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同誌顯然沒有打算從維克托那裏得到一個肯定的答複,盡管他不具體負責情報工作,可因為維克托時不時向他匯報工作,並在匯報的過程中,摻雜一些有關情報工作的要點,所以,就斯大林同誌本人而言,他對情報工作方麵的一些常識,也是有充足了解的,至少他知道情報的搜集其實是具備偶然性的。情報工作者們每次行動是不是能夠有所收獲,有什麽樣的收獲,並不是通過簡單的行政命令就能決定的。</p>


    站在菩提樹下,斯大林同誌又沉默了一會兒,這才說道:“此前,謝爾蓋·馬特維耶維奇曾經數次提出建議,要求聯盟在有關遠程戰略轟炸機的研發方麵,投入更多的資源,他認為未來主要的戰爭形式,仍舊應該是以陸海空三方麵的聯合作戰為基礎的,至於核武器的使用,隻是最後的一種手段,也可以說是輔助手段。在這方麵,支持他的人雖然不是很多,但也是有一部分的,而從目前的形式來看,他的提議似乎也不能算是完全錯誤的。”</p>


    維克托沉默不語。</p>


    謝爾蓋·馬特維耶維奇就是指的什捷緬科,現任的蘇軍總參謀部的總參謀長。之前就提到過,在聯盟的軍事思想爭論中,什捷緬科並不支持火箭與核武並重的發展方向,他的立場依舊是將重點放在航空工業的發展上,並大力支持遠程戰略轟炸機的研發,就像斯大林同誌所說的,為了讓聯盟更多的關注空軍的發展,他曾經數次向上麵打報告,就是在重審這個立場。</p>


    不過,過去支持他這一立場的人,真的不是很多,這裏麵的因素多種多樣,但最關鍵的一點,依舊還是技術方麵的。人們之所以支持火箭技術與核武技術並重,是因為科羅廖夫所領導的研發小組,研製出了射程高達三千公裏以上的火箭,而這一成就,令人們看到了希望,認識到如果火箭技術繼續向前發展的話,或許真的可以出現射程七八千公裏,甚至是上萬公裏的火箭,到了那個時候,聯盟都不用出動空軍,隻要在本土朝著敵人的國土發射火箭就夠了。</p>


    與此同時呢,聯盟的航空工業技術卻是相對落後一點的,至少在兩年前的時候,沒人會相信航程超過八千公裏的戰略轟炸機能夠出現,即便是航程超過了八千公裏,一個往返也就是四千公裏的樣子,其實用性依舊比不上火箭技術。</p>


    但是,此次美國人成功推出了航程超過八千公裏,有效載荷高達九噸的戰略轟炸機,這一範例,必然會在聯盟內部引發一定的影響,它會令什捷緬科的支持者大增。</p>


    必須明確的一點是,盡管火箭技術與航空技術想必,具備其自身一定的優勢,但是反過來,後者同樣也具備前者所不具備的某些優點。說到底,在如今人們的理解中,火箭技術就是一種戰略性的軍事技術,更多的時候,它隻是拿來威脅敵人的,而在真正的戰爭中,尤其是在局部的戰爭中,聯盟不可能直接就用搭載了核彈頭的火箭去轟炸對方的,而考慮到當前火箭的造價,不搭載核彈頭的話,成本又太高了。</p>


    換句話說,隻要不是進行大規模的戰爭,不是那種對聯盟的國家安全構成直接威脅的全麵性戰爭,火箭這種武器基本是用不上的,而與此相比,遠程戰略轟戰機就不同了,盡管這種轟炸機也帶有“戰略”這個詞,但它的作用卻是多樣化的,即便是在局部的小規模戰爭中,隻要條件許可,照樣是可以用的上的。說白了,就是戰略轟戰機的應用場合,要比火箭多的多。</p>


    </p>


    維克托在一旁站著,他從斯大林同誌說這番話的態度就能看出來,這位領袖同誌顯然是對開發戰略轟炸機這個項目,有了一定的興趣。</p>


    其實,當初聯盟將火箭技術和核武器技術這兩項研究,確立為主要投資研發項目的時候,正值聯盟戰後經濟恢複的初期,在那個時候,聯盟的經濟實力也好,工業基礎也罷,都是相當有限的,必須明確的一點是,當時聯盟的主要資源,還是必須要投入到戰後重建工作中去的,而除此之外剩餘的那一部分,才能拿來支持新型軍事技術的研發。受此影響,聯盟在當時的情況下,真正能夠大力支持的研發項目,其實非常有限的。</p>


    而到了今天,衛國戰爭已經結束將近四年了,在過去這四年的時間裏,聯盟迅捷而有效的推動了第四個五年計劃的建設,時至今日,除了農業、輕工業等少數國民經濟領域,聯盟的大部分工業建設領域,都已經完全恢複到了戰前的水平上,尤其是在即將過去的這一年裏,聯盟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在與美、英、法、日、德等五國做對比的時候,依舊是以最高的增長速度排名第一位的。</p>


    沒錯,在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上,即便是接受了美國大筆援助的日本,也未能獲得領先於蘇聯的資格。在這種情況下,聯盟地區有能力也有資源,去搞更多的研究項目了。</p>


    最重要的一點是,就在兩周前,“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在華沙召開了一次全體會議,就在此次的會議上,來自東歐各國的代表,詳細闡述了過去三年來,各國黨和政府在戰後重建以及經濟建設方麵所取得的巨大成就。</p>


    按照波蘭代表所陳述的報告顯示,在波蘭獲得解放之後的第一時間,在左翼聯合政府的主導和蘇聯紅軍的支持下,波蘭國內便展開了全麵的土地改革,在短短三個月的時間內,上百萬無地或少地的農民便分到了六百多萬公頃的土地,截止一九四五年歲末,波蘭已經全麵完成了土地改革。隨後,從四六年一月開始,波蘭開始推動農業合作化運動,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到今年年中的時候,全波蘭的農業合作化工作已經完成,秋收季,波蘭迎來了戰後的第一場農業大豐收。</p>


    而除了農業之外,同樣是從四六年的一月份開始,波蘭開始大力推動工業國有化運動,按照波蘭黨和國家的規定,但凡是能容納五十名或五十名以上工人進行勞動的工廠或企業,全部都需要收歸國有,國有化部門在半年時間內,無償沒收了德國資本家、波蘭叛國投敵者的所有工礦企業,並對國民經濟主要部門、大中型企業、交通運輸、郵電、銀行等,全麵實施了國有化改造。</p>


    受國有化改造的影響,波蘭工人的生產積極性高漲,在四六年一月,波蘭進行國有化改造的初期,波蘭工業生產總值隻有不到戰前的百分之四十,在某些領域,這個比值甚至更低,而到了今年歲末,這個比值已經增長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而在幾個關鍵的重工業領域,包括煤炭工業等方麵,生產水平甚至已經達到並超過了戰前水平。</p>


    相比起波蘭,匈牙利和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的情況也相差不大,隻有羅馬尼亞和捷克斯洛伐克的速度慢一些,這兩個國家是先搞的工業國有化運動,隨後才展開的農業合作化運動,他們是在今年十月份的時候,才正式推動農業合作化運動的,這個進展絕對是比較慢的了。當然,速度最慢的還是要數希臘了,不過這也沒辦法,畢竟這個國家的內戰才剛剛結束不久,目前,雅典的共產黨政府才剛剛建立起來,其工業國有化的進程還沒有正式展開呢。</p>


    對於聯盟來說,與南斯拉夫的關係破裂,對於莫斯科在巴爾幹半島的戰略部署,絕對是一個重大的打擊,但是與此同時,也正因為與南斯拉夫的關係破裂了,包括羅馬尼亞、保加利亞以及阿爾巴尼亞在內的一係列國家,才會在立場上全麵轉向莫斯科,三國黨內那些親南斯拉夫的政治勢力,才會被全麵清理出去。</p>


    過去,在蘇南關係沒有全麵破裂之前,東歐的幾個國家在立場上始終搖擺不定,他們一方麵與聯盟保持著密切的關係,一方麵又擺出一副唯南斯拉夫馬首是瞻的姿態,與此同時,他們甚至還在同美國人眉來眼去的。現在,聯盟與南斯拉夫關係徹底破裂,後者直接倒向美國,聯盟則在南斯拉夫周邊地區部署重兵,又在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策動了一係列的政治事件,將兩國內部那些立場傾向南斯拉夫的人徹底清除。這一係列的手段,對東歐各國來說,都是一種威脅,迫使他們不得不拜托兩麵派的立場,徹底倒向莫斯科。</p>


    當然,這也與東歐各國左翼聯合政府破產,共產黨和工人黨開始在各國全麵執政有著密切關聯,沒有了那些社會黨、民主黨左翼的參與,各國共產黨政府的隊伍就單純了許多。</p>


    東歐各國的經濟好轉,就意味著他們不用一門心思的從聯盟這裏索取了,或許在接下來的日子裏,聯盟就可以與東歐各國之間,在經濟上形成一個互補的局麵了。</p>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奮鬥在蘇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懵懂的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懵懂的豬並收藏奮鬥在蘇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