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沙特的關係,對聯盟來說無疑是外交方麵的一個重大議題,它所關乎到的不僅僅是莫斯科與利雅得之間的關係,還關乎到了聯盟與中東一係列國家之間的關係,莫斯科在對待利雅得問題上的任何表態,都表明了聯盟在中東一係列問題上的立場。</p>
簡單來說,莫斯科如果同意了費薩爾所提出來的三個條件,那麽聯盟在巴勒斯坦問題、對英關係、對美關係、與世界猶太人集團之間的關係,都將對等的發生一係列轉變,它會帶來一串的連鎖反應,因此,這個問題並不僅僅是莫斯科與費薩爾之間的關係那麽簡單的。</p>
考慮到問題的複雜性和嚴重性,外交部也好,政治局也罷,都不可能在倉促間作出決定,除了相關機構有針對性的討論之外,還需要經過專家們的推演,那些國策顧問們在這種時候,就需要派上用場了。</p>
最近兩天,莫斯科的天氣一直都不太好,在鄰近中午的時候,從早上開始就一直陰沉著的天,終於還是飄上了雪花,隻是這場雪下的不是很大,雪花細細碎碎的,像是被碾過的小米粒。</p>
經過了一上午的會議,斯大林同誌明顯感覺有些疲乏了,在莫洛托夫同誌短暫的談論了一番他的個人看法之後,一直在關注著斯大林同誌狀態的日丹諾夫同誌,不失時機的站起身,提出了暫時休會的建議。</p>
於是,後續的討論工作被安排到了下午,與會的同誌陸續離開辦公室。</p>
其實,日丹諾夫同誌提出休會的時機還是很合適的,不僅僅對已經疲憊的斯大林同誌來說非常合適,對與會的其他幾位同誌也非常合適。說到底,今天這一場會議召集的比較突然,畢竟情報是剛剛傳回莫斯科的,與會的大部分人,除了維克托和莫洛托夫同誌之外,別人基本都不了解情況。在這種情況下,要求與會的人當即就該問題做出表態的話,會顯得非常倉促。更有甚者,對外交部那些壓根就不負責中東事務的人來說,他們甚至都不知道費薩爾是什麽人。</p>
有了這一場休會,結果就比較理想了,那些不太了解情況,或者說對情況把握不全麵的人,可以利用休會的這段時間,回去好好做做功課,免得輪到自己發言的時候,什麽有意義的看法都提不出來。</p>
等著與會的同誌們相繼離開辦公室,維克托才將投影儀收拾好,又走到窗戶旁邊,將原本拉著的窗簾逐一打開。</p>
等到做完這一切,他朝著始終坐在辦公桌後的斯大林同誌看了一眼,見對方正靠在椅子上閉目養神,便悄無聲息的轉過身,朝著辦公室門口的方向走去。</p>
“等一下,維克托,”就在他即將走到門口的時候,原本一直閉著眼睛的斯大林同誌,突然開口說道。</p>
維克托下意識的停住腳步,他轉過身,朝著斯大林同誌所在的方向看了一眼,卻將他已經從椅子上站起了身,正站在那兒擺弄他的煙鬥。</p>
“我收到了一封舒裏克的來信,”從辦公桌後轉過來,斯大林同誌一隻手將煙鬥送到嘴邊,另一隻手拿起桌上的一封信,朝著維克托晃了晃,說道,“他對烏克蘭的工作提出了一些......嗯,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看法。”</p>
維克托往前走了幾步,他都不知道斯大林同誌說的這個“舒裏克”是誰。很明顯,舒裏克並不是一個名字,而應該是一個昵稱,這個被斯大林同誌稱為“舒裏克”的家夥,應該是叫亞曆山大,但是在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同誌中,叫亞曆山大的人太多了,可在維克托記憶中,不管是哪一個“亞曆山大”,斯大林同誌似乎都沒有用昵稱稱呼過。</p>
</p>
“看看吧,”斯大林同誌朝他點點頭,又將手中那封信丟回到了桌子上。</p>
維克托倒是沒有多想,他快走幾步過去,將那封信從桌子上拿過來,打開信封,將信箋從裏麵掏出來。</p>
信箋的紙質非常不好,印刷的質量也差勁的很,那些紅色條紋甚至都印花了,而且紙張在切割的時候非常潦草,邊緣有很多的毛刺。</p>
這麽簡陋的信箋在維克托所看過的往來公文裏,還是第一次出現,最重要的是,信箋上沒有標注它來自於什麽單位。</p>
維克托沒有關注這些糟糕的信箋從何而來,他直接將信箋展開,看了一眼正文。</p>
“親愛的索林,”這是信最開口的一句話。</p>
看到這裏,維克托抬頭瞅了一眼斯大林同誌。他知道,斯大林同誌有一個革命時期的筆名,貌似就是“索林”,不過,維克托還真沒見過有什麽人用這個名字稱呼他,一般情況下,與他關係比較密切的,即便是用曾經的那些名字來稱呼他,也大多會用“科巴”之類的。</p>
斯大林同誌就站在辦公桌邊上,他正拿著一根點燃的火柴,試圖將他的煙鬥點上。</p>
維克托收回目光,繼續看心中的內容。</p>
與斯大林同誌所說的內容不太吻合,這封一共用了八頁信箋的來信,前麵將近六頁的內容,都是在向斯大林同誌道歉,實話說,這更像是一份悔過書,而且是言辭卑微到極點的悔過書。當然,除了悔過之外,另一部分主要內容就是吹捧,近乎諂媚的吹捧,寫信的人評述了衛國戰爭的偉大功績,然後便將這場戰爭的勝利,一股腦的歸結到了斯大林同誌的頭上,那意思,就像是整場戰爭從決策到指揮,從後勤到動員,所有的事情都是斯大林同誌幹的,根本沒別人什麽事。</p>
直到最後兩頁,才總算是提到了烏克蘭的事情。寫信的人沒有批評烏克蘭所發生的一切,他隻是談到了烏克蘭農業恢複的工作中,顯然是出現了問題,他認為烏克蘭的官員們沒有很好的,很到位的領會斯大林同誌的意圖和精神,所以,在做工作的時候沒有找準方向。</p>
最後,寫信的人做了個總結,他認為自己已經完全理清了他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問題,並且認為自己應該可以做一些具體的工作了,當然,前提是斯大林同誌和布爾什維克黨還需要他,還願意給他一個機會。</p>
信的最後,寫信人的署名是“您的舒裏克,於蘇蘇曼。”</p>
看完了這封信,維克托更加的疑惑了,他看的出來,這封信應該是從一個叫蘇蘇曼的地方郵寄過來的,可問題是,他都沒聽說過蘇蘇曼這個地方在哪兒。</p>
將信拿在手裏,維克托幾乎是下意識的將那個信封翻了個個,看了看背麵。</p>
信封的背麵果然有線索,那是一個半邊黑色、半邊紅色的印章,印章內有內務人民委員部的印章,還有一個馬加丹的地名。在看到這個印章的那一瞬間,維克托就猜到這封信是誰寫的了。</p>
作為一名曾經在內務人民委員部中工作過的人,維克托知道這個印章是怎麽回事,這是內務人民委員部監獄管理局專用的印章,它是從馬加丹州遞送過來的。而在維克托的印象中,有一個與斯大林同誌關係密切,且犯過錯誤的人在那裏服刑,這個人就是曾經的聯盟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央委員、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亞曆山大·伊萬諾維奇·米利恰科夫同誌,一個二十七歲就進入中央執行委員會的狠人。</p>
當然,維克托之所以能夠迅速想起這個人來,是因為就在去年,他還在卡累利阿擔任第一書記的時候,安德烈耶夫同誌就曾經試圖撮合他與米利恰科夫的女兒,隻不過因為維克托本人興趣不大,再加上當時發生了一些突發事件,所以這個事就錯過去了。</p>
在那個時候,維克托就聽馬林科夫同誌介紹過米利恰科夫的情況,貌似此人被貶出莫斯科,就是因為在農業集體化和反對富農的運動中,做出了某些不太合適的表態,最終被貶到了貝加爾地區,而到了三八年的時候,又被直接判刑,丟進了監獄,送到馬加丹服刑去了。</p>
當時維克托專門查過這個人的資料,貌似他的刑期挺長的,整整十五年,要到五三年才能刑滿出獄呢。</p>
“怎麽樣,你有什麽看法?”見維克托看完了信,斯大林同誌叼著煙鬥,問道。</p>
或許是與斯大林同誌相處久了的緣故,維克托在揣摩這位領袖心思的能力上,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他從之前斯大林同誌對米利恰科夫的稱呼上,就看出對方的心思了。</p>
很明顯,不管當初米利恰科夫是怎麽離開的莫斯科,在他被投進監獄這件事上,斯大林同誌又扮演一個什麽角色,但現在可以肯定的是,在私人感情上,斯大林同誌顯然已經原諒對方了,換句話說,對方這封信寄過來,到了斯大林同誌的手裏,就意味著斯大林同誌願意給對方一個機會,讓這個倒黴的家夥離開監獄,甚至是回到莫斯科來了。</p>
簡單來說,莫斯科如果同意了費薩爾所提出來的三個條件,那麽聯盟在巴勒斯坦問題、對英關係、對美關係、與世界猶太人集團之間的關係,都將對等的發生一係列轉變,它會帶來一串的連鎖反應,因此,這個問題並不僅僅是莫斯科與費薩爾之間的關係那麽簡單的。</p>
考慮到問題的複雜性和嚴重性,外交部也好,政治局也罷,都不可能在倉促間作出決定,除了相關機構有針對性的討論之外,還需要經過專家們的推演,那些國策顧問們在這種時候,就需要派上用場了。</p>
最近兩天,莫斯科的天氣一直都不太好,在鄰近中午的時候,從早上開始就一直陰沉著的天,終於還是飄上了雪花,隻是這場雪下的不是很大,雪花細細碎碎的,像是被碾過的小米粒。</p>
經過了一上午的會議,斯大林同誌明顯感覺有些疲乏了,在莫洛托夫同誌短暫的談論了一番他的個人看法之後,一直在關注著斯大林同誌狀態的日丹諾夫同誌,不失時機的站起身,提出了暫時休會的建議。</p>
於是,後續的討論工作被安排到了下午,與會的同誌陸續離開辦公室。</p>
其實,日丹諾夫同誌提出休會的時機還是很合適的,不僅僅對已經疲憊的斯大林同誌來說非常合適,對與會的其他幾位同誌也非常合適。說到底,今天這一場會議召集的比較突然,畢竟情報是剛剛傳回莫斯科的,與會的大部分人,除了維克托和莫洛托夫同誌之外,別人基本都不了解情況。在這種情況下,要求與會的人當即就該問題做出表態的話,會顯得非常倉促。更有甚者,對外交部那些壓根就不負責中東事務的人來說,他們甚至都不知道費薩爾是什麽人。</p>
有了這一場休會,結果就比較理想了,那些不太了解情況,或者說對情況把握不全麵的人,可以利用休會的這段時間,回去好好做做功課,免得輪到自己發言的時候,什麽有意義的看法都提不出來。</p>
等著與會的同誌們相繼離開辦公室,維克托才將投影儀收拾好,又走到窗戶旁邊,將原本拉著的窗簾逐一打開。</p>
等到做完這一切,他朝著始終坐在辦公桌後的斯大林同誌看了一眼,見對方正靠在椅子上閉目養神,便悄無聲息的轉過身,朝著辦公室門口的方向走去。</p>
“等一下,維克托,”就在他即將走到門口的時候,原本一直閉著眼睛的斯大林同誌,突然開口說道。</p>
維克托下意識的停住腳步,他轉過身,朝著斯大林同誌所在的方向看了一眼,卻將他已經從椅子上站起了身,正站在那兒擺弄他的煙鬥。</p>
“我收到了一封舒裏克的來信,”從辦公桌後轉過來,斯大林同誌一隻手將煙鬥送到嘴邊,另一隻手拿起桌上的一封信,朝著維克托晃了晃,說道,“他對烏克蘭的工作提出了一些......嗯,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看法。”</p>
維克托往前走了幾步,他都不知道斯大林同誌說的這個“舒裏克”是誰。很明顯,舒裏克並不是一個名字,而應該是一個昵稱,這個被斯大林同誌稱為“舒裏克”的家夥,應該是叫亞曆山大,但是在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同誌中,叫亞曆山大的人太多了,可在維克托記憶中,不管是哪一個“亞曆山大”,斯大林同誌似乎都沒有用昵稱稱呼過。</p>
</p>
“看看吧,”斯大林同誌朝他點點頭,又將手中那封信丟回到了桌子上。</p>
維克托倒是沒有多想,他快走幾步過去,將那封信從桌子上拿過來,打開信封,將信箋從裏麵掏出來。</p>
信箋的紙質非常不好,印刷的質量也差勁的很,那些紅色條紋甚至都印花了,而且紙張在切割的時候非常潦草,邊緣有很多的毛刺。</p>
這麽簡陋的信箋在維克托所看過的往來公文裏,還是第一次出現,最重要的是,信箋上沒有標注它來自於什麽單位。</p>
維克托沒有關注這些糟糕的信箋從何而來,他直接將信箋展開,看了一眼正文。</p>
“親愛的索林,”這是信最開口的一句話。</p>
看到這裏,維克托抬頭瞅了一眼斯大林同誌。他知道,斯大林同誌有一個革命時期的筆名,貌似就是“索林”,不過,維克托還真沒見過有什麽人用這個名字稱呼他,一般情況下,與他關係比較密切的,即便是用曾經的那些名字來稱呼他,也大多會用“科巴”之類的。</p>
斯大林同誌就站在辦公桌邊上,他正拿著一根點燃的火柴,試圖將他的煙鬥點上。</p>
維克托收回目光,繼續看心中的內容。</p>
與斯大林同誌所說的內容不太吻合,這封一共用了八頁信箋的來信,前麵將近六頁的內容,都是在向斯大林同誌道歉,實話說,這更像是一份悔過書,而且是言辭卑微到極點的悔過書。當然,除了悔過之外,另一部分主要內容就是吹捧,近乎諂媚的吹捧,寫信的人評述了衛國戰爭的偉大功績,然後便將這場戰爭的勝利,一股腦的歸結到了斯大林同誌的頭上,那意思,就像是整場戰爭從決策到指揮,從後勤到動員,所有的事情都是斯大林同誌幹的,根本沒別人什麽事。</p>
直到最後兩頁,才總算是提到了烏克蘭的事情。寫信的人沒有批評烏克蘭所發生的一切,他隻是談到了烏克蘭農業恢複的工作中,顯然是出現了問題,他認為烏克蘭的官員們沒有很好的,很到位的領會斯大林同誌的意圖和精神,所以,在做工作的時候沒有找準方向。</p>
最後,寫信的人做了個總結,他認為自己已經完全理清了他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問題,並且認為自己應該可以做一些具體的工作了,當然,前提是斯大林同誌和布爾什維克黨還需要他,還願意給他一個機會。</p>
信的最後,寫信人的署名是“您的舒裏克,於蘇蘇曼。”</p>
看完了這封信,維克托更加的疑惑了,他看的出來,這封信應該是從一個叫蘇蘇曼的地方郵寄過來的,可問題是,他都沒聽說過蘇蘇曼這個地方在哪兒。</p>
將信拿在手裏,維克托幾乎是下意識的將那個信封翻了個個,看了看背麵。</p>
信封的背麵果然有線索,那是一個半邊黑色、半邊紅色的印章,印章內有內務人民委員部的印章,還有一個馬加丹的地名。在看到這個印章的那一瞬間,維克托就猜到這封信是誰寫的了。</p>
作為一名曾經在內務人民委員部中工作過的人,維克托知道這個印章是怎麽回事,這是內務人民委員部監獄管理局專用的印章,它是從馬加丹州遞送過來的。而在維克托的印象中,有一個與斯大林同誌關係密切,且犯過錯誤的人在那裏服刑,這個人就是曾經的聯盟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央委員、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亞曆山大·伊萬諾維奇·米利恰科夫同誌,一個二十七歲就進入中央執行委員會的狠人。</p>
當然,維克托之所以能夠迅速想起這個人來,是因為就在去年,他還在卡累利阿擔任第一書記的時候,安德烈耶夫同誌就曾經試圖撮合他與米利恰科夫的女兒,隻不過因為維克托本人興趣不大,再加上當時發生了一些突發事件,所以這個事就錯過去了。</p>
在那個時候,維克托就聽馬林科夫同誌介紹過米利恰科夫的情況,貌似此人被貶出莫斯科,就是因為在農業集體化和反對富農的運動中,做出了某些不太合適的表態,最終被貶到了貝加爾地區,而到了三八年的時候,又被直接判刑,丟進了監獄,送到馬加丹服刑去了。</p>
當時維克托專門查過這個人的資料,貌似他的刑期挺長的,整整十五年,要到五三年才能刑滿出獄呢。</p>
“怎麽樣,你有什麽看法?”見維克托看完了信,斯大林同誌叼著煙鬥,問道。</p>
或許是與斯大林同誌相處久了的緣故,維克托在揣摩這位領袖心思的能力上,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他從之前斯大林同誌對米利恰科夫的稱呼上,就看出對方的心思了。</p>
很明顯,不管當初米利恰科夫是怎麽離開的莫斯科,在他被投進監獄這件事上,斯大林同誌又扮演一個什麽角色,但現在可以肯定的是,在私人感情上,斯大林同誌顯然已經原諒對方了,換句話說,對方這封信寄過來,到了斯大林同誌的手裏,就意味著斯大林同誌願意給對方一個機會,讓這個倒黴的家夥離開監獄,甚至是回到莫斯科來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