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適、岑參是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也是中國曆史上最為著名的邊塞詩人。
提到詩,人們首先就會想到李白杜甫這兩人,因為他們是詩仙詩聖。然而,提到邊塞詩,人們首先就會想到高適、岑參,而不是李白和杜甫。
李白和杜甫固然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兩座豐碑,讓後人景仰,然而在邊塞詩上,人們更多的是推崇高適和岑參。
高適和岑參的名頭雖然不如李白杜甫那麽有名,也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大詩人,他們竟然與杜甫一道前來,李昌國還真的想不到,很是驚訝,很是歡喜。
這樣的人,來得越多,李昌國越是歡喜,忙抱拳行禮道:“見過二位。”
“高適見過李將軍!”
“岑參見過李將軍!”
二人心想能得李昌國如此看重,是莫大的榮耀,要知道李昌國的身份地位權勢,遠遠比他們要高。更重要的是,李昌國名重天下,能得李昌國看中,那是積了八輩子的福。
“三位,請!”李昌國側身肅客。
“李將軍,請!”杜甫、高適、岑參三人大是歡喜,就要隨著李昌國進府。
“李將軍,留步。”有大臣忙叫道。
“哦。你有何事?”李昌國眉頭一挑,如同出鞘的利劍。
“李將軍,我有一事不明。我們是朝廷的官員,前來李將軍府上求見,李將軍不見我們也就罷了,為何要求這三個讀書人呢?”這個大臣一挺胸膛,衝杜甫一裂嘴角道:“如此酸儒,有何好見的?”
“是呀!”這話說到群臣心裏去了,齊聲附和。
這是狗眼看人低,太傷人麵子了,就是泥菩薩還有三分火氣,更何況是詩聖了,臉色一變,就要發作,卻給李昌國揮手攔住。
“我要見誰,用得著你來管?”李昌國臉一沉,沉聲喝道。聲音低沉,如同悶雷,很有威勢,很是驚人。
“李將軍,不是那個意思,我隻是好奇,好奇。”這個大臣忙陪著笑臉解釋。
李昌國望重天下,身份地位權勢遠遠高出他,若是惹得李昌國大怒,有他好果子吃的,這個大臣忙陪罪道:“還請李將軍見諒。”
“你說他是酸儒,你哪隻眼看見他象酸儒?”李昌國指著杜甫,對這個大臣質問。
“這個……怎麽看怎麽象酸儒啊。”這個大臣對杜甫是極為不屑,雖然懼怕李昌國,仍是嘴硬。
杜甫眉頭一擰,很是氣憤。他這些年四處奔走,這種事情遇得多了,卻未有如此下這般,當著這麽多人侮辱他的。
“你聽過一句話嗎?英雄亦有落魄時。”李昌國眼中精光暴射,打量著這個大臣,問道:“就算是薑太公,七十為相。在七十以前,落魄潦倒,衣食無著,那是何等的淒涼?韓信不能糊口,隻得依漂母而食,更受盡**之辱,一旦得勢,揮軍定天下。本朝的尉遲恭,本是北地一鐵匠,不能辦衣食,一旦追隨太宗皇上,功震天下。”
這些例子都是中國曆史上大名鼎鼎的勵誌故事,在他們發跡以前,曰子過得很困難,連飯都沒有吃的。一旦找到用武之地,他們就是一飛衝天,一鳴天下驚。
這個大臣啞口無言,想了想,道:“李將軍高見。可是,不是每一個落魄之人都會成為英雄。”
“那好,我且問你,你眼下身居高位,是朝廷的大臣,你的文章如何?”李昌國目光灼灼,緊盯著這個大臣。
“回李將軍,說到用兵打仗,或許我不如你。可是,若說到作文章,在下正是因此而科舉及第,成為大唐之臣。”這個大臣極是自傲。
科舉製度出自隋文帝,在隋煬帝時得到加強,成為一種取仕製度,取代了魏晉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製。自此以後,成為中國曆史上非常著名的考試製度。盡管到了後世,為人詬病,有這樣那樣的毛病,卻不可否認,這是一種很不錯的擇官製度,比起漢代的“舉孝謙”、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製有很大的進步。
而唐朝對科舉製度的推行不遺餘力,唐太宗、武則天和李隆基三人更是在這方麵下了大力氣,發現了一大批人才。
朝中大臣,十之八九就是科舉出身。唐朝的科舉,與後世的科舉有所不同,後世的科舉多以無用之言為標準,所選官員多為空談之人,無為官之能。而唐朝的科舉製度很注重實幹,切合實際,是以,選出不少良臣。
當然,中科舉之人,都寫得一手好文章。是以,這個官員極為自傲。
“我再問你,‘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寫得如何?”李昌國盯著這個大臣問道,聲音如同雷霆,震人耳膜。
“好!寫得好!”一片叫好聲響起,出自大臣之口。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不僅僅是詩,還是哲理銘言,就是一千年後的現代,也是勸學的名句。隻要稍有頭腦的人都知道這詩寫得非常好,要一眾大臣不叫好都不成。
“你可知這詩是誰寫的?”李昌國再度發問。
“李將軍,是誰寫的?”李昌國的問話正是群臣心裏所想,無不是打量著李昌國,大是期盼。
“就是你們看上眼的酸儒寫的。”李昌國冷哼一聲。
“謝李將軍。”杜甫大是感激。
杜甫很清楚,自今天起,他出名了。能成為李昌國的座上佳賓,要想不出名都難。更別說,李昌國還當著這麽多人的麵念了他一句詩,可以預見得到,這詩必然成為廣為流傳的名句。這對苦苦掙紮的杜甫來說,是無上美事。
“啊!”
“他寫的?”
“這可能嗎?”
群臣一副見鬼的表情,吃驚的打量著杜甫,一臉的難以置信。
杜甫是他們眼裏的酸儒,一無是處,誰會相信,他竟然能寫出如此佳句?
“哼!”一聲冷哼響起,隻見太子李亨在一眾護衛的簇擁下,大步而來,衝群臣冷冷的道:“李將軍的話誰敢不信?”
以太子李亨對李昌國的了解,李昌國還沒有如此隆重禮節迎接一個人,他如此看重之人,豈是等閑?李昌國說是,那就是。
“這個……”被李亨提醒的群臣終於清醒過來,正如李亨所說,李昌國不會在這事上說假話。他們瞧不起的酸儒,竟然有如此文才,他們一時之間接受不了,連話都說不太清楚。
“滾!”太子李亨衝群臣喝斥道:“不好好為國做事,就想著攀結,枉為大唐之臣。給你們十息時間,有多遠滾多遠。”
誰都知道,如今的太子已非以前的太子。以前的太子危若累卵,時刻可能丟掉太子之位,眼下的太子,太子之位穩若泰山,誰也不敢得罪,隻得告罪離開。
“見過太子。”李昌國上前見禮。
“免了,免了。”太子李亨笑著道:“李將軍,據我所知,你還從未如此高看過一個人,你為何以如此隆重的禮節迎接杜先生?”
“因為杜先生是李翰林的至交好友,是李翰林推崇倍至之人。”李昌國回道。
“哦。李翰林推崇倍至的人物,必是非同小可。好好好!”李白才高八鬥,詩名遍天下,能得李白推崇倍至的人物,豈是等閑?李亨大感興趣,把杜甫好一通打量,手一揮,道:“走,進去再敘。”
一進入府裏,太子手一揮,叫人擺酒。很快的,一桌酒席擺上,李亨招呼李昌國、杜甫、高適、岑參、李泌坐下。
李昌國打量李泌,問道:“敢問英雄貴姓?”
李泌就要通名報姓,卻給太子李亨攔住,笑道:“李將軍,你猜猜他是誰?給你個提醒,青年雋傑,和你一個姓。”
“長源?”李昌國雖未見過李泌,卻是聽過他的大名,知道他不少事。
“李將軍知曉在下,在下是榮幸之至。”李泌大笑,很是豪爽,紅光滿麵。
長源是李泌的字。
“幸會啊幸會!”李昌國也是歡喜不已。李泌的大臣,隻要喜歡唐朝的人,誰沒聽過?
這是中國曆史上大名鼎鼎的牛人,著名的政治家、謀略家,平定安史之亂的謀劃被人與隆中對相提並論。
見禮之後,李亨所有人斟上酒,這才道:“在飲酒之前,我先考較考較杜先生。能得李翰林推崇之人,我真的很好奇。”
“隨便考較便是。”李昌國放心得很,衝杜甫一打眼色道:“這是太子。”
言外之意不需要說了,那就是在暗示杜甫,好好把握住機會。
杜甫自然明白李昌國的用意,打起精神,任由李亨考較。杜甫詩才絕世,放眼數千年中國曆史,隻有李白能與之媲美,李亨哪裏考得住他。
李泌暗暗稱異,也來考較,仍是考不住,大笑道:“不愧是李翰林推崇倍至之人。”
“杜先生,太子府裏還差個能文善詩的文人,你可願屈就?”李亨這是在招攬了。
杜甫有些猶豫,李昌國笑道:“如此美事,杜先生哪敢不從呢?”
李亨就是未來的唐肅宗,皇帝啊。眼下杜甫若是做了他的親點文人,等到他登基以後,杜甫的前途還用想嗎?
太子身邊也需要能文善詩的人為他起草各種詔令,以杜甫之才,自然不會有問題,得到李亨的賞識那是必然。這對杜甫來說,是無上美事。
“謝太子!”杜甫致謝。
自此,杜甫正式成了太子身邊的人,受重用一事不用懷疑。
太子李亨還想招攬高適和岑參,無奈二人很想馳騁疆場,隻得作罷。
接下來,李昌國他們飲酒作詩,盡歡而散。
一個勁爆人消息傳來:王忠嗣回京了。
(未完待續)
提到詩,人們首先就會想到李白杜甫這兩人,因為他們是詩仙詩聖。然而,提到邊塞詩,人們首先就會想到高適、岑參,而不是李白和杜甫。
李白和杜甫固然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兩座豐碑,讓後人景仰,然而在邊塞詩上,人們更多的是推崇高適和岑參。
高適和岑參的名頭雖然不如李白杜甫那麽有名,也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大詩人,他們竟然與杜甫一道前來,李昌國還真的想不到,很是驚訝,很是歡喜。
這樣的人,來得越多,李昌國越是歡喜,忙抱拳行禮道:“見過二位。”
“高適見過李將軍!”
“岑參見過李將軍!”
二人心想能得李昌國如此看重,是莫大的榮耀,要知道李昌國的身份地位權勢,遠遠比他們要高。更重要的是,李昌國名重天下,能得李昌國看中,那是積了八輩子的福。
“三位,請!”李昌國側身肅客。
“李將軍,請!”杜甫、高適、岑參三人大是歡喜,就要隨著李昌國進府。
“李將軍,留步。”有大臣忙叫道。
“哦。你有何事?”李昌國眉頭一挑,如同出鞘的利劍。
“李將軍,我有一事不明。我們是朝廷的官員,前來李將軍府上求見,李將軍不見我們也就罷了,為何要求這三個讀書人呢?”這個大臣一挺胸膛,衝杜甫一裂嘴角道:“如此酸儒,有何好見的?”
“是呀!”這話說到群臣心裏去了,齊聲附和。
這是狗眼看人低,太傷人麵子了,就是泥菩薩還有三分火氣,更何況是詩聖了,臉色一變,就要發作,卻給李昌國揮手攔住。
“我要見誰,用得著你來管?”李昌國臉一沉,沉聲喝道。聲音低沉,如同悶雷,很有威勢,很是驚人。
“李將軍,不是那個意思,我隻是好奇,好奇。”這個大臣忙陪著笑臉解釋。
李昌國望重天下,身份地位權勢遠遠高出他,若是惹得李昌國大怒,有他好果子吃的,這個大臣忙陪罪道:“還請李將軍見諒。”
“你說他是酸儒,你哪隻眼看見他象酸儒?”李昌國指著杜甫,對這個大臣質問。
“這個……怎麽看怎麽象酸儒啊。”這個大臣對杜甫是極為不屑,雖然懼怕李昌國,仍是嘴硬。
杜甫眉頭一擰,很是氣憤。他這些年四處奔走,這種事情遇得多了,卻未有如此下這般,當著這麽多人侮辱他的。
“你聽過一句話嗎?英雄亦有落魄時。”李昌國眼中精光暴射,打量著這個大臣,問道:“就算是薑太公,七十為相。在七十以前,落魄潦倒,衣食無著,那是何等的淒涼?韓信不能糊口,隻得依漂母而食,更受盡**之辱,一旦得勢,揮軍定天下。本朝的尉遲恭,本是北地一鐵匠,不能辦衣食,一旦追隨太宗皇上,功震天下。”
這些例子都是中國曆史上大名鼎鼎的勵誌故事,在他們發跡以前,曰子過得很困難,連飯都沒有吃的。一旦找到用武之地,他們就是一飛衝天,一鳴天下驚。
這個大臣啞口無言,想了想,道:“李將軍高見。可是,不是每一個落魄之人都會成為英雄。”
“那好,我且問你,你眼下身居高位,是朝廷的大臣,你的文章如何?”李昌國目光灼灼,緊盯著這個大臣。
“回李將軍,說到用兵打仗,或許我不如你。可是,若說到作文章,在下正是因此而科舉及第,成為大唐之臣。”這個大臣極是自傲。
科舉製度出自隋文帝,在隋煬帝時得到加強,成為一種取仕製度,取代了魏晉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製。自此以後,成為中國曆史上非常著名的考試製度。盡管到了後世,為人詬病,有這樣那樣的毛病,卻不可否認,這是一種很不錯的擇官製度,比起漢代的“舉孝謙”、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製有很大的進步。
而唐朝對科舉製度的推行不遺餘力,唐太宗、武則天和李隆基三人更是在這方麵下了大力氣,發現了一大批人才。
朝中大臣,十之八九就是科舉出身。唐朝的科舉,與後世的科舉有所不同,後世的科舉多以無用之言為標準,所選官員多為空談之人,無為官之能。而唐朝的科舉製度很注重實幹,切合實際,是以,選出不少良臣。
當然,中科舉之人,都寫得一手好文章。是以,這個官員極為自傲。
“我再問你,‘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寫得如何?”李昌國盯著這個大臣問道,聲音如同雷霆,震人耳膜。
“好!寫得好!”一片叫好聲響起,出自大臣之口。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不僅僅是詩,還是哲理銘言,就是一千年後的現代,也是勸學的名句。隻要稍有頭腦的人都知道這詩寫得非常好,要一眾大臣不叫好都不成。
“你可知這詩是誰寫的?”李昌國再度發問。
“李將軍,是誰寫的?”李昌國的問話正是群臣心裏所想,無不是打量著李昌國,大是期盼。
“就是你們看上眼的酸儒寫的。”李昌國冷哼一聲。
“謝李將軍。”杜甫大是感激。
杜甫很清楚,自今天起,他出名了。能成為李昌國的座上佳賓,要想不出名都難。更別說,李昌國還當著這麽多人的麵念了他一句詩,可以預見得到,這詩必然成為廣為流傳的名句。這對苦苦掙紮的杜甫來說,是無上美事。
“啊!”
“他寫的?”
“這可能嗎?”
群臣一副見鬼的表情,吃驚的打量著杜甫,一臉的難以置信。
杜甫是他們眼裏的酸儒,一無是處,誰會相信,他竟然能寫出如此佳句?
“哼!”一聲冷哼響起,隻見太子李亨在一眾護衛的簇擁下,大步而來,衝群臣冷冷的道:“李將軍的話誰敢不信?”
以太子李亨對李昌國的了解,李昌國還沒有如此隆重禮節迎接一個人,他如此看重之人,豈是等閑?李昌國說是,那就是。
“這個……”被李亨提醒的群臣終於清醒過來,正如李亨所說,李昌國不會在這事上說假話。他們瞧不起的酸儒,竟然有如此文才,他們一時之間接受不了,連話都說不太清楚。
“滾!”太子李亨衝群臣喝斥道:“不好好為國做事,就想著攀結,枉為大唐之臣。給你們十息時間,有多遠滾多遠。”
誰都知道,如今的太子已非以前的太子。以前的太子危若累卵,時刻可能丟掉太子之位,眼下的太子,太子之位穩若泰山,誰也不敢得罪,隻得告罪離開。
“見過太子。”李昌國上前見禮。
“免了,免了。”太子李亨笑著道:“李將軍,據我所知,你還從未如此高看過一個人,你為何以如此隆重的禮節迎接杜先生?”
“因為杜先生是李翰林的至交好友,是李翰林推崇倍至之人。”李昌國回道。
“哦。李翰林推崇倍至的人物,必是非同小可。好好好!”李白才高八鬥,詩名遍天下,能得李白推崇倍至的人物,豈是等閑?李亨大感興趣,把杜甫好一通打量,手一揮,道:“走,進去再敘。”
一進入府裏,太子手一揮,叫人擺酒。很快的,一桌酒席擺上,李亨招呼李昌國、杜甫、高適、岑參、李泌坐下。
李昌國打量李泌,問道:“敢問英雄貴姓?”
李泌就要通名報姓,卻給太子李亨攔住,笑道:“李將軍,你猜猜他是誰?給你個提醒,青年雋傑,和你一個姓。”
“長源?”李昌國雖未見過李泌,卻是聽過他的大名,知道他不少事。
“李將軍知曉在下,在下是榮幸之至。”李泌大笑,很是豪爽,紅光滿麵。
長源是李泌的字。
“幸會啊幸會!”李昌國也是歡喜不已。李泌的大臣,隻要喜歡唐朝的人,誰沒聽過?
這是中國曆史上大名鼎鼎的牛人,著名的政治家、謀略家,平定安史之亂的謀劃被人與隆中對相提並論。
見禮之後,李亨所有人斟上酒,這才道:“在飲酒之前,我先考較考較杜先生。能得李翰林推崇之人,我真的很好奇。”
“隨便考較便是。”李昌國放心得很,衝杜甫一打眼色道:“這是太子。”
言外之意不需要說了,那就是在暗示杜甫,好好把握住機會。
杜甫自然明白李昌國的用意,打起精神,任由李亨考較。杜甫詩才絕世,放眼數千年中國曆史,隻有李白能與之媲美,李亨哪裏考得住他。
李泌暗暗稱異,也來考較,仍是考不住,大笑道:“不愧是李翰林推崇倍至之人。”
“杜先生,太子府裏還差個能文善詩的文人,你可願屈就?”李亨這是在招攬了。
杜甫有些猶豫,李昌國笑道:“如此美事,杜先生哪敢不從呢?”
李亨就是未來的唐肅宗,皇帝啊。眼下杜甫若是做了他的親點文人,等到他登基以後,杜甫的前途還用想嗎?
太子身邊也需要能文善詩的人為他起草各種詔令,以杜甫之才,自然不會有問題,得到李亨的賞識那是必然。這對杜甫來說,是無上美事。
“謝太子!”杜甫致謝。
自此,杜甫正式成了太子身邊的人,受重用一事不用懷疑。
太子李亨還想招攬高適和岑參,無奈二人很想馳騁疆場,隻得作罷。
接下來,李昌國他們飲酒作詩,盡歡而散。
一個勁爆人消息傳來:王忠嗣回京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