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破陣樂》是唐朝的軍舞,本是唐太宗平定劉武周後傳唱的一首軍歌。後來,唐太宗命魏征進行改編,遂有此曲。


    此曲是唐朝最富盛名的樂舞,直到後來的《霓裳羽衣曲》出現,方才漸漸沒落。即使如此,每當有重大國事時,依然要上演此曲。


    平定吐蕃是不世奇功,唐朝久富盛名的曲目都會上演,《秦王破陣樂》當然不可少。


    《秦王破陣樂》最大可用兩千人上演,麟德殿雖大,不可能容納這麽多人表演,隻有兩百上場。這兩百人全是梨園弟子,他們身材高大,身手敏捷,再穿上盔甲,頗是威風,動作整齊優美,一瞧便知訓練有素。


    在如雷的鼓聲中,梨園弟子開始表演,引來一片叫好聲。


    “監軍,這軍舞好看是好看,卻是少了一種氣勢。”李光弼眉頭一挑,在李昌國耳邊輕聲道。


    “嗯”李昌國輕輕點頭,大為讚成這話。


    《秦王破陣樂》之所以能讓那麽多人喜愛,就在於能激發人的熱血,讓人生出如身在戰場,一往無前衝殺。然而,這些梨園弟子的表演雖然中規中矩,卻是少了一種肅殺之氣,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上過戰場,不過把這種氣勢演出來。


    “你們在說什麽?”李隆基發現李昌國和李光弼在交頭接耳。


    “沒什麽。”李光弼忙閉嘴。


    “陛下,這《秦王破陣樂》要由戰場上滾過來的人演才更有氣勢,更加精彩。”李昌國眉頭一挑,笑道:“若是陛下有興,弟兄們願為陛下試演。”


    李昌國這不是冒失,而是有意為之。有了楊國忠父子一事,再整杯盤之後,李隆基的興致不高,若是能借此事而讓他的興致大起,這對將士們大有好處。


    李隆基興致缺缺,在封賞一事上說不定就會打折扣。更嚴重的話,若是有人進讒,對將士們更加不利。要是讓李隆基歡喜起來,這一切就不複存在了。


    “哦。”李隆基果然有些興趣,道:“將士們行嗎?”


    “陛下有所不知,《秦王破陣樂》已成軍中樂舞,將士們沒事就會表演。”李昌國借機介紹道:“或許弟兄們的動作不如梨園弟子整齊,卻是多了一股肅殺之氣,更加有氣勢,讓人熱血沸騰,如同在戰場上廝殺,一往無前。”


    此曲能讓人喜愛,就是在於氣勢不凡,讓人熱血沸騰,梨園弟子的表演雖好,卻是些銀樣蠟槍頭,不能詮釋那種肅殺之氣。


    而這種肅殺之氣,正是將士們所長。將士們的短處,就在他們沒有梨園弟子那麽專業。


    “那好,試試。”李隆基的興趣被李昌國成功的勾起,抱著試試的心態。


    《秦王破陣樂》李隆基不知道欣賞過多少回,都是由梨園弟子表演的,就沒有欣賞過由戰場上滾過來的將士們表演,他還真有些興致。


    “遵旨。”李昌國站起身,來到將士們麵前,道:“兄弟們:陛下要欣賞《秦王破陣樂》,你們有沒信心演好?”


    這對於將士們來說,這是無上榮耀,誰能不歡喜,齊刷刷站起,大聲吼道:“有!”


    “好,挑兩百善於此舞的兄弟們,好好給陛下表演一番。”李昌國大聲道。


    將士踴躍之極,你推我擠,願為李隆基表演。李昌國好一通忙活,這才挑出兩百人,率領他們入場。


    參加慶功宴的將士們,至少是斬首十級以上,這還是在此戰中的斬首數。若是加上在其他大戰中的斬首數,每個人的斬首數遠遠超過十級,有的更是斬殺上百人,身上早就具有一股肅殺之氣。


    兩百人打起精神,大步入場,那種肅殺之氣宛若實質,讓人心中凜然。


    “啊!”群臣看在眼裏,忍不住發出一片驚呼聲。


    群臣見識了將士們狼吞虎咽的吃相,認為他們粗魯、有辱斯文,頗有些瞧不起。然而,他們想不到的是,將士們竟然如此有氣勢,讓他們從心中凜懼。


    “好!好!”李隆基是大行家,一眼便瞧出,這些將士們比起梨園弟子多了一股肅殺,多了一股豪邁,多了一股一往無前的氣勢。


    李隆基刷的一下站起身,快步來到戰鼓前,從李昌國手中接過鼓槌,道:“李昌國,這擊鼓還是讓朕來吧。擊鼓之事,朕比你精通。”


    李隆基的音樂天賦千古有名,他善長多種樂器,這擊鼓更是不凡,非常有名,自然比李昌國更在行。


    “陛下要親自擊鼓!”群臣誰個不知,哪個不曉李隆基善擊鼓?一聽此言,無不是大喜過望,極為興奮,眼睛睜大,耳朵豎起,聚精會神,準備欣賞。


    李隆基親自表演這種事情很少遇到,若能欣賞一次的話,就是莫大的榮幸,要群臣不歡喜都不成。


    “陛下親自擊鼓,臣何其之幸。”李昌國對李隆基的音樂天賦哪會不知道的,也是振奮,笑道:“臣就靜聆陛下妙音了。”


    “咚!”李隆基手中的鼓槌重重擊下,砸在戰鼓上,發出一聲驚天動地的響聲。


    兩百將士齊動,動作整齊劃一,如同驚雷閃電,極有威勢,一股驚天的殺氣撲麵而來,讓群臣生出刀劍加頸的感覺,不少人驚呼出聲。


    “果是不一樣!”李隆基看在眼裏,大是歡喜,重重點頭,讚道:“這才是真正的勇士!用人頭喂出來的勇士!”


    真正的精銳應該橫行戰場上,而不是訓練場上稱雄。梨園弟子的表演無可挑剔,欠缺的就是這種氣勢,因為他們沒有上過戰場,沒有砍過人頭,不可能具有這種氣勢。


    而這些軍隊正如李隆基所說,是用人頭喂出來的真正勇士,他們一出手,就與眾不同,那種殺氣,遠非梨園弟子所能擁有。


    “四海皇風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曰告功成。”將士們齊聲高唱,聲震長空,響遏浮雲,震得地皮都在顫抖。


    隨著鼓點,將士們列成魚麗陣,動作整齊劃一,如同一個人在表演似的。更重要的是,他們一舉一動,帶著一股讓人心悸的氣勢。


    表演剛剛開始,群臣的血液就沸騰了,眼中精光暴射,如同馳騁在戰場上。


    一群老兵率先站了起來,與將士們唱和。


    這群老兵是唐朝曆次大戰的功臣,他們雖然年歲大了,精力不濟了,體力衰弱了,不能再馳騁在戰場上。然而,他們聽著將士們的歌唱,看著他們的軍舞,他們的腦海中浮現出當年參加的大戰,刀光劍影,流矢橫飛,鮮血飛濺……他們的情緒再次激蕩。


    不需要李昌國下令,沒有參與表演的將士們緊跟著站起身,引吭高歌,與將士們相和。


    這種氣氛太有感染力了,陳玄禮、李林甫、太子李亨、安祿山,還有群臣,齊刷刷的站起,引吭而歌。


    一時間,麟德殿裏歌聲震天價的響,地皮都在顫抖。


    伴隨著歌聲的還有衝霄的氣勢、**、豪情、豪邁的勇氣。


    李隆基看在眼裏,聽在耳裏,心情激蕩起來,右手執著鼓槌,左手把皇袍朝腰間一束,再握著鼓槌,重重用力砸了下去。


    李隆基雙手上下翻飛,每一下砸下去,必然發出驚天動地的響聲。他的眼中精光暴射,臉色赤紅,額頭上的青筋冒出來了,仿佛他指揮千軍萬馬馳騁在戰場上似的。


    “主聖開昌曆,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後,便是太平秋。”將士唱完最後一句,戰鼓最後一聲響起,如同驚雷,整個軍舞戛然而止。


    軍舞雖然演完,所有人仍是沉浸在那讓人熱血沸騰的豪邁氣氛中,仿佛馳騁在鐵血橫流的戰場之上。


    李隆基一雙手緊緊抓著鼓槌,手背上全是青筋,久久沒有放開。


    “擊破大食!”也不知道是誰率先吼出聲。


    “擊破大食!”緊接著,全場爆發,驚天的吼聲直上九霄。


    吐蕃已經平定,接下來就是該大食了,這是唐人的夢想,無時無刻不在想著念著,此時不知不覺中就齊吼。


    “擊破大食!”李隆基高舉鼓槌,豪情萬丈,吼得山響,額頭上、脖子上、手背上的青筋如蠕動的蚯蚓。


    足足吼了一盞茶時分,李隆基手中的鼓槌不住下壓,吼聲這才停了下來,李隆基興致高昂,心情非常不錯,衝李昌國笑道:“果然如你所說,大唐的勇士們表演更加有氣勢,更加豪邁,讓人如同馳騁在戰場上。哪怕前麵有萬千人,也敢獨往!”


    “陛下英明!”所有人齊聲讚頌。


    李隆基的話說到了們的心坎上了。


    鼓槌一放,李隆基拉著李昌國,回到寶座上,端起酒杯,道:“來,我們一醉方休!幹!”


    有了這通軍舞表演,李隆基原本不高的興致極為高昂,適才的不快蕩然不存,楊國忠父子惹出的風波不過是一小段插曲。


    “幹!”所有人衝李隆基遙敬一杯,一仰脖子喝幹了,把杯底亮出來。


    “如此盛事,豈能無歌舞。”李隆基的興致極高,笑嗬嗬的道:“就不要梨園弟子獻歌舞了。把大胡子叫來,讓他唱歌跳舞助興。”


    “讚普獻舞!”群臣大是歡喜,眉毛根根向上翻,無不是喜悅不禁。


    在平定吐蕃的慶功宴上,要吐蕃的讚普獻舞,這是千古盛事,誰能不歡喜?


    (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天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殷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殷揚並收藏大唐天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