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會兒在這間客棧裏“姓吳的人”,明顯隻有張陽一個,自不必說,這崔燕子是在叫自己呢。
“誒!來了來了,在這兒呢!”張陽這會兒隻能化身店小二,讓喬鈴兒留在原地,一邊答應著一邊往下跑。
好在,之前來客棧的時候,因為之前穿的衣服太髒太破,已經換上了掌櫃給的現成的衣服,倒是應時應景,正合適。
蹬蹬蹬,張陽風風火火的便跑下樓。
“我說你這小子在幹嘛呢?!沒看見客人都來了麽?”崔燕子使勁兒白了張陽一眼,但是語氣卻嬌媚,說是指責,倒不如說是在打情罵俏一般,活脫脫便是一個背著掌櫃的跟夥計有一腿的老板娘的形象。
徐鵬舉和張侖交換了一下眼色,兩人並沒有看出崔燕子的破綻,倒是都從對方的眼中看到了對於這樣一個美豔老板娘的驚豔,似乎這老板娘就是這間客棧的意外之喜
“唉唉,剛才我不是在歸置房間們,一恍惚,便沒有聽到有人來。”張陽點頭哈腰道,一副小意的樣子,演技明顯不輸崔燕子。
“行了行了,別在這裏跟我白話了,趕緊去外麵看看,送貨的來了沒有,這裏有我招呼著便行。”崔燕子給張陽使了個眼色,意思很明顯,讓張陽趕緊出去截住,馬上就要回來的石三他們,那些人可都是一副馬賊的打扮,他們要是回來了,一邊是官,一邊是賊,這兩邊要是不打起來,那才是一件稀奇事兒。
“好嘞,我這就去。”張陽知道厲害,抬腿就準備出客棧。
可惜,怪隻怪那石三辦事兒太利索了,這麽一會兒的功夫,已經把事先埋伏在外麵的人都誆騙了進來。“你們竟都沒看見泥鰍那小子嗎?!真是奇了怪哉,那小子明明就是從後麵的巷子……”
石三的話說了一半兒,便看見了坐在酒館裏的十幾個官兵打扮的人,一下子愣住了。
兩方人馬人數大約相當,又都背刀挎劍,一下子,兩邊大眼對小眼,麵麵相覷。
張陽正準備說點什麽緩解一下當下的情況時。
徐鵬舉已經將手中的酒碗摔到了地上,大喊一聲:“草!是叛軍!弟兄們!抄家夥!”
要說這徐鵬舉怎麽知道眼前這些人是叛軍的?他們的臉上又沒有寫著“我是叛軍”。
其實道理很簡單,正是因為石三那些人穿著的皮甲,挎著的刀劍,還有好幾個人身背的弓箭。
唐朝時期,民風尚武,家裏有把弓,出門配把劍,稀鬆平常。
然而從元朝的時候,朝廷因為怕漢人作亂,連家裏有把菜刀都要殺頭,直到明朝朱元璋時期,皇帝才下令放開百姓家裏使用菜刀的限製,為此還有不少大臣上書反對,害怕因此而引起什麽亂子,更何況其他兵器。
宋國公馮勝僅僅是被人誣告私藏兵器,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就被朱元璋賜死,那時的禁武令可見一斑。
想來如今的菜刀實名製,大概就是從那會開始的吧?
有人會問,不對啊,《水滸傳》成書於明初,那裏麵的英雄們不是也都舞槍弄棒,好不自在?
其實細讀《水滸傳》就可以知道,老百姓能攜帶的武器,隻限於樸刀、哨棒等比較粗劣的武器,李逵大哥用的,不過是砍柴的板斧。
魯智深、武鬆攜帶鐵禪杖,戒刀,這些個本是出家人的法器,被他們用來砍贓官的鳥頭,料是佛祖也要說快哉快哉。
至於精良軍器,隻有祝家莊、曾頭市之類和官府有勾結,有鎮壓農民起義的團練身份的地方,才有權利大量打造擁有,不然則是謀反無疑了。
而在防範最嚴的清朝,老百姓家裏如果有套殘破盔甲也是抄家問斬的罪名,這也是中國古代盔甲傳世較少的原因之一了。
那麽,樸刀又是什麽呢?
樸刀的另一個名字是“著褲刀”,可以掛在褲腰上。它極簡陋,安上短把就是農具;如果安上了長把才是“樸刀”。這也是為什麽樸刀這麽常見卻上不了《武經總要》,也排不上武林兵器榜。
而老百姓則因為樸刀易得而便宜所以把它作為經常使用的兵器,同時也正因為它的常見,所以它也跟兵器榜上的板磚、折凳一樣對它根本不可能完全禁斷。
樸刀是短刀頭、長刀把的,刀身無鞘,長刀把可以從刀頭取下,作杆棒用――這一點在《水滸傳》中有細致的描寫。
在明朝這種有路引,對人口流動進行嚴格控製的地方,你帶把環首刀或者唐刀(現在都稱作東瀛刀了)出門,那基本上是找不自在,就跟你在奧運期間在京城拿把菜刀上街,或者平時沒事拎杆長槍上街是一個道理,沒事找抽!
至於長劍?
明朝法律規定:士人可以佩劍!就好比你取得功名以後才可以帶方巾、穿綾羅一樣,是有嚴格限製的。
也就是說武俠小說,特別是明清背景的武俠小說中那些帶著什麽金蛇寶劍、玄鐵重劍、屠龍刀之類上街的大俠們,在當下的官府眼中都算“盜匪”,俠以武亂禁說的就是這個。
所以,隻一眼,徐鵬舉就已經確定來人是叛軍無疑了,更何況就算他們不是叛軍,這麽多人,帶著這麽多武器,也已經觸犯了大明王法,徐鵬舉他們又怎麽能放任他們逍遙自在?!怎麽說徐小公爺也是魏國公府的長子長孫,他要是在這裏認了慫,回去被爺爺知道了,估計會被打斷腿!
看見徐鵬舉都拔刀了,張侖自然也不會含糊,立馬拔出腰挎的寶劍,而他們幾個身後那些王府的家兵們,更是反應神速,飛快地拔出刀,護在自己的主子們身前。雖然還不知道客棧裏究竟發生了什麽,可是石三他們作為原本趙懷忠手下的精兵,自然不會怵了這麽一些明顯是少爺兵的家夥,石三的臉上露出一抹殘忍的笑容之後,也緩緩地拔出刀來,而他的那些手下也不必招呼,刀劍弓弩齊上,全都指向了徐鵬舉一眾人等。爭鬥一觸即發。
“誒!來了來了,在這兒呢!”張陽這會兒隻能化身店小二,讓喬鈴兒留在原地,一邊答應著一邊往下跑。
好在,之前來客棧的時候,因為之前穿的衣服太髒太破,已經換上了掌櫃給的現成的衣服,倒是應時應景,正合適。
蹬蹬蹬,張陽風風火火的便跑下樓。
“我說你這小子在幹嘛呢?!沒看見客人都來了麽?”崔燕子使勁兒白了張陽一眼,但是語氣卻嬌媚,說是指責,倒不如說是在打情罵俏一般,活脫脫便是一個背著掌櫃的跟夥計有一腿的老板娘的形象。
徐鵬舉和張侖交換了一下眼色,兩人並沒有看出崔燕子的破綻,倒是都從對方的眼中看到了對於這樣一個美豔老板娘的驚豔,似乎這老板娘就是這間客棧的意外之喜
“唉唉,剛才我不是在歸置房間們,一恍惚,便沒有聽到有人來。”張陽點頭哈腰道,一副小意的樣子,演技明顯不輸崔燕子。
“行了行了,別在這裏跟我白話了,趕緊去外麵看看,送貨的來了沒有,這裏有我招呼著便行。”崔燕子給張陽使了個眼色,意思很明顯,讓張陽趕緊出去截住,馬上就要回來的石三他們,那些人可都是一副馬賊的打扮,他們要是回來了,一邊是官,一邊是賊,這兩邊要是不打起來,那才是一件稀奇事兒。
“好嘞,我這就去。”張陽知道厲害,抬腿就準備出客棧。
可惜,怪隻怪那石三辦事兒太利索了,這麽一會兒的功夫,已經把事先埋伏在外麵的人都誆騙了進來。“你們竟都沒看見泥鰍那小子嗎?!真是奇了怪哉,那小子明明就是從後麵的巷子……”
石三的話說了一半兒,便看見了坐在酒館裏的十幾個官兵打扮的人,一下子愣住了。
兩方人馬人數大約相當,又都背刀挎劍,一下子,兩邊大眼對小眼,麵麵相覷。
張陽正準備說點什麽緩解一下當下的情況時。
徐鵬舉已經將手中的酒碗摔到了地上,大喊一聲:“草!是叛軍!弟兄們!抄家夥!”
要說這徐鵬舉怎麽知道眼前這些人是叛軍的?他們的臉上又沒有寫著“我是叛軍”。
其實道理很簡單,正是因為石三那些人穿著的皮甲,挎著的刀劍,還有好幾個人身背的弓箭。
唐朝時期,民風尚武,家裏有把弓,出門配把劍,稀鬆平常。
然而從元朝的時候,朝廷因為怕漢人作亂,連家裏有把菜刀都要殺頭,直到明朝朱元璋時期,皇帝才下令放開百姓家裏使用菜刀的限製,為此還有不少大臣上書反對,害怕因此而引起什麽亂子,更何況其他兵器。
宋國公馮勝僅僅是被人誣告私藏兵器,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就被朱元璋賜死,那時的禁武令可見一斑。
想來如今的菜刀實名製,大概就是從那會開始的吧?
有人會問,不對啊,《水滸傳》成書於明初,那裏麵的英雄們不是也都舞槍弄棒,好不自在?
其實細讀《水滸傳》就可以知道,老百姓能攜帶的武器,隻限於樸刀、哨棒等比較粗劣的武器,李逵大哥用的,不過是砍柴的板斧。
魯智深、武鬆攜帶鐵禪杖,戒刀,這些個本是出家人的法器,被他們用來砍贓官的鳥頭,料是佛祖也要說快哉快哉。
至於精良軍器,隻有祝家莊、曾頭市之類和官府有勾結,有鎮壓農民起義的團練身份的地方,才有權利大量打造擁有,不然則是謀反無疑了。
而在防範最嚴的清朝,老百姓家裏如果有套殘破盔甲也是抄家問斬的罪名,這也是中國古代盔甲傳世較少的原因之一了。
那麽,樸刀又是什麽呢?
樸刀的另一個名字是“著褲刀”,可以掛在褲腰上。它極簡陋,安上短把就是農具;如果安上了長把才是“樸刀”。這也是為什麽樸刀這麽常見卻上不了《武經總要》,也排不上武林兵器榜。
而老百姓則因為樸刀易得而便宜所以把它作為經常使用的兵器,同時也正因為它的常見,所以它也跟兵器榜上的板磚、折凳一樣對它根本不可能完全禁斷。
樸刀是短刀頭、長刀把的,刀身無鞘,長刀把可以從刀頭取下,作杆棒用――這一點在《水滸傳》中有細致的描寫。
在明朝這種有路引,對人口流動進行嚴格控製的地方,你帶把環首刀或者唐刀(現在都稱作東瀛刀了)出門,那基本上是找不自在,就跟你在奧運期間在京城拿把菜刀上街,或者平時沒事拎杆長槍上街是一個道理,沒事找抽!
至於長劍?
明朝法律規定:士人可以佩劍!就好比你取得功名以後才可以帶方巾、穿綾羅一樣,是有嚴格限製的。
也就是說武俠小說,特別是明清背景的武俠小說中那些帶著什麽金蛇寶劍、玄鐵重劍、屠龍刀之類上街的大俠們,在當下的官府眼中都算“盜匪”,俠以武亂禁說的就是這個。
所以,隻一眼,徐鵬舉就已經確定來人是叛軍無疑了,更何況就算他們不是叛軍,這麽多人,帶著這麽多武器,也已經觸犯了大明王法,徐鵬舉他們又怎麽能放任他們逍遙自在?!怎麽說徐小公爺也是魏國公府的長子長孫,他要是在這裏認了慫,回去被爺爺知道了,估計會被打斷腿!
看見徐鵬舉都拔刀了,張侖自然也不會含糊,立馬拔出腰挎的寶劍,而他們幾個身後那些王府的家兵們,更是反應神速,飛快地拔出刀,護在自己的主子們身前。雖然還不知道客棧裏究竟發生了什麽,可是石三他們作為原本趙懷忠手下的精兵,自然不會怵了這麽一些明顯是少爺兵的家夥,石三的臉上露出一抹殘忍的笑容之後,也緩緩地拔出刀來,而他的那些手下也不必招呼,刀劍弓弩齊上,全都指向了徐鵬舉一眾人等。爭鬥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