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扇掛滿雨水的玻璃窗,將暴雨隔絕在了室外。</p>
房間內,維克托右手的食指與中指之間,夾著一支燃燒了一半的香煙,而在他的左手裏,則拿著一份影印版的《時代周刊》雜誌——這是美國剛剛出版的當期《時代周刊》,其封麵便是日丹諾夫同誌的半身像,至於美國人給與他的評價,則是貌似公正的兩個方麵:反法西斯的英雄、暴君。</p>
相比起《真理報》頭版頭條對日丹諾夫同誌的評價,《時代周刊》雜誌上對他的生平介紹似乎還要更加詳細一些,在雜誌的插頁上,甚至還配套刊印了大量日丹諾夫少年與青年時期的照片,讓人看了之後,會油然升起一種可信感。</p>
美國人當然不可能真的給日丹諾夫同誌一個正麵、公正的評價,如今,蘇美之間的輿論戰已經全麵展開了,雙方都在不遺餘力的朝著對方身上潑髒水,與此同時,也在不遺餘力的破壞著雅爾塔、波茨坦會議所確立的國際精神,從某種程度上說,雅爾塔精神其實從蘇美對抗那一天開始,就已經走上消亡之路了。</p>
在安排日丹諾夫同誌後事的問題上,斯大林同誌要求按照最高的國葬規格來辦理,政治局作出決議,要求聯盟各個城市自發性的組織悼念活動,同時,確認將日丹諾夫同誌的出生地馬裏烏波爾,更名為日丹諾夫市,以此來紀念日丹諾夫同誌,褒獎他對聯盟所做出的傑出貢獻。</p>
日丹諾夫同誌的葬禮,將確定在九月三日正式舉行,剛剛就任莫斯科州委兼市委第一書記的赫魯曉夫,已經接到了發自政治局的命令,他必須在葬禮當天,動員莫斯科市民走上街頭,參與對日丹諾夫同誌的集體悼念活動。除此之外,莫斯科市的各個黨政機關、企業、公民團體,都將準備花圈等悼念物品,以便在葬禮當天敬獻到日丹諾夫同誌的墓前。</p>
不出意外的是,日丹諾夫同誌的墓地被選在了克裏姆林宮的宮牆下,與謝爾巴科夫同誌的墓安放在一起,這對於聯盟的任何一名幹部來說,都是一種永久的榮耀。說真心話,維克托也希望自己將來死去的那一天,遺體能夠被安放到克裏姆林宮的宮牆下麵,從某種程度上說,那也是一種不朽了。</p>
至於說日丹諾夫同誌的治喪委員會,名單也是由斯大林同誌親自確認的,他自己擔任了治喪委員會主席的職務,不僅如此,斯大林同誌還堅持要親自為日丹諾夫同誌抬棺,與此同時,抬棺者的名單,也是由他親自挑選確定的。</p>
按照斯大林同誌確定的名單,到了葬禮當天,抬棺的成員中,他當然是排在第一位的,也就是右側最前的位置。而排在第二位,也就是左側第一位的,則是莫洛托夫同誌。這個安排,就意味著在現有的政治局委員中,莫洛托夫同誌依舊是深受斯大林同誌信任的,在日丹諾夫同誌去世之後,莫洛托夫同誌也將成為政治局委員中,排名處在第二位的那一個人。</p>
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莫洛托夫同誌在聯盟的權力核心中,都是占據一定特殊位置的,尤其是在衛國戰爭期間,他甚至一度被看作是聯盟內部的第二號人物,其地位甚至在伏羅希洛夫之上。</p>
眾所周知,在如今的聯盟核心領導層內,斯大林同誌與其餘的幾個人都存在著很密切的私交,如果按照關係親密程度給他們排個順序的話,日丹諾夫和伏羅希洛夫兩位同誌,絕對是排在前麵的,而排在第三位的,也不是莫洛托夫同誌,而是已經去世了的加裏寧同誌。至於莫洛托夫同誌,隻能算是與卡岡諾維奇同誌並列,排在第四的位置上。</p>
但是時移世易,加裏寧同誌已經在兩年前去世了,而伏羅希洛夫和卡岡諾維奇兩位同誌,又因為個人能力的原因,逐漸被排擠出了斯大林同誌所建立起來的小圈子,他們的地位和影響力,正在被迅速的邊緣化。現在呢,日丹諾夫同誌又緊跟著不幸去世了,於是,原來排位並不怎麽真正靠前的莫洛托夫同誌,便一下子被凸顯出來,成為了政治局內的第二號人物。</p>
有意思的一點是,抬棺者中排在第三位的,也就是緊跟在斯大林同誌身後,出於右側第二位的人,竟然不是急匆匆趕回莫斯科卡岡諾維奇,也不是最近兩年地位蒸蒸日上的馬林科夫,更不是因為年輕、實幹而備受斯大林同誌器重的沃茲涅先斯基,而是身材魁梧但卻為人低調的米高揚同誌。</p>
</p>
其實若是仔細算起來,米高揚同誌與斯大林同誌之間的關係也是相當密切的,前者在二十年代初,列寧同誌剛剛病逝後的那段時間裏,便堅定不移的站在了斯大林同誌那一邊,在那一時期,麵對來自季諾維耶夫、加米涅夫等“左翼反對派”的圍攻,真正敢於站到斯大林同誌一方,並表明態度支持他的中央委員裏,基本上就隻有兩個人,其中一個就是米高揚,而另外一個則是早已自殺身亡的奧爾忠尼啟澤同誌。</p>
在過去若幹年的時間裏,米高揚之所以不顯山不露水的,並不是因為他得不到斯大林同誌的信任,而是因為他為人就是低調,除了自己所負責的那份工作之外,他很少就任何問題公開表明態度,這也使得他在聯盟核心領導層內存在感不強。</p>
現在,麵對日丹諾夫同誌離世的背景局勢,斯大林同誌看樣子是打算將米高揚同誌,提到更高、更重要的位置上去了——隨著日丹諾夫同誌的病逝,政治局的諸多委員中,能夠堅定支持斯大林同誌的人又少了一個。</p>
在當前的政治局委員中,像是馬林科夫、貝利亞、赫魯曉夫、沃茲涅先斯基、柯西金、布爾加寧他們這些人,都是得到不斯大林同誌絕對信任的,在這種局勢下,斯大林同誌要想保證自己在任何時候,都能有效的控製住局勢,不至於使得政治局場麵失控,他就必須做出足夠多的準備工作。</p>
此前,什維爾尼克在靠邊站了二十多年之後,卻突然得到了進入政治局的機會,可不僅僅是因為他和日丹諾夫同誌長得有點像那麽簡單的,而是因為他也是斯大林同誌的鐵杆支持者,他進入政治局,是為了保持政治局內局勢平衡的,而對米高揚同誌的提拔,很可能也是出於這樣一種考量。</p>
所以,排在米高揚同誌之後,在抬棺者隊伍中居於第四位的,便是小圓臉的什維爾尼克同誌了。</p>
最近幾年裏,斯大林同誌一直在各種場合下提倡幹部年輕化,可是在此次日丹諾夫同誌的葬禮上,被安排出來的位置上,排在前麵的全都是老人。這並不是斯大林同誌搞兩麵派,說一套做一套,而是他本人也非常無奈,他畢竟還是要保障自己權力地位穩固的。</p>
這一次,維克托沒有混入抬棺者的隊伍裏,與謝爾巴科夫同誌葬禮時的情況不同,此次葬禮的規格要高了太多,抬棺者的名單中,清一色都是政治局委員,他這麽個還沒有正式進入組織局的人,還沒有資格加入抬棺的隊列。</p>
窗外的雨還在下個不停,隻是不知道是不是錯覺,隱約中聽著,那雨勢似乎是小了一些。</p>
將手中的香煙掐滅在煙灰缸裏,維克托從椅子上站起身,他一邊右手握拳,捶打著酸澀的腰部,一邊不緊不慢的走到窗戶邊上,隔著被雨水打花的玻璃窗,朝外麵看過去。</p>
白色小樓前停滿了車,那個不大的停車場內,早就車滿為患了,有些同誌就隻能把車停在甬路上。</p>
日丹諾夫同誌去世的這兩天裏,整個克裏姆林宮都顯得異常忙碌,不,應該說是整個莫斯科都顯得異常忙碌。這不僅僅是因為有盛大的葬禮需要安排,還因為來自全世界各個國家的代表,正在向莫斯科匯聚,這其中,也包括了美英法等西方國家的代表。</p>
當然,在過去的這兩天裏,維克托也非常的忙碌,就像之前所預想的那樣,他這兩天根本就沒有時間回家,作為治喪委員會的成員之一,他不僅要參與葬禮的安排工作,還要與來自東歐各國的政府代表、兄弟黨代表們會麵——在日丹諾夫同誌去世之後,他已經全麵接管了中央國際部以及“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的工作。</p>
等到葬禮結束之後,維克托還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對“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的各項事務進行調整。</p>
當初在日丹諾夫同誌還活著的時候,盡管組建“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的構想是由維克托提出來的,但整個機構的建設,卻都是按照日丹諾夫同誌的想法來組構的,其中很多部分的工作,都不符合維克托的設想。現在,他終於當家做主了,自然要將他認為不合理的那一部分修改過來。</p>
房間內,維克托右手的食指與中指之間,夾著一支燃燒了一半的香煙,而在他的左手裏,則拿著一份影印版的《時代周刊》雜誌——這是美國剛剛出版的當期《時代周刊》,其封麵便是日丹諾夫同誌的半身像,至於美國人給與他的評價,則是貌似公正的兩個方麵:反法西斯的英雄、暴君。</p>
相比起《真理報》頭版頭條對日丹諾夫同誌的評價,《時代周刊》雜誌上對他的生平介紹似乎還要更加詳細一些,在雜誌的插頁上,甚至還配套刊印了大量日丹諾夫少年與青年時期的照片,讓人看了之後,會油然升起一種可信感。</p>
美國人當然不可能真的給日丹諾夫同誌一個正麵、公正的評價,如今,蘇美之間的輿論戰已經全麵展開了,雙方都在不遺餘力的朝著對方身上潑髒水,與此同時,也在不遺餘力的破壞著雅爾塔、波茨坦會議所確立的國際精神,從某種程度上說,雅爾塔精神其實從蘇美對抗那一天開始,就已經走上消亡之路了。</p>
在安排日丹諾夫同誌後事的問題上,斯大林同誌要求按照最高的國葬規格來辦理,政治局作出決議,要求聯盟各個城市自發性的組織悼念活動,同時,確認將日丹諾夫同誌的出生地馬裏烏波爾,更名為日丹諾夫市,以此來紀念日丹諾夫同誌,褒獎他對聯盟所做出的傑出貢獻。</p>
日丹諾夫同誌的葬禮,將確定在九月三日正式舉行,剛剛就任莫斯科州委兼市委第一書記的赫魯曉夫,已經接到了發自政治局的命令,他必須在葬禮當天,動員莫斯科市民走上街頭,參與對日丹諾夫同誌的集體悼念活動。除此之外,莫斯科市的各個黨政機關、企業、公民團體,都將準備花圈等悼念物品,以便在葬禮當天敬獻到日丹諾夫同誌的墓前。</p>
不出意外的是,日丹諾夫同誌的墓地被選在了克裏姆林宮的宮牆下,與謝爾巴科夫同誌的墓安放在一起,這對於聯盟的任何一名幹部來說,都是一種永久的榮耀。說真心話,維克托也希望自己將來死去的那一天,遺體能夠被安放到克裏姆林宮的宮牆下麵,從某種程度上說,那也是一種不朽了。</p>
至於說日丹諾夫同誌的治喪委員會,名單也是由斯大林同誌親自確認的,他自己擔任了治喪委員會主席的職務,不僅如此,斯大林同誌還堅持要親自為日丹諾夫同誌抬棺,與此同時,抬棺者的名單,也是由他親自挑選確定的。</p>
按照斯大林同誌確定的名單,到了葬禮當天,抬棺的成員中,他當然是排在第一位的,也就是右側最前的位置。而排在第二位,也就是左側第一位的,則是莫洛托夫同誌。這個安排,就意味著在現有的政治局委員中,莫洛托夫同誌依舊是深受斯大林同誌信任的,在日丹諾夫同誌去世之後,莫洛托夫同誌也將成為政治局委員中,排名處在第二位的那一個人。</p>
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莫洛托夫同誌在聯盟的權力核心中,都是占據一定特殊位置的,尤其是在衛國戰爭期間,他甚至一度被看作是聯盟內部的第二號人物,其地位甚至在伏羅希洛夫之上。</p>
眾所周知,在如今的聯盟核心領導層內,斯大林同誌與其餘的幾個人都存在著很密切的私交,如果按照關係親密程度給他們排個順序的話,日丹諾夫和伏羅希洛夫兩位同誌,絕對是排在前麵的,而排在第三位的,也不是莫洛托夫同誌,而是已經去世了的加裏寧同誌。至於莫洛托夫同誌,隻能算是與卡岡諾維奇同誌並列,排在第四的位置上。</p>
但是時移世易,加裏寧同誌已經在兩年前去世了,而伏羅希洛夫和卡岡諾維奇兩位同誌,又因為個人能力的原因,逐漸被排擠出了斯大林同誌所建立起來的小圈子,他們的地位和影響力,正在被迅速的邊緣化。現在呢,日丹諾夫同誌又緊跟著不幸去世了,於是,原來排位並不怎麽真正靠前的莫洛托夫同誌,便一下子被凸顯出來,成為了政治局內的第二號人物。</p>
有意思的一點是,抬棺者中排在第三位的,也就是緊跟在斯大林同誌身後,出於右側第二位的人,竟然不是急匆匆趕回莫斯科卡岡諾維奇,也不是最近兩年地位蒸蒸日上的馬林科夫,更不是因為年輕、實幹而備受斯大林同誌器重的沃茲涅先斯基,而是身材魁梧但卻為人低調的米高揚同誌。</p>
</p>
其實若是仔細算起來,米高揚同誌與斯大林同誌之間的關係也是相當密切的,前者在二十年代初,列寧同誌剛剛病逝後的那段時間裏,便堅定不移的站在了斯大林同誌那一邊,在那一時期,麵對來自季諾維耶夫、加米涅夫等“左翼反對派”的圍攻,真正敢於站到斯大林同誌一方,並表明態度支持他的中央委員裏,基本上就隻有兩個人,其中一個就是米高揚,而另外一個則是早已自殺身亡的奧爾忠尼啟澤同誌。</p>
在過去若幹年的時間裏,米高揚之所以不顯山不露水的,並不是因為他得不到斯大林同誌的信任,而是因為他為人就是低調,除了自己所負責的那份工作之外,他很少就任何問題公開表明態度,這也使得他在聯盟核心領導層內存在感不強。</p>
現在,麵對日丹諾夫同誌離世的背景局勢,斯大林同誌看樣子是打算將米高揚同誌,提到更高、更重要的位置上去了——隨著日丹諾夫同誌的病逝,政治局的諸多委員中,能夠堅定支持斯大林同誌的人又少了一個。</p>
在當前的政治局委員中,像是馬林科夫、貝利亞、赫魯曉夫、沃茲涅先斯基、柯西金、布爾加寧他們這些人,都是得到不斯大林同誌絕對信任的,在這種局勢下,斯大林同誌要想保證自己在任何時候,都能有效的控製住局勢,不至於使得政治局場麵失控,他就必須做出足夠多的準備工作。</p>
此前,什維爾尼克在靠邊站了二十多年之後,卻突然得到了進入政治局的機會,可不僅僅是因為他和日丹諾夫同誌長得有點像那麽簡單的,而是因為他也是斯大林同誌的鐵杆支持者,他進入政治局,是為了保持政治局內局勢平衡的,而對米高揚同誌的提拔,很可能也是出於這樣一種考量。</p>
所以,排在米高揚同誌之後,在抬棺者隊伍中居於第四位的,便是小圓臉的什維爾尼克同誌了。</p>
最近幾年裏,斯大林同誌一直在各種場合下提倡幹部年輕化,可是在此次日丹諾夫同誌的葬禮上,被安排出來的位置上,排在前麵的全都是老人。這並不是斯大林同誌搞兩麵派,說一套做一套,而是他本人也非常無奈,他畢竟還是要保障自己權力地位穩固的。</p>
這一次,維克托沒有混入抬棺者的隊伍裏,與謝爾巴科夫同誌葬禮時的情況不同,此次葬禮的規格要高了太多,抬棺者的名單中,清一色都是政治局委員,他這麽個還沒有正式進入組織局的人,還沒有資格加入抬棺的隊列。</p>
窗外的雨還在下個不停,隻是不知道是不是錯覺,隱約中聽著,那雨勢似乎是小了一些。</p>
將手中的香煙掐滅在煙灰缸裏,維克托從椅子上站起身,他一邊右手握拳,捶打著酸澀的腰部,一邊不緊不慢的走到窗戶邊上,隔著被雨水打花的玻璃窗,朝外麵看過去。</p>
白色小樓前停滿了車,那個不大的停車場內,早就車滿為患了,有些同誌就隻能把車停在甬路上。</p>
日丹諾夫同誌去世的這兩天裏,整個克裏姆林宮都顯得異常忙碌,不,應該說是整個莫斯科都顯得異常忙碌。這不僅僅是因為有盛大的葬禮需要安排,還因為來自全世界各個國家的代表,正在向莫斯科匯聚,這其中,也包括了美英法等西方國家的代表。</p>
當然,在過去的這兩天裏,維克托也非常的忙碌,就像之前所預想的那樣,他這兩天根本就沒有時間回家,作為治喪委員會的成員之一,他不僅要參與葬禮的安排工作,還要與來自東歐各國的政府代表、兄弟黨代表們會麵——在日丹諾夫同誌去世之後,他已經全麵接管了中央國際部以及“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的工作。</p>
等到葬禮結束之後,維克托還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對“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的各項事務進行調整。</p>
當初在日丹諾夫同誌還活著的時候,盡管組建“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的構想是由維克托提出來的,但整個機構的建設,卻都是按照日丹諾夫同誌的想法來組構的,其中很多部分的工作,都不符合維克托的設想。現在,他終於當家做主了,自然要將他認為不合理的那一部分修改過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