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佛教的“信眾”問題
佛教的神明被我們簡單的進行了羅列,但是我們仍然無法找出《西遊記》中的“須菩提祖師”在佛教(漢傳大乘佛教)神明中的位置。看來要弄清“須菩提祖師”為何方神聖的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的探討。要做進一步的探討,就有必要先簡單探討一下佛、道兩教在跨越千年鬥爭中的一個具有廣泛性的“信眾”問題(隻限對中土信眾探討)。
無論是佛教,還是道教,其都有龐大的“信眾”,但是這個“信眾”並不是整齊劃一,所謂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在這個“信眾”當中,也一樣存在有差異的問題,且是種很大的差異。為了區別這種差異,我們以客觀的角度(不一定恰當),可以把這個“信眾”簡單的分為“真”信徒群體、“仿真”信徒群體、“經營性”信徒群體、“大眾”信徒群體這四個類別。這裏我們就以佛教信徒為主,對這四個類別的群體,做一個簡單的分析和了解。
1“真”信徒群體,所謂的“真”信徒,是指立誌修行的這一類信徒,這類信徒修行信念堅定,讀經誦法,遵依戒律,堅持以佛陀製度修行,對佛教無比虔誠的一個群體。其能堅定的祛除“六賊”的幹擾,生活中無任何奢侈要求,對物質需求隻要能最低限度的維持生命即可的一類群體,不過要說這類“真”信徒是個群體就稍顯誇張,實際上這一類“真”信徒可謂是鳳毛麟角。為數不多。屬“小眾”群體,但是這個“小眾”群體在佛教中的地位曆來都屬領袖群體、中堅力量、高知階層中一部分。不過在當今的社會環境下,這個“小眾”群體在佛教中的地位尚不得而知。不過現實中這個“小眾”群體還是存在的。如遼寧省海城市大悲寺的僧眾就是這樣的一個僧眾團隊,有人考證說海城市大悲寺僧眾是國內唯一做“法事”不收費的僧眾團隊,海城市大悲寺是國內唯一沒有設立功德箱的寺廟。在當今物欲橫流的社會環境下,有這樣為了信念,為了保持心中一方淨土而堅苦修行的僧眾團隊,讓人感受到了精神力量的偉大。麵對這樣的僧眾團隊,無論你對佛教有什麽樣的看法(包括負麵看法),你都不得不歎服,這是個擁有著絕世風骨,品行高尚的僧眾群體。說到這裏,再提一下《西遊記》中“謗道敬佛”的問題,於這類“真”信徒群體(無論是佛教或是道教)而言,任何文學作品對其宗教理念、神明以及相關內容的描述,都是褻瀆的,都是毀謗的。因而我們要理解佛教中的一切內容在這類“真”信徒群體心中無比神聖的位置。所以,要是站在一個修行信念堅定的“真”和尚或“真”道士的角度而言,來看《西遊記》的話,其中無論對佛教的描述,或者是對道教的描述,可以說全部都是褻瀆和毀謗。不過與中國傳統文化密切相關的佛(漢傳)、道兩教,都屬於包容性很強的宗教,從佛(漢傳)、道兩教跨越千年的鬥爭曆史中,我們也可以體驗出其中國特色。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一些宗教信徒,抱著同一本宗教聖典,但因為地域、人文環境、理解方式等因素的影響,產生了很多歧義,從而形成了很多教派,這些教派的鬥爭方式,很多都是掂起刀槍,打打殺殺,殘酷的流血衝突綿延不絕。而佛、道兩教,盡管抱著的不是同一本宗教聖典,其爭奪信徒的鬥爭方式很多都是以和平方式來進行的。也可以說是在互相褻瀆和毀謗中相伴千年。因而其包容性是其它宗教所沒有的。所以我們看待《西遊記》中“謗道敬佛”的問題,不能與宗教中“真”信徒群體等同,要站在唯物主義者的立場,以客觀的角度,要結合文學作品的特性,結合作者的主流意識,輔以書中的相關描述和情節,來做綜合的定性和評價。
2“仿真”信徒群體,這個群體和前麵我們說說的“真”信徒群體一起,構成了佛教體係中的領袖群體、中堅力量、高知階層。這個群體和“真”信徒群體比起來為數較多,但是和後麵我們提到的“大眾”信徒群體比起來仍屬“小眾”群體,或者說這個“仿真”信徒群體即便使和“真”信徒群體加起來仍屬“小眾”,這個群體曆代都有,人員構成一般是為了討生活或其它個人目的混進寺院內成為和尚的人。這其中也不乏知識淵博,才華橫溢的人,和前麵我們提到的“真”信徒群體相比,差別在於其“六根不淨”(指為了“眼、耳、鼻、舌、身、意”的。二心緒不寧,私心重重。在《西遊記》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這種充滿了世俗嘴臉,“六根不淨”的“仿真”信徒。例如第三十六回《心猿正處諸緣伏劈破旁門見月明》中“隻有城上來的士夫降香,我方出來迎接”烏雞國敕建寶林寺的方丈,先是讓唐僧吃了閉門羹,後被孫悟空的金箍棒打碎了一個石獅子,嚇得骨軟筋麻,才慌忙點齊了五百個和尚,把唐僧師徒迎進了寺院)。既然“六根不淨”,一有機會,就會熱衷於功名利祿。就不可避免的會產生借寺營私,撈取財物利非修行之流,熱衷於名利之徒。而任何宗教中,都不乏這樣的機會。這裏還以佛教為例,以佛教的教義而論,佛教的“佛、法、僧”三寶是需要大眾供養的。但是這個供養的意義是“佛祖”給人一個向善的機會,因為人來到這個“紅塵”世界,為了“六賊”的,要造下很多“惡孽”,要不墜入地獄,不得“惡報”,就得懺悔,就得以“善行”、“善事”,積累“善功”來消除“惡孽”,以期來生的功果。如一些德行高深的“真”信徒類僧人,還要仿照當年釋迦牟尼佛的做法,雲遊千裏,弘法傳經,普渡眾生(一年一次以上,以徒步一千華裏的距離為一個階段),雲遊弘法一般以三件事為主要內容,一是弘法傳經,教化大眾;二是乞食百家,給大眾世人一個行善、向善,積累“善功”的機會;三是關愛生命,途中遇到死難動物後予以安葬。依此而論,佛教要求的供養不是無止境的奢侈消費,隻需最低限度的對宗教活動有所保障即可。但是,既然有物質需求,就會有人渾水摸魚。這就為這些“六根不淨”的“仿真”信徒群體,提供了施展才能,追逐名利的機會。但是對於這個群體要一分為二的看待,因為這個群體對宗教既有正麵作用,又有負麵作用。這個群體對宗教的正麵作用,是擴大了宗教的社會影響,為宗教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大量的經濟支持和人氣值。在宗教理論方麵,這個“仿真”信徒群體中也湧現出了大量的宗教理論家,為了和道教信徒做和平鬥爭;為了招徠民眾,迎合世俗;在對大眾宣傳佛教的神明、宗教內容時,賦予了大量的世俗理念(很多被賦予世俗理念的宗教內容,事實上與佛、道兩教的基本教義、宗教精神是相悖的)和神通。例如佛門中的觀音菩薩,本身是個“男相”,由於被賦予了保佑人們升官、發財、生子、娶妻等等這些迎合世俗的內容和神通,為了增加親和力,在宋代以後就成了“女相”,明代以後就徹底成了“女性神明”。而在經營運作方麵,這樣的“人才”曆代也是比比皆是,畢竟和尚、道士也要吃飯穿衣,寺院也需要營建和修繕。所以經濟基礎也是必要的。即便是最低需求的經濟基礎。看看古代遺存下來的一些寺廟,其巍峨壯觀程度,沒有這樣一個善於經營斂財的群體,宗教發展的規模也是要大打折扣的。因而這個“仿真”信徒群體盡管有“六根不淨”的問題,但是對於宗教的發展也是功不可沒的。由於這個“仿真”信徒群體存在“六根不淨”、欲壑難填等因素,因而也不乏作奸犯科,坑騙財物之徒(《西遊記》第十六回《觀音院僧謀寶貝黑風山怪竊袈裟》中,觀音禪院的老和尚,為了昧取唐僧的“袈裟”,竟然起了殺人的惡念,可見一斑)。這些人對於宗教的發展也會產生負麵作用,甚至於巨大的負麵作用。曆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滅佛事件除了客觀因素之外,內因還是佛門內部的戒律廢弛所致。如屯田置地、聚諸財寶、推步盈虛、參預世事等等相關。例如北魏太武帝第一次禁佛時,就寺院中發現藏有大量兵器,涉嫌謀反,僧人吃肉喝酒,替貪官窩藏贓物,密藏女人供亂等等,當時長安的寺院幾乎都成了娛樂場所。這些都與這類“仿真”信徒群體有關。在中國曆史上,一些為了名利而進入宮廷,對權力體係有重大影響的和尚、道士,為追求名利,做了一些對民眾無益或者是有害的事情,通常都被民眾稱之為“妖僧”、“妖道”;而一些在民間勾結官府、串通地痞無賴坑騙錢財,作奸犯科,欺壓民眾的和尚、道士則被民眾稱之為“賊禿”、“禿驢”;“奸道”、“牛鼻子”等等。古人對此也早已有先見之明,明朝的洪應明在《菜根譚》裏就說到這個問題,“奔之婦,矯而為尼,熱中之人,激而入道。清淨之門,常為邪之淵藪也如此”。意思是說清靜的聖地,常常成為奸邪罪惡聚集的地方。“修行容易守戒難,不守戒律魔一般”,在當今物欲橫流的社會環境下,這種“輔助性”的“仿真”信徒群體依然存在,經營性的佛教寺院、道教廟宇也很多,可以說都是以一種公司的模式來運作。圈錢的手法也更無恥,如強行燒高香,強賣高價的宗教物品等等醜行屢有新聞媒體曝光。實質上這種行為於宗教(無論是佛教還是道教)的基本理念是相悖的。
3宗教“掮客”群體,這類信徒說穿了就是宗教“經紀人”,是社會上依托宗教這個精神產品搞經營式運作謀取利益的人員,和經營宗教物品的人員。這類信徒一般都熟悉與神明、宗教內容相關的世俗理念,對於招徠民眾,迎合世俗也有一定的號召力和影響力。和“仿真”信徒群體內外呼應,可謂是種有密切關聯的利益共同體。其對宗教的信仰難以往虔誠方麵評價。做為一個行業,既然能夠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合理性。無可厚非。不過這個群體中也存在坑騙錢財,作奸犯科之徒,或與“仿真”信徒群體的坑騙錢財,作奸犯科之徒一起,危害民眾的行為。
4“大眾”信徒群體,這是個對宗教(佛教或道教)神明概念和理論概念一知半解,有羊群心理效應,又盲目跟風的民眾群體(這其中也不排除有一些“根行清正”的善士、信士、居士等等,其對宗教的認識和信仰不亞於“真”信徒群體或
最終成為“真”信徒群體中的一員,但這些人員所占比例極少),這個群體規模龐大(這個大規模群體的產生,除了宗教的神秘感對民眾的吸引,極少數“真”信徒的言行對民眾的感召這些因素之外,和曆代的“仿真”信徒群體、利用宗教搞經營式運作的寺外信徒群體,搞經營式運作有重要的關聯因素),人數巨眾,其敬奉神明,求佛、求菩薩保佑的目的,就是為了其能發財、生子、娶個好老婆或娶多個好老婆、事業順利、官運亨通等等這些屬於“六賊”範疇之內的。其對宗教的認知也僅限於“仿真”信徒群體為了經營斂財而賦予神明的世俗理念(很多被賦予世俗理念的宗教內容,事實上與佛、道兩教的基本教義、宗教精神是相悖的)。這個群體對於宗教中神明的崇拜,也不乏虔誠(也會有極少數信眾由此入門,而成為“真”信徒),但因一知半解之故,絕大多數這類群體的信眾,其宗教行為一般都是限於“聽忽悠、跪拜神明,盲目扔錢”這種範疇。
為了弄清“須菩提祖師”為何方神聖的問題,我們把佛教“信眾”簡單的區分為個類別,是對一步的探討做個必要的鋪墊。因為接下來我們將要探討的問題與“信眾”的類別有一定的關聯。
佛教的神明被我們簡單的進行了羅列,但是我們仍然無法找出《西遊記》中的“須菩提祖師”在佛教(漢傳大乘佛教)神明中的位置。看來要弄清“須菩提祖師”為何方神聖的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的探討。要做進一步的探討,就有必要先簡單探討一下佛、道兩教在跨越千年鬥爭中的一個具有廣泛性的“信眾”問題(隻限對中土信眾探討)。
無論是佛教,還是道教,其都有龐大的“信眾”,但是這個“信眾”並不是整齊劃一,所謂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在這個“信眾”當中,也一樣存在有差異的問題,且是種很大的差異。為了區別這種差異,我們以客觀的角度(不一定恰當),可以把這個“信眾”簡單的分為“真”信徒群體、“仿真”信徒群體、“經營性”信徒群體、“大眾”信徒群體這四個類別。這裏我們就以佛教信徒為主,對這四個類別的群體,做一個簡單的分析和了解。
1“真”信徒群體,所謂的“真”信徒,是指立誌修行的這一類信徒,這類信徒修行信念堅定,讀經誦法,遵依戒律,堅持以佛陀製度修行,對佛教無比虔誠的一個群體。其能堅定的祛除“六賊”的幹擾,生活中無任何奢侈要求,對物質需求隻要能最低限度的維持生命即可的一類群體,不過要說這類“真”信徒是個群體就稍顯誇張,實際上這一類“真”信徒可謂是鳳毛麟角。為數不多。屬“小眾”群體,但是這個“小眾”群體在佛教中的地位曆來都屬領袖群體、中堅力量、高知階層中一部分。不過在當今的社會環境下,這個“小眾”群體在佛教中的地位尚不得而知。不過現實中這個“小眾”群體還是存在的。如遼寧省海城市大悲寺的僧眾就是這樣的一個僧眾團隊,有人考證說海城市大悲寺僧眾是國內唯一做“法事”不收費的僧眾團隊,海城市大悲寺是國內唯一沒有設立功德箱的寺廟。在當今物欲橫流的社會環境下,有這樣為了信念,為了保持心中一方淨土而堅苦修行的僧眾團隊,讓人感受到了精神力量的偉大。麵對這樣的僧眾團隊,無論你對佛教有什麽樣的看法(包括負麵看法),你都不得不歎服,這是個擁有著絕世風骨,品行高尚的僧眾群體。說到這裏,再提一下《西遊記》中“謗道敬佛”的問題,於這類“真”信徒群體(無論是佛教或是道教)而言,任何文學作品對其宗教理念、神明以及相關內容的描述,都是褻瀆的,都是毀謗的。因而我們要理解佛教中的一切內容在這類“真”信徒群體心中無比神聖的位置。所以,要是站在一個修行信念堅定的“真”和尚或“真”道士的角度而言,來看《西遊記》的話,其中無論對佛教的描述,或者是對道教的描述,可以說全部都是褻瀆和毀謗。不過與中國傳統文化密切相關的佛(漢傳)、道兩教,都屬於包容性很強的宗教,從佛(漢傳)、道兩教跨越千年的鬥爭曆史中,我們也可以體驗出其中國特色。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一些宗教信徒,抱著同一本宗教聖典,但因為地域、人文環境、理解方式等因素的影響,產生了很多歧義,從而形成了很多教派,這些教派的鬥爭方式,很多都是掂起刀槍,打打殺殺,殘酷的流血衝突綿延不絕。而佛、道兩教,盡管抱著的不是同一本宗教聖典,其爭奪信徒的鬥爭方式很多都是以和平方式來進行的。也可以說是在互相褻瀆和毀謗中相伴千年。因而其包容性是其它宗教所沒有的。所以我們看待《西遊記》中“謗道敬佛”的問題,不能與宗教中“真”信徒群體等同,要站在唯物主義者的立場,以客觀的角度,要結合文學作品的特性,結合作者的主流意識,輔以書中的相關描述和情節,來做綜合的定性和評價。
2“仿真”信徒群體,這個群體和前麵我們說說的“真”信徒群體一起,構成了佛教體係中的領袖群體、中堅力量、高知階層。這個群體和“真”信徒群體比起來為數較多,但是和後麵我們提到的“大眾”信徒群體比起來仍屬“小眾”群體,或者說這個“仿真”信徒群體即便使和“真”信徒群體加起來仍屬“小眾”,這個群體曆代都有,人員構成一般是為了討生活或其它個人目的混進寺院內成為和尚的人。這其中也不乏知識淵博,才華橫溢的人,和前麵我們提到的“真”信徒群體相比,差別在於其“六根不淨”(指為了“眼、耳、鼻、舌、身、意”的。二心緒不寧,私心重重。在《西遊記》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這種充滿了世俗嘴臉,“六根不淨”的“仿真”信徒。例如第三十六回《心猿正處諸緣伏劈破旁門見月明》中“隻有城上來的士夫降香,我方出來迎接”烏雞國敕建寶林寺的方丈,先是讓唐僧吃了閉門羹,後被孫悟空的金箍棒打碎了一個石獅子,嚇得骨軟筋麻,才慌忙點齊了五百個和尚,把唐僧師徒迎進了寺院)。既然“六根不淨”,一有機會,就會熱衷於功名利祿。就不可避免的會產生借寺營私,撈取財物利非修行之流,熱衷於名利之徒。而任何宗教中,都不乏這樣的機會。這裏還以佛教為例,以佛教的教義而論,佛教的“佛、法、僧”三寶是需要大眾供養的。但是這個供養的意義是“佛祖”給人一個向善的機會,因為人來到這個“紅塵”世界,為了“六賊”的,要造下很多“惡孽”,要不墜入地獄,不得“惡報”,就得懺悔,就得以“善行”、“善事”,積累“善功”來消除“惡孽”,以期來生的功果。如一些德行高深的“真”信徒類僧人,還要仿照當年釋迦牟尼佛的做法,雲遊千裏,弘法傳經,普渡眾生(一年一次以上,以徒步一千華裏的距離為一個階段),雲遊弘法一般以三件事為主要內容,一是弘法傳經,教化大眾;二是乞食百家,給大眾世人一個行善、向善,積累“善功”的機會;三是關愛生命,途中遇到死難動物後予以安葬。依此而論,佛教要求的供養不是無止境的奢侈消費,隻需最低限度的對宗教活動有所保障即可。但是,既然有物質需求,就會有人渾水摸魚。這就為這些“六根不淨”的“仿真”信徒群體,提供了施展才能,追逐名利的機會。但是對於這個群體要一分為二的看待,因為這個群體對宗教既有正麵作用,又有負麵作用。這個群體對宗教的正麵作用,是擴大了宗教的社會影響,為宗教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大量的經濟支持和人氣值。在宗教理論方麵,這個“仿真”信徒群體中也湧現出了大量的宗教理論家,為了和道教信徒做和平鬥爭;為了招徠民眾,迎合世俗;在對大眾宣傳佛教的神明、宗教內容時,賦予了大量的世俗理念(很多被賦予世俗理念的宗教內容,事實上與佛、道兩教的基本教義、宗教精神是相悖的)和神通。例如佛門中的觀音菩薩,本身是個“男相”,由於被賦予了保佑人們升官、發財、生子、娶妻等等這些迎合世俗的內容和神通,為了增加親和力,在宋代以後就成了“女相”,明代以後就徹底成了“女性神明”。而在經營運作方麵,這樣的“人才”曆代也是比比皆是,畢竟和尚、道士也要吃飯穿衣,寺院也需要營建和修繕。所以經濟基礎也是必要的。即便是最低需求的經濟基礎。看看古代遺存下來的一些寺廟,其巍峨壯觀程度,沒有這樣一個善於經營斂財的群體,宗教發展的規模也是要大打折扣的。因而這個“仿真”信徒群體盡管有“六根不淨”的問題,但是對於宗教的發展也是功不可沒的。由於這個“仿真”信徒群體存在“六根不淨”、欲壑難填等因素,因而也不乏作奸犯科,坑騙財物之徒(《西遊記》第十六回《觀音院僧謀寶貝黑風山怪竊袈裟》中,觀音禪院的老和尚,為了昧取唐僧的“袈裟”,竟然起了殺人的惡念,可見一斑)。這些人對於宗教的發展也會產生負麵作用,甚至於巨大的負麵作用。曆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滅佛事件除了客觀因素之外,內因還是佛門內部的戒律廢弛所致。如屯田置地、聚諸財寶、推步盈虛、參預世事等等相關。例如北魏太武帝第一次禁佛時,就寺院中發現藏有大量兵器,涉嫌謀反,僧人吃肉喝酒,替貪官窩藏贓物,密藏女人供亂等等,當時長安的寺院幾乎都成了娛樂場所。這些都與這類“仿真”信徒群體有關。在中國曆史上,一些為了名利而進入宮廷,對權力體係有重大影響的和尚、道士,為追求名利,做了一些對民眾無益或者是有害的事情,通常都被民眾稱之為“妖僧”、“妖道”;而一些在民間勾結官府、串通地痞無賴坑騙錢財,作奸犯科,欺壓民眾的和尚、道士則被民眾稱之為“賊禿”、“禿驢”;“奸道”、“牛鼻子”等等。古人對此也早已有先見之明,明朝的洪應明在《菜根譚》裏就說到這個問題,“奔之婦,矯而為尼,熱中之人,激而入道。清淨之門,常為邪之淵藪也如此”。意思是說清靜的聖地,常常成為奸邪罪惡聚集的地方。“修行容易守戒難,不守戒律魔一般”,在當今物欲橫流的社會環境下,這種“輔助性”的“仿真”信徒群體依然存在,經營性的佛教寺院、道教廟宇也很多,可以說都是以一種公司的模式來運作。圈錢的手法也更無恥,如強行燒高香,強賣高價的宗教物品等等醜行屢有新聞媒體曝光。實質上這種行為於宗教(無論是佛教還是道教)的基本理念是相悖的。
3宗教“掮客”群體,這類信徒說穿了就是宗教“經紀人”,是社會上依托宗教這個精神產品搞經營式運作謀取利益的人員,和經營宗教物品的人員。這類信徒一般都熟悉與神明、宗教內容相關的世俗理念,對於招徠民眾,迎合世俗也有一定的號召力和影響力。和“仿真”信徒群體內外呼應,可謂是種有密切關聯的利益共同體。其對宗教的信仰難以往虔誠方麵評價。做為一個行業,既然能夠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合理性。無可厚非。不過這個群體中也存在坑騙錢財,作奸犯科之徒,或與“仿真”信徒群體的坑騙錢財,作奸犯科之徒一起,危害民眾的行為。
4“大眾”信徒群體,這是個對宗教(佛教或道教)神明概念和理論概念一知半解,有羊群心理效應,又盲目跟風的民眾群體(這其中也不排除有一些“根行清正”的善士、信士、居士等等,其對宗教的認識和信仰不亞於“真”信徒群體或
最終成為“真”信徒群體中的一員,但這些人員所占比例極少),這個群體規模龐大(這個大規模群體的產生,除了宗教的神秘感對民眾的吸引,極少數“真”信徒的言行對民眾的感召這些因素之外,和曆代的“仿真”信徒群體、利用宗教搞經營式運作的寺外信徒群體,搞經營式運作有重要的關聯因素),人數巨眾,其敬奉神明,求佛、求菩薩保佑的目的,就是為了其能發財、生子、娶個好老婆或娶多個好老婆、事業順利、官運亨通等等這些屬於“六賊”範疇之內的。其對宗教的認知也僅限於“仿真”信徒群體為了經營斂財而賦予神明的世俗理念(很多被賦予世俗理念的宗教內容,事實上與佛、道兩教的基本教義、宗教精神是相悖的)。這個群體對於宗教中神明的崇拜,也不乏虔誠(也會有極少數信眾由此入門,而成為“真”信徒),但因一知半解之故,絕大多數這類群體的信眾,其宗教行為一般都是限於“聽忽悠、跪拜神明,盲目扔錢”這種範疇。
為了弄清“須菩提祖師”為何方神聖的問題,我們把佛教“信眾”簡單的區分為個類別,是對一步的探討做個必要的鋪墊。因為接下來我們將要探討的問題與“信眾”的類別有一定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