱湯,示意親兵退下,捏了一下孟清和的耳垂。
“十二郎,可記得出發前,瑄說過的話?”
“……記得。”
“十二郎上交鐵券,又是為何?”
“……”
“事已至此,十二郎還有不舍?”
垂下眼眸,孟清和沒說話。順勢靠在沈瑄肩上,沒有熟悉的冷香,而是一股皮革和鎧甲混雜的味道,並不算好,卻讓他漸漸沉靜下來。
是他相差了。
明明已經做出決定,何必又想著出頭?
大手覆上孟清和腦後,指尖順過黑發,低沉的聲音,緩緩流淌過耳畔,安撫著他。
“既已下定決心,十二郎理應曉得,以你我今日,戰功可有,大功卻無必要。甚者,無功即是無過。”
“恩。”
“此次出征之後,我-欲-向天子奏請,交還官印,辭去北京鎮守一職。”
“國公爺?”
“天子決意遷都,此事宜早不宜晚。”
“那我也……”
“十二郎不必。”沈瑄輕笑,托起孟清和的下頜,啄了一下他的鼻尖,“說不得,待到將來,國公府和伯府的家計都要落在十二郎肩上。
“……”意思是,他養家?
“然。”
愣了兩秒,孟清和忽然笑了。
“好!”
養著國公爺?
想想就很是美好。
腦海中閃過某些不能為外人道的畫麵,孟清和突然覺得,辭官交權,隻留爵位,躺在金山上做個“合格”的勳貴,沒什麽不好。
知道孟清和想通了,沈瑄收緊手臂。
有些話,他沒有明言。
天子不升他,並非不再用他。
相反,朝中靖難功臣,魏國公等洪武時期留下的武將,都已近暮年。天子屬意漢王,必為其留下可用武,正如當年洪武帝一般。
沉下眸子,一下下拍著孟清和的背。
漢王誌大,征戰之意不弱於今上。為社稷計,便是他不上辭表,天子也會壓一壓。而立之年,國公爵,一品武將。再封,便是逼繼任者棄他不用,甚者,成為新皇登基的磨刀石。
“國公爺?”
“無事。”
沈瑄垂首,蹭一下孟清和的臉頰,黑眸深邃。
孟清和莫名有些臉紅。拍拍臉頰,論理,都十多年了,至於嗎?
可想歸想,現實卻將理論擊得粉碎。
帳內驟升起的溫度明白昭示,至於。再過十年也是一樣。
次日天明時分,大軍-拔-營。
與此同時,天子於途中發出的中旨和敕令,順利抵達南京。
中旨用垂訓之寶,直接送到內廷,交到徐皇後手中。敕令上蓋皇帝-親-親-之寶,經淵閣六部,發往普安州。另有一封交給錦衣衛的敕令,由楊鐸貼身攜帶,先天使一步出京。
“命新城侯張輔遣官軍一千五百,護衛平王進京。”
“平王府左右長史不體聖恩,不盡其職,私交罪臣,下錦衣獄。”
“平王妃除封號,令退居道觀為平王祈福。”
“平王世子九月歸京,為平王侍疾。”
“捉拿普安州-妖-僧-數人,收回度牒。”
“建貴州僧錄司,凡西南諸省出家之人,皆上報名錄籍貫。”
數道皇命下達,群臣根本來不及反應。
天子若在南京,尚能回旋一二。天子身在塞外,北京六部和南京六部根本吃不到一個鍋裏,更指望不上。隻能眼睜睜看著天子敕令在南京走個過場,飛速發往貴州。
天子敕令之外,徐皇後的態度也讓朝臣心中打鼓。
太--祖-高皇帝舊製,後--宮-不幹政。
徐皇後肖似馬皇後,以賢德著稱。而今一改往日,接天子中旨,取中宮令牌,令宮人隨錦衣衛出京,一樁樁一件件,雷厲風行,無不讓人心驚。
普安州究竟發生了什麽?
平王是真病?
若平王真是病入膏肓,朝中傳言平王妃隱瞞平王病情,怕是……
朝臣各有猜測,卻無一人宣之於口。思及天子下達給新城侯的命令,連夜出城的錦衣衛,政-治-嗅-覺-靈敏者,額頭已然冒出冷汗。
平王府的天,恐怕是要變了。
坤寧宮中,徐皇後靜靜坐在桌旁。
檀木大案上,一隻三尺高的紫銅爐悠悠飄著香氣。
大紅袖擺,皓腕凝雪。落筆之處,卻似刀鋒
劃過,斧鉞劈斬。
一副字寫完,徐皇後放下筆。
殿中伺候的宮人立刻上前,遞上巾帕。
“人出城了?”
“回殿下,昨日便走了。”
“恩。”徐皇後反身離開,忽而停下腳步,“燒了吧。”
“是。”
宮人應諾,提起案上一副字,舍不得,也必須裁開,壓在火盆中燒盡。
“殿下,為何要燒?可惜了。”
說話的宮人,跟在徐皇後身邊近三十載,忠心耿耿。
徐皇後搖搖頭,側靠在榻上,單手撐著額頭,合上眸子。
滿紙殺氣,不燒隻會是麻煩。
張妃。
本宮的兒子,本宮可以失望,卻容不得他人輕慢利用!
敢做,就當承受後果。
永樂八年九月,楊鐸一行抵達普安州平王府。
王府大門緊閉,四周已有新城侯麾下士兵“守衛”。張輔仍在交趾,領兵者是張輔手下一員副將。
“楊指揮。”
認出楊鐸,副將先行禮。
楊鐸回禮之後,徑直取出捉拿王府官屬及取消平王妃封號的敕令,“奉天子旨意捉拿罪人,叫門。”
聲音沒有太大起伏,俊美無儔的麵容卻冰冷懾人。
說是叫門,貼切點形容,更像是砸門。
“楊指揮,這樣是否不妥?”
“本官奉天子旨意,劉都督以為不妥?”
“不敢。”
劉都督額頭冒汗,不再多言。
一言不和惹到這位煞星,說不得轉眼就被請進詔獄,為一個即將倒台的王爺,太不值得。
王府中人心惶惶,朱高熾-臥-床,人事不省,瘦得脫形。
平王妃坐在榻邊,正紅大衫,鳳紋霞帔,紅羅長裙,頭戴九翟冠,精致的妝容,掩不去麵容憔悴。
“殿下,”平王妃握住平王的手,聲音飄渺,“不該這樣……殿下當榮登大寶,瞻基將坐擁天下……臣妾、臣妾是太子妃,是皇後,是皇太後……不該是這樣……”
王安嚇得魂飛魄散,險些捧不住藥碗。
這樣大逆不道的話,王妃一定是瘋魔了。假使傳出去,王爺病愈也注定與皇位無緣,親王位恐怕都保不住!伺候王爺的人,有一個算一個,都別想活!
想到這裏,王安心中一狠,朝其他幾名宦官使個眼色,既然活不了,還有什麽顧忌!
“王妃,您怕是過於勞累,還是到偏殿歇一歇。”
“放肆!”平王妃憤然,“你敢如此?!”
王安不理平王妃大罵,讓人將她“請”入偏殿,跪到平王榻前,咚咚咚磕了三個響頭。
“殿下,奴婢無能,不能為殿下盡力,隻有這條命還可一用。奴婢去了,殿下保重!”
王安起身,額頭一片殷紅,邁步走出內殿,再沒回頭。
在他離開後,朱高熾依舊沒有睜眼,枯瘦的手指突然顫動,眼角落下一行濁淚。
未幾,王安撞死端禮門,死前高叫,王府左右長史與-妖-僧-合謀,意圖挾持平王。平王為-奸-人所害,身不能動,口不能言,實無蒙蔽聖上之意。他為奴婢,不能為王爺分憂,隻能一死以證王爺清白。
理由很牽強,細思更是漏洞百出。
但王安死得慘烈,死前為官軍所見,傳入民間,必將引來同情之聲。
劉都督不知如何處置,心下遲疑。楊鐸負手而立,看著倒在血泊中的王安,請出同來的宮人和太醫院院判,“為平王殿下診病。”
平王不會死,但也僅此而已。
偏殿中,平王妃看到傳達懿旨的宮人,瞳孔驟然緊縮。
“我不信,我……”
話未落,兩名宮人上前,除掉她的發冠霞帔。
一碗湯藥,三尺白綾,一把剪刀,是她最後的歸宿。
史載,平王王妃伉儷情深。平王重病,王妃除冠,退入道觀,為王爺祈福。民間稱頌。
自永樂八年,平王妃退入道觀避世修行,再無一人得見。直至世子繼王位十年,方傳王妃羽化。以道號“孝敬”入殮,不入王陵。
平王府事了,錦衣衛及一千五百衛所官軍護送平王入京。因平王病體,隊伍速度不斷減慢,十一月中旬方抵應天府。
當此時,明軍先後破瓦剌客列亦惕部,輝特部,綽羅斯部。斬殺客列亦惕部首領太平,生擒輝特部首領禿孛羅,並在烏斯河上遊生擒瓦剌擁立的可汗阿台。
經此一役,瓦剌諸部終於步上韃靼後塵,死的死,逃的逃,餘下多成為明軍俘虜。
沈瑄率領中軍,表現可圈可點,得永樂帝多番表揚。
孟清和明白,國公爺很想低調。但以他的威名,想達到這個目的,無疑相當困難。
國公爺氣場實
實在太強,走上戰場,好似啟明星一般閃閃發亮。隻要有一個瓦剌士兵認出他,周圍瞬間清空五米。這種威懾力,久經沙場的老將也自愧不如。
大仗打完了,消滅掉瓦剌主力,朱棣沒急著班師回朝。
馬哈木跑了,必須抓回來。
據說這廝西逃入白帳汗國。永樂帝很有興趣-橫-跨-草原,發揮和平友愛精神,敦親慕鄰,拜訪一下新鄰居。
不論馬哈木的逃跑路線是真是假,孟伯爺隻知道,又一個大明的鄰居要倒黴了。
由此可見,給老朱家人打工,不容易。和老朱人做鄰居,更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