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似乎想到了一樁要點,一臉驚駭地道:“即便是壓不下,也得要壓!歐人信的是神明,他們事事以神意為先,跟我華夏之人,絕不是一個路數!”
三人哈哈笑了,這年輕人還真是不錯,居然一路思索到了之前李肆跟他們所談的話題上。
宋既道:“沒錯,歐人以神意為先,華夏之人以天意為先。在華夏之人眼裏,歐人是白皮狒狒,在歐人眼裏,華夏之人是黃皮猴子,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說的就是他們跟我們,始終是不同的。”
“長得什麽樣,說什麽話,都還是其次,以我華夏的華夷之辯而論,更重要的是信什麽。信什麽,就決定了是不是一類人。”
“我們華夏之人,信上天不信神明,信天道恒在,永不可全知。
人須得循道而行,方是正人。而歐人所信神意,是神明降旨,令人而行,如此人才是完人,才能獲神明寵愛。這番差別,不可不察。”
“隻要我華夏之人,秉持這欄的信,就不會變夷,有這樣的自知,我們再來看剛才所論的那些歐人學思,能看到什麽?”
李方膺接口道:“這些歐人學思,大部分都與我天主道所述異途同歸。而我天主道,本就取自上古先賢之思。我華夏在上古先秦,乃至春秋戰國時,諸子百家,已將天道所衍的門路展現一盡。同時在歐羅巴的希臘羅馬,也有西哲論述頗多,當今的歐羅巴學思,基本也都以其為根。”
“這也就是說,除了信什麽不同,也就是所持之道有區別外,勿論華夏與歐羅巴,追述這道的器,其實沒太大的差別。”
“遺憾的是,我華夏在近三百年裏,潞巨讓這器更為精進,歐羅巴人在器上卻有了很大的進步。就如他們在航海、商賈和軍械,乃至格致上的成就一般,用來實現這些實器的“理器。,我們已是差了許多。”
年輕人有了啟發,目光閃動,也跟著道:“兄台的意思,這些學思,不過是器。既是器,就得看是否合我華夏,合者用,不合者削,逆之者棄?”
宋既一拍大腿:“沒錯!隻要立定我華夏之信,這些學思又怎麽會惑亂人心呢?這不過是器而已,器不過是載道,若是有人將器奉為道,亂了我華夏之信,大家一眼就能看出,自要共討之。”
李肆在無涯宮就跟他們說到了這一點,天人三倫就是天主道的人道,這一國的基礎就是這三倫。而具體怎麽追求這三倫,那就是手段問題。君與民的關係,政體的設置,乃至什麽兩院,什麽推選,這都是技術細節。
在這些技術細節裏,那些原則性的道理,比如製衡,還可以比擬做器上的理。歐羅巴人雖有三權分立的論述,卻並非歐人獨有。華夏對於製衡,鑽研可比歐羅巴精深。隻是之前被框在了皇權之下。沒有及於一國框架下的政治力量分配上。
不管是器還是理,都是信,也就是道之下的東西。執迷於器理之爭。將其當作道的分別,這是大謬。治國為學,根底是在信上。
對小國來說,信他人之信,這沒什麽大礙,畢竟小國的生存之道就是“事大”。可華夏天生為大國,原本就有自己的信,隻是受了汙垢,再被折了脊粱而已。
既要再度複興,擔當起身為寰宇一極的大國之任,就必須將治國的器理建立在自己的信上。若是沒有自己的信,沒有合乎自己曆史,建立於千年傳承的信,即便器理是先進的,這一國人心也是扭曲的。
無自己之信的大國,人心總是散亂,不是執迷於他人之信,就是因他人之信遮蔽了人心,隻好什麽都不信,絕無可能凝聚起來。這樣的大國,難以擔當寰宇一極的重任。
李肆對三人說這話時,神色頗為迷離,讓三人似乎感受到了一股穿透曆史的沉重感。接著李肆還說,對這些歐人學思,英華一國所持的態度是“天道為根,西學為用”。一方麵要扶正華夏上天之根,一方麵也要將歐羅巴學思當作好用的器具,依照英華現有的實情,有長處就吸收,有妨礙就拋棄。隻要立定人心,就不必忌諱這些學思亂了一國人心。
回想著之前置政廳所議,宋既感慨地道:“我華夏三千年獨領寰宇,如今雖入頹勢,但居於東極,怎麽都是要再起的,兼容並蓄,漢唐莫不如此。我華夏,就該有如此廣闊自信之心!”
聽到“自信”二字,那年輕人恍惚地作了過度解讀:“原來自信,還有這番講解……”
唐孫鏑笑著道:“陛下有言,大國無信不立,看來可以縮為四個字了,那就是…”
李方膺道:“大國自信!”
這一番長談,話題如此深入,讓年輕人額頭已浮起一層細汗,他呆了好一陣,嚼出了深味,神色肅穆地再向三人鞠躬。
“三位莫非是白城學院出身?事理和國政竟然解得如此透徹,敬梓歎服!”
三人通報了姓名,年輕人更是兩眼圓瞪,再度一拜。
“三位竟是泛海萬裏,西行證道的賢者!學婁能得三位指教,真是三生有幸!”
不知自己在國中竟然有了如此名聲,三人都是一愣。
他們自想不到,此時的讀書人,已無先時士子的心氣。那時候的士子,可是講求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會諸般技藝,乃至文武雙全的。
西行歐羅巴,不僅是經年累月,還諸多艱險,他們這些文人,敢於去歐羅巴,在一國讀書人眼裏,那就是一等一的好漢。
李責膺對此人越來越賞識,就覺自己這麽大年紀時,也沒這般出色,熱情地扯著年輕人問:“敢問兄台……………”
年輕人自覺當不起賢者以兄台相稱,再拜道:“學生安徽全椒吳敬梓,字文木……”
江南人士啊,可木批江南讀書人入廣東,都是兩三年前的事了。
李衛主政江南後,對待讀書人的手段比之前張伯行寬柔得多,加之英華一國的國政離儒士所倡越行越遠,此時已沒多少讀書人南下投英華。
見得三人麵帶疑惑,這個叫吳敬梓的年輕人歎道:“家父病亡,家中爭產,學生無以為業。加之惡北麵朝廷仕途,而表親又在廣東,所以……………”
哦,這是來投親的。
看他一身打扮著實過時,辮子也像是才剃不久,宋既眼尖,知他是剛來,說不定還沒找到表親。他對此人也有了心思,多問了一句:“文木表親家在何處?若是還沒尋著,我們熟悉地頭,還可幫著找找。”
吳敬梓似乎也正為此事煩惱“學生表親姓範,家在番禹,但地方變化太大,學生找了數日,竟無一絲下落。”
宋既在問話,李方膺和唐孫鏑卻在後麵嘀咕。
“這是個好苗子,我們翰林院西事房耍定了!”
“那可不成!我跟雷襄兄辦的越弄學院正少好學生!”
“你們那學院能鼓搗出什麽,我看你也一並入了翰林院吧,官家對你也是另眼相看了,此事該沒問題。”
“我李方膺跟雷兄一艦心誌,你們自在朝快活,我是要在野立言的!”
“我要!”
“我要!”
宋既正問到吳敬梓,表親家中還有何人,吳敬梓道:“有表兄表妹,表兄該已年近而立,姓範名晉,勿論魏晉的晉。聽說他在國平有什麽前程,具情學生卻是不知。”
三人同時呆住,番禹!?範晉!?
李方膺和唐孫鏑對視一眼,心說咱們可是沒得搶了,人家是範知政的表弟。
宋既一愣之後,哈哈大笑,拍著吳敬梓的肩膀說:“咱們知道你表兄的住處,走走,這就帶你去!隻是你見著時別被嚇住,不管是他的樣子,還是他的身份……”
〖廣〗場依舊喧囂,四人朝馬車區行去,一邊走還一邊傳來依稀話語。
“你那位表兄,認識你嗎?”
“自小就認識,還欠了我吳家很多錢。”
範晉範重矩的命運早已改變,而他的債主表弟吳敬梓的命運,也被這股擴及整個華夏的大勢給改變了。吳敬梓看來是再沒了寫《儒林外史》的機會,但他能給華夏留下的,說不定是更為寶貴的財富。
湖南永興縣一處偏僻山村裏,另幾個人的命運,卻還頑強地循著往日的軌跡,繼續朝著某個曆史節點前進。
“之前立西院,讓工商入國政就已是荒唐無稽了,如今軍文還入了縣學,知縣竟然毫不幹涉,就為了讓那些鄉紳有資格推選東院,這一國,真真已快淪入禽獸之國!”
“有風聲說還要大興西學,怕跟眼下這般動靜相互關聯。這英華朝廷,亂政毀文,是要掘了道統根基!“破爛木桌,三個儒生在座,鹽鹵huā生伴渾濁黃酒,遠不足味,就將一腔怒意化作酒菜,一邊吃喝,一邊數落喝罵著英華的樁樁國政。
“北麵是夷狄之國,鞋君弑父篡位,殘害同胞,施暴政於國,天搖地動,老天爺都在罵他!南麵是禽獸之國,毀儒興楊朱,行無君無父之政,數千萬國人,淪為禽獸之民,再不知聖賢,更不識廉恥。我華夏三千年,怎會落得如此地步!蒼天不開眼啦!”
“還是呂子之言大善!依著我看,這天下,也隻有呂子可做得皇帝,可主得國政!”
“惜乎呂子早逝,否則以他之學,以他之名,登高一呼,我輩英傑莫不相從,掃滅北虜,滌清南蠻,還華夏一個朗朗乾坤!”
三人年紀不一,老的看起來近五十了,另一人三十多,還有一個二十多的年輕人。置身兩位前輩中間,有些拘謹,酒也喝得最多,一臉酡紅。
聽到“朗朗乾坤”一詞,他叫道:“呂子雖已不在,學問卻散在人心,就如沈先生,是呂子的弟子,老師遠在這湖南,也知了呂子的學問。人心既在,又有什麽事是不能成的!”
老儒士跟那沈先生對視一眼,酒意也聚出光彩,同聲道:“說得沒錯!”
老儒士似乎比徒弟還要果決,他拍桌道:“這南北兩國,都是不得人心的!咱們華夏大義在手,又有呂子學問在心,又怎知作不出一番事業!”
沈先生也毅然點頭:“與其在南北都過著道統絕滅,生不如死的日子,不如就此一搏!老曾,你有何計較!?”
姓曾的儒士似乎早想過此事,舉起了兩根手指:“有兩個人,各在南北,命懷忠義,也都是手握兵權的大將!”
他看向徒弟:“張熙,為師要你剪裁南麵朝廷的邸報,其中所涉那人,你可知道?”
張熙兩眼一亮:“嶽超龍!?”
那沈先生眼睛也亮了:“南朝湖南招討使嶽超龍!?他侄子嶽鍾琪在北朝是四川巡撫兼理提督事!這兩人……”
姓曾儒士緩緩點頭:“這二人,可是嶽武穆之後!”
聖道四年二月,是個人心激蕩的日子,諸多波瀾,正蘊在冬日的雲層中,等著春日到來,如風雷般一並〖勃〗發。
(未完待續
三人哈哈笑了,這年輕人還真是不錯,居然一路思索到了之前李肆跟他們所談的話題上。
宋既道:“沒錯,歐人以神意為先,華夏之人以天意為先。在華夏之人眼裏,歐人是白皮狒狒,在歐人眼裏,華夏之人是黃皮猴子,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說的就是他們跟我們,始終是不同的。”
“長得什麽樣,說什麽話,都還是其次,以我華夏的華夷之辯而論,更重要的是信什麽。信什麽,就決定了是不是一類人。”
“我們華夏之人,信上天不信神明,信天道恒在,永不可全知。
人須得循道而行,方是正人。而歐人所信神意,是神明降旨,令人而行,如此人才是完人,才能獲神明寵愛。這番差別,不可不察。”
“隻要我華夏之人,秉持這欄的信,就不會變夷,有這樣的自知,我們再來看剛才所論的那些歐人學思,能看到什麽?”
李方膺接口道:“這些歐人學思,大部分都與我天主道所述異途同歸。而我天主道,本就取自上古先賢之思。我華夏在上古先秦,乃至春秋戰國時,諸子百家,已將天道所衍的門路展現一盡。同時在歐羅巴的希臘羅馬,也有西哲論述頗多,當今的歐羅巴學思,基本也都以其為根。”
“這也就是說,除了信什麽不同,也就是所持之道有區別外,勿論華夏與歐羅巴,追述這道的器,其實沒太大的差別。”
“遺憾的是,我華夏在近三百年裏,潞巨讓這器更為精進,歐羅巴人在器上卻有了很大的進步。就如他們在航海、商賈和軍械,乃至格致上的成就一般,用來實現這些實器的“理器。,我們已是差了許多。”
年輕人有了啟發,目光閃動,也跟著道:“兄台的意思,這些學思,不過是器。既是器,就得看是否合我華夏,合者用,不合者削,逆之者棄?”
宋既一拍大腿:“沒錯!隻要立定我華夏之信,這些學思又怎麽會惑亂人心呢?這不過是器而已,器不過是載道,若是有人將器奉為道,亂了我華夏之信,大家一眼就能看出,自要共討之。”
李肆在無涯宮就跟他們說到了這一點,天人三倫就是天主道的人道,這一國的基礎就是這三倫。而具體怎麽追求這三倫,那就是手段問題。君與民的關係,政體的設置,乃至什麽兩院,什麽推選,這都是技術細節。
在這些技術細節裏,那些原則性的道理,比如製衡,還可以比擬做器上的理。歐羅巴人雖有三權分立的論述,卻並非歐人獨有。華夏對於製衡,鑽研可比歐羅巴精深。隻是之前被框在了皇權之下。沒有及於一國框架下的政治力量分配上。
不管是器還是理,都是信,也就是道之下的東西。執迷於器理之爭。將其當作道的分別,這是大謬。治國為學,根底是在信上。
對小國來說,信他人之信,這沒什麽大礙,畢竟小國的生存之道就是“事大”。可華夏天生為大國,原本就有自己的信,隻是受了汙垢,再被折了脊粱而已。
既要再度複興,擔當起身為寰宇一極的大國之任,就必須將治國的器理建立在自己的信上。若是沒有自己的信,沒有合乎自己曆史,建立於千年傳承的信,即便器理是先進的,這一國人心也是扭曲的。
無自己之信的大國,人心總是散亂,不是執迷於他人之信,就是因他人之信遮蔽了人心,隻好什麽都不信,絕無可能凝聚起來。這樣的大國,難以擔當寰宇一極的重任。
李肆對三人說這話時,神色頗為迷離,讓三人似乎感受到了一股穿透曆史的沉重感。接著李肆還說,對這些歐人學思,英華一國所持的態度是“天道為根,西學為用”。一方麵要扶正華夏上天之根,一方麵也要將歐羅巴學思當作好用的器具,依照英華現有的實情,有長處就吸收,有妨礙就拋棄。隻要立定人心,就不必忌諱這些學思亂了一國人心。
回想著之前置政廳所議,宋既感慨地道:“我華夏三千年獨領寰宇,如今雖入頹勢,但居於東極,怎麽都是要再起的,兼容並蓄,漢唐莫不如此。我華夏,就該有如此廣闊自信之心!”
聽到“自信”二字,那年輕人恍惚地作了過度解讀:“原來自信,還有這番講解……”
唐孫鏑笑著道:“陛下有言,大國無信不立,看來可以縮為四個字了,那就是…”
李方膺道:“大國自信!”
這一番長談,話題如此深入,讓年輕人額頭已浮起一層細汗,他呆了好一陣,嚼出了深味,神色肅穆地再向三人鞠躬。
“三位莫非是白城學院出身?事理和國政竟然解得如此透徹,敬梓歎服!”
三人通報了姓名,年輕人更是兩眼圓瞪,再度一拜。
“三位竟是泛海萬裏,西行證道的賢者!學婁能得三位指教,真是三生有幸!”
不知自己在國中竟然有了如此名聲,三人都是一愣。
他們自想不到,此時的讀書人,已無先時士子的心氣。那時候的士子,可是講求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會諸般技藝,乃至文武雙全的。
西行歐羅巴,不僅是經年累月,還諸多艱險,他們這些文人,敢於去歐羅巴,在一國讀書人眼裏,那就是一等一的好漢。
李責膺對此人越來越賞識,就覺自己這麽大年紀時,也沒這般出色,熱情地扯著年輕人問:“敢問兄台……………”
年輕人自覺當不起賢者以兄台相稱,再拜道:“學生安徽全椒吳敬梓,字文木……”
江南人士啊,可木批江南讀書人入廣東,都是兩三年前的事了。
李衛主政江南後,對待讀書人的手段比之前張伯行寬柔得多,加之英華一國的國政離儒士所倡越行越遠,此時已沒多少讀書人南下投英華。
見得三人麵帶疑惑,這個叫吳敬梓的年輕人歎道:“家父病亡,家中爭產,學生無以為業。加之惡北麵朝廷仕途,而表親又在廣東,所以……………”
哦,這是來投親的。
看他一身打扮著實過時,辮子也像是才剃不久,宋既眼尖,知他是剛來,說不定還沒找到表親。他對此人也有了心思,多問了一句:“文木表親家在何處?若是還沒尋著,我們熟悉地頭,還可幫著找找。”
吳敬梓似乎也正為此事煩惱“學生表親姓範,家在番禹,但地方變化太大,學生找了數日,竟無一絲下落。”
宋既在問話,李方膺和唐孫鏑卻在後麵嘀咕。
“這是個好苗子,我們翰林院西事房耍定了!”
“那可不成!我跟雷襄兄辦的越弄學院正少好學生!”
“你們那學院能鼓搗出什麽,我看你也一並入了翰林院吧,官家對你也是另眼相看了,此事該沒問題。”
“我李方膺跟雷兄一艦心誌,你們自在朝快活,我是要在野立言的!”
“我要!”
“我要!”
宋既正問到吳敬梓,表親家中還有何人,吳敬梓道:“有表兄表妹,表兄該已年近而立,姓範名晉,勿論魏晉的晉。聽說他在國平有什麽前程,具情學生卻是不知。”
三人同時呆住,番禹!?範晉!?
李方膺和唐孫鏑對視一眼,心說咱們可是沒得搶了,人家是範知政的表弟。
宋既一愣之後,哈哈大笑,拍著吳敬梓的肩膀說:“咱們知道你表兄的住處,走走,這就帶你去!隻是你見著時別被嚇住,不管是他的樣子,還是他的身份……”
〖廣〗場依舊喧囂,四人朝馬車區行去,一邊走還一邊傳來依稀話語。
“你那位表兄,認識你嗎?”
“自小就認識,還欠了我吳家很多錢。”
範晉範重矩的命運早已改變,而他的債主表弟吳敬梓的命運,也被這股擴及整個華夏的大勢給改變了。吳敬梓看來是再沒了寫《儒林外史》的機會,但他能給華夏留下的,說不定是更為寶貴的財富。
湖南永興縣一處偏僻山村裏,另幾個人的命運,卻還頑強地循著往日的軌跡,繼續朝著某個曆史節點前進。
“之前立西院,讓工商入國政就已是荒唐無稽了,如今軍文還入了縣學,知縣竟然毫不幹涉,就為了讓那些鄉紳有資格推選東院,這一國,真真已快淪入禽獸之國!”
“有風聲說還要大興西學,怕跟眼下這般動靜相互關聯。這英華朝廷,亂政毀文,是要掘了道統根基!“破爛木桌,三個儒生在座,鹽鹵huā生伴渾濁黃酒,遠不足味,就將一腔怒意化作酒菜,一邊吃喝,一邊數落喝罵著英華的樁樁國政。
“北麵是夷狄之國,鞋君弑父篡位,殘害同胞,施暴政於國,天搖地動,老天爺都在罵他!南麵是禽獸之國,毀儒興楊朱,行無君無父之政,數千萬國人,淪為禽獸之民,再不知聖賢,更不識廉恥。我華夏三千年,怎會落得如此地步!蒼天不開眼啦!”
“還是呂子之言大善!依著我看,這天下,也隻有呂子可做得皇帝,可主得國政!”
“惜乎呂子早逝,否則以他之學,以他之名,登高一呼,我輩英傑莫不相從,掃滅北虜,滌清南蠻,還華夏一個朗朗乾坤!”
三人年紀不一,老的看起來近五十了,另一人三十多,還有一個二十多的年輕人。置身兩位前輩中間,有些拘謹,酒也喝得最多,一臉酡紅。
聽到“朗朗乾坤”一詞,他叫道:“呂子雖已不在,學問卻散在人心,就如沈先生,是呂子的弟子,老師遠在這湖南,也知了呂子的學問。人心既在,又有什麽事是不能成的!”
老儒士跟那沈先生對視一眼,酒意也聚出光彩,同聲道:“說得沒錯!”
老儒士似乎比徒弟還要果決,他拍桌道:“這南北兩國,都是不得人心的!咱們華夏大義在手,又有呂子學問在心,又怎知作不出一番事業!”
沈先生也毅然點頭:“與其在南北都過著道統絕滅,生不如死的日子,不如就此一搏!老曾,你有何計較!?”
姓曾的儒士似乎早想過此事,舉起了兩根手指:“有兩個人,各在南北,命懷忠義,也都是手握兵權的大將!”
他看向徒弟:“張熙,為師要你剪裁南麵朝廷的邸報,其中所涉那人,你可知道?”
張熙兩眼一亮:“嶽超龍!?”
那沈先生眼睛也亮了:“南朝湖南招討使嶽超龍!?他侄子嶽鍾琪在北朝是四川巡撫兼理提督事!這兩人……”
姓曾儒士緩緩點頭:“這二人,可是嶽武穆之後!”
聖道四年二月,是個人心激蕩的日子,諸多波瀾,正蘊在冬日的雲層中,等著春日到來,如風雷般一並〖勃〗發。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