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徐州城外
在場的逃難百姓紛紛勸那對痛哭的母子,叫他們不要哭了,天災降臨,人力豈能回天,哭又有什麽用,難道哭就能解決問題,要是哭就能讓肚子不餓了,那麽城外將會是哭聲一片!
王平安低頭去看那對痛哭的母子,心下不忍,卻並不勸阻,道:“哭吧,把心裏的委屈這一次都哭出來,哭出來就好,否則憋在心裏,反而會生病!”
百姓看向王平安,他們都是新來的,並不認識他,隻認為他是個有錢家的公子哥,不通世事,看到別人哭,你不勸止也就罷了,怎麽反而讓人家哭的,這不是不近人情嘛!
王平安衝著百姓道:“你們現在生活困苦,心中有氣,如果不能及時發泄出來,又衣食無著的,那麽隻要被一點風寒所擾,就會生上大病,在現在這種缺醫少藥的情況下,小病也同樣會要了你們的性命啊!”
這種事情在古代醫療設施不足的情況下,每朝每代都有發生,可絕非誇張之詞。象感冒這種小病,如果在平常,吃點藥就能好,甚至不吃藥挺挺也能過去。可要是放在眼前,放在現在的徐州城外,哪怕隻是場感冒,也會要了無數人的性命!
可在場百姓們卻不懂這些事,他們沒讀過醫書,不明白其中道理,見王平安竟然說出這種“混帳話”來,無不氣憤,剛才又見他的馬車刮倒這孩子,紛紛指責,甚至有的人就想上來推搡,和王平安理論!
王平安忽地叫道:“我叫你們哭出來,是為了你們好!你們想想,你們受災逃難到此,雖非徐州治下的百姓,可既然到了徐州,當地官員就有義務賑災,最起碼得給你們碗粥喝吧?你們要是就這麽憋著,誰也不出聲,官府做事豈有不拖拉之理?所以你們要大聲哭,讓城裏的官老爺們都聽見,他們怕了,才會加緊動作,拿出糧食來賑濟你們,你們怎麽連這麽簡單的道理都想不明白呢!”
說別的,說不通,你就是有天大的本事,就算是天上的神仙下凡,在這種情況下,把將要發生的事說出來,光靠嘴皮子,而不拿出實惠來,你也照樣說不通!可你要是把這麽做的實惠說出來,那馬上就說得通了,在場人全都能明白!
百姓立時都明白了,恍然大悟!對呀,這點我們咋就沒想到呢!
頓時之間,不少百姓立即就哭出來了,他們本來就困苦不堪,現在知道了解決方法,豈有不大哭特哭之理!
車夫臉色蒼白的擠了過來,拉過王平安,低聲道:“侄少爺,你這不是給老爺添麻煩嘛!這些難民本來沒事,咱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理他們,過幾天他們見在徐州待著沒有希望,便就走了。現在你這一說,他們又一哭,咱們想不賑災也不行了,他們不肯走了呀!”
王平安氣道:“你這是什麽混帳話,難道官府沒有義務賑濟災民嗎?如果我姑夫回來,我把這話告訴他,你猜他會怎麽修理你?”
車夫臉色一綠,心想:“就算是刺史大人回來,怕修理的人也不是我,而是你吧!”他苦著臉道:“侄少爺還是別告訴老爺了。你說的事,道理上是講得通的,可小人說的話,也是大實話啊,你以後就明白了!”
車夫說的,在當時的唐初,或者說整個封建社會,還真算得上是一句大實話。對於賑災這種事情,裏麵的道道兒,還真是七扭八歪,不是官僚體係中的人,一般來講很難了解。
在唐初,雖比前隋要政治清明,但有些事情,卻還是按著老規矩辦。地方官員們,除少數個例外,很少有人會去主動賑災的,這裏說的不是受災的當地,而是指周邊地區。
除非是不得己,不到最後關頭,地方官很少會提前發放糧食。這個原因很簡單,如果給逃難來的百姓發放了糧食,那麽就會吸引更多的難民來此,當地官府承受不了那麽大的壓力。而同時這些百姓也會在這個地方停留過長時間,甚至在大災過後,也會推遲一段時間才走,影響家鄉的農活!
對於如何賑災,那是非常有講究的。
在大災初起時,百姓逃難,到了一處,這裏的地方官是絕對不會發放糧食的,這和當官的心狠不心狠,貪汙不貪汙是沒有關係的,而是因為這時百姓身上多多少少能帶些糧食,吃自己的就可以了,不用發放!
等過了一段時間,百姓身上的糧食吃完,這時候就要發糧了,如果再不發糧,百姓離開這裏,那就會產生流民,而流民一產生,流寇就會立即產生,那後果就嚴重了。但這時候發的糧食也不能多,因為一多,就會吸引更多的難民來,當地承受不了,所以粥要稀些,讓百姓不離開就可以了,這樣壓力由各個地方承擔,就不會產生什麽大亂子,百姓也不會因為趕路,而死在途中。
再等過一段時間,百姓無論從身體還是從精神上,都堅持不住了,這時候就不能再放稀粥,而要放稠粥了,因為如果再放稀粥,那就會有大批百姓死去。所放稠粥是有標準的,這個標準叫“插筷子不倒”,就是說粥煮出來後,插根筷子進去,這筷子不能打橫!
又過一段時間,差不多災期也就過去了,這時候又要放稀粥了,因為如果再放稠粥,那麽就會有一些百姓不肯走,拖延回鄉的時間,從而耽誤了農活,今年沒收成,明年豈不又要出來討飯嗎。所以粥要逐步變稀,迫使百姓離開。
對於如何賑災,統治者們已經總結出一套完整的處理方法了,隻要按著這種方法做,那就不會有意外發生!
可話又說回來了,同一張考卷,不同的人來解答,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當官的都想拖延放糧的最後期限,想把壓力轉移到別的地方上去,如此一來時間上沒算準,沒掐對臨界點,反倒會引起叛亂。唐朝的統治者對於前隋的滅亡,是總結出經驗的,李世民也曾說出過相關的話來。
現在徐州該不該放糧,該放了,如再不放,那真就要產生流民,從而產生流寇了!可問題是牛正宏此時沒在徐州,他去洛陽了,而留守的官員們那還不是能拖就使勁拖,大會小會的一通開,商量來商量去的,不把情況拖到無法挽救,休想指望他們能辦出實事來!
所以,今天王平安所做事情不但會在日後救了牛正宏一命,也會救了城外無數村莊百姓的命,保證徐州地方不會被劫掠。如果真要出現流寇,那牛正宏也不必考慮如何保住官位了,隻要考慮怎麽保住腦袋就行了,而且不管他怎麽考慮,最後結果也一定是保不住!
但是王平安今天所做事情的好處,現在是看不出來的,反而會引起徐州留守官員的強烈不滿,這種不滿情緒會一直延續到牛正宏從洛陽回來!
官員們尚且如此,一個小小車夫又哪可能看出這點來,心中罵了無數遍的書呆子,大大瞧不起王平安!
王平安也看不上他,一甩袖子,道:“你去把車上姑姑送我的禮物都搬下來,分給百姓,你要是處理得好,我就不告訴姑夫你今天所為,如果做的不好……哼,你自己想去吧!”
車夫硬著頭皮道:“小人敢不盡力,可那侄少爺你怎麽辦啊,小人還得送你回去呢?”
王平安道:“我自己走回去!”他叫百姓選出幾個德高望重的,去馬車那裏領東西,然後再分發,以免哄搶。
擠出人群,他向五裏村,自己的家走回。
在場的逃難百姓紛紛勸那對痛哭的母子,叫他們不要哭了,天災降臨,人力豈能回天,哭又有什麽用,難道哭就能解決問題,要是哭就能讓肚子不餓了,那麽城外將會是哭聲一片!
王平安低頭去看那對痛哭的母子,心下不忍,卻並不勸阻,道:“哭吧,把心裏的委屈這一次都哭出來,哭出來就好,否則憋在心裏,反而會生病!”
百姓看向王平安,他們都是新來的,並不認識他,隻認為他是個有錢家的公子哥,不通世事,看到別人哭,你不勸止也就罷了,怎麽反而讓人家哭的,這不是不近人情嘛!
王平安衝著百姓道:“你們現在生活困苦,心中有氣,如果不能及時發泄出來,又衣食無著的,那麽隻要被一點風寒所擾,就會生上大病,在現在這種缺醫少藥的情況下,小病也同樣會要了你們的性命啊!”
這種事情在古代醫療設施不足的情況下,每朝每代都有發生,可絕非誇張之詞。象感冒這種小病,如果在平常,吃點藥就能好,甚至不吃藥挺挺也能過去。可要是放在眼前,放在現在的徐州城外,哪怕隻是場感冒,也會要了無數人的性命!
可在場百姓們卻不懂這些事,他們沒讀過醫書,不明白其中道理,見王平安竟然說出這種“混帳話”來,無不氣憤,剛才又見他的馬車刮倒這孩子,紛紛指責,甚至有的人就想上來推搡,和王平安理論!
王平安忽地叫道:“我叫你們哭出來,是為了你們好!你們想想,你們受災逃難到此,雖非徐州治下的百姓,可既然到了徐州,當地官員就有義務賑災,最起碼得給你們碗粥喝吧?你們要是就這麽憋著,誰也不出聲,官府做事豈有不拖拉之理?所以你們要大聲哭,讓城裏的官老爺們都聽見,他們怕了,才會加緊動作,拿出糧食來賑濟你們,你們怎麽連這麽簡單的道理都想不明白呢!”
說別的,說不通,你就是有天大的本事,就算是天上的神仙下凡,在這種情況下,把將要發生的事說出來,光靠嘴皮子,而不拿出實惠來,你也照樣說不通!可你要是把這麽做的實惠說出來,那馬上就說得通了,在場人全都能明白!
百姓立時都明白了,恍然大悟!對呀,這點我們咋就沒想到呢!
頓時之間,不少百姓立即就哭出來了,他們本來就困苦不堪,現在知道了解決方法,豈有不大哭特哭之理!
車夫臉色蒼白的擠了過來,拉過王平安,低聲道:“侄少爺,你這不是給老爺添麻煩嘛!這些難民本來沒事,咱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理他們,過幾天他們見在徐州待著沒有希望,便就走了。現在你這一說,他們又一哭,咱們想不賑災也不行了,他們不肯走了呀!”
王平安氣道:“你這是什麽混帳話,難道官府沒有義務賑濟災民嗎?如果我姑夫回來,我把這話告訴他,你猜他會怎麽修理你?”
車夫臉色一綠,心想:“就算是刺史大人回來,怕修理的人也不是我,而是你吧!”他苦著臉道:“侄少爺還是別告訴老爺了。你說的事,道理上是講得通的,可小人說的話,也是大實話啊,你以後就明白了!”
車夫說的,在當時的唐初,或者說整個封建社會,還真算得上是一句大實話。對於賑災這種事情,裏麵的道道兒,還真是七扭八歪,不是官僚體係中的人,一般來講很難了解。
在唐初,雖比前隋要政治清明,但有些事情,卻還是按著老規矩辦。地方官員們,除少數個例外,很少有人會去主動賑災的,這裏說的不是受災的當地,而是指周邊地區。
除非是不得己,不到最後關頭,地方官很少會提前發放糧食。這個原因很簡單,如果給逃難來的百姓發放了糧食,那麽就會吸引更多的難民來此,當地官府承受不了那麽大的壓力。而同時這些百姓也會在這個地方停留過長時間,甚至在大災過後,也會推遲一段時間才走,影響家鄉的農活!
對於如何賑災,那是非常有講究的。
在大災初起時,百姓逃難,到了一處,這裏的地方官是絕對不會發放糧食的,這和當官的心狠不心狠,貪汙不貪汙是沒有關係的,而是因為這時百姓身上多多少少能帶些糧食,吃自己的就可以了,不用發放!
等過了一段時間,百姓身上的糧食吃完,這時候就要發糧了,如果再不發糧,百姓離開這裏,那就會產生流民,而流民一產生,流寇就會立即產生,那後果就嚴重了。但這時候發的糧食也不能多,因為一多,就會吸引更多的難民來,當地承受不了,所以粥要稀些,讓百姓不離開就可以了,這樣壓力由各個地方承擔,就不會產生什麽大亂子,百姓也不會因為趕路,而死在途中。
再等過一段時間,百姓無論從身體還是從精神上,都堅持不住了,這時候就不能再放稀粥,而要放稠粥了,因為如果再放稀粥,那就會有大批百姓死去。所放稠粥是有標準的,這個標準叫“插筷子不倒”,就是說粥煮出來後,插根筷子進去,這筷子不能打橫!
又過一段時間,差不多災期也就過去了,這時候又要放稀粥了,因為如果再放稠粥,那麽就會有一些百姓不肯走,拖延回鄉的時間,從而耽誤了農活,今年沒收成,明年豈不又要出來討飯嗎。所以粥要逐步變稀,迫使百姓離開。
對於如何賑災,統治者們已經總結出一套完整的處理方法了,隻要按著這種方法做,那就不會有意外發生!
可話又說回來了,同一張考卷,不同的人來解答,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當官的都想拖延放糧的最後期限,想把壓力轉移到別的地方上去,如此一來時間上沒算準,沒掐對臨界點,反倒會引起叛亂。唐朝的統治者對於前隋的滅亡,是總結出經驗的,李世民也曾說出過相關的話來。
現在徐州該不該放糧,該放了,如再不放,那真就要產生流民,從而產生流寇了!可問題是牛正宏此時沒在徐州,他去洛陽了,而留守的官員們那還不是能拖就使勁拖,大會小會的一通開,商量來商量去的,不把情況拖到無法挽救,休想指望他們能辦出實事來!
所以,今天王平安所做事情不但會在日後救了牛正宏一命,也會救了城外無數村莊百姓的命,保證徐州地方不會被劫掠。如果真要出現流寇,那牛正宏也不必考慮如何保住官位了,隻要考慮怎麽保住腦袋就行了,而且不管他怎麽考慮,最後結果也一定是保不住!
但是王平安今天所做事情的好處,現在是看不出來的,反而會引起徐州留守官員的強烈不滿,這種不滿情緒會一直延續到牛正宏從洛陽回來!
官員們尚且如此,一個小小車夫又哪可能看出這點來,心中罵了無數遍的書呆子,大大瞧不起王平安!
王平安也看不上他,一甩袖子,道:“你去把車上姑姑送我的禮物都搬下來,分給百姓,你要是處理得好,我就不告訴姑夫你今天所為,如果做的不好……哼,你自己想去吧!”
車夫硬著頭皮道:“小人敢不盡力,可那侄少爺你怎麽辦啊,小人還得送你回去呢?”
王平安道:“我自己走回去!”他叫百姓選出幾個德高望重的,去馬車那裏領東西,然後再分發,以免哄搶。
擠出人群,他向五裏村,自己的家走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