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二年,三月初五。
李勳目光左右掃視了一番,今天是小朝,但是來的人卻很多,政事堂在職的七名相國,全部到齊,自趙詢繼位以來,這是非常難得的事情。
不同的皇帝,對於朝會的態度也是不同,比如趙智,很多事情並不會放到朝會上去講,而是把主要大臣召集起來,以一個小型會議的模式,大家商量著,把事情給定下來,這樣做的好處,提升了辦事效率,不用走那麽多的程序,所以趙智一朝,往往一個月最多就一次朝會,有些時候,更是一連幾個月都沒有朝會展開,而且趙智有一個習慣,朝會的時候,他會提前到來,一個人坐在那裏,看著一個個大臣進入大殿,以此進行細致的觀察。
而趙詢則是不同,他會等著所有大臣到位之後,這才最後出場,然後把所有大小事情,全部放到朝會上進行議論與決定。
風格的不同,也是出於各自能力的不同。
趙智對政事堂有著較大的掌控,所以很多事情,通過政事堂的諸位相國,大家一起商量,就可以直接定下來,真要到了朝會上,趙智拿出提議,政事堂的相國們率先表態支持,其他人還有什麽好說的呢?所以說,再把事情拿到朝會上去講,顯然是多此一舉,根本沒有那個必要。
這也顯示出來,趙智聯合了楊道嗣、劉桀,三人掌控了政事堂之後,等於是把持了整個朝政,這樣的局麵對於趙智而言,有利有弊,但是在他帝王生涯的前中期,這種局麵利大於弊。
趙詢掌控不了政事堂,連站在他那一邊的左相李忠,在很多事情上,都是跟他唱反調,更不要說其他相國了,既然掌控不了政事堂,趙詢就隻能把所有政事放到朝堂上去進行,而且盡可能的讓更多的大臣參與進來,畢竟作為皇帝,不管權勢大小,趙詢始終占據著正統的大名,大多數朝臣官員,還是站在他那一邊的。
今天的議題主要就兩個,一個是柘州羌族的反叛問題,還有一個則是嶺南方麵的問題。
兩件事情,都是關於軍事方麵,所以今天主要發言人,應該是主管兵部的大臣,李忠主管兵部,按說應該由他來起這個頭,但他平日裏並不怎麽打理兵部事宜,雖然對這兩件事情,他有自己的主意,但是其中的很多細節,他卻不是很清楚,而李勳總覽兵部日常事物,對這些方麵的細節,反倒是非常清楚,所以最後定下來,朝會開始之後,由李勳起頭議事。
<a id="wzsy" href="http://www.bqgxsydw.com">bqgxsydw.com</a>
李勳手中拿著奏章,裏麵有關於柘州羌族和嶺南方麵,詳細的信息,朝會隻要開始,他將會立即站出來發言。
但是另李勳沒有想到的是,當小樂子高呼朝會開始,聲音剛一落下,李勳正準備起身發言,禮部左侍郎陸中勳卻是立即站了出來。
“啟稟聖上,臣,陸中勳有言進奏。”
趙詢看向陸中勳,眉頭頓時皺了起來,說道:“何事?”
陸中勳拿出奏章,雙手呈上,然後大聲說道:“吏部尚書,右相楊道臨,年老多病,少有上朝,與國無利,理應致士。”
此言一出,滿朝文武頓時一片喧嘩,議論紛紛。
小樂子拿了奏章,返回禦前,放到趙詢的身前。
趙詢神色變得難看起來,他看了一眼奏章,然後對陸中勳說道:“官員致士,好像和禮部並沒有什麽關係吧?”
陸中勳拱手說道:“陛下,武宗改製,曾經明確規定,政事堂相國,若是年過七十,體弱多病,多次缺席政事堂會議,也或是半年以上沒有參與朝堂政事,禮部有權進言勸退。”
陸中勳說完,中書侍郎裴世昌站了出來,拱手說道:“皇上,在其位謀其政,楊道臨年近八十,年老體衰,而且自他登臨右相之位之後,多數都是在家養病,無法履行其右相之責,凡此情況已經兩年有餘,右相何等重要,事關朝政穩定,而楊道臨顯然因為身體的緣故,已經力不從心,不在適合繼續擔任右相之位,臣懇請皇上,下詔命其致士,頤養天年。”
趙詢張了張嘴,但是最後沒有說話,他想反駁裴世昌,但是話到嘴邊,又是說不出來了,自己能說什麽?難道說楊道臨最初做上右相的時候,並不是這樣,反而做了很多事情,穩定住了朝政,隻是到了自己繼位之後,楊道臨才是變成現在這個模樣的?
這些話說出來,讓趙詢情何以堪?
李忠皺眉,正要說話,卻是被一旁的李勳給拉住了,李勳對他搖了搖頭,示意李忠現在這個時候,不要說話。
李忠之所以想要發言,是因為柘州羌族的叛亂,已經非常緊迫,好幾個縣城被攻下,數萬百姓被殺,羌族叛亂的規模,短短幾天的時間,也已經發展到近三萬人,這樣的情況已經是非常嚴重了,今天朝會的主題,應該是討論如何調兵遣將,進行平叛,現在陸中勳與裴世昌兩人站出來,橫插一杠,把議事的方向引到了別處,右相的去留,豈是小事?一旦搞個沒完沒了,時間耽誤了,柘州羌族與嶺南那邊的事情得不到決定,難道還要再等十天之後,下一次朝會再去定奪?真要到了那個時候,還真不知道柘州那邊的局勢,會惡劣到何等狀況。
李勳勸阻李忠,是因為他現在不適合發言。
李忠是左相,楊道臨真要退下去了,他這個左相,很有可能會頂替上去,所以李忠是最大的受益者,他這個時候發言,讚同,那是小人嘴臉,讓人不齒,反對,同樣也會給人一種假惺惺的感覺,所以不管李忠說什麽,都得不到好,既然如此,那就不要說話。
李勳這時候看向裴世昌,而後者的目光,此時同樣看向這邊,兩人目光對視,都是笑著點了點頭,隻是笑容之中代表的是什麽,恐怕就各不一樣了。
裴家可謂是大晉老牌門閥大族,傳承久遠,不比楊家差多少,自大晉立國以來,就一直非常鼎盛,人才輩出,在朝堂之中始終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隻是到了武宗一朝,武宗以強力的手段打壓門閥世家,裴家首當其衝,在這個過程之中,損失慘重,被徹底逐出朝堂核心之列。
裴家雖然在武宗一朝遭到沉重打擊和慘重損失,但作為傳承多年的門閥世家大族,家族的底蘊畢竟雄厚,經過近百年的發展,裴家再次繁盛起來,在趙智剛剛繼位之初,政事堂相國之中,就有裴家的一席之地,隻是不知出於什麽原因,時間很短暫,裴家便是退出了朝堂核心之列,整個家族在中央為官的人很少,且都是一些不甚重要的官職,但在地方上,裴家卻是發展迅速,州一級的官員超過十人,比如裴世昌就在地方任職刺史多年,政績名聲一直都是非常出色。
李勳目光左右掃視了一番,今天是小朝,但是來的人卻很多,政事堂在職的七名相國,全部到齊,自趙詢繼位以來,這是非常難得的事情。
不同的皇帝,對於朝會的態度也是不同,比如趙智,很多事情並不會放到朝會上去講,而是把主要大臣召集起來,以一個小型會議的模式,大家商量著,把事情給定下來,這樣做的好處,提升了辦事效率,不用走那麽多的程序,所以趙智一朝,往往一個月最多就一次朝會,有些時候,更是一連幾個月都沒有朝會展開,而且趙智有一個習慣,朝會的時候,他會提前到來,一個人坐在那裏,看著一個個大臣進入大殿,以此進行細致的觀察。
而趙詢則是不同,他會等著所有大臣到位之後,這才最後出場,然後把所有大小事情,全部放到朝會上進行議論與決定。
風格的不同,也是出於各自能力的不同。
趙智對政事堂有著較大的掌控,所以很多事情,通過政事堂的諸位相國,大家一起商量,就可以直接定下來,真要到了朝會上,趙智拿出提議,政事堂的相國們率先表態支持,其他人還有什麽好說的呢?所以說,再把事情拿到朝會上去講,顯然是多此一舉,根本沒有那個必要。
這也顯示出來,趙智聯合了楊道嗣、劉桀,三人掌控了政事堂之後,等於是把持了整個朝政,這樣的局麵對於趙智而言,有利有弊,但是在他帝王生涯的前中期,這種局麵利大於弊。
趙詢掌控不了政事堂,連站在他那一邊的左相李忠,在很多事情上,都是跟他唱反調,更不要說其他相國了,既然掌控不了政事堂,趙詢就隻能把所有政事放到朝堂上去進行,而且盡可能的讓更多的大臣參與進來,畢竟作為皇帝,不管權勢大小,趙詢始終占據著正統的大名,大多數朝臣官員,還是站在他那一邊的。
今天的議題主要就兩個,一個是柘州羌族的反叛問題,還有一個則是嶺南方麵的問題。
兩件事情,都是關於軍事方麵,所以今天主要發言人,應該是主管兵部的大臣,李忠主管兵部,按說應該由他來起這個頭,但他平日裏並不怎麽打理兵部事宜,雖然對這兩件事情,他有自己的主意,但是其中的很多細節,他卻不是很清楚,而李勳總覽兵部日常事物,對這些方麵的細節,反倒是非常清楚,所以最後定下來,朝會開始之後,由李勳起頭議事。
<a id="wzsy" href="http://www.bqgxsydw.com">bqgxsydw.com</a>
李勳手中拿著奏章,裏麵有關於柘州羌族和嶺南方麵,詳細的信息,朝會隻要開始,他將會立即站出來發言。
但是另李勳沒有想到的是,當小樂子高呼朝會開始,聲音剛一落下,李勳正準備起身發言,禮部左侍郎陸中勳卻是立即站了出來。
“啟稟聖上,臣,陸中勳有言進奏。”
趙詢看向陸中勳,眉頭頓時皺了起來,說道:“何事?”
陸中勳拿出奏章,雙手呈上,然後大聲說道:“吏部尚書,右相楊道臨,年老多病,少有上朝,與國無利,理應致士。”
此言一出,滿朝文武頓時一片喧嘩,議論紛紛。
小樂子拿了奏章,返回禦前,放到趙詢的身前。
趙詢神色變得難看起來,他看了一眼奏章,然後對陸中勳說道:“官員致士,好像和禮部並沒有什麽關係吧?”
陸中勳拱手說道:“陛下,武宗改製,曾經明確規定,政事堂相國,若是年過七十,體弱多病,多次缺席政事堂會議,也或是半年以上沒有參與朝堂政事,禮部有權進言勸退。”
陸中勳說完,中書侍郎裴世昌站了出來,拱手說道:“皇上,在其位謀其政,楊道臨年近八十,年老體衰,而且自他登臨右相之位之後,多數都是在家養病,無法履行其右相之責,凡此情況已經兩年有餘,右相何等重要,事關朝政穩定,而楊道臨顯然因為身體的緣故,已經力不從心,不在適合繼續擔任右相之位,臣懇請皇上,下詔命其致士,頤養天年。”
趙詢張了張嘴,但是最後沒有說話,他想反駁裴世昌,但是話到嘴邊,又是說不出來了,自己能說什麽?難道說楊道臨最初做上右相的時候,並不是這樣,反而做了很多事情,穩定住了朝政,隻是到了自己繼位之後,楊道臨才是變成現在這個模樣的?
這些話說出來,讓趙詢情何以堪?
李忠皺眉,正要說話,卻是被一旁的李勳給拉住了,李勳對他搖了搖頭,示意李忠現在這個時候,不要說話。
李忠之所以想要發言,是因為柘州羌族的叛亂,已經非常緊迫,好幾個縣城被攻下,數萬百姓被殺,羌族叛亂的規模,短短幾天的時間,也已經發展到近三萬人,這樣的情況已經是非常嚴重了,今天朝會的主題,應該是討論如何調兵遣將,進行平叛,現在陸中勳與裴世昌兩人站出來,橫插一杠,把議事的方向引到了別處,右相的去留,豈是小事?一旦搞個沒完沒了,時間耽誤了,柘州羌族與嶺南那邊的事情得不到決定,難道還要再等十天之後,下一次朝會再去定奪?真要到了那個時候,還真不知道柘州那邊的局勢,會惡劣到何等狀況。
李勳勸阻李忠,是因為他現在不適合發言。
李忠是左相,楊道臨真要退下去了,他這個左相,很有可能會頂替上去,所以李忠是最大的受益者,他這個時候發言,讚同,那是小人嘴臉,讓人不齒,反對,同樣也會給人一種假惺惺的感覺,所以不管李忠說什麽,都得不到好,既然如此,那就不要說話。
李勳這時候看向裴世昌,而後者的目光,此時同樣看向這邊,兩人目光對視,都是笑著點了點頭,隻是笑容之中代表的是什麽,恐怕就各不一樣了。
裴家可謂是大晉老牌門閥大族,傳承久遠,不比楊家差多少,自大晉立國以來,就一直非常鼎盛,人才輩出,在朝堂之中始終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隻是到了武宗一朝,武宗以強力的手段打壓門閥世家,裴家首當其衝,在這個過程之中,損失慘重,被徹底逐出朝堂核心之列。
裴家雖然在武宗一朝遭到沉重打擊和慘重損失,但作為傳承多年的門閥世家大族,家族的底蘊畢竟雄厚,經過近百年的發展,裴家再次繁盛起來,在趙智剛剛繼位之初,政事堂相國之中,就有裴家的一席之地,隻是不知出於什麽原因,時間很短暫,裴家便是退出了朝堂核心之列,整個家族在中央為官的人很少,且都是一些不甚重要的官職,但在地方上,裴家卻是發展迅速,州一級的官員超過十人,比如裴世昌就在地方任職刺史多年,政績名聲一直都是非常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