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克列貝舍夫同誌麵色嚴肅,他伸手挽住維克托的胳膊,一邊帶著他往樓上走,一邊小聲說道:“朝鮮方麵的局勢發生了變化,情況很嚴峻。”
“朝鮮的情況能有多嚴峻?”維克托失笑道,“總不會是和美國人打起來了吧?”
他這話完全是說笑,自己心裏都沒當一回事,隻是,在他這番話說出口之後,卻發現波斯克列貝舍夫同誌看他的眼神有些怪異。
“不會是真的吧?”維克托臉上的笑容瞬間消失無蹤,他張了張嘴,半晌才遲疑著問道,“和美國人......交戰啦?”
“三個小時前的事情,”波斯克列貝舍夫同誌點點頭,說道,“先是格利戈裏?梅克萊爾同誌傳遞回來情報,匯報美軍第十集團軍下屬的第24軍某部向我金川駐軍陣地發動炮擊,隨後就是奇斯加科夫同誌匯報,因為美國人以炮擊的方式發起挑釁,所以他命令駐軍向漢城方向發動炮擊,以此作為報複。”
維克托有些無語,他知道奇斯加科夫所指揮的第二十五集團軍就駐紮在三十八度線以北地區,與他對陣的,便是美軍的第十集團軍。當然,如果從兵力上說,美軍的一個第十集團軍擁有十萬人呢,兵力肯定要比奇斯加科夫的一個集團軍大的多,但美軍的第十集團軍並沒有全數調到朝鮮半島,隻來了一個第24軍的主力部隊,但即便是這樣,美軍的兵力仍舊要多過蘇軍的。
但蘇美雙方在朝鮮的兵力對比可沒有這麽簡單,畢竟美軍的大部分兵力都在日本,而在中國的東北境內,蘇軍還有上百萬的軍隊陳列在那呢,雙方單純比拚兵力的話,實際上沒有多大意義。
在目前的朝鮮,蘇美雙方實際上是以三十八度線為界分區占領的,但這個劃界蘇聯實際上吃了虧的,因為當初美國人提出這個劃界的時候,蘇軍的兵峰實際上已經過了這條界,即將把整個朝鮮半島都打下來了,在美國人提出了以“38度”線為界的要求之後,蘇軍實際上又回撤了一段,將原本已經占到手的地盤,拱手讓給了美國人。
不過,按照當時斯大林同誌的提議,美蘇這個“38度”線,分割的不僅僅是朝鮮,還有日本,換句話說,當時的蘇聯,其實是希望拿著南朝鮮的地盤,去換日本的北海道。但當時作為唯一擁核的國家,美國人顯然不是那麽好說話的,作為日本“太上皇”的麥克阿瑟,不給半點顏麵的拒絕了蘇聯的要求,最終,聯盟也沒能將北海道拿到手。
實際上,從那時候其,遠東的蘇軍將領們心裏,就已經窩著火了,可以負責任的說,這股火氣一直保持到了現在,而此次奇斯加科夫將軍在未向莫斯科做出申請的情況下,就自作主張發動炮火反擊的做法,就是這股火氣爆發的征兆。
維克托對最近一段時間朝鮮半島的局勢缺乏了解,因此,與波斯克列貝舍夫同誌上樓的過程中,他也隻能聽對方說,而沒辦法表達自己的意見。如果他還在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任職的話,那道好說了,有什麽想知道的直接問就可以了,他甚至可以直接撥通格利戈裏?梅克萊爾同誌的電話,想要所要第一手資料——格利戈裏?梅克萊爾同誌是遠東特別軍區的特別宣傳部長,實際上就是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設在平壤的情報站負責人。
維克托所不知道的是,在他前世的時候,這位格利戈裏?梅克萊爾同誌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決定了朝鮮未來命運的一個人,正是在他的策劃下,北朝鮮的臨時政府“北五道行政局委員會”,罷免了其第一任委員長曹晚植,選擇了某位金先生擔任這個國家的領導人。
跟著波斯克列貝舍夫同誌趕到斯大林同誌的辦公室門口,隔著敞開的房門,維克托就看到裏麵的確有很多人在場,除了政治局身在莫斯科的幾位同誌之外,還有來自軍方的一係列代表,另外,接替維克托出任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主席的奧戈利佐夫同誌竟然也在場。
和往常一樣,波斯克列貝舍夫同誌先進去通報了一聲,隨後才邀請維克托進入房間。
房間內,包括斯大林同誌在內的所有人,正在看著地圖牆上所懸掛的朝鮮半島地圖,做解說的,赫然是很久沒有露過麵的安東諾夫同誌。
看到維克托從門外走進來,隻有幾個相熟的人朝他點頭打招呼,大部分人依舊在聽著安東諾夫同誌的解說。
維克托很自覺地走到窗戶邊上,背靠著窗簾站定,豎起耳朵去聽安東諾夫同誌的發言。
此時,安東諾夫同誌正在講述的,就是今天黃昏時分,朝鮮半島金川地域蘇美炮戰的起因和過程。安東諾夫同誌的講述顯然剛剛開始不久,因此,維克托也麵前算是聽到了開口。
按照安東諾夫同誌的說法,這一場炮戰發生在今天下午五點鍾的時候,當然,這個時間是朝鮮半島那邊的時間,考慮到區時的緣故,其實就是莫斯科這邊的三個小時前。
當時,首先發起炮擊的是美軍一方,其由漢城東北部炮兵陣地發射的兩枚炮彈,落在了金川蘇軍整訓營地的東北部,沒有落到蘇軍的營地內,但卻擊中了營地外圍的一處民房和一處牛棚,導致一名朝鮮籍婦女被炸死,還炸死了一頭老黃牛。
炮擊發生後,情況很快被反映到第二十五集團軍司令部,隨後,作為集團司令員的奇斯加科夫同誌通過電話,與分界線南側的美第十集團軍第24軍指揮部取得了聯係,並向對方提出了抗議,對方給出的答複,是他們會對此展開調查,並會在調查有了結果之後,通報蘇軍方麵。
但就在通訊結束十五分鍾後,又有一枚炮彈落在了整訓營地,這一次,襲來的跑到正好落在整訓營地的內圍,炸毀了一輛蘇軍的軍用吉普車,所幸的是沒有人員傷亡。
這一次,奇斯加科夫同誌沒有再嚐試與美軍方麵取得聯係,而是直接命令方麵軍炮兵實施了反擊,一次性向平壤的美軍駐地方向,發射了五枚炮彈,之後,美軍實施反擊,雙方的炮擊正式打響。
最終,這一場突如其來的“炮火交涉”,持續了將近十五分鍾,雙方都有一定的人員傷亡。
維克托在一旁聽著,盡管在安東諾夫同誌的報告中沒有提出來,但他卻能猜想到,在過去一段時間裏,朝鮮半島方麵的美蘇軍事摩擦肯定是時有發生的,這一點毋庸置疑,至於為什麽莫斯科不知道,估計是因為遠東方麵將這個事情隱瞞了下來。
為什麽這麽猜測?很簡單,看奇斯加科夫同誌的反應就知道了,他在蘇軍整訓營地受到第一次炮擊的時候,並沒有嚐試著向莫斯科做報告,也沒有向莫斯科請求指示,而在再次受到炮擊之後,他所做出的第一個反應,同樣不是向莫斯科做匯報,而是直接命令炮兵發起了反擊。
<a id="wzsy" href="http://m.fqxsw.org">西紅柿小說</a>
作為集團軍級的司令員,其做出這樣的反應,本身就很不合理,由此可以猜測,他之所以沒有選擇第一時間向莫斯科做匯報,是因為一開始根本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也不認為雙方的相互炮擊能夠鬧出多大的事來,而他後續之所以向莫斯科作了匯報,估計是因為鬧的太大了,根本不可能瞞得住了。
換位思考,既然奇斯加科夫同誌會做出這樣的反應,那麽美軍方麵的指揮員,肯定也是差不多的反應,這就屬於雙方一線的作戰部隊頻繁的小規模軍事摩擦,結果打著打著打急了,這才把事情搞大了。
等到安東諾夫同誌的報告做完了,繼續上去做匯報的,就是奧戈利佐夫同誌,他是代表著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做情報匯總報告的。
根據奧戈利佐夫同誌的匯報,在過去一段時間裏,準確的說,是自從八月底九月初,美軍正式占領漢城以來,立場親美的一些朝鮮人,便在美國情報機構的慫恿下,開始在北朝鮮的五個道範圍內,挑起針對蘇軍“信托管理”的發對運動,在這其中,甚至包括了蘇軍扶植上位的“北五道行政局委員會”委員長曹晚植。除此之外,美軍的情報機構貌似還買通了朝鮮全羅地區以及湖南地區的財閥,這些朝鮮本土的財閥勢力,正在加緊運作,準備在北朝鮮範圍內策劃一場騷亂,以反對蘇軍第北朝鮮地區的管理。
考慮到美國人在朝鮮半島咄咄逼人的攻勢,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的建議是,可以在朝鮮半島采取更加積極進取的政治態勢,對美國人以及朝鮮本地財閥的“不友好”行動,給與堅決而果斷的反擊。
等到奧戈利佐夫同誌的匯報結束,接替他開口講話的,就是負責外交人民委員會工作的莫洛托夫同誌。
“朝鮮的情況能有多嚴峻?”維克托失笑道,“總不會是和美國人打起來了吧?”
他這話完全是說笑,自己心裏都沒當一回事,隻是,在他這番話說出口之後,卻發現波斯克列貝舍夫同誌看他的眼神有些怪異。
“不會是真的吧?”維克托臉上的笑容瞬間消失無蹤,他張了張嘴,半晌才遲疑著問道,“和美國人......交戰啦?”
“三個小時前的事情,”波斯克列貝舍夫同誌點點頭,說道,“先是格利戈裏?梅克萊爾同誌傳遞回來情報,匯報美軍第十集團軍下屬的第24軍某部向我金川駐軍陣地發動炮擊,隨後就是奇斯加科夫同誌匯報,因為美國人以炮擊的方式發起挑釁,所以他命令駐軍向漢城方向發動炮擊,以此作為報複。”
維克托有些無語,他知道奇斯加科夫所指揮的第二十五集團軍就駐紮在三十八度線以北地區,與他對陣的,便是美軍的第十集團軍。當然,如果從兵力上說,美軍的一個第十集團軍擁有十萬人呢,兵力肯定要比奇斯加科夫的一個集團軍大的多,但美軍的第十集團軍並沒有全數調到朝鮮半島,隻來了一個第24軍的主力部隊,但即便是這樣,美軍的兵力仍舊要多過蘇軍的。
但蘇美雙方在朝鮮的兵力對比可沒有這麽簡單,畢竟美軍的大部分兵力都在日本,而在中國的東北境內,蘇軍還有上百萬的軍隊陳列在那呢,雙方單純比拚兵力的話,實際上沒有多大意義。
在目前的朝鮮,蘇美雙方實際上是以三十八度線為界分區占領的,但這個劃界蘇聯實際上吃了虧的,因為當初美國人提出這個劃界的時候,蘇軍的兵峰實際上已經過了這條界,即將把整個朝鮮半島都打下來了,在美國人提出了以“38度”線為界的要求之後,蘇軍實際上又回撤了一段,將原本已經占到手的地盤,拱手讓給了美國人。
不過,按照當時斯大林同誌的提議,美蘇這個“38度”線,分割的不僅僅是朝鮮,還有日本,換句話說,當時的蘇聯,其實是希望拿著南朝鮮的地盤,去換日本的北海道。但當時作為唯一擁核的國家,美國人顯然不是那麽好說話的,作為日本“太上皇”的麥克阿瑟,不給半點顏麵的拒絕了蘇聯的要求,最終,聯盟也沒能將北海道拿到手。
實際上,從那時候其,遠東的蘇軍將領們心裏,就已經窩著火了,可以負責任的說,這股火氣一直保持到了現在,而此次奇斯加科夫將軍在未向莫斯科做出申請的情況下,就自作主張發動炮火反擊的做法,就是這股火氣爆發的征兆。
維克托對最近一段時間朝鮮半島的局勢缺乏了解,因此,與波斯克列貝舍夫同誌上樓的過程中,他也隻能聽對方說,而沒辦法表達自己的意見。如果他還在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任職的話,那道好說了,有什麽想知道的直接問就可以了,他甚至可以直接撥通格利戈裏?梅克萊爾同誌的電話,想要所要第一手資料——格利戈裏?梅克萊爾同誌是遠東特別軍區的特別宣傳部長,實際上就是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設在平壤的情報站負責人。
維克托所不知道的是,在他前世的時候,這位格利戈裏?梅克萊爾同誌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決定了朝鮮未來命運的一個人,正是在他的策劃下,北朝鮮的臨時政府“北五道行政局委員會”,罷免了其第一任委員長曹晚植,選擇了某位金先生擔任這個國家的領導人。
跟著波斯克列貝舍夫同誌趕到斯大林同誌的辦公室門口,隔著敞開的房門,維克托就看到裏麵的確有很多人在場,除了政治局身在莫斯科的幾位同誌之外,還有來自軍方的一係列代表,另外,接替維克托出任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主席的奧戈利佐夫同誌竟然也在場。
和往常一樣,波斯克列貝舍夫同誌先進去通報了一聲,隨後才邀請維克托進入房間。
房間內,包括斯大林同誌在內的所有人,正在看著地圖牆上所懸掛的朝鮮半島地圖,做解說的,赫然是很久沒有露過麵的安東諾夫同誌。
看到維克托從門外走進來,隻有幾個相熟的人朝他點頭打招呼,大部分人依舊在聽著安東諾夫同誌的解說。
維克托很自覺地走到窗戶邊上,背靠著窗簾站定,豎起耳朵去聽安東諾夫同誌的發言。
此時,安東諾夫同誌正在講述的,就是今天黃昏時分,朝鮮半島金川地域蘇美炮戰的起因和過程。安東諾夫同誌的講述顯然剛剛開始不久,因此,維克托也麵前算是聽到了開口。
按照安東諾夫同誌的說法,這一場炮戰發生在今天下午五點鍾的時候,當然,這個時間是朝鮮半島那邊的時間,考慮到區時的緣故,其實就是莫斯科這邊的三個小時前。
當時,首先發起炮擊的是美軍一方,其由漢城東北部炮兵陣地發射的兩枚炮彈,落在了金川蘇軍整訓營地的東北部,沒有落到蘇軍的營地內,但卻擊中了營地外圍的一處民房和一處牛棚,導致一名朝鮮籍婦女被炸死,還炸死了一頭老黃牛。
炮擊發生後,情況很快被反映到第二十五集團軍司令部,隨後,作為集團司令員的奇斯加科夫同誌通過電話,與分界線南側的美第十集團軍第24軍指揮部取得了聯係,並向對方提出了抗議,對方給出的答複,是他們會對此展開調查,並會在調查有了結果之後,通報蘇軍方麵。
但就在通訊結束十五分鍾後,又有一枚炮彈落在了整訓營地,這一次,襲來的跑到正好落在整訓營地的內圍,炸毀了一輛蘇軍的軍用吉普車,所幸的是沒有人員傷亡。
這一次,奇斯加科夫同誌沒有再嚐試與美軍方麵取得聯係,而是直接命令方麵軍炮兵實施了反擊,一次性向平壤的美軍駐地方向,發射了五枚炮彈,之後,美軍實施反擊,雙方的炮擊正式打響。
最終,這一場突如其來的“炮火交涉”,持續了將近十五分鍾,雙方都有一定的人員傷亡。
維克托在一旁聽著,盡管在安東諾夫同誌的報告中沒有提出來,但他卻能猜想到,在過去一段時間裏,朝鮮半島方麵的美蘇軍事摩擦肯定是時有發生的,這一點毋庸置疑,至於為什麽莫斯科不知道,估計是因為遠東方麵將這個事情隱瞞了下來。
為什麽這麽猜測?很簡單,看奇斯加科夫同誌的反應就知道了,他在蘇軍整訓營地受到第一次炮擊的時候,並沒有嚐試著向莫斯科做報告,也沒有向莫斯科請求指示,而在再次受到炮擊之後,他所做出的第一個反應,同樣不是向莫斯科做匯報,而是直接命令炮兵發起了反擊。
<a id="wzsy" href="http://m.fqxsw.org">西紅柿小說</a>
作為集團軍級的司令員,其做出這樣的反應,本身就很不合理,由此可以猜測,他之所以沒有選擇第一時間向莫斯科做匯報,是因為一開始根本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也不認為雙方的相互炮擊能夠鬧出多大的事來,而他後續之所以向莫斯科作了匯報,估計是因為鬧的太大了,根本不可能瞞得住了。
換位思考,既然奇斯加科夫同誌會做出這樣的反應,那麽美軍方麵的指揮員,肯定也是差不多的反應,這就屬於雙方一線的作戰部隊頻繁的小規模軍事摩擦,結果打著打著打急了,這才把事情搞大了。
等到安東諾夫同誌的報告做完了,繼續上去做匯報的,就是奧戈利佐夫同誌,他是代表著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做情報匯總報告的。
根據奧戈利佐夫同誌的匯報,在過去一段時間裏,準確的說,是自從八月底九月初,美軍正式占領漢城以來,立場親美的一些朝鮮人,便在美國情報機構的慫恿下,開始在北朝鮮的五個道範圍內,挑起針對蘇軍“信托管理”的發對運動,在這其中,甚至包括了蘇軍扶植上位的“北五道行政局委員會”委員長曹晚植。除此之外,美軍的情報機構貌似還買通了朝鮮全羅地區以及湖南地區的財閥,這些朝鮮本土的財閥勢力,正在加緊運作,準備在北朝鮮範圍內策劃一場騷亂,以反對蘇軍第北朝鮮地區的管理。
考慮到美國人在朝鮮半島咄咄逼人的攻勢,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的建議是,可以在朝鮮半島采取更加積極進取的政治態勢,對美國人以及朝鮮本地財閥的“不友好”行動,給與堅決而果斷的反擊。
等到奧戈利佐夫同誌的匯報結束,接替他開口講話的,就是負責外交人民委員會工作的莫洛托夫同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