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通信朋友:


    各位的來信,實在是寶貴的。信中所談的問題,有如一麵鏡子,照出了我本身也有的種種迷茫和困境。這一次信件分類中,想談談“愧疚”的主題,這樣的來信,也是占多數的。


    大凡心存歉疚的人,在本質上往往偏向躁急性格。做出來的事,說過了的話,甚而傷害到某一個人,在事情發生時的心態與事情過後的再思,往往自相矛盾,而且悔不當初。其實,在心地上,這些來信的朋友,都是善良的。這樣的來信,大半以青少年朋友居多。而內疚的對象,往往是家人手足,尤其是對父母。


    看見一些來信中做兒女的因為傷害父母,內心苦痛自責而筆下千言的寫出來——給三毛,總使我有一點點衝動,想照著來信地址將原信寄回去,收信人,寫上他們的父親或母親,這不就成了和事佬了嗎?當然,沒有真的去做,因為來信沒有允許我如此。


    其實,心存內疚的人,大半是有心的人,隻是在行為上——修補人格性情的決心,十分不積極而懦弱。


    當我們,無論是有心或者無心傷害到了一個人、破壞了一件美事,知道錯了,已是難能可貴;懂得自責,又進了一步;放在心裏折磨自己,或寫信向不相幹的第三者去痛哭流涕,這也是好的,起碼這都一步一步在自覺自省。


    可是,寫信給沒有受到傷害的朋友,傾吐心事,在動機上仍是出於“自私”,這種“寫信目的”,無非是想使自己的罪惡感減輕一些而已。尤其是寫信給完全不相識的人如我。


    內疚又分許多種。有時,芝麻大小事情發生了,太過善良的人,便將它們看成世界末日,把一切的錯都招來放在自己心上,默默的受磨折,日而久之,影響到往後性情上的不能開朗和釋然,幾乎成為病態。


    也有另一份內疚,認真造成了一個事件,直接影響到他人的幸福,那麽這又另當別論了。


    說到題外話去,被傷害的人,沒有學著保護自己,任人傷害,也是值得檢討的事。當然在此說的隻是一般人情世故,不是報刊上出了社會人命的那種。


    我們再回過來說歉疚感。既然自認做了對不起他人的事,或隻是出於誤會、急躁、不耐煩等等情況下而造成的人際僵局,那是最不必苦痛的。


    中國有一句成語:“解鈴還須係鈴人。”打一個比方,最常見的——既然當初有這份狂妄和任性,向母親大叫大罵,不體娘心,而今難道沒有同樣的勇氣和良知,去母親身邊誠心道歉說明,使這冰凍的疼痛化為和風?


    古時“周處除三害”,不在於他除了前麵兩害的好本事,他的自我頓悟和改變,才是這個故事因而流傳下來的可貴可敬之實。


    對於父母、手足、同學、朋友,如果真正背負著那麽沉重的歉疚感——如同信上所寫。那麽不必再悄悄來信給我了。一來又來,於事無補,徒然浪費精神。


    這種感覺如果積壓太久,對於身體的傷害也是很大的。解決的方法,除了道德之外,內心真誠痛下決心隻要出於一片至誠,對方百分之九十是能諒解的。萬一,對方仍不肯諒解,這其中,我懷疑涉及金錢的事占大半,那麽欠債還錢,分期分年分月攤還,不占他人血汗辛苦,才是實事求是。情感的欺騙,自然又是一種。某種人,對情真真假假,遊戲人間本來不是死罪,如果對方不是如此人生觀的人,也拿來開玩笑,造成他人遺恨終身,自己雖然也有悔意,總是傷德。這便不是道歉能解的事了,那份內疚,是該當跟隨一輩子的——是為報應。


    也有上麵所說,芝麻大小之事,發展成仇,自己存心道歉,他人不肯原諒,也是常見的事。這件事,涉及雙方胸襟和本身性格。強求不必,盡其在我,盡情盡義而對方仍不能化敵為友,那麽更不必痛苦,隻有算了。


    這類來信的朋友,大半善良而謙虛,很少怨怪他人,隻有深責自己。其實所謂內疚,不過小事一樁,勇於化解,就是善待本身良心。


    思想是可貴的,行為亦是可貴,這兩件事,相輔相成,缺一便不圓滿了。


    謝謝來信使我明鑒省視自己,感激不盡。


    三毛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談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毛並收藏談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