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都護跟紅衣都走了,真怕以後再亂啊。”
已近黃昏,賈一凡的座艦早已消失在海麵,此時揚帆離港的是最後一隊兵船。蒲林港口的修船廠裏,一個年輕船匠眺望遠去的船影,麵帶憂色地嘀咕著。賈一凡不是離任,而是整個呂宋都護府裁撤,駐防紅衣也調走了,呂宋不再處於軍管狀態。
“難說,整個南洋都不太平……”
想到進港時,碼頭人頭攢動,都在討伐什麽“馬尼拉人”,鍾三日也心有餘悸。呂宋之亂發生在他去裏斯本之前,背景非他所全知,就聽說是呂宋土著,包括英華占呂宋前就生活在這裏的華人跟新移民之間的衝突。
當年蒲林還叫馬尼拉,生活在那個時代的呂宋華人都抱著西班牙人的大腿。英華占呂宋後,“馬尼拉人”也就成了新移民對舊華人的稱呼。
這個稱呼有很強烈的鄙夷之意,當年英華攻馬尼拉時,當地大多華人還跟西班牙人合力抵抗,可西班牙人從沒有把他們當自己人,甚至為防他們給英華當內應,還高舉屠刀,殺得華人血流成河。
這段曆史本已漸漸淡忘了,“馬尼拉人”一名也很少再有人提及,但隨著新移民的興起,以及殖民公司和國家對其掌控越來越深,諸多矛盾被擠出水麵,又將這個名稱扯了出來。
呂宋之亂後,“馬尼拉人”再加上了“大逆不道的反賊”、“忘恩負義的不孝子”、“華皮夷心的異族”等等貶義,用來指那些有造反傾向的舊華人移民,進而擴展到除新移民之外的所有呂宋人。正是這些人才份外強調自己是“呂宋人”,話裏之意,他們才是這片土地的原主人。
“是說馬六甲的事麽?跟這裏又不相幹,四年前那場亂子,誰再不明白都是一家人的道理,那就不是人了。還不趕緊去釘板子?要你操什麽閑心!亂?當年聖道爺舉兵打滿人,那麽亂都過來了。如今這世道,還能容得什麽亂?”
一個老船匠發話了,前半截是跟鍾三日說話,後半截是訓斥那年輕船匠。
老船匠的語氣頗不恭謹。沒把服色華麗,一看就知是貴人的鍾三日當回事,鍾三日也毫不在意。先不說這時代的貴賤之分本就已經很淡了,就說這老船匠,人家在蒲林城外已置辦了一座大莊園,手下有十多戶土人佃農,在修船廠幹活不過是留戀老本行而已。
之前談修船價碼時。鍾三日就知了老頭來曆,四十多年前,英華還沒建國的時候,老頭一家還是滿清廣東水師提督衙門下的在籍船工,住在南澳島。
當年初生的英華海軍與滿清水師戰於三彭,戰後老頭一家修繕英華戰船,自此就“投效”了英華。至今老頭還記得一串海軍大佬:蕭勝、胡漢山、白延鼎,甚至還見過來南澳跟蕭勝相會的聖道皇帝。如今的海軍總長魯漢陝,那時候還是個愣頭小子……
靠著英華海軍的修船業務,老頭一家得了第一桶金。之後英華與西班牙爭奪呂宋。這家人繼續為英華海軍服務,戰後舉家遷到了呂宋。幾十年下來,靠著勤勞一步步掙出了如今的家業,算不上大富大貴,卻也不止小康。
盡管這老頭憨厚率直,跟自己父親完全就是兩類人,但鍾三日麵對他,卻覺得格外親切,這老船匠跟自己父親有什麽地方格外相似。
鍾三日半是閑聊,半是好奇地問起了呂宋之亂到底有什麽文章。老船匠一臉恨其不爭地道:“窩裏鬥!從來都隻知道窩裏鬥!鬥起來滿腦子就是你死我活,也不看看背後到底是什麽人在推著他們,他們到底又是在鬥什麽。”
老船匠心在最底層,可生活圈子卻不限於底層,呂宋的變遷盡看在眼,當年暴亂之因。他三言兩語就道了個明明白白。
四年前的大亂,老移民和新移民的矛盾隻是一部分,更直接的起因其實是殖民公司與當地工商的矛盾,如果再說大點,還有中央跟呂宋地方的矛盾。
二十多年前,太子李克載就曾經插手過呂宋之事,那時後兩個矛盾就已有顯現,當時的呂宋總督周寧還被皇帝直接拿掉。
就因為察覺官僚體係與殖民公司的鬥爭對呂宋有很大影響,英華北伐前,皇帝對呂宋治政格局也做過調整。一方麵將其升格為暫管行省,也就是設省東院,製衡當地官僚體係。而殖民公司則行西院之職,依舊握工商稅務之權,另一方麵則將總督定位為掌握司法和治安的管理者角色。
昔日殖民地如何納入英華治下,扶南的經驗難以用到呂宋,畢竟這裏有數十萬老華人移民,以及數萬西班牙葡萄牙人,還有近百萬土人。加上新移民,到聖道四十年,呂宋總人口已超四百萬,遠多於七十萬人口的扶南,五十萬人口的勃泥,而其他殖民地,包括明州和南洲的十七洲,總人口也還不到百萬,東洲更隻有三州,人口不到二十萬。
北伐之後,皇帝將監殖院也交給了政事堂,不再親自管海外殖民地事務,幾任宰相延續了皇帝的方針,都認為呂宋還是以穩為先,國家暫時不變其體製,不過深介入。
在這個背景下,呂宋公司與當地工商的利益衝突越來越烈。在此之前,呂宋公司的大部分股權已被轉到西洋公司,股權由政事堂托管,因此衝突實體,實際是頂著呂宋公司這層皮的商署官僚,與當地中小工商階層的衝突。
當年周寧給李克載所揭示的呂宋官僚行事,經過十多二十年發展,又步入到了新的階段。商署官僚視呂宋為私地,不僅壟斷工商稅權,還暗中發賣專賣權,中飽私囊。受損害最深的不是一般民人,而是在呂宋早有根基的老華人。官僚還是不敢鬧得過火,怕激起了新移民的民憤,而老華人不是經商,就是開種植園,正適合盤剝。
按道理說。由民人推選出來的呂宋東院該挺身而出,製衡呂宋公司。但呂宋東院的成分又有問題,新移民關心政治的少,根基也不深。老移民反而占了優勢。
由此出身老移民的很多呂宋東院事反應格外激烈,沒有循著治政流程,推動總督化解此事,反而以本地人自居,搞起了族群對立,把責任扣在新移民身上,叫囂限製新移民。這又刺激了新移民去揭老移民在西占時代的瘡疤。矛盾轉向新老移民之爭。
呂宋幾任總督多蔑視老移民,偏袒新移民一方,加之以穩為上,不願觸及此事深處的權益之爭,大棒大多落在老移民一麵。此舉不僅掩蓋了殖民公司與本地利益的矛盾,還讓新老移民的族群矛盾漸漸升級。而皇帝已撒手內政,幾任宰相也因忙於北方事務,對呂宋不太重視。矛盾一直累積下來,終於在四年前來了場總爆發。
“呂宋公司的官老爺,東院的院事老爺。還有總督老爺,都隻想著自己,結果讓外人撿了便宜。西班牙人、荷蘭人,還有那些開了眼,有了心計的土人,他們能跟咱們一條心嗎?當然巴不得呂宋大亂才好,咱們手裏沾著他們的血還沒還幹呢。”
“不過最可恨的還是跳出來燒殺劫掠的暴徒!怎麽爭無所謂,國家都讓你說話,讓你遊街,讓你選院事了。你覺得這委屈不能忍,另外找地方過日子嘛,怎麽能犯法呢?還把人命人財不當回事,賈都護殺得好!那些暴徒就該從重處置!”
老船匠顯然是看《英華通訊》這樣的官方報紙,以及《越秀時報》等道黨報紙出身的,開口閉口都是國家和國法。
“蒼蠅不盯無縫的蛋!自己有那麽多問題。也怪不得被外人蠱惑!呂宋公司那些官老爺也著實可恨,水泥在廣東一百斤才一兩三錢,在這裏就得二兩五錢!咱們家要起水泥小樓得多花好幾十兩!都該遭雷劈死!還有那些馬尼拉人,死絕了才好!在他們眼裏,我們這些人就是奪了他們富貴的禍害。”
年輕船匠的情緒重一些,老船匠訓斥道:“你從小在天廟和學校裏學的道理都丟到海底裏了?官老爺再怎麽壞,不是還有國法麽?那些馬尼拉人也是咱們同胞,不能一概而論,對沒幹過什麽壞事的也喊打喊殺嘛!”
在一邊聽著的鍾三日就覺得份外的亂,就他所知,父親所在的珊瑚州也有很多問題,既有新老移民之爭,也有跟相鄰州的領地之爭,還有中央派駐各州的法司官員跟各州總督的權力之爭,但大家都還能在南洲兩院的框架下協商調劑。怎麽呂宋就不得安寧呢?難道真是人多和人雜的緣故?
徐善隨口道:“我看是呂宋沒在朝廷的一盤棋裏,才出的這事。朝廷一麵派賈都護嚴刑峻法,一麵解散了呂宋公司,直接管治,就是要收進棋盤裏。”
鍾三日搖頭道:“賈都護走的時候,碼頭上還鬧出了那一樁事,我看就算直管了,問題還壓在下麵。再說南洲甚至更遠的東洲,都還是公司托管地,也不是直接在朝廷的棋盤裏,怎麽沒出事呢?”
徐善下意識地道出鍾三日的想法:“那就是人多和人雜唄,分作不同群,各有各的利害各的想法,沒得辦法。”
鍾三日歎道:“那你的意思是,這事就沒辦法解決了?”
這兩人一討論,船匠父子沒說話了,聽了鍾三日的感慨,老船匠也歎道:“我是覺得,咱們呂宋跟朝廷連得還不夠緊,按理說,比舊時代緊得多了,人貨來往從來都沒斷過,政令和國法在這裏也一樣的,天廟和科舉也有了,可總覺得還少點啥……”
年輕船匠接嘴道:“我看是呂宋的國院事們更該罵!就被呂宋公司養得肥肥的,隻知道在國院給直管呂宋投反對票!”
鍾三日一愣,這話讓他依稀有了感應,似乎摸到了什麽東西的邊,這東西才是呂宋之亂的真正大背景。
可抓來抓去,這東西始終抓不住,他也隻好放棄了。畢竟他不是政事堂派來的調查官,沒必要在這事上耗什麽心神。
在蒲林花了幾天,草草修補了船體,**號再度啟程,二月十日,經過將近四個月的跋涉,**號抵達香港九龍灣碼頭,鍾三日和徐家父子終於踏上了故鄉之地。
“真是倒黴,不能停黃埔港……”
黃埔港改造,海外船隻一律停靠香港,從香港到南京還要一段路程,讓恨不得飛回去的鍾三日牢騷滿腹。
“火車!火車通了!還有客車,咱們乘火車去!”
“通了?這麽快?那玩意……安全麽?”
“坐馬車不行嗎?
在碼頭見到告示牌上的最新消息,徐善格外振奮,鍾三日和徐貴既好奇又忐忑。他們離開時,由香港經東莞、廣州到佛山的鐵道才開始鋪,沒想到四年不到就修通了。
聖道二十八年,英華第一條民用鐵道建城,由龍門經奉賢到吳淞,全長五十公裏,由此英華拉開了鐵道建設時代的大幕。但**並未很快到來,畢竟還得解決一係列問題,包括運營調度,機車和車廂試驗以及車站和配套設置的建設。
直到三十六年,在這條鐵道上積累了豐富經驗,才又建成北京到塘沽,龍門到鎮江,武昌到南陽的鐵道。而嶺南這邊,因為早期水路和直道建設成熟,一直沒覺得鐵道有多大好處,直到幾條鐵道顯露出巨大效益,這才心急火燎地上馬。
“一個半時辰就能到廣州城裏,每天三班,票價每人一兩二百文,貨物按大小計價……”
再看到這樣的告示,忐忑之心瞬間消散,比馬車快而且便宜,而且報紙早說過,坐火車可比坐馬車舒坦多了,三人馬上統一了意見。
“正好看看這幾年裏南京又有什麽大變化……”
鍾三日這麽尋思著,現在的南京包括香港、東莞、廣州、番禹、佛山五縣,是整個嶺南的心髒,人口足足**百萬。這幾十年來,城鎮日新月異,工廠林立,人馬川流不息,與過去千年的情形完全不同了。
香港火車站在大鵬,三人運氣很好,買到了最近一班的火車票,如劉姥姥進大觀園一般,進了如拆了牆壁的長長站台裏,望著粗黑的鐵道搭在枕木上,以碎石為底,向左右無盡延伸,鋪出一條直直大道,縱然三人在英華國中也算是見了大世麵的人物,也不約而同地喲嗬了一聲。
等蒸汽機車頭轟鳴著緩緩駛來時,碼頭上數百人不約而同地朝後退去,都是一臉震撼之色,幾個有經驗的老乘客立在石磚上所劃的黃線外,鄙夷地掃了這群鄉巴佬一眼。
通體黝黑的高大車頭帶著煙囪和巨大車輪,拉著八節車廂停了下來。兩節客車,六節貨車,車廂都錮著鐵條,區別隻是客車有玻璃窗,貨車沒有,上貨的同時也在上人。鐵道剛開,乘客大多數都是商人,都如鍾三日等人一樣,帶著大批貨物。鍾三日等人覺得票價便宜,一般老百姓卻還坐不起。
上了車廂,靠著窗戶兩條簡陋通凳,這也是馬車格局,大家都習慣了,可這空間卻比馬車寬敞得太多。趁著還沒開車,鍾三日等人就跟左右前後的乘客攀談起來,這個時代跟舊世都還一樣,出門在外,人之間都會親切許多。
“鐵道事業就該收歸朝廷!”
“朝廷怎能隨便與民爭利!?”
聊什麽呢?當然就是聊天下大事了,中國人也格外喜歡談政治,張嘴就是大格局。剛聽人說到宰相宋既突發重病,向皇帝遞交了辭呈,政事堂和兩院正為接任人選而鬧了起來,車廂某處就傳來了爭論聲。rq
已近黃昏,賈一凡的座艦早已消失在海麵,此時揚帆離港的是最後一隊兵船。蒲林港口的修船廠裏,一個年輕船匠眺望遠去的船影,麵帶憂色地嘀咕著。賈一凡不是離任,而是整個呂宋都護府裁撤,駐防紅衣也調走了,呂宋不再處於軍管狀態。
“難說,整個南洋都不太平……”
想到進港時,碼頭人頭攢動,都在討伐什麽“馬尼拉人”,鍾三日也心有餘悸。呂宋之亂發生在他去裏斯本之前,背景非他所全知,就聽說是呂宋土著,包括英華占呂宋前就生活在這裏的華人跟新移民之間的衝突。
當年蒲林還叫馬尼拉,生活在那個時代的呂宋華人都抱著西班牙人的大腿。英華占呂宋後,“馬尼拉人”也就成了新移民對舊華人的稱呼。
這個稱呼有很強烈的鄙夷之意,當年英華攻馬尼拉時,當地大多華人還跟西班牙人合力抵抗,可西班牙人從沒有把他們當自己人,甚至為防他們給英華當內應,還高舉屠刀,殺得華人血流成河。
這段曆史本已漸漸淡忘了,“馬尼拉人”一名也很少再有人提及,但隨著新移民的興起,以及殖民公司和國家對其掌控越來越深,諸多矛盾被擠出水麵,又將這個名稱扯了出來。
呂宋之亂後,“馬尼拉人”再加上了“大逆不道的反賊”、“忘恩負義的不孝子”、“華皮夷心的異族”等等貶義,用來指那些有造反傾向的舊華人移民,進而擴展到除新移民之外的所有呂宋人。正是這些人才份外強調自己是“呂宋人”,話裏之意,他們才是這片土地的原主人。
“是說馬六甲的事麽?跟這裏又不相幹,四年前那場亂子,誰再不明白都是一家人的道理,那就不是人了。還不趕緊去釘板子?要你操什麽閑心!亂?當年聖道爺舉兵打滿人,那麽亂都過來了。如今這世道,還能容得什麽亂?”
一個老船匠發話了,前半截是跟鍾三日說話,後半截是訓斥那年輕船匠。
老船匠的語氣頗不恭謹。沒把服色華麗,一看就知是貴人的鍾三日當回事,鍾三日也毫不在意。先不說這時代的貴賤之分本就已經很淡了,就說這老船匠,人家在蒲林城外已置辦了一座大莊園,手下有十多戶土人佃農,在修船廠幹活不過是留戀老本行而已。
之前談修船價碼時。鍾三日就知了老頭來曆,四十多年前,英華還沒建國的時候,老頭一家還是滿清廣東水師提督衙門下的在籍船工,住在南澳島。
當年初生的英華海軍與滿清水師戰於三彭,戰後老頭一家修繕英華戰船,自此就“投效”了英華。至今老頭還記得一串海軍大佬:蕭勝、胡漢山、白延鼎,甚至還見過來南澳跟蕭勝相會的聖道皇帝。如今的海軍總長魯漢陝,那時候還是個愣頭小子……
靠著英華海軍的修船業務,老頭一家得了第一桶金。之後英華與西班牙爭奪呂宋。這家人繼續為英華海軍服務,戰後舉家遷到了呂宋。幾十年下來,靠著勤勞一步步掙出了如今的家業,算不上大富大貴,卻也不止小康。
盡管這老頭憨厚率直,跟自己父親完全就是兩類人,但鍾三日麵對他,卻覺得格外親切,這老船匠跟自己父親有什麽地方格外相似。
鍾三日半是閑聊,半是好奇地問起了呂宋之亂到底有什麽文章。老船匠一臉恨其不爭地道:“窩裏鬥!從來都隻知道窩裏鬥!鬥起來滿腦子就是你死我活,也不看看背後到底是什麽人在推著他們,他們到底又是在鬥什麽。”
老船匠心在最底層,可生活圈子卻不限於底層,呂宋的變遷盡看在眼,當年暴亂之因。他三言兩語就道了個明明白白。
四年前的大亂,老移民和新移民的矛盾隻是一部分,更直接的起因其實是殖民公司與當地工商的矛盾,如果再說大點,還有中央跟呂宋地方的矛盾。
二十多年前,太子李克載就曾經插手過呂宋之事,那時後兩個矛盾就已有顯現,當時的呂宋總督周寧還被皇帝直接拿掉。
就因為察覺官僚體係與殖民公司的鬥爭對呂宋有很大影響,英華北伐前,皇帝對呂宋治政格局也做過調整。一方麵將其升格為暫管行省,也就是設省東院,製衡當地官僚體係。而殖民公司則行西院之職,依舊握工商稅務之權,另一方麵則將總督定位為掌握司法和治安的管理者角色。
昔日殖民地如何納入英華治下,扶南的經驗難以用到呂宋,畢竟這裏有數十萬老華人移民,以及數萬西班牙葡萄牙人,還有近百萬土人。加上新移民,到聖道四十年,呂宋總人口已超四百萬,遠多於七十萬人口的扶南,五十萬人口的勃泥,而其他殖民地,包括明州和南洲的十七洲,總人口也還不到百萬,東洲更隻有三州,人口不到二十萬。
北伐之後,皇帝將監殖院也交給了政事堂,不再親自管海外殖民地事務,幾任宰相延續了皇帝的方針,都認為呂宋還是以穩為先,國家暫時不變其體製,不過深介入。
在這個背景下,呂宋公司與當地工商的利益衝突越來越烈。在此之前,呂宋公司的大部分股權已被轉到西洋公司,股權由政事堂托管,因此衝突實體,實際是頂著呂宋公司這層皮的商署官僚,與當地中小工商階層的衝突。
當年周寧給李克載所揭示的呂宋官僚行事,經過十多二十年發展,又步入到了新的階段。商署官僚視呂宋為私地,不僅壟斷工商稅權,還暗中發賣專賣權,中飽私囊。受損害最深的不是一般民人,而是在呂宋早有根基的老華人。官僚還是不敢鬧得過火,怕激起了新移民的民憤,而老華人不是經商,就是開種植園,正適合盤剝。
按道理說。由民人推選出來的呂宋東院該挺身而出,製衡呂宋公司。但呂宋東院的成分又有問題,新移民關心政治的少,根基也不深。老移民反而占了優勢。
由此出身老移民的很多呂宋東院事反應格外激烈,沒有循著治政流程,推動總督化解此事,反而以本地人自居,搞起了族群對立,把責任扣在新移民身上,叫囂限製新移民。這又刺激了新移民去揭老移民在西占時代的瘡疤。矛盾轉向新老移民之爭。
呂宋幾任總督多蔑視老移民,偏袒新移民一方,加之以穩為上,不願觸及此事深處的權益之爭,大棒大多落在老移民一麵。此舉不僅掩蓋了殖民公司與本地利益的矛盾,還讓新老移民的族群矛盾漸漸升級。而皇帝已撒手內政,幾任宰相也因忙於北方事務,對呂宋不太重視。矛盾一直累積下來,終於在四年前來了場總爆發。
“呂宋公司的官老爺,東院的院事老爺。還有總督老爺,都隻想著自己,結果讓外人撿了便宜。西班牙人、荷蘭人,還有那些開了眼,有了心計的土人,他們能跟咱們一條心嗎?當然巴不得呂宋大亂才好,咱們手裏沾著他們的血還沒還幹呢。”
“不過最可恨的還是跳出來燒殺劫掠的暴徒!怎麽爭無所謂,國家都讓你說話,讓你遊街,讓你選院事了。你覺得這委屈不能忍,另外找地方過日子嘛,怎麽能犯法呢?還把人命人財不當回事,賈都護殺得好!那些暴徒就該從重處置!”
老船匠顯然是看《英華通訊》這樣的官方報紙,以及《越秀時報》等道黨報紙出身的,開口閉口都是國家和國法。
“蒼蠅不盯無縫的蛋!自己有那麽多問題。也怪不得被外人蠱惑!呂宋公司那些官老爺也著實可恨,水泥在廣東一百斤才一兩三錢,在這裏就得二兩五錢!咱們家要起水泥小樓得多花好幾十兩!都該遭雷劈死!還有那些馬尼拉人,死絕了才好!在他們眼裏,我們這些人就是奪了他們富貴的禍害。”
年輕船匠的情緒重一些,老船匠訓斥道:“你從小在天廟和學校裏學的道理都丟到海底裏了?官老爺再怎麽壞,不是還有國法麽?那些馬尼拉人也是咱們同胞,不能一概而論,對沒幹過什麽壞事的也喊打喊殺嘛!”
在一邊聽著的鍾三日就覺得份外的亂,就他所知,父親所在的珊瑚州也有很多問題,既有新老移民之爭,也有跟相鄰州的領地之爭,還有中央派駐各州的法司官員跟各州總督的權力之爭,但大家都還能在南洲兩院的框架下協商調劑。怎麽呂宋就不得安寧呢?難道真是人多和人雜的緣故?
徐善隨口道:“我看是呂宋沒在朝廷的一盤棋裏,才出的這事。朝廷一麵派賈都護嚴刑峻法,一麵解散了呂宋公司,直接管治,就是要收進棋盤裏。”
鍾三日搖頭道:“賈都護走的時候,碼頭上還鬧出了那一樁事,我看就算直管了,問題還壓在下麵。再說南洲甚至更遠的東洲,都還是公司托管地,也不是直接在朝廷的棋盤裏,怎麽沒出事呢?”
徐善下意識地道出鍾三日的想法:“那就是人多和人雜唄,分作不同群,各有各的利害各的想法,沒得辦法。”
鍾三日歎道:“那你的意思是,這事就沒辦法解決了?”
這兩人一討論,船匠父子沒說話了,聽了鍾三日的感慨,老船匠也歎道:“我是覺得,咱們呂宋跟朝廷連得還不夠緊,按理說,比舊時代緊得多了,人貨來往從來都沒斷過,政令和國法在這裏也一樣的,天廟和科舉也有了,可總覺得還少點啥……”
年輕船匠接嘴道:“我看是呂宋的國院事們更該罵!就被呂宋公司養得肥肥的,隻知道在國院給直管呂宋投反對票!”
鍾三日一愣,這話讓他依稀有了感應,似乎摸到了什麽東西的邊,這東西才是呂宋之亂的真正大背景。
可抓來抓去,這東西始終抓不住,他也隻好放棄了。畢竟他不是政事堂派來的調查官,沒必要在這事上耗什麽心神。
在蒲林花了幾天,草草修補了船體,**號再度啟程,二月十日,經過將近四個月的跋涉,**號抵達香港九龍灣碼頭,鍾三日和徐家父子終於踏上了故鄉之地。
“真是倒黴,不能停黃埔港……”
黃埔港改造,海外船隻一律停靠香港,從香港到南京還要一段路程,讓恨不得飛回去的鍾三日牢騷滿腹。
“火車!火車通了!還有客車,咱們乘火車去!”
“通了?這麽快?那玩意……安全麽?”
“坐馬車不行嗎?
在碼頭見到告示牌上的最新消息,徐善格外振奮,鍾三日和徐貴既好奇又忐忑。他們離開時,由香港經東莞、廣州到佛山的鐵道才開始鋪,沒想到四年不到就修通了。
聖道二十八年,英華第一條民用鐵道建城,由龍門經奉賢到吳淞,全長五十公裏,由此英華拉開了鐵道建設時代的大幕。但**並未很快到來,畢竟還得解決一係列問題,包括運營調度,機車和車廂試驗以及車站和配套設置的建設。
直到三十六年,在這條鐵道上積累了豐富經驗,才又建成北京到塘沽,龍門到鎮江,武昌到南陽的鐵道。而嶺南這邊,因為早期水路和直道建設成熟,一直沒覺得鐵道有多大好處,直到幾條鐵道顯露出巨大效益,這才心急火燎地上馬。
“一個半時辰就能到廣州城裏,每天三班,票價每人一兩二百文,貨物按大小計價……”
再看到這樣的告示,忐忑之心瞬間消散,比馬車快而且便宜,而且報紙早說過,坐火車可比坐馬車舒坦多了,三人馬上統一了意見。
“正好看看這幾年裏南京又有什麽大變化……”
鍾三日這麽尋思著,現在的南京包括香港、東莞、廣州、番禹、佛山五縣,是整個嶺南的心髒,人口足足**百萬。這幾十年來,城鎮日新月異,工廠林立,人馬川流不息,與過去千年的情形完全不同了。
香港火車站在大鵬,三人運氣很好,買到了最近一班的火車票,如劉姥姥進大觀園一般,進了如拆了牆壁的長長站台裏,望著粗黑的鐵道搭在枕木上,以碎石為底,向左右無盡延伸,鋪出一條直直大道,縱然三人在英華國中也算是見了大世麵的人物,也不約而同地喲嗬了一聲。
等蒸汽機車頭轟鳴著緩緩駛來時,碼頭上數百人不約而同地朝後退去,都是一臉震撼之色,幾個有經驗的老乘客立在石磚上所劃的黃線外,鄙夷地掃了這群鄉巴佬一眼。
通體黝黑的高大車頭帶著煙囪和巨大車輪,拉著八節車廂停了下來。兩節客車,六節貨車,車廂都錮著鐵條,區別隻是客車有玻璃窗,貨車沒有,上貨的同時也在上人。鐵道剛開,乘客大多數都是商人,都如鍾三日等人一樣,帶著大批貨物。鍾三日等人覺得票價便宜,一般老百姓卻還坐不起。
上了車廂,靠著窗戶兩條簡陋通凳,這也是馬車格局,大家都習慣了,可這空間卻比馬車寬敞得太多。趁著還沒開車,鍾三日等人就跟左右前後的乘客攀談起來,這個時代跟舊世都還一樣,出門在外,人之間都會親切許多。
“鐵道事業就該收歸朝廷!”
“朝廷怎能隨便與民爭利!?”
聊什麽呢?當然就是聊天下大事了,中國人也格外喜歡談政治,張嘴就是大格局。剛聽人說到宰相宋既突發重病,向皇帝遞交了辭呈,政事堂和兩院正為接任人選而鬧了起來,車廂某處就傳來了爭論聲。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