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沒有想到,李昌國竟然提到天竺,要他們不驚訝都不成。


    哥舒翰、李白、郭子儀、李光弼、王維眼裏精光閃爍,一雙眼睛睜得老大,若有所悟。


    唯有李晟丈二金剛般摸不著頭腦,埋怨李昌國:“監軍,我們議的是哪種法子好,這和天竺有什麽關係,你怎能亂扯呢?”


    “嗬嗬。”哥舒翰、李白、郭子儀、李光弼、王維指點著李晟,發出一陣暢笑聲,笑得特別歡暢,又有些戲謔。


    “你們……這有何好笑的?”李晟更加迷糊了。


    哥舒翰他們笑得更加歡實了。


    “監軍的意思就是說,若我們出兵滅了天竺,這錢財問題就解了,推行郡縣就是最好的選擇。”還是李光弼實在不忍再逗他了,為他解釋。


    “滅天竺?”李晟著實吃了一驚,一雙眼睛瞪得滾圓,一臉的難以置信:“就算把天竺滅了,能弄到那麽多錢財麽?天竺能有什麽好東西?除了糖以外,沒什麽東西擺得上台麵。”


    天竺的糖名聲遠揚,是當時糖的主要產地,曾經一段時間,唐朝使用的糖就是從天竺進口。唐太宗時期,曾派人去天竺學習製糖,從此製糖技術才傳入中國,糖正式進入中國百姓的消費行列,甜食也就產生了。


    當然,在當時,糖非常非常金貴,比起黃金還要貴重,隻有達官顯貴才能消費得起。即使如此,這也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比起以前隻能使用蜂蜜強得太多了。


    “所以呢,天竺能不能滅,滅了有什麽好處,我們要好好議議。”李昌國點頭。


    滅天竺,李昌國隻是一個提議,要不要施行,這需要商議。主要是滅掉天竺後有什麽好處?若是滅掉天竺沒什麽好處,不劃算的話,就不必動武了。若是有天大的好處,那就不妨把天竺給滅了。


    “嗯,這事著實要好好議議。”哥舒翰、李白、郭子儀、李光弼、王維齊聲讚同,圍將上來,成一個圓圈。


    “天竺地域廣闊,物產豐饒,口眾多,若是滅了的話,大唐就會有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金銀糧草就不會有問題,足夠吐蕃都護府使用。”哥舒翰大聲道來。


    “豈止是夠用,應該還有很多節餘,朝廷還可以支用。”李白搓著雙手,大聲道:“據王玄策講,天竺很富饒,地域廣,口眾多,卻是四分五裂,彼此間連年征戰,與華夏的戰國時代極為相似。大唐若要滅天竺,應該費不了多少事。”


    王玄策是唐朝一個非常著名的使節,他曾經奉命出使天竺。印度國王阿羅順那見他們的財貨多,貪婪之心大起,把王玄策的隨從全殺了,把王玄策和他的副使抓起來。王玄策發誓要報仇,找機會從東印度逃出來,逃到尼泊爾,見到尼泊爾國王,向尼泊爾借兵。經過一番遊說,王玄策成功的說服了尼泊爾國王,借到七千軍隊。


    當時的吐蕃正是鬆讚幹布當政,他對唐朝還算友好,聽說這事後,派了一千兩百騎兵前來助戰。王玄策再從周邊國家借了一點軍隊,湊湊合合組成一支上萬人的雜牌軍。


    就這麽一點軍隊,王玄策踏上了複仇之路,對印度發起進攻。


    阿羅順那當然不把王玄策這點軍隊放在眼裏,出動數萬象兵前來圍攻。王玄策沉著應戰,用火牛陣大破象兵,打得阿羅順那丟盔棄甲。


    在王玄策的指揮下,雜牌軍勢如破竹,如入無人之境,一路攻城略地,打得阿羅順那聞風喪膽,無路可逃,隻得去投靠東印度。然而,王玄策接踵而至,把東印度也給打敗了,王玄策準備把東印度滅了,東印度國王屍鳩摩嚇得魂飛膽喪,忙派人求和,大送好處。


    也許是王玄策考慮到即使把東印度滅了,唐朝離得太遠,得不到好處,隻能便宜靠得近的尼泊爾和吐蕃,這才接受了屍鳩摩的求和,放了東印度一馬。


    至於罪魁禍首阿羅順那,王玄策最終活捉了。不僅活捉了阿羅順那,還把他的王後也給抓了。至此,王玄策的複仇之舉非常成功,這才撤軍,押著阿羅順那回到長安,向唐太宗獻捷。唐太宗大喜過望,封王玄策散朝大夫。


    王玄策憑一人一國複仇,差點滅了印度,這是一段佳話。其壯勇不在班超、傅介子這些著名的使臣之下。


    “滅天竺的好處很多,完全可以解決我們的錢糧問題,那就滅了天竺。”郭子儀右手一握拳,聲調很高,意氣風發。


    天竺之名,唐人早就聽說過了,是當時的一個大國,尤其是唐僧入天竺讓唐人全麵了解了天竺,若是能滅了,其好處是不用想的。


    “都同意了?”李昌國打視著眾人。


    “如此美事,豈能不同意?”李晟笑嗬嗬的,眼睛眯到一起了,一張嘴哪裏合得攏:“又有仗打了,真是美事。”


    “同意!”哥舒翰、李白、郭子儀、李光弼、王維重重點頭。


    “滅掉天竺有莫大的好處,這是肯定的。不過,我們還要商議如何打,打不打得過的問題。隻有這事確定了,方能向陛下上奏。”李昌國很是讚賞。


    光有好處還不成,還要根據自己的實力來決定,能不能滅掉天竺,要付出何等樣的代價,必須要弄清楚。


    “監軍,這幾天你就在研究天竺吧?還是你來說吧。”哥舒翰打量著李昌國,大是欣慰。


    “沒錯,我這幾天就是在研究天竺。”李昌國重重點頭,道:“紅山宮裏有不少關於天竺的記載,我這幾天看了些,總體來說,我以為天竺可滅。而且,我們的代價不會太高,因為滅天竺的難度並不大,與滅吐蕃相比,其難度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哦。”眾人的興趣被勾起來了,忙問道:“此話怎講?”


    “其一,天竺與戰國時代一樣,分裂成很多小國,彼此間互不統屬,互不協調,彼此間征戰不休,他們的實力有限,若是大唐打過去,他們隻能各自為戰,疲於應付。”李昌國眼中精光閃爍,大聲剖析。


    印度是一個古老的國家,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然而,其曆史大多處於分裂。著名的阿育王逝世之後,印度陷入混亂,最後分裂,遭到一係列的外族入侵,最有名的當數亞曆山大的東征了。


    在中國南北朝和隋代之際,印度又有短暫的統一,主要是統一了北印度。緊接著,又是外族,即白匈奴進攻印度,印度再次陷入分裂,其實力急劇下劇。


    在如此情況下,若是唐朝大舉進攻,以唐軍的強悍戰力,印度無論如何抵擋不住。


    哥舒翰他們重重點頭,極為讚賞李昌國的剖析。


    “其二,天竺各部之間不僅相互傾軋,更是[***],戰力不強,王玄策用借來的上萬雜牌軍就差點滅了天竺,這就是最好的明證。”李昌國接著剖析。


    王玄策複仇成功,這和天竺的政治[***],軍隊戰力不強有極大的關係。可以想象得到,王玄策率領的不過是雜牌軍,就是這樣的軍隊,整個印度都抵擋不住,其軍隊戰力是何等的低下。這點不僅在古代一樣,就是在現代也一樣,中印邊界戰爭中,我們用四萬軍隊就幹掉印度二十二萬軍隊。


    “是啊。”哥舒翰的聲調很高,有些尖細刺耳,道:“更何況,這次滅天竺之戰,我會率領大唐精銳出戰。大唐之軍的戰力,比起吐蕃和尼泊爾軍隊的戰力高得太多了,天竺無論如何是抵擋不住的。”


    唐軍的戰力比起尼泊爾和吐蕃軍隊的戰力強得太多了,若是唐軍出現在天竺,天竺還能不大敗?


    “其三,吐蕃的地勢高,從吐蕃出發,就是居高臨下,俯瞰天竺。”李昌國再度剖析。


    藏省的地勢非常高,俯瞰印度,正因為如此,尼赫魯的“大印度”構想就包括了中國的藏省地區。中國隻要占住藏省,就能居高臨下,俯瞰印度。據說,一千公裏射程的導彈,從藏省打出去,就會變成三千公裏的射程,印度阿三豈能不怕?


    “從天竺向吐蕃運送輜重,比從內地經過積石山向吐蕃運送方便得多。再者,天竺有很多大象,這是很好的運力,運得多不說,速度也不慢。”李昌國再度拋出一個好處。


    經過青海去藏省這條路在曆史上實在是太難走了,在清朝一段時期內,朝廷的特使若要去藏省,不是走這條路。而是坐船出海,到印度上岸,再穿過印度,從藏南進入藏省。


    滅了天竺,吐蕃的後勤就解決了,從天竺運送輜重,比起從內地經積石山方便得太多了,這對唐朝來說,可以節省很多人力物力。


    六二年的邊境戰爭,中國打完了就撤,原因就在我們的後勤實在是個大問題,隻能速戰速決,不利長期作戰,更不利消耗戰。


    “唯一不利之處就在於天竺太熱,可能水土不服,引發疾病。不過呢,隻要方法得當,可以克服此事。”李昌國提醒一句。


    “有如此之多的便利,天竺非滅不可了。”哥舒翰右手重重砸在短案上,發出一聲巨響,振奮異常的道:“監軍真是厲害啊,如此難決之事,他三言兩語就解決了,了得了得!”


    “滅天竺這事,隻等吐蕃局勢穩定之後,就可以出兵了。”李白也是振奮不已。


    “我們先向陛下上奏,稟明此事。”郭子儀大氣的一揮手,此事就決定了。


    (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天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殷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殷揚並收藏大唐天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