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看向裘盛,眼中露出很驚訝的神色,似乎是不敢相信,裘盛怎麽會有這種想法;可裘盛卻也在用同樣的目光看著李勤,也不敢相信李勤怎麽會有這種想法,還圍魏救趙,知道這個典故是怎麽來的嗎?
賈詡這時從遠處走了過來,他和李勤一樣,雙眼也是通紅,連著睡不好覺,他的體力已然透支,再加上扶角兵傷亡慘重,他也快熬不住了。
走到土牆下,賈詡慢慢地爬了上來,嘶啞著嗓子,對李勤道:“阿勤,傷亡人數統計出來了,共死了六十七個弟兄,有四個是因為傷勢過重,沒搶救過來,昨晚過世的,重傷十一個,雖然性命保住了,可也都殘廢了,其餘的都是輕傷,但十日之內不能再上陣的有三十五個,總共加起來是一百一十三個。匈奴兵兩次衝鋒,就把咱們的軍隊給打殘了,如果再打,怕是堅持不住了。”
李勤沉默了好半晌,這才道:“帶出來戰兵四百五十人,一下子減員兩成半,這仗打的,怎麽和鄉親們交待啊”
賈詡也是好半天不說話,好久他才抬起頭,看了李勤一眼,又看了裘盛一眼,嘴唇動了動,象是要說什麽話,但礙於情麵,在裘盛的麵前,他沒說出口。
看到賈詡的表情,裘盛的心一下子就吊了起來,他已然知道賈詡是李勤的姐夫,並且是扶角軍的軍丞,在官場上,別的事情都可以緩一緩,但唯獨人際關係,是必須要在第一時間就得弄明白的,否則會有大大的不便。賈詡的身份他知道了,又清楚賈詡在李勤心中的份量,最硬的關係無過於裙帶關係,萬一賈詡說出點啥不利於廉縣話來,他哪受得了啊
與其讓別人背地裏說,不如他當麵就問出來,這樣反而能讓別人沒法說出不利於他的話了。裘盛問道:“李郎,賈軍丞,你們不會是想撤兵回富平吧?”
賈詡嘴唇又動了動,但沒吱聲,他看向了李勤。李勤眉頭皺起,卻道:“最大的勝利就在眼前,豈有撤兵之理,那我的弟兄們豈不是白死了”
裘盛這才稍稍放下點心,可他仍舊還是很擔心,問道:“可是那圍魏救趙之計,行不通啊,如何才能大破劉九的匈奴兵?”
賈詡道:“圍魏救趙?就是咱們上次提過的那個計策?”上次他們提過這個計,不過當時也就是隨口一說,沒怎麽當真,這回聽裘盛又提,他便想起這事來了。
李勤點頭道:“不錯,正是圍魏救趙,我打算這麽辦,你們聽聽,這個計策可行不可行”他把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
漢末三國,既不缺武將,更不缺謀士,甚至有很多非常厲害的謀士,隻因不是曹劉孫三家集團的人,所以曆史上連名字都沒有留下,李勤的圍魏救趙之計,算不上高明,確切地說乃是行險之計,隻能算是下策,但現在的戰狀下,這個下策卻是很有市場的。
賈詡和裘盛聽完,都同時哦了起來,賈詡道:“有些行險了,但可一試,隻要方方麵麵布局周密,那麽此計未嚐不能奏效。”
裘盛也點了點頭,可他想的卻多些,道:“那麽撤走的百姓,隻能沿著廉河往東去了,可這麽多的百姓撤走,怕是行不出百裏,匈奴大軍就得到,萬一被追上,那可怎麽辦啊?”
李勤搖頭道:“百裏不近了,就算劉九派出精銳士兵哨探,也不會往河上探的,更不會沿著河探出百裏之遙,不用想劉九會不會,要換過來想,如果我們是劉九,我們會派出斥候,沿著河探出百裏嗎?我們肯定不會這麽做的,所以劉九也不會的”
裘盛這才點了點頭,道:“可這事隻能由下官親自去辦了,就沒法和李郎並肩作戰了,沒法支持你了”
“隻要裘大人能讓百姓安全,不受匈奴兵的禍害,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了”李勤道。他們三個人蹲下身子,開始在土牆上畫地圖,商量著怎麽使用圍魏救趙,這個巨大的計劃。
這個圍魏求趙之計的關鍵是,李勤必須要守住廉縣,以便使劉九產生李勤是在拖延時間的懷疑,隻要他產生了這種懷疑,別的就好辦了。
由張奣帶領廉縣的士兵,要精通騎術之人,往並州方向,大規模的“傳遞軍情”,甚至要丟掉一些緊急軍情,故意讓劉九得到,使劉九認為漢軍的主力部隊,正在向他的草原老巢奔襲,如此一來,劉九為了老巢的安全,必會撤兵的
可這個計策是有巨大風險的,那就是劉九在撤前,會不會發瘋似的,非要攻下廉縣不可?這是很有可能的所以李勤要裘盛帶著百姓撤走,如果走陸路,一來婦孺走不快,二來容易被匈奴兵發現,所以最好走水路,廉縣靠河,船是夠用的,百姓們躲在船上,順流而下,反而能離得縣城更遠些。
李勤帶著扶角軍抵擋劉九的大軍,這時要再守土牆,那就不現實了,陣地修得再好,可要是遇到上萬的匈奴大軍,幾百人也一樣守不住的,隻能改去守城,不求用打來得到贏,而是用拖延時間來得到勝利,劉九的大軍極有可能打進城去,那麽李勤和扶角軍,有全體陣亡的可能
這個計策成功的幾率很大,可李勤能不能活著看到最後的勝利,卻是兩說了,對他自己和扶角軍來講,是極為危險的
三人把計劃的方方麵麵都理順了,裘盛歎了口氣,道:“李郎,咱們以前不認識,什麽交情都沒有,可你此次來援,卻要承擔如此巨大的危險,這讓我裘某和全城百姓,以後如何報答啊?”
李勤也歎了口氣,他站起身來,道:“我雖尚未成為本郡校尉,可守土之責卻是不能推卸的,這一切都是為了百姓,為了百姓啊”
裘盛也站起了身,他看著李勤的側麵,過了好半天,才輕輕地道:“李郎,最仗義”
圍魏救趙的大計劃,迅速地執行了下去,隻留下數百名壯丁幫助守城,修建工事,而其餘百姓皆走,老弱婦孺們都登上了船,家中財物隻好舍棄,在大難臨頭之際,雖然家破,但人未亡,已是不幸中的萬幸,倒沒有誰會抱怨,百姓們在上船前,反而感謝李勤,都叫著李郎最仗義
並州方向的大草原。
年紀還不到四十歲的劉九,站在一輛大車上,大車由二十幾頭牛拉著,是輛樓車,車上不但有帳篷,還有一座高高的木樓,讓他用來指揮大軍,匈奴兵在一裏之外,就能看到他的大纛,為他掃平前進道路上的一切障礙
劉九身材魁梧,單從身材上來講,竟不輸與典韋,而且比典韋還要粗壯,他一臉的黃須,眼珠子也微微發黃,嘴巴極大,鼻梁極高,從相貌上來講,和他的弟弟幾乎沒有什麽相似之處,尤其是和劉十一相比,根本不象是親兄弟。
劉九身上沒有穿著盔甲,而是穿著一身很普通的皮袍子,戴著一頂破舊的皮帽子,裝扮上絲毫沒有匈奴王本應有的華貴,反而象個潦倒的窮牧民,如果他一個人走在草原上,壓根就不會有人認為他是匈奴單於的有力爭奪者,隻會認為他是個連飯都吃不上的窮光蛋
可偏偏就是這樣一個人,劉九往樓車上一站,四周的匈奴兵望向他時,眼中卻都充滿了敬畏之色,認為隻有這樣的首領,才能帶領他們得到勝利,打敗所有的敵人,搶光敵人的牛羊,占領敵人的草場,占有敵人的妻女,九帳部大王,和別的匈奴王不一樣,他與眾不同
與眾不同,不但對於漢地英雄們很重要,對於匈奴人來講同樣重要。如果一個首領啥啥的都隨大溜兒,別人如何,他也如何,那牧民們何必追隨他呢?追隨誰都一樣,何苦追隨劉九?
劉九在匈奴人中的地位極高,有不知道單於是誰的,卻沒有不知道劉九是誰的,因為劉九的英雄之名,響徹草原,乃是匈奴第一勇士
劉九的部落和地盤,完全是他一手打出來的,他的部落叫做九帳部,那就是因為他在繼承部落時,原本富強的部落隻剩下了九個帳篷,不用別的部落來吞並,部落自己就快消失了,可劉九憑著彎刀和弓箭,硬生生地打敗了比他大幾倍的部落,反過來吞並,再吞並,十數年的征戰之後,九帳部擁有牧民十幾萬,是草原上第一大部,可以上陣廝殺的匈奴兵達到了三萬,對外號稱二十萬,威震草原
樓車上,劉九回過頭,看了眼遠處的仆從軍,叫道:“讓他們快著點,等咱們打下了北地郡,我讓他們在漢地立帳篷,告訴他們,好日子在後頭呢”
匈奴兵大聲答應,奔向後隊,對著仆從軍大聲吆喝,命令他們加快行軍。
劉九進攻北地郡之前,剛剛掃平了並州外麵的幾個烏桓部落,裹挾了大批的烏桓士兵和牧民,他打算在大搶北地郡後,把這些仆從部落留下,替他看守北地郡,吸引漢廷的兵力,這樣他的草原地盤才不會受到威脅,又可以騰出兵力,去搶別的地方
是 由】.
賈詡這時從遠處走了過來,他和李勤一樣,雙眼也是通紅,連著睡不好覺,他的體力已然透支,再加上扶角兵傷亡慘重,他也快熬不住了。
走到土牆下,賈詡慢慢地爬了上來,嘶啞著嗓子,對李勤道:“阿勤,傷亡人數統計出來了,共死了六十七個弟兄,有四個是因為傷勢過重,沒搶救過來,昨晚過世的,重傷十一個,雖然性命保住了,可也都殘廢了,其餘的都是輕傷,但十日之內不能再上陣的有三十五個,總共加起來是一百一十三個。匈奴兵兩次衝鋒,就把咱們的軍隊給打殘了,如果再打,怕是堅持不住了。”
李勤沉默了好半晌,這才道:“帶出來戰兵四百五十人,一下子減員兩成半,這仗打的,怎麽和鄉親們交待啊”
賈詡也是好半天不說話,好久他才抬起頭,看了李勤一眼,又看了裘盛一眼,嘴唇動了動,象是要說什麽話,但礙於情麵,在裘盛的麵前,他沒說出口。
看到賈詡的表情,裘盛的心一下子就吊了起來,他已然知道賈詡是李勤的姐夫,並且是扶角軍的軍丞,在官場上,別的事情都可以緩一緩,但唯獨人際關係,是必須要在第一時間就得弄明白的,否則會有大大的不便。賈詡的身份他知道了,又清楚賈詡在李勤心中的份量,最硬的關係無過於裙帶關係,萬一賈詡說出點啥不利於廉縣話來,他哪受得了啊
與其讓別人背地裏說,不如他當麵就問出來,這樣反而能讓別人沒法說出不利於他的話了。裘盛問道:“李郎,賈軍丞,你們不會是想撤兵回富平吧?”
賈詡嘴唇又動了動,但沒吱聲,他看向了李勤。李勤眉頭皺起,卻道:“最大的勝利就在眼前,豈有撤兵之理,那我的弟兄們豈不是白死了”
裘盛這才稍稍放下點心,可他仍舊還是很擔心,問道:“可是那圍魏救趙之計,行不通啊,如何才能大破劉九的匈奴兵?”
賈詡道:“圍魏救趙?就是咱們上次提過的那個計策?”上次他們提過這個計,不過當時也就是隨口一說,沒怎麽當真,這回聽裘盛又提,他便想起這事來了。
李勤點頭道:“不錯,正是圍魏救趙,我打算這麽辦,你們聽聽,這個計策可行不可行”他把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
漢末三國,既不缺武將,更不缺謀士,甚至有很多非常厲害的謀士,隻因不是曹劉孫三家集團的人,所以曆史上連名字都沒有留下,李勤的圍魏救趙之計,算不上高明,確切地說乃是行險之計,隻能算是下策,但現在的戰狀下,這個下策卻是很有市場的。
賈詡和裘盛聽完,都同時哦了起來,賈詡道:“有些行險了,但可一試,隻要方方麵麵布局周密,那麽此計未嚐不能奏效。”
裘盛也點了點頭,可他想的卻多些,道:“那麽撤走的百姓,隻能沿著廉河往東去了,可這麽多的百姓撤走,怕是行不出百裏,匈奴大軍就得到,萬一被追上,那可怎麽辦啊?”
李勤搖頭道:“百裏不近了,就算劉九派出精銳士兵哨探,也不會往河上探的,更不會沿著河探出百裏之遙,不用想劉九會不會,要換過來想,如果我們是劉九,我們會派出斥候,沿著河探出百裏嗎?我們肯定不會這麽做的,所以劉九也不會的”
裘盛這才點了點頭,道:“可這事隻能由下官親自去辦了,就沒法和李郎並肩作戰了,沒法支持你了”
“隻要裘大人能讓百姓安全,不受匈奴兵的禍害,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了”李勤道。他們三個人蹲下身子,開始在土牆上畫地圖,商量著怎麽使用圍魏救趙,這個巨大的計劃。
這個圍魏求趙之計的關鍵是,李勤必須要守住廉縣,以便使劉九產生李勤是在拖延時間的懷疑,隻要他產生了這種懷疑,別的就好辦了。
由張奣帶領廉縣的士兵,要精通騎術之人,往並州方向,大規模的“傳遞軍情”,甚至要丟掉一些緊急軍情,故意讓劉九得到,使劉九認為漢軍的主力部隊,正在向他的草原老巢奔襲,如此一來,劉九為了老巢的安全,必會撤兵的
可這個計策是有巨大風險的,那就是劉九在撤前,會不會發瘋似的,非要攻下廉縣不可?這是很有可能的所以李勤要裘盛帶著百姓撤走,如果走陸路,一來婦孺走不快,二來容易被匈奴兵發現,所以最好走水路,廉縣靠河,船是夠用的,百姓們躲在船上,順流而下,反而能離得縣城更遠些。
李勤帶著扶角軍抵擋劉九的大軍,這時要再守土牆,那就不現實了,陣地修得再好,可要是遇到上萬的匈奴大軍,幾百人也一樣守不住的,隻能改去守城,不求用打來得到贏,而是用拖延時間來得到勝利,劉九的大軍極有可能打進城去,那麽李勤和扶角軍,有全體陣亡的可能
這個計策成功的幾率很大,可李勤能不能活著看到最後的勝利,卻是兩說了,對他自己和扶角軍來講,是極為危險的
三人把計劃的方方麵麵都理順了,裘盛歎了口氣,道:“李郎,咱們以前不認識,什麽交情都沒有,可你此次來援,卻要承擔如此巨大的危險,這讓我裘某和全城百姓,以後如何報答啊?”
李勤也歎了口氣,他站起身來,道:“我雖尚未成為本郡校尉,可守土之責卻是不能推卸的,這一切都是為了百姓,為了百姓啊”
裘盛也站起了身,他看著李勤的側麵,過了好半天,才輕輕地道:“李郎,最仗義”
圍魏救趙的大計劃,迅速地執行了下去,隻留下數百名壯丁幫助守城,修建工事,而其餘百姓皆走,老弱婦孺們都登上了船,家中財物隻好舍棄,在大難臨頭之際,雖然家破,但人未亡,已是不幸中的萬幸,倒沒有誰會抱怨,百姓們在上船前,反而感謝李勤,都叫著李郎最仗義
並州方向的大草原。
年紀還不到四十歲的劉九,站在一輛大車上,大車由二十幾頭牛拉著,是輛樓車,車上不但有帳篷,還有一座高高的木樓,讓他用來指揮大軍,匈奴兵在一裏之外,就能看到他的大纛,為他掃平前進道路上的一切障礙
劉九身材魁梧,單從身材上來講,竟不輸與典韋,而且比典韋還要粗壯,他一臉的黃須,眼珠子也微微發黃,嘴巴極大,鼻梁極高,從相貌上來講,和他的弟弟幾乎沒有什麽相似之處,尤其是和劉十一相比,根本不象是親兄弟。
劉九身上沒有穿著盔甲,而是穿著一身很普通的皮袍子,戴著一頂破舊的皮帽子,裝扮上絲毫沒有匈奴王本應有的華貴,反而象個潦倒的窮牧民,如果他一個人走在草原上,壓根就不會有人認為他是匈奴單於的有力爭奪者,隻會認為他是個連飯都吃不上的窮光蛋
可偏偏就是這樣一個人,劉九往樓車上一站,四周的匈奴兵望向他時,眼中卻都充滿了敬畏之色,認為隻有這樣的首領,才能帶領他們得到勝利,打敗所有的敵人,搶光敵人的牛羊,占領敵人的草場,占有敵人的妻女,九帳部大王,和別的匈奴王不一樣,他與眾不同
與眾不同,不但對於漢地英雄們很重要,對於匈奴人來講同樣重要。如果一個首領啥啥的都隨大溜兒,別人如何,他也如何,那牧民們何必追隨他呢?追隨誰都一樣,何苦追隨劉九?
劉九在匈奴人中的地位極高,有不知道單於是誰的,卻沒有不知道劉九是誰的,因為劉九的英雄之名,響徹草原,乃是匈奴第一勇士
劉九的部落和地盤,完全是他一手打出來的,他的部落叫做九帳部,那就是因為他在繼承部落時,原本富強的部落隻剩下了九個帳篷,不用別的部落來吞並,部落自己就快消失了,可劉九憑著彎刀和弓箭,硬生生地打敗了比他大幾倍的部落,反過來吞並,再吞並,十數年的征戰之後,九帳部擁有牧民十幾萬,是草原上第一大部,可以上陣廝殺的匈奴兵達到了三萬,對外號稱二十萬,威震草原
樓車上,劉九回過頭,看了眼遠處的仆從軍,叫道:“讓他們快著點,等咱們打下了北地郡,我讓他們在漢地立帳篷,告訴他們,好日子在後頭呢”
匈奴兵大聲答應,奔向後隊,對著仆從軍大聲吆喝,命令他們加快行軍。
劉九進攻北地郡之前,剛剛掃平了並州外麵的幾個烏桓部落,裹挾了大批的烏桓士兵和牧民,他打算在大搶北地郡後,把這些仆從部落留下,替他看守北地郡,吸引漢廷的兵力,這樣他的草原地盤才不會受到威脅,又可以騰出兵力,去搶別的地方
是 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