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佛教的說法,無論什麽樣的(從中土神明、道教神明中拉來的神明在這方麵可能有不太明顯的說法)神明,特別是佛門中“佛陀”、“菩薩”這些高級別的神明,都必須經過“三三行滿”的過程才能成就。這“三三行滿”指的是隻有以“前世、今世、來世”的方式在“天界、人界、地界”輪回一次或多次,才能功德圓滿,從而成就為佛教的神明。在這方麵,釋迦牟尼佛祖也不例外(關於釋迦牟尼佛祖的說法也有許多版本,如做王子時的形象被後來的信徒們敬之為“思惟菩薩”;“思惟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祖的另外化身等等,說法眾多紛紜。總之,釋迦牟尼佛祖以“三三行滿”的方式輪回了一次,就成就出了“菩薩”和“佛陀”品階的神明)。
按照唯物主義的觀點,我們認為人隻有“今世”,“前世”、“來世”之說都是荒誕不經的,但是做為唯心主義產物的宗教,經過其信徒們的粉飾和潤色,都有龐大的理論係統,並且曆代都有一些知名的理論家。佛教也不例外,對一些大神明,都有眾多的理論描述。
這裏仍以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為例,來簡單的了解一下釋迦牟尼佛的“前世”、“今世”、“來世”。也就是佛祖的“三三行”。當然與釋迦牟尼佛“三三行”相關的內容和說法,不可避免的要蘊涵曆代佛教理論家粉飾、編撰進去的內容。
釋迦牟尼佛的“來世”自不必說,在他的“人界”曆程之後,已經是功德圓滿,涅槃成聖(佛)。為人們頂禮膜拜的西天極樂世界裏的佛主,“今世”(即其人生經曆)的故事也很多,也有很多相關文獻,這裏也不贅述。這裏就簡單說說佛祖的“前世”。
《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十月滿足,於二月八日(中國農曆四月初八)初出時,夫人見彼園中有一大樹,名曰無憂,華色香鮮,枝葉分布,極為茂盛,即舉右手,欲牽摘之,菩薩漸漸從右脅出”。
釋迦牟尼的父親為二千五百多年前古迦毗羅衛(今尼泊爾境內)王國的國王,姓喬達摩,名字叫首圖馱那。這名字的意思是純淨的稻米,所以稱他為淨飯王,屬於釋迦族。王後叫摩訶摩耶,是鄰國天臂城善覺王的長女。淨飯王年50歲,摩耶王後45歲時才第一次懷孕。摩耶王後這次懷孕的緣由是夢中一頭六牙白色大象騰空而來,從右肋進入王後的腹中的緣故。摩耶王後在回娘家天臂城的途中,經過迦毗羅衛城和天臂交界處的蘭毗尼花園時,到花園中休息。當摩耶王後走到一棵蔥蘢茂盛的無憂樹下,伸手去撫摸樹枝時(另說是一顆樹果飛入摩耶王後口中),摩耶王後就在樹下生下了太子,即釋迦牟尼佛祖。
釋迦牟尼佛的“前世”,佛教理論家並沒有編撰出完整的故事,隻是編撰出了釋迦牟尼佛祖出生前後不同非凡的種種異狀,也是為了渲染釋迦牟尼佛是天地開辟就與之俱來的大神明的說法,以便神明履曆上和道教的神明比拚。
釋迦牟尼佛祖降生前,其母摩耶王後先是夢中一頭六牙白色大象騰空而來鑽入腹中而受孕;後又因摩耶王後伸手撫摸無憂樹枝佛祖從其右脅降生。走出七步蓮花等等。種種異像說明釋迦牟尼佛祖在來到人世之前就是一尊大神,隻是在沒有來到人間普渡眾生之前,我們是不知道的。因為大象在古天竺國做為一種被崇拜的圖騰,類似於中土對於龍的崇拜,更何況是一隻六牙的白色大象。
按照佛教理論家們的編撰,佛祖的“前世”就是一尊大神明,具體是什麽樣的大神明,沒有明確的說法,但是以佛教理論家和信徒們的有關“佛與世界同在”、“佛與世人同在”、“佛法無邊”等言論來看,佛也是自天地開辟就與之俱來的。在《西遊記》書中也有類似的說法,在第七十七回《群魔欺本性一體拜真如》中,如來佛祖就自稱“自那混沌分時,天開於子,地辟於醜,人生於寅,天地再,萬物盡皆生”時,他“在雪山頂上,修成丈六金身”。但是,盡管佛教理論家和信徒們把佛祖說得天花亂墜,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祖來到“人界”,有人生曆程,這是毫無疑問的。既然有人生曆程,那麽佛祖自然也要沾染上這個“紅塵”世界的塵埃,自然要有降生、服食人間煙火、寂滅後涅槃等過程。區別在於佛祖是超脫的,是來“普渡眾生”的,即是踏入“紅塵”也是偉大的。比大多數來到這個“紅塵”世界上,為了“六賊”的而不擇手段的人要高尚得多。不過在佛、道教的長期鬥爭中,為了和道教的神明比拚曆史淵源,佛教理論家和信徒們也粉飾出了釋迦牟尼佛為自天地開辟就與之俱來的大神明的說法。若依這種說法來看,釋迦牟尼佛“前世”就是“天界”的神明,“轉世應化”到“人界”傳經弘法,“涅槃”之後又去了“天界”。這麽高品階的神明,其“轉世應化”到“人界”這個中間環節,需不需要到“地界”神明那裏應個卯,還真不好考究。依此來看,釋迦牟尼佛(還有佛門其他一些大神明)在“三三行”期間,似乎也隻是在“天界”和“人界”走動、顯聖,其“三三行”也是有“二三行”之嫌的。不過佛祖的“二三行”之嫌,並不影響佛教中“三三行滿”才能證得佛果,涅槃成神的這一理論。
《西遊記》一書中,盡管沒有提到釋迦牟尼佛祖的人生經曆,但是也提到釋迦牟尼佛祖有母體所出的經曆,在《西遊記》第七十七回《群魔欺本性一體拜真如》裏,佛祖如來就說道,“自那混沌分時,天開於子,地辟於醜,人生於寅,天地再,萬物盡皆生。萬物有走獸飛禽,走獸以麒麟為之長,飛禽以鳳凰為之長。那鳳凰又得之氣,育生孔雀、大鵬。孔雀出世之時最惡,能吃人,四十五裏路把人一口吸之。我在雪山頂上,修成丈六金身,早被他也把我吸下肚去。我欲從他便門而出,恐汙真身,是我剖開他脊背,跨上靈山。欲傷他命,當被諸佛勸解,傷孔雀如傷我母,故此留他在靈山會上,封他做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薩”。
釋迦牟尼佛祖有過人生曆程,有降生、娶妻、生子、服食人間煙火等等這種沾染人間“垢姿”的階段(最終仍是涅槃成聖的);有過“出生”、證佛果(修行和傳道)、“涅槃”後“三三行滿”才成聖的經曆。盡管《西遊記》中沒有與釋迦牟尼佛人生經曆的直接描述,但是《西遊記》書中唐僧師徒費盡千辛萬苦取回的“《涅槃經》四百卷,《菩薩經》三百六十卷,《虛空藏經》二十卷,《首楞嚴經》三十卷,《恩意經大集》四十卷,《決定經》四十卷,《寶藏經》二十卷,《華嚴經》八十一卷,《禮真如經》三十卷,《大般若經》六百卷,《金光明品經》五十卷,《未曾有經》五百五十卷,《維摩經》三十卷,《三論別經》四十二卷,《金剛經》一卷,《正法論經》二十卷,《佛本行經》一百一十六卷,《五龍經》二十卷,《菩薩戒經》六十卷,《大集經》三十卷,《摩竭經》一百四十卷,《法華經》十卷,《瑜伽經》三十卷,《寶常經》一百七十卷,《西天論經》三十卷,《僧祇經》一百一十卷,《佛國雜經》一千六百三十八卷,《起信論經》五十卷,《大智度經》九十卷;《寶威經》一百四十卷,《本閣經》五十六卷,《正律文經》十卷,《大孔雀經》十四卷,《維識論經》十卷,《具舍論經》十卷。在藏總經,共三十五部,各部中檢出五千零四十八卷”中,對於釋迦牟尼佛的這種人生經曆,則是有不同程度的記載、描述和渲染的,是備受推崇的。也可以說,《西遊記》作者盡管沒有直接提到釋迦牟尼佛的這種人生經曆,但是對於這件人所共知的事情,則是以間接的方式來體現和推崇的(唐僧師徒費盡千辛萬苦取回的“五千零四十八卷”經中對釋迦牟尼佛的這種人生經曆有相當程度的描述和記載的)。
在須菩提祖師現身的形象詩中,有這麽兩句詩,“大覺金仙沒垢姿”和“不生不滅三三行”。在這兩句詩中,就體現了須菩提祖師和釋迦牟尼佛祖的兩個實質性區別,區別之一就是須菩提祖師“沒垢姿”。也就是說“須菩提祖師”從來就沒有使用過人體這種帶有“垢姿”的“靈魂”載體。雖然其相貌為人或神相,但隻是一種“妙相”。“西方妙相祖菩提”這句詩就說明了這一點。而釋迦牟尼佛祖則使用過人體這種帶有“垢姿”的“靈魂”載體。“不生不滅三三行”是須菩提祖師和釋迦牟尼佛的區別之二,“不生不滅”是佛教和道教對其尊崇的“大神明”的一種說法,道教認為其崇拜的“大神明”在天地開辟之前或天地開辟之時就已經存在,並於天地同壽,以一種“不生不滅”、無生無滅的狀態以一縷或一團“清氣”或“混元氣”而存在著(不過這種“不生”的說法也經不起推敲,畢竟在天地開辟之前或天地開辟之時的時間上也是可以找到其“生”始的,隻是年代久遠得不可想象而已),並且有“聚則成神,散則成氣,大如天盤,小如芥子”的廣大神通。所以也不必要使用人體這種帶有“垢姿”的“靈魂”載體(在和佛教比拚時,道教尊崇的這種渾然天成的“清氣”或“混元氣”類的大神明,說法上自然要比經過“三三行滿”、“轉世成神”的過程才能成就的佛陀、菩薩要曆史淵源要久遠許多。也迎合了人們對於大自然的崇拜心理),就能運用各種神通,以一種“不生不滅”的方式“遍曆三界”(道教也有“三界”和“三三行”之說,和佛教的差別在於,人經過修行成仙,有了“白日飛升”等超自然的神通,就能“遍曆三界”,與佛教的“三三行”相比,缺乏痛苦程度)。而佛教的“不生不滅”有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三三行”之後,才能“不生不滅”。也就是說要進入“不生不滅”的境界,讓不滅的“靈魂”進入“天界”(西天極樂世界),就必須得通過使用人體這種帶有“垢姿”的“靈魂”載體修行;經過“三三行滿”,讓人體這種“靈魂”載體經過有“生”有“滅”的經曆,“涅槃”之後“靈魂”成就為神明,進入“天界”後(西天極樂世界)才能“不生不滅”。而“三三行”、有“生”有“滅”則是“不生不滅”的必備前提。也是佛教中所強調的一個重要理念。《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三中就強調這個有“生”有“滅”,“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死;不生必不死,此滅最為樂”。佛教的“不生不滅”除了寓意著“靈魂”成就為神明後“長生不死”,之外,還寓意著這種“長生不死”的“靈魂”不再進入“人界”和“地界”輪回。如果再進入“人界”、“地界”那就是屬於顯示“神通”的概念;如果轉世投胎再進入“人界”,則屬於“應劫”或“轉世應劫”、“轉世應化”的範疇了。《西遊記》作者以“不生不滅三三行”的說法來描述須菩提祖師,這就與釋迦牟尼佛祖有了第二個實質性區別。釋迦牟尼佛盡管“神通廣大”,盡管“佛法無邊”,盡管其成為佛陀後也可以有“不生不滅三三行”的法力,但其畢竟是使用過人體這種帶有“垢姿”的“靈魂”載體;畢竟有過“三三行滿”這種有“生”有“滅”經曆的。盡管在佛教理論家和信徒們的粉飾下,也有釋迦牟尼佛為自天地開辟就與之俱來的大神明的說法。但是這是種屬於靈魂體係範疇的說法,並不能抹去釋迦牟尼佛祖有過一次“三三行滿”這種有“生”有“滅”的經曆。而依《西遊記》作者以“三三行”在“不生不滅”之後的排序來看,其使用的道教對其大神明的說法來形容須菩提祖師是無疑的。這也說明須菩提祖師的淵源是很久遠的,最不濟也在天地開辟之時。不屬於“三三行”之後的“不生不滅”,也不存在有“生”有“滅”的經曆。而且自從其有了“不生不滅”的來曆之時,就能運用神通“遍曆三界”。以釋迦牟尼佛與《西遊記》書中須菩提祖師有“沒垢姿”、“不生不滅”這兩個實質性的區別來看,須菩提祖師為佛祖如來化身之說,也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而在佛教的神明當中,不僅是釋迦牟尼佛與《西遊記》書中須菩提祖師有“沒垢姿”、“不生不滅”這兩個實質性的區別,事實上佛門中所有“佛陀”、“菩薩”品階的神明都與“須菩提祖師”有著這兩個實質性的區別。依此來看,“須菩提祖師”也很難忝列“佛陀”、“菩薩”品階的神明。
究竟“須菩提祖師”該是什麽樣的神明,接下來我們將在佛教眾神明中用姓名相近或相同的方式繼續探尋。
按照唯物主義的觀點,我們認為人隻有“今世”,“前世”、“來世”之說都是荒誕不經的,但是做為唯心主義產物的宗教,經過其信徒們的粉飾和潤色,都有龐大的理論係統,並且曆代都有一些知名的理論家。佛教也不例外,對一些大神明,都有眾多的理論描述。
這裏仍以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為例,來簡單的了解一下釋迦牟尼佛的“前世”、“今世”、“來世”。也就是佛祖的“三三行”。當然與釋迦牟尼佛“三三行”相關的內容和說法,不可避免的要蘊涵曆代佛教理論家粉飾、編撰進去的內容。
釋迦牟尼佛的“來世”自不必說,在他的“人界”曆程之後,已經是功德圓滿,涅槃成聖(佛)。為人們頂禮膜拜的西天極樂世界裏的佛主,“今世”(即其人生經曆)的故事也很多,也有很多相關文獻,這裏也不贅述。這裏就簡單說說佛祖的“前世”。
《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十月滿足,於二月八日(中國農曆四月初八)初出時,夫人見彼園中有一大樹,名曰無憂,華色香鮮,枝葉分布,極為茂盛,即舉右手,欲牽摘之,菩薩漸漸從右脅出”。
釋迦牟尼的父親為二千五百多年前古迦毗羅衛(今尼泊爾境內)王國的國王,姓喬達摩,名字叫首圖馱那。這名字的意思是純淨的稻米,所以稱他為淨飯王,屬於釋迦族。王後叫摩訶摩耶,是鄰國天臂城善覺王的長女。淨飯王年50歲,摩耶王後45歲時才第一次懷孕。摩耶王後這次懷孕的緣由是夢中一頭六牙白色大象騰空而來,從右肋進入王後的腹中的緣故。摩耶王後在回娘家天臂城的途中,經過迦毗羅衛城和天臂交界處的蘭毗尼花園時,到花園中休息。當摩耶王後走到一棵蔥蘢茂盛的無憂樹下,伸手去撫摸樹枝時(另說是一顆樹果飛入摩耶王後口中),摩耶王後就在樹下生下了太子,即釋迦牟尼佛祖。
釋迦牟尼佛的“前世”,佛教理論家並沒有編撰出完整的故事,隻是編撰出了釋迦牟尼佛祖出生前後不同非凡的種種異狀,也是為了渲染釋迦牟尼佛是天地開辟就與之俱來的大神明的說法,以便神明履曆上和道教的神明比拚。
釋迦牟尼佛祖降生前,其母摩耶王後先是夢中一頭六牙白色大象騰空而來鑽入腹中而受孕;後又因摩耶王後伸手撫摸無憂樹枝佛祖從其右脅降生。走出七步蓮花等等。種種異像說明釋迦牟尼佛祖在來到人世之前就是一尊大神,隻是在沒有來到人間普渡眾生之前,我們是不知道的。因為大象在古天竺國做為一種被崇拜的圖騰,類似於中土對於龍的崇拜,更何況是一隻六牙的白色大象。
按照佛教理論家們的編撰,佛祖的“前世”就是一尊大神明,具體是什麽樣的大神明,沒有明確的說法,但是以佛教理論家和信徒們的有關“佛與世界同在”、“佛與世人同在”、“佛法無邊”等言論來看,佛也是自天地開辟就與之俱來的。在《西遊記》書中也有類似的說法,在第七十七回《群魔欺本性一體拜真如》中,如來佛祖就自稱“自那混沌分時,天開於子,地辟於醜,人生於寅,天地再,萬物盡皆生”時,他“在雪山頂上,修成丈六金身”。但是,盡管佛教理論家和信徒們把佛祖說得天花亂墜,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祖來到“人界”,有人生曆程,這是毫無疑問的。既然有人生曆程,那麽佛祖自然也要沾染上這個“紅塵”世界的塵埃,自然要有降生、服食人間煙火、寂滅後涅槃等過程。區別在於佛祖是超脫的,是來“普渡眾生”的,即是踏入“紅塵”也是偉大的。比大多數來到這個“紅塵”世界上,為了“六賊”的而不擇手段的人要高尚得多。不過在佛、道教的長期鬥爭中,為了和道教的神明比拚曆史淵源,佛教理論家和信徒們也粉飾出了釋迦牟尼佛為自天地開辟就與之俱來的大神明的說法。若依這種說法來看,釋迦牟尼佛“前世”就是“天界”的神明,“轉世應化”到“人界”傳經弘法,“涅槃”之後又去了“天界”。這麽高品階的神明,其“轉世應化”到“人界”這個中間環節,需不需要到“地界”神明那裏應個卯,還真不好考究。依此來看,釋迦牟尼佛(還有佛門其他一些大神明)在“三三行”期間,似乎也隻是在“天界”和“人界”走動、顯聖,其“三三行”也是有“二三行”之嫌的。不過佛祖的“二三行”之嫌,並不影響佛教中“三三行滿”才能證得佛果,涅槃成神的這一理論。
《西遊記》一書中,盡管沒有提到釋迦牟尼佛祖的人生經曆,但是也提到釋迦牟尼佛祖有母體所出的經曆,在《西遊記》第七十七回《群魔欺本性一體拜真如》裏,佛祖如來就說道,“自那混沌分時,天開於子,地辟於醜,人生於寅,天地再,萬物盡皆生。萬物有走獸飛禽,走獸以麒麟為之長,飛禽以鳳凰為之長。那鳳凰又得之氣,育生孔雀、大鵬。孔雀出世之時最惡,能吃人,四十五裏路把人一口吸之。我在雪山頂上,修成丈六金身,早被他也把我吸下肚去。我欲從他便門而出,恐汙真身,是我剖開他脊背,跨上靈山。欲傷他命,當被諸佛勸解,傷孔雀如傷我母,故此留他在靈山會上,封他做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薩”。
釋迦牟尼佛祖有過人生曆程,有降生、娶妻、生子、服食人間煙火等等這種沾染人間“垢姿”的階段(最終仍是涅槃成聖的);有過“出生”、證佛果(修行和傳道)、“涅槃”後“三三行滿”才成聖的經曆。盡管《西遊記》中沒有與釋迦牟尼佛人生經曆的直接描述,但是《西遊記》書中唐僧師徒費盡千辛萬苦取回的“《涅槃經》四百卷,《菩薩經》三百六十卷,《虛空藏經》二十卷,《首楞嚴經》三十卷,《恩意經大集》四十卷,《決定經》四十卷,《寶藏經》二十卷,《華嚴經》八十一卷,《禮真如經》三十卷,《大般若經》六百卷,《金光明品經》五十卷,《未曾有經》五百五十卷,《維摩經》三十卷,《三論別經》四十二卷,《金剛經》一卷,《正法論經》二十卷,《佛本行經》一百一十六卷,《五龍經》二十卷,《菩薩戒經》六十卷,《大集經》三十卷,《摩竭經》一百四十卷,《法華經》十卷,《瑜伽經》三十卷,《寶常經》一百七十卷,《西天論經》三十卷,《僧祇經》一百一十卷,《佛國雜經》一千六百三十八卷,《起信論經》五十卷,《大智度經》九十卷;《寶威經》一百四十卷,《本閣經》五十六卷,《正律文經》十卷,《大孔雀經》十四卷,《維識論經》十卷,《具舍論經》十卷。在藏總經,共三十五部,各部中檢出五千零四十八卷”中,對於釋迦牟尼佛的這種人生經曆,則是有不同程度的記載、描述和渲染的,是備受推崇的。也可以說,《西遊記》作者盡管沒有直接提到釋迦牟尼佛的這種人生經曆,但是對於這件人所共知的事情,則是以間接的方式來體現和推崇的(唐僧師徒費盡千辛萬苦取回的“五千零四十八卷”經中對釋迦牟尼佛的這種人生經曆有相當程度的描述和記載的)。
在須菩提祖師現身的形象詩中,有這麽兩句詩,“大覺金仙沒垢姿”和“不生不滅三三行”。在這兩句詩中,就體現了須菩提祖師和釋迦牟尼佛祖的兩個實質性區別,區別之一就是須菩提祖師“沒垢姿”。也就是說“須菩提祖師”從來就沒有使用過人體這種帶有“垢姿”的“靈魂”載體。雖然其相貌為人或神相,但隻是一種“妙相”。“西方妙相祖菩提”這句詩就說明了這一點。而釋迦牟尼佛祖則使用過人體這種帶有“垢姿”的“靈魂”載體。“不生不滅三三行”是須菩提祖師和釋迦牟尼佛的區別之二,“不生不滅”是佛教和道教對其尊崇的“大神明”的一種說法,道教認為其崇拜的“大神明”在天地開辟之前或天地開辟之時就已經存在,並於天地同壽,以一種“不生不滅”、無生無滅的狀態以一縷或一團“清氣”或“混元氣”而存在著(不過這種“不生”的說法也經不起推敲,畢竟在天地開辟之前或天地開辟之時的時間上也是可以找到其“生”始的,隻是年代久遠得不可想象而已),並且有“聚則成神,散則成氣,大如天盤,小如芥子”的廣大神通。所以也不必要使用人體這種帶有“垢姿”的“靈魂”載體(在和佛教比拚時,道教尊崇的這種渾然天成的“清氣”或“混元氣”類的大神明,說法上自然要比經過“三三行滿”、“轉世成神”的過程才能成就的佛陀、菩薩要曆史淵源要久遠許多。也迎合了人們對於大自然的崇拜心理),就能運用各種神通,以一種“不生不滅”的方式“遍曆三界”(道教也有“三界”和“三三行”之說,和佛教的差別在於,人經過修行成仙,有了“白日飛升”等超自然的神通,就能“遍曆三界”,與佛教的“三三行”相比,缺乏痛苦程度)。而佛教的“不生不滅”有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三三行”之後,才能“不生不滅”。也就是說要進入“不生不滅”的境界,讓不滅的“靈魂”進入“天界”(西天極樂世界),就必須得通過使用人體這種帶有“垢姿”的“靈魂”載體修行;經過“三三行滿”,讓人體這種“靈魂”載體經過有“生”有“滅”的經曆,“涅槃”之後“靈魂”成就為神明,進入“天界”後(西天極樂世界)才能“不生不滅”。而“三三行”、有“生”有“滅”則是“不生不滅”的必備前提。也是佛教中所強調的一個重要理念。《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三中就強調這個有“生”有“滅”,“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死;不生必不死,此滅最為樂”。佛教的“不生不滅”除了寓意著“靈魂”成就為神明後“長生不死”,之外,還寓意著這種“長生不死”的“靈魂”不再進入“人界”和“地界”輪回。如果再進入“人界”、“地界”那就是屬於顯示“神通”的概念;如果轉世投胎再進入“人界”,則屬於“應劫”或“轉世應劫”、“轉世應化”的範疇了。《西遊記》作者以“不生不滅三三行”的說法來描述須菩提祖師,這就與釋迦牟尼佛祖有了第二個實質性區別。釋迦牟尼佛盡管“神通廣大”,盡管“佛法無邊”,盡管其成為佛陀後也可以有“不生不滅三三行”的法力,但其畢竟是使用過人體這種帶有“垢姿”的“靈魂”載體;畢竟有過“三三行滿”這種有“生”有“滅”經曆的。盡管在佛教理論家和信徒們的粉飾下,也有釋迦牟尼佛為自天地開辟就與之俱來的大神明的說法。但是這是種屬於靈魂體係範疇的說法,並不能抹去釋迦牟尼佛祖有過一次“三三行滿”這種有“生”有“滅”的經曆。而依《西遊記》作者以“三三行”在“不生不滅”之後的排序來看,其使用的道教對其大神明的說法來形容須菩提祖師是無疑的。這也說明須菩提祖師的淵源是很久遠的,最不濟也在天地開辟之時。不屬於“三三行”之後的“不生不滅”,也不存在有“生”有“滅”的經曆。而且自從其有了“不生不滅”的來曆之時,就能運用神通“遍曆三界”。以釋迦牟尼佛與《西遊記》書中須菩提祖師有“沒垢姿”、“不生不滅”這兩個實質性的區別來看,須菩提祖師為佛祖如來化身之說,也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而在佛教的神明當中,不僅是釋迦牟尼佛與《西遊記》書中須菩提祖師有“沒垢姿”、“不生不滅”這兩個實質性的區別,事實上佛門中所有“佛陀”、“菩薩”品階的神明都與“須菩提祖師”有著這兩個實質性的區別。依此來看,“須菩提祖師”也很難忝列“佛陀”、“菩薩”品階的神明。
究竟“須菩提祖師”該是什麽樣的神明,接下來我們將在佛教眾神明中用姓名相近或相同的方式繼續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