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克托不知道這個計劃是不是可行,但在他看來,這樣的計劃或者說是方案,本身就存在問題,因為它沒有解決兩個前提條件,那就是如保證戰俘暴動會成功舉行,又如何保證暴動的時候,能夠將那兩枚手榴彈丟到弗拉索夫身邊去。
按照維克托的工作經驗,任何一個計劃,行動方案,都需要注重細節,每一個流程細節,當然,還要有某個環節出現問題後的“B”計劃。
如果這些都考慮不到,或者說是沒有安排,那麽這個計劃就不是計劃,而是頭腦一熱後的衝動,用一個詞來概括它,那麽這個詞就是“莽撞”。
說實話,如果他將這樣一份計劃交到斯大林同誌那裏去,估計唯一的收獲,就是斯大林同誌啐到他臉上的一口濃痰。
將紅色文件夾合起來,維克托伸手拿過桌上的黑色電話,搖動機柄之後,對內部接線生說道:“讓……”
他這個音剛發出來,辦公室的房門就被人敲響了。
維克托一隻手捂著話筒,抬頭朝門口的方向看了看,說道:“進來。”
房門被人推開,一個身材魁梧的中校走了進來,他的懷裏還抱著一份黑色封皮的文件袋。
“稍後再說吧,”看到中校懷中的黑色文件袋,維克托立刻改變了主意,他對電話中的內部接線生說了一句,隨即便掛上了電話。
“委員同誌,瑞士的‘D號’送回情報,”中校將房門關上,說道。
維克托點點頭,等到對方將文件送過來,才指了指對麵的沙發,說道:“坐吧,帕紐什金同誌。”
中校是現任的對外情報局負責人之一,主要負責西歐方向的各個情報工作,他名叫帕紐什金,亞曆山大?謝苗諾維奇?帕紐什金。
維克托顯然對這個所謂的“D號”文件很重視,因為這個代號的背後,是一個高效但同樣也是高消耗的情報網。這個情報網德國人也知道它的存在,為了將它挖出來,德國人可是費了不少工夫,但到目前為止,這個情報網依舊還在運作,而德國人給它起的名字是“紅色三套車”。
之所以將這個情報組定為“D號”,是因為該情報網的負責人化名“多拉”,他的真名是尚多?拉多。
在拉多的情報小組下麵,有一個名叫魯道夫?廖斯勒的間諜,此人既不相信布爾什維克主義,也不相信法西斯主義,他是徹頭徹尾的無政府主義者,同時,也是金錢的奴隸。
魯道夫之所以會成為拉多的“情報人員”,是因為他是德國駐瑞士的情報組織負責人,他破獲了拉多的情報小組,但卻沒有抓他,而是與他做了一筆交易。
<a id="wzsy" href="https://m.yawenba.net">雅文吧</a>
從那以後,他就開始向拉多提供情報,但每次他提供的情報,拉多都要付錢,而且是按照情報的重要性來定價。
更奇葩的是,這家夥不僅僅賣情報,還“賣人”,正是在他的牽線撮合下,拉多又發展了三名間諜,分別是德軍總參謀部少將參謀漢斯?斯特;原德國駐蘇黎世副領事、目前在“蓋世太保”任職的吉澤烏斯;德軍東南情報小組情報分析處處長弗裏茨。
正是通過這些潛伏夠深的間諜,這個情報小組總是能提供一些有關德軍軍事部署的重要情報,也正是因為如此,維克托才會對這份情報如此的重視。
按照他的命令,凡是“D號”傳遞回來的情報,一律不經手情報分析處,而是直接送到他這裏來。
將文件拿在手裏,維克托仔細看了看外封是否完整,在確定沒有問題之後,他才從手邊拿過裁紙刀,將文件袋的密封割開,取出裏麵的文件。
文件一共有兩份,都是印刷的,這是為了不留下筆跡,以防止將情報小組的身份泄露出去。
維克托將其中一份文件放在一邊,拿起最上麵的一份,翻開看了看。
果不其然,這份文件是關於德軍兵力部署的情報,按照文件中顯示,德軍已經從法國境內調動了六個坦克師,趕赴東線戰場,根據德軍總參謀部的計劃,他們將被部署到斯大林格勒南部,加入到德軍第四裝甲集團軍的序列內,以便後續向阿克塞河一線發動攻勢,突破蘇軍在該方向上的防守,接應已經被蘇軍包圍的第6集團軍主力。
這絕對是一份重要的軍事情報,如果該情報屬實,那麽斯大林格勒地域的蘇軍,就必須加強對南線的防禦。
將這份文件放到一邊,維克托又拿起了另外一份文件。
這份文件應該算是一份求援申請,拉多要求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為他提供更多的資金,因為那位魯道夫的胃口變大了,他要求漲價,否則的話,就不再為“蘇聯人”提供情報了。
在文件中,拉多轉述了魯道夫的一些話,按照他自己的說法,現在他的客戶已經不僅僅是“蘇聯人”了,英國人也找上了他。
他已經同一個名為“點燃歐洲革命”的地下組織建立了聯係,那些人願意為他的情報支付更多報酬。
好吧,對這樣的人維克托已經是無語了,這家夥為了錢真是連命都不要了。
但不可否認的是,維克托覺得這家夥所說的應該不是假話,因為他的確知道“點燃歐洲革命”這個組織,它的確是個英國人組建的秘密情報組織,而且還是大佬丘吉爾親自下令組建起來的。
如今的英蘇兩國雖然是盟友,但在情報戰方麵,卻是存在著直接競爭關係的,有些時候,這種競爭甚至會非常的殘酷,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彼此幹死對方都是有可能的。
當然,這件事的背後也會有另一種可能,那就是拉多同誌在以此為借口,貪墨更多的經費。
不是維克托多疑,而是因為放出去的情報人員,很多時候就像是斷了線的風箏,他們並不像人們所想象的那般容易控製,很多為聯盟提供情報的情報人員,很可能同時也在為別的國家提供情報,這就是所為的雙麵間諜。
同樣也是因為這個緣故,情報人員遞送回來的情報,往往需要經過嚴格的篩查和驗證,因為誰也不知道這些情報中是不是有錯誤的,甚至是與事實相反的。
對於維克托來說,他的身上具備有一個優勢,那就是重生以及前世的記憶,他雖然對蘇德戰爭了解不多,卻知道斯大林格勒戰役,也知道在斯大林格勒戰役進行到尾端的時候,德軍曾經試圖拯救被困在包圍圈內的第6集團軍。隻是這種拯救最終失敗了,他們的裝甲部隊未能突破蘇軍的封鎖。
有了這些信息,再兩相對比一下,那麽至少拉多提供的第一份情報是可信的,至於第二份情報……說實話,維克托並不是多麽的關心,無非就是多要些經費罷了,多餘“D號”這樣的情報組織來說,相信任何國家都不會介意多花點錢的。
將第二份情報塞回到密封袋裏,維克托起身,將密封袋存進自己的保險櫃,這才將桌上那第一份情報拿在手裏,一邊繞過桌子,一邊對坐在沙發上的帕紐什金說道:“帕紐什金同誌,這份情報來的非常及時,不過,現在我恐怕沒有時間與你談論些什麽了,我必須立刻趕到克裏姆林宮去。或許,稍晚些時候,咱們可以好好談談,嗯,我是說,關於鏟除叛徒的那個計劃。”
“好的,委員同誌,”盡管對那份情報的內容極為好奇,但帕紐什金也不敢多問,他點頭說道。
從自己的辦公室出來,維克托先去秘書處叫了索菲亞和瓦連卡,這才快步走出大樓,乘車直奔克裏姆林宮。
這段時間,維克托其實很不希望進入克裏姆林宮,尤其是不希望出現在斯大林同誌的麵前,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弗拉索夫叛變事件的影響還沒有消退,據維克托估計,在徹底弄死弗拉索夫之前,斯大林同誌的那股氣估計都泄不下去。
所以,他隻要在這短時間裏被斯大林同誌看到,肯定會有兩個問題在等著他:第一,弄死弗拉索夫的行動計劃怎麽樣了,第二,對“弗拉索夫分子”的清查工作做的如何了。
而維克托現在希望的局麵,是抓緊弄死弗拉索夫,同時淡化第二項工作的存在感——能拖就拖,最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但作為聯盟現如今最大的特務頭子,實際在主持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工作的維克托,與當初那個內務人民委員部的校級軍官已經不能同日而語了。
當初,他想見斯大林同誌很難,就連隨意進出克裏姆林宮的權力都沒有,而斯大林同誌想要找他,還得讓波斯克列貝舍夫同誌給他打電話。
可現在呢?他隨時可以進出克裏姆林宮,而斯大林同誌也可以用專用的紅色電話,隨時給他的辦公室或是家裏打電話,除此之外,他與斯大林同誌見麵的機會太多了,根本逃不掉。
按照維克托的工作經驗,任何一個計劃,行動方案,都需要注重細節,每一個流程細節,當然,還要有某個環節出現問題後的“B”計劃。
如果這些都考慮不到,或者說是沒有安排,那麽這個計劃就不是計劃,而是頭腦一熱後的衝動,用一個詞來概括它,那麽這個詞就是“莽撞”。
說實話,如果他將這樣一份計劃交到斯大林同誌那裏去,估計唯一的收獲,就是斯大林同誌啐到他臉上的一口濃痰。
將紅色文件夾合起來,維克托伸手拿過桌上的黑色電話,搖動機柄之後,對內部接線生說道:“讓……”
他這個音剛發出來,辦公室的房門就被人敲響了。
維克托一隻手捂著話筒,抬頭朝門口的方向看了看,說道:“進來。”
房門被人推開,一個身材魁梧的中校走了進來,他的懷裏還抱著一份黑色封皮的文件袋。
“稍後再說吧,”看到中校懷中的黑色文件袋,維克托立刻改變了主意,他對電話中的內部接線生說了一句,隨即便掛上了電話。
“委員同誌,瑞士的‘D號’送回情報,”中校將房門關上,說道。
維克托點點頭,等到對方將文件送過來,才指了指對麵的沙發,說道:“坐吧,帕紐什金同誌。”
中校是現任的對外情報局負責人之一,主要負責西歐方向的各個情報工作,他名叫帕紐什金,亞曆山大?謝苗諾維奇?帕紐什金。
維克托顯然對這個所謂的“D號”文件很重視,因為這個代號的背後,是一個高效但同樣也是高消耗的情報網。這個情報網德國人也知道它的存在,為了將它挖出來,德國人可是費了不少工夫,但到目前為止,這個情報網依舊還在運作,而德國人給它起的名字是“紅色三套車”。
之所以將這個情報組定為“D號”,是因為該情報網的負責人化名“多拉”,他的真名是尚多?拉多。
在拉多的情報小組下麵,有一個名叫魯道夫?廖斯勒的間諜,此人既不相信布爾什維克主義,也不相信法西斯主義,他是徹頭徹尾的無政府主義者,同時,也是金錢的奴隸。
魯道夫之所以會成為拉多的“情報人員”,是因為他是德國駐瑞士的情報組織負責人,他破獲了拉多的情報小組,但卻沒有抓他,而是與他做了一筆交易。
<a id="wzsy" href="https://m.yawenba.net">雅文吧</a>
從那以後,他就開始向拉多提供情報,但每次他提供的情報,拉多都要付錢,而且是按照情報的重要性來定價。
更奇葩的是,這家夥不僅僅賣情報,還“賣人”,正是在他的牽線撮合下,拉多又發展了三名間諜,分別是德軍總參謀部少將參謀漢斯?斯特;原德國駐蘇黎世副領事、目前在“蓋世太保”任職的吉澤烏斯;德軍東南情報小組情報分析處處長弗裏茨。
正是通過這些潛伏夠深的間諜,這個情報小組總是能提供一些有關德軍軍事部署的重要情報,也正是因為如此,維克托才會對這份情報如此的重視。
按照他的命令,凡是“D號”傳遞回來的情報,一律不經手情報分析處,而是直接送到他這裏來。
將文件拿在手裏,維克托仔細看了看外封是否完整,在確定沒有問題之後,他才從手邊拿過裁紙刀,將文件袋的密封割開,取出裏麵的文件。
文件一共有兩份,都是印刷的,這是為了不留下筆跡,以防止將情報小組的身份泄露出去。
維克托將其中一份文件放在一邊,拿起最上麵的一份,翻開看了看。
果不其然,這份文件是關於德軍兵力部署的情報,按照文件中顯示,德軍已經從法國境內調動了六個坦克師,趕赴東線戰場,根據德軍總參謀部的計劃,他們將被部署到斯大林格勒南部,加入到德軍第四裝甲集團軍的序列內,以便後續向阿克塞河一線發動攻勢,突破蘇軍在該方向上的防守,接應已經被蘇軍包圍的第6集團軍主力。
這絕對是一份重要的軍事情報,如果該情報屬實,那麽斯大林格勒地域的蘇軍,就必須加強對南線的防禦。
將這份文件放到一邊,維克托又拿起了另外一份文件。
這份文件應該算是一份求援申請,拉多要求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為他提供更多的資金,因為那位魯道夫的胃口變大了,他要求漲價,否則的話,就不再為“蘇聯人”提供情報了。
在文件中,拉多轉述了魯道夫的一些話,按照他自己的說法,現在他的客戶已經不僅僅是“蘇聯人”了,英國人也找上了他。
他已經同一個名為“點燃歐洲革命”的地下組織建立了聯係,那些人願意為他的情報支付更多報酬。
好吧,對這樣的人維克托已經是無語了,這家夥為了錢真是連命都不要了。
但不可否認的是,維克托覺得這家夥所說的應該不是假話,因為他的確知道“點燃歐洲革命”這個組織,它的確是個英國人組建的秘密情報組織,而且還是大佬丘吉爾親自下令組建起來的。
如今的英蘇兩國雖然是盟友,但在情報戰方麵,卻是存在著直接競爭關係的,有些時候,這種競爭甚至會非常的殘酷,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彼此幹死對方都是有可能的。
當然,這件事的背後也會有另一種可能,那就是拉多同誌在以此為借口,貪墨更多的經費。
不是維克托多疑,而是因為放出去的情報人員,很多時候就像是斷了線的風箏,他們並不像人們所想象的那般容易控製,很多為聯盟提供情報的情報人員,很可能同時也在為別的國家提供情報,這就是所為的雙麵間諜。
同樣也是因為這個緣故,情報人員遞送回來的情報,往往需要經過嚴格的篩查和驗證,因為誰也不知道這些情報中是不是有錯誤的,甚至是與事實相反的。
對於維克托來說,他的身上具備有一個優勢,那就是重生以及前世的記憶,他雖然對蘇德戰爭了解不多,卻知道斯大林格勒戰役,也知道在斯大林格勒戰役進行到尾端的時候,德軍曾經試圖拯救被困在包圍圈內的第6集團軍。隻是這種拯救最終失敗了,他們的裝甲部隊未能突破蘇軍的封鎖。
有了這些信息,再兩相對比一下,那麽至少拉多提供的第一份情報是可信的,至於第二份情報……說實話,維克托並不是多麽的關心,無非就是多要些經費罷了,多餘“D號”這樣的情報組織來說,相信任何國家都不會介意多花點錢的。
將第二份情報塞回到密封袋裏,維克托起身,將密封袋存進自己的保險櫃,這才將桌上那第一份情報拿在手裏,一邊繞過桌子,一邊對坐在沙發上的帕紐什金說道:“帕紐什金同誌,這份情報來的非常及時,不過,現在我恐怕沒有時間與你談論些什麽了,我必須立刻趕到克裏姆林宮去。或許,稍晚些時候,咱們可以好好談談,嗯,我是說,關於鏟除叛徒的那個計劃。”
“好的,委員同誌,”盡管對那份情報的內容極為好奇,但帕紐什金也不敢多問,他點頭說道。
從自己的辦公室出來,維克托先去秘書處叫了索菲亞和瓦連卡,這才快步走出大樓,乘車直奔克裏姆林宮。
這段時間,維克托其實很不希望進入克裏姆林宮,尤其是不希望出現在斯大林同誌的麵前,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弗拉索夫叛變事件的影響還沒有消退,據維克托估計,在徹底弄死弗拉索夫之前,斯大林同誌的那股氣估計都泄不下去。
所以,他隻要在這短時間裏被斯大林同誌看到,肯定會有兩個問題在等著他:第一,弄死弗拉索夫的行動計劃怎麽樣了,第二,對“弗拉索夫分子”的清查工作做的如何了。
而維克托現在希望的局麵,是抓緊弄死弗拉索夫,同時淡化第二項工作的存在感——能拖就拖,最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但作為聯盟現如今最大的特務頭子,實際在主持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工作的維克托,與當初那個內務人民委員部的校級軍官已經不能同日而語了。
當初,他想見斯大林同誌很難,就連隨意進出克裏姆林宮的權力都沒有,而斯大林同誌想要找他,還得讓波斯克列貝舍夫同誌給他打電話。
可現在呢?他隨時可以進出克裏姆林宮,而斯大林同誌也可以用專用的紅色電話,隨時給他的辦公室或是家裏打電話,除此之外,他與斯大林同誌見麵的機會太多了,根本逃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