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魯格洛夫,也就是謝爾蓋·尼基福羅維奇·克魯格洛夫,同樣也是內務人民委員部中貝利亞同誌的親信之一,另外,此人也是內務人民委員部係統中,為數不多的“高級知識分子”之一。</p>
就像此前所說的,在內務人民委員部中任職的大部分中高層幹部,都是學曆水平不怎麽樣的人,類似阿巴庫莫夫那樣的小學畢業生也有不少,而在這其中,類似克魯格洛夫這種曾經在紅色教授學院學習過的人,絕對是少數中的少數,或許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在內務人民委員部工作的時候,還是比較受貝利亞同誌重視的。</p>
</p>
實際上,與阿巴庫莫夫同誌類似,克魯格洛夫也算不上是貝利亞同誌的核心死黨,他是在一九三七年之後,才調到貝利亞同誌身邊工作的,最初,他是貝利亞同誌在內務人民委員部的第一副手,換句話說,他在當時其實就是內務人民委員部的第二把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貝利亞同誌對他的信任都是無以複加的,那時候,克魯格洛夫甚至掌握了整個內務人民委員部的人事權和幹部任免權。</p>
但是後來,不知道是處於一種什麽原因,他與貝利亞同誌的關係疏遠了很多,不僅第一副手的職務被人取代了,就連人事部門領導的工作也被取消了,在過去幾年裏,他在內務人民委員部中的存在感並不高。而隨著聯合國的成立,他又被派到了美國,專門負責聯盟駐聯合國代表們的安全工作去了。</p>
此前不久,聯盟派駐在聯合國的代表團換了人,葛羅米柯同誌的團隊返回了莫斯科,而作為他們的安全工作負責人,克魯格洛夫也被調了回來,不過其返回莫斯科後負責什麽工作,維克托就缺乏了解了,沒想到的是,庫茲涅佐夫同誌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將這個人也拉攏了過去,他才剛剛將阿巴庫莫夫送上了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主席的位置,又想緊接著把內務人民委員部也拿下,不得不說,庫茲涅佐夫同誌的野心確實是有些大了。</p>
書房內,維克托手裏握著一支鋼筆,他將克魯格洛夫的名字寫在麵前的一張便箋上,手中鋼筆的筆尖,不停在這個名字上點來點去。</p>
先是阿巴庫莫夫,緊接著就是克魯格洛夫,貝利亞同誌手下的兩員大將先後跳槽,這可不是一個簡單的現象,它是一種征兆,預示著貝利亞同誌對內務人民委員部的掌控力,已經進入了絕對的衰退期,即便是沒有來自於庫茲涅佐夫的打擊,他的小集團恐怕也會出問題的。</p>
還是那句話,貝利亞同誌的情況與維克托的情況並不相同,貝利亞同誌的仕途前景並不明朗,他現在除了一個中央政治局成員的位子之外,在黨內缺乏存在感,同時,還承受著斯大林同誌的猜忌,地位不穩。因此,那些曾經追隨他的人,心中難免會有所顧慮,至於類似阿巴庫莫夫、克魯格洛夫這樣的,原本就不受他重用的人,就更有可能選擇在這個時候轉換立場了。</p>
而維克托的仕途目前則是處在絕對的上升期,他向莫斯科核心領導層的靠攏步驟太明顯了,相信任何一個關注著他的人都能明顯體會到——剛剛從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主席的職務上離開,前往卡累利阿地區主持工作,結果連半年時間都不到,就再次被調回莫斯科,掛上了一個中央書記處秘書處主任的職務,成為了斯大林同誌在中央書記處的副手,這樣的任職履曆,太能體現問題了。</p>
正因為如此,那些曾經被維克托安排到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各個崗位上的人,在作出政治選擇的時候,需要考慮的問題就會多的多,他們需要考慮,為了一時的利益,背叛一個處在快速上升期中的年輕幹部,而且是無線接近莫斯科領導核心的年輕幹部,這樣的選擇是不是值得,將來的某一天,他們會不會為此遭到對方的報複。</p>
說白了,就是在這種時候,背叛貝利亞的政治代價,明顯要比背叛維克托的政治代價更低。</p>
當然,最最重要的因素還有一個,那就是維克托曾經提拔起來的那些人,其地位還遠遠達不到阿巴庫莫夫、克魯格洛夫等人的水準,庫茲涅佐夫與貝利亞之間那種層次的爭鋒,還牽扯不到他們那個級別的人,因此,他們承受的壓力和受到的誘惑都沒有那麽大,自然轉換陣營的欲望也就沒有那麽強烈了。</p>
其實對於維克托來說,不管是阿巴庫莫夫就任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的主席,還是克魯格洛夫就任人民委員部的主席,都與他的關係不是很大,畢竟他還擔任著中央書記處秘書處的主任,是斯大林同誌的助手,在國家安全部門的問題上,庫茲涅佐夫同誌所要針對的也並不是他。</p>
另外,在最近一段時間裏,維克托與日丹諾夫同誌之間的互動多了很多,兩人在工作上的交集非常大,由於維克托願意對日丹諾夫同誌的工作給與充分的配合,因此,他這個斯大林同誌眼中的紅人,也不是庫茲涅佐夫同誌需要打擊的目標。</p>
但相對於克魯格洛夫就任內務人民委員部主席這件事,對內情報局展開對航空工業人民委員會的調查,顯然就值得維克托重點關注了。</p>
眾所周知的一點是,在偉大的衛國戰爭期間,聯盟的空軍對聯盟奪取戰爭勝利做出了卓絕的貢獻,不管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還是在白俄羅斯戰役期間,空軍的卓越表現,都為地麵戰場的勝利推進創造了必要的條件。</p>
而不能忘記的一點是,在衛國戰爭剛剛爆發的時候,聯盟的空軍可謂是一敗塗地,實話實說,當時在紅軍的係統內,空軍甚至沒有形成一個足夠獨立的軍種,不管是武器裝備還是作戰思想,都相當的落後,因此,戰爭甫一爆發,整個空軍係統幾乎都陷入了癱瘓。</p>
可以負責任的說,聯盟的空軍真正發揮作用,還是從一九四二年開始的,就是在那一年,亞曆山大·亞曆山德羅維奇·諾維科夫同誌開始擔任空軍的主要指揮工作,而馬林科夫同誌作為最高統帥部的成員,開始負責航空工業的指導工作,配合他完成任務,並直接擔任航空工業人民委員會主席的,則是阿列克謝·伊萬諾維奇·沙胡林同誌。</p>
就是從一九四二年開始,聯盟的空軍開始了翻身大作戰,不管是一線部隊的組建、戰術的轉變,還是後方的大規模生產。新式飛機的研發等等,各項工作都得到了迅速的推進,並在很大程度上超過了德軍的發展速度。就在四年的衛國戰爭時間內,聯盟僅僅是組建起來的空軍集團軍就有十八個,總飛行戰鬥架次數以百萬計,其規模之龐大令人感覺驚悚。</p>
空軍如此顯著的轉變,總不能說沒有諾維科夫同誌的功勞,也不能說沒有馬林科夫同誌和沙胡林同誌的功勞,這是很顯然的。</p>
不過,自從衛國戰爭結束之後,馬林科夫同誌就因為戰時對航空工業的指導工作而備受指責,他的錯誤是在航空工業生產的過程中,過度的奉行官僚主義,以不科學的強製性命令,取代科學而專業的方法,並因此給航空工業的生產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失。</p>
在戰後初期的那段時間裏,馬林科夫同誌可沒少為此而煩惱,不過,那時候斯大林同誌的表態比較含糊,因此,風波最終還是平穩的渡過了。</p>
而這一次呢,同樣的風波卷土重來,與之前那一次的狀況有所不同。之前那次的風波,發起者並不是國家安全部門,而是一些黨員幹部,他們對馬林科夫同誌的指責並沒有什麽實際的證據,完全是一種輿論上的衝擊,因此,在斯大林同誌沒有明確表態的情況下,這種詆毀其實是起不到太大作用的。</p>
但是這一次的情況顯然就不盡相同了,挑起風波的是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的對內情報局,這個曾經由維克托短時間領導過的部門,可不像那些普通的謠言製造者一樣,他們專注於國內情報的搜索,善於反諜、反破壞,因此,哪怕他們采取製造偽證的手段,也能將證據搞的似模似樣的,讓人真假難辨。</p>
最重要的是,他們這次沒有直接針對馬林科夫同誌,而是從航空工業人民委員會的基層展開調查,調查的理由也不是什麽官僚主義,而是說該部門內存在反蘇維埃、反聯盟的敵對活動。</p>
好吧,或許在維克托看來,對內情報局給航空工業人民委員會羅織了什麽樣的罪名,如何去展開調查,並不是多麽重要的一件事,他真正看重的,是對內情報局已經有了充當政治鬥爭工具的傾向,要知道,當初在國家愛安全人民委員部主持工作的時候,維克托是堅決反對將國家安全部門納入政治鬥爭領域的。</p>
就像此前所說的,在內務人民委員部中任職的大部分中高層幹部,都是學曆水平不怎麽樣的人,類似阿巴庫莫夫那樣的小學畢業生也有不少,而在這其中,類似克魯格洛夫這種曾經在紅色教授學院學習過的人,絕對是少數中的少數,或許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在內務人民委員部工作的時候,還是比較受貝利亞同誌重視的。</p>
</p>
實際上,與阿巴庫莫夫同誌類似,克魯格洛夫也算不上是貝利亞同誌的核心死黨,他是在一九三七年之後,才調到貝利亞同誌身邊工作的,最初,他是貝利亞同誌在內務人民委員部的第一副手,換句話說,他在當時其實就是內務人民委員部的第二把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貝利亞同誌對他的信任都是無以複加的,那時候,克魯格洛夫甚至掌握了整個內務人民委員部的人事權和幹部任免權。</p>
但是後來,不知道是處於一種什麽原因,他與貝利亞同誌的關係疏遠了很多,不僅第一副手的職務被人取代了,就連人事部門領導的工作也被取消了,在過去幾年裏,他在內務人民委員部中的存在感並不高。而隨著聯合國的成立,他又被派到了美國,專門負責聯盟駐聯合國代表們的安全工作去了。</p>
此前不久,聯盟派駐在聯合國的代表團換了人,葛羅米柯同誌的團隊返回了莫斯科,而作為他們的安全工作負責人,克魯格洛夫也被調了回來,不過其返回莫斯科後負責什麽工作,維克托就缺乏了解了,沒想到的是,庫茲涅佐夫同誌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將這個人也拉攏了過去,他才剛剛將阿巴庫莫夫送上了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主席的位置,又想緊接著把內務人民委員部也拿下,不得不說,庫茲涅佐夫同誌的野心確實是有些大了。</p>
書房內,維克托手裏握著一支鋼筆,他將克魯格洛夫的名字寫在麵前的一張便箋上,手中鋼筆的筆尖,不停在這個名字上點來點去。</p>
先是阿巴庫莫夫,緊接著就是克魯格洛夫,貝利亞同誌手下的兩員大將先後跳槽,這可不是一個簡單的現象,它是一種征兆,預示著貝利亞同誌對內務人民委員部的掌控力,已經進入了絕對的衰退期,即便是沒有來自於庫茲涅佐夫的打擊,他的小集團恐怕也會出問題的。</p>
還是那句話,貝利亞同誌的情況與維克托的情況並不相同,貝利亞同誌的仕途前景並不明朗,他現在除了一個中央政治局成員的位子之外,在黨內缺乏存在感,同時,還承受著斯大林同誌的猜忌,地位不穩。因此,那些曾經追隨他的人,心中難免會有所顧慮,至於類似阿巴庫莫夫、克魯格洛夫這樣的,原本就不受他重用的人,就更有可能選擇在這個時候轉換立場了。</p>
而維克托的仕途目前則是處在絕對的上升期,他向莫斯科核心領導層的靠攏步驟太明顯了,相信任何一個關注著他的人都能明顯體會到——剛剛從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主席的職務上離開,前往卡累利阿地區主持工作,結果連半年時間都不到,就再次被調回莫斯科,掛上了一個中央書記處秘書處主任的職務,成為了斯大林同誌在中央書記處的副手,這樣的任職履曆,太能體現問題了。</p>
正因為如此,那些曾經被維克托安排到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各個崗位上的人,在作出政治選擇的時候,需要考慮的問題就會多的多,他們需要考慮,為了一時的利益,背叛一個處在快速上升期中的年輕幹部,而且是無線接近莫斯科領導核心的年輕幹部,這樣的選擇是不是值得,將來的某一天,他們會不會為此遭到對方的報複。</p>
說白了,就是在這種時候,背叛貝利亞的政治代價,明顯要比背叛維克托的政治代價更低。</p>
當然,最最重要的因素還有一個,那就是維克托曾經提拔起來的那些人,其地位還遠遠達不到阿巴庫莫夫、克魯格洛夫等人的水準,庫茲涅佐夫與貝利亞之間那種層次的爭鋒,還牽扯不到他們那個級別的人,因此,他們承受的壓力和受到的誘惑都沒有那麽大,自然轉換陣營的欲望也就沒有那麽強烈了。</p>
其實對於維克托來說,不管是阿巴庫莫夫就任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的主席,還是克魯格洛夫就任人民委員部的主席,都與他的關係不是很大,畢竟他還擔任著中央書記處秘書處的主任,是斯大林同誌的助手,在國家安全部門的問題上,庫茲涅佐夫同誌所要針對的也並不是他。</p>
另外,在最近一段時間裏,維克托與日丹諾夫同誌之間的互動多了很多,兩人在工作上的交集非常大,由於維克托願意對日丹諾夫同誌的工作給與充分的配合,因此,他這個斯大林同誌眼中的紅人,也不是庫茲涅佐夫同誌需要打擊的目標。</p>
但相對於克魯格洛夫就任內務人民委員部主席這件事,對內情報局展開對航空工業人民委員會的調查,顯然就值得維克托重點關注了。</p>
眾所周知的一點是,在偉大的衛國戰爭期間,聯盟的空軍對聯盟奪取戰爭勝利做出了卓絕的貢獻,不管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還是在白俄羅斯戰役期間,空軍的卓越表現,都為地麵戰場的勝利推進創造了必要的條件。</p>
而不能忘記的一點是,在衛國戰爭剛剛爆發的時候,聯盟的空軍可謂是一敗塗地,實話實說,當時在紅軍的係統內,空軍甚至沒有形成一個足夠獨立的軍種,不管是武器裝備還是作戰思想,都相當的落後,因此,戰爭甫一爆發,整個空軍係統幾乎都陷入了癱瘓。</p>
可以負責任的說,聯盟的空軍真正發揮作用,還是從一九四二年開始的,就是在那一年,亞曆山大·亞曆山德羅維奇·諾維科夫同誌開始擔任空軍的主要指揮工作,而馬林科夫同誌作為最高統帥部的成員,開始負責航空工業的指導工作,配合他完成任務,並直接擔任航空工業人民委員會主席的,則是阿列克謝·伊萬諾維奇·沙胡林同誌。</p>
就是從一九四二年開始,聯盟的空軍開始了翻身大作戰,不管是一線部隊的組建、戰術的轉變,還是後方的大規模生產。新式飛機的研發等等,各項工作都得到了迅速的推進,並在很大程度上超過了德軍的發展速度。就在四年的衛國戰爭時間內,聯盟僅僅是組建起來的空軍集團軍就有十八個,總飛行戰鬥架次數以百萬計,其規模之龐大令人感覺驚悚。</p>
空軍如此顯著的轉變,總不能說沒有諾維科夫同誌的功勞,也不能說沒有馬林科夫同誌和沙胡林同誌的功勞,這是很顯然的。</p>
不過,自從衛國戰爭結束之後,馬林科夫同誌就因為戰時對航空工業的指導工作而備受指責,他的錯誤是在航空工業生產的過程中,過度的奉行官僚主義,以不科學的強製性命令,取代科學而專業的方法,並因此給航空工業的生產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失。</p>
在戰後初期的那段時間裏,馬林科夫同誌可沒少為此而煩惱,不過,那時候斯大林同誌的表態比較含糊,因此,風波最終還是平穩的渡過了。</p>
而這一次呢,同樣的風波卷土重來,與之前那一次的狀況有所不同。之前那次的風波,發起者並不是國家安全部門,而是一些黨員幹部,他們對馬林科夫同誌的指責並沒有什麽實際的證據,完全是一種輿論上的衝擊,因此,在斯大林同誌沒有明確表態的情況下,這種詆毀其實是起不到太大作用的。</p>
但是這一次的情況顯然就不盡相同了,挑起風波的是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的對內情報局,這個曾經由維克托短時間領導過的部門,可不像那些普通的謠言製造者一樣,他們專注於國內情報的搜索,善於反諜、反破壞,因此,哪怕他們采取製造偽證的手段,也能將證據搞的似模似樣的,讓人真假難辨。</p>
最重要的是,他們這次沒有直接針對馬林科夫同誌,而是從航空工業人民委員會的基層展開調查,調查的理由也不是什麽官僚主義,而是說該部門內存在反蘇維埃、反聯盟的敵對活動。</p>
好吧,或許在維克托看來,對內情報局給航空工業人民委員會羅織了什麽樣的罪名,如何去展開調查,並不是多麽重要的一件事,他真正看重的,是對內情報局已經有了充當政治鬥爭工具的傾向,要知道,當初在國家愛安全人民委員部主持工作的時候,維克托是堅決反對將國家安全部門納入政治鬥爭領域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