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五章先天道胎備論道,春秋書甲做客卿
天下學問,傳承萬年。流派眾多,殊途同歸。
江湖上每十年便有一次真言論道,以儒道佛三家為尊,另外也有無數小派係參與,往往隻是一人偶有所悟,淺嚐輒止,便邀上三五好友,或是家族子弟,自稱一派。
百年以前,高亮寺裏二十歲不到的三思小和尚舌燦蓮花,辯得天下文武人心服口服,眾門派不得不回去再參考造化。可是百年以降,小和尚已經成了百歲高僧,十屆論道下來,依舊無人是其對手。
雖說天下道庭兩位通玄天師,一位修無為道,不關心派係勝負,一位修太極道,認為天下本一家,佛道本同門,誰勝誰負無關大雅。可天下道觀千萬座,道人數以萬計,可不是每個人都有無爭的心思。不得已,兩位真人在天下道士的督促下還是要為道家學問爭上一爭,盡人事,聽天命而已。
至於儒家,手持書卷,手無縛雞之力,更沒有五大派那種名門支撐。江湖武人對口舌之爭的辯道毫無興趣。於是乎便有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說法。天下讀書人,傳承了至聖先師的禮儀教化,默默的代代傳承,用一尺文毫記錄天下事跡以為史,卻沒有誰記得這些勤奮書史的默默書生。
鴻雁觀裏,並不像灼陽觀一樣供奉三清聖像,而是拜得北天真武大帝,被道教奉為鎮天真武靈應佑聖帝君的蕩魔大帝。
自從鴻飛道長將千年一遇的先天道胎萬俟煜陶請上青鬆山,這位少爺每天上山下山出出入入,就是消停不了。每天都要逃跑幾十次,與鴻飛真人派下的十個伺候少爺的小道士鬥智鬥勇。
這萬俟煜陶可不同於歐陽煉我,半分功夫都沒有,按照山下馬寡婦的話說,這俊俏後生白的像一塊水磨豆腐,臉蛋兒跟個剛煮熟的雞蛋撥開蛋殼似的,隻想讓人咬上一口,抱在被窩兒裏好好蹂躪一番。
疼還疼不過來,怎麽舍得打呢。
故而這十個道士可是受了老鼻子罪了。端茶端飯端屎端尿,還要追著小祖宗給他念道家典籍,隻是他充耳不聞,雞同鴨講,對牛彈琴。
萬俟煜陶每天求鴻飛道長放他下山,講理,耍無賴,行賄,威脅,各種招數層出不窮,絕不重複。這倒是更加讓鴻飛道長確信,這孩子聰明絕頂,就是不上正道。等他哪日開竅,必是一鳴驚人。
這一日鴻飛真人將萬俟煜陶叫到身邊,言說每十年一遇的天下論道就要開始,隻要他代表道教勝出,便可以放他離開青鬆山。
萬俟煜陶問明白這狗屁論道的時間及論法,他才不在意對手是誰,隻要能擺脫這個煩人的道士就好。
鴻飛道長也沒有告訴他,這個“不學無術”的孩子麵對研究了上百年妙法的各派道法高人,即便受了諸天先祖保佑僥幸勝出,可離了鴻雁觀,還有焦陽師兄在那等他。
萬俟煜陶從那日開始,讓道士搬來各種道門典籍,他要每一本都看,以求一個月後的辯論勝出,早日逃出生天。
也虧得萬俟煜陶從小嗜讀,對待看書不發愁。
大小道士搬來通古典籍,皆是道家晦澀真言,共計九十七部,一千六百零一卷,工工整整抬到萬俟煜陶的屋子,像是又搭了一個小炕。
這萬俟公子倒是真的與道有緣,再晦暗的道家言語,他也能過目不忘。以往,隻有讀武俠誌怪小說才能過目不忘,其他諸子百家,夫子大道,都是耳邊風。
這往後整整一月,萬俟煜陶就睡在道典炕上,一本接一本的看,一本接一本的扔。
……
天下書甲的博學聖人許春秋,帶著弟子張東川一路遊學,走在路上。古人雲行萬裏路猶勝讀萬卷書,年少書生張東川,雖然年紀不大,可讀書之數,早已超過萬本,能找到的書,此子幾乎過目不忘。許春秋也算是早早的找到了衣缽傳承。
“春秋先生留步。”
突然身後有人高聲語,師徒二人回頭,見眾多金衣武人快速行來,其速度快過疾風烈馬,眨眼間便來到二人身前。
“先生,我等奉武帝之命,請先生前往武帝城做頭等客卿。”為首一位金甲武士語氣和善,卻不容否決。
許春秋笑道:“武帝抬愛,讀書人正好求個學有所用。不過老夫有個請求,不知閣下能否替武帝做主?”
“先生請講。”
“我有一弟子,名叫張東川,喜好讀書。許某請求武帝,對他開放所有書籍,並且他不受限於武帝城,出入自由,如何?”許春秋的語氣同樣不容否決。
金甲武士道:“春秋先生不必擔心,武帝交待,那日與先生分別,十分後悔沒有當時請先生前去。如今隻要先生前去做客卿,先生身份當以武帝老師而居。天下書籍先生皆可讀,先生的弟子更是自由之身。”
“好好好。東川,我即刻去武帝城,你且自己去莘莘學宮參加三教論道,之後前來武帝城找我。”許春秋說罷,隨眾多金衣人而去。
張東川如何不知先生的想法,目送眾人遠去,咬著嘴唇,心中默念先生放心,弟子明白。
……
此次論道地點,選在名不見經傳的牛角山,上有一座莘莘學宮,內裏學子三千,先生二百。此學宮不被江湖武人重視,但宮內曾經走出了江湖十八甲裏的琴、棋、書、畫四甲,雖然在拳頭就是道理的江湖上無甚作為,但好歹也是十八甲。
另外,在學宮出來的學生,不是富甲一方的精明人,就是地方鴻儒,最不濟,也要買上一柄不值錢的鐵劍,青衫仗劍,遊曆四方,記錄仙山靈地的各方遊記,做出膾炙人口的千古文章。
這學宮受到曾經艱苦求學,如今富甲一方的眾多學子供養,實在是富得流油。卻使學子每日飯不可飽,睡榻不過五尺,需蜷身而睡,冬日不穿棉,每日隻睡三個時辰。如此艱苦苛刻的治學氛圍,凡是能學成歸來,必是胸中有丘壑,知理明大義,謙而不媚,博而不驕。
這一日牛角山下,莘莘學宮的一位墨文先生發現一夜之間此處多出一座小廟,廟中坐著一個體態高大的破衣和尚,兩道長長的白眉,垂到雙手之下。
以莘莘學宮書籍記載,這和尚的一身裝束,和廟內點滴細節,可知此和尚出於密宗,不是中原僧人。上前問之,和尚以略帶生硬的口音說,聽聞天下論道就在此處,故而想聽一聽中原高手對待世間諸事的道理。先生聽罷也是驚奇,中原學問他們做的不少,西方密教的真理妙言,他們也是很感興趣,於是請他到學宮內去居住,直到論道開始。
外來的和尚會念經便是此理吧。
和尚也不矯情,走出小廟,起身背起不知有多沉的一整座廟,弓著身子就要雖先生上山。
能成為莘莘學宮的墨文先生,傳授三千弟子百世文章,自然見識極廣,雖然隻是紙上談兵,但究竟還是知道一些江湖高人的神通的。於是帶領和尚上山,雖說主客有別,先生應當幫著客人提些東西,卻實在無能為力。見到這奇妙場景,沒有嚇的驚慌失措,已是寵辱不驚了。(未完待續。)
天下學問,傳承萬年。流派眾多,殊途同歸。
江湖上每十年便有一次真言論道,以儒道佛三家為尊,另外也有無數小派係參與,往往隻是一人偶有所悟,淺嚐輒止,便邀上三五好友,或是家族子弟,自稱一派。
百年以前,高亮寺裏二十歲不到的三思小和尚舌燦蓮花,辯得天下文武人心服口服,眾門派不得不回去再參考造化。可是百年以降,小和尚已經成了百歲高僧,十屆論道下來,依舊無人是其對手。
雖說天下道庭兩位通玄天師,一位修無為道,不關心派係勝負,一位修太極道,認為天下本一家,佛道本同門,誰勝誰負無關大雅。可天下道觀千萬座,道人數以萬計,可不是每個人都有無爭的心思。不得已,兩位真人在天下道士的督促下還是要為道家學問爭上一爭,盡人事,聽天命而已。
至於儒家,手持書卷,手無縛雞之力,更沒有五大派那種名門支撐。江湖武人對口舌之爭的辯道毫無興趣。於是乎便有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說法。天下讀書人,傳承了至聖先師的禮儀教化,默默的代代傳承,用一尺文毫記錄天下事跡以為史,卻沒有誰記得這些勤奮書史的默默書生。
鴻雁觀裏,並不像灼陽觀一樣供奉三清聖像,而是拜得北天真武大帝,被道教奉為鎮天真武靈應佑聖帝君的蕩魔大帝。
自從鴻飛道長將千年一遇的先天道胎萬俟煜陶請上青鬆山,這位少爺每天上山下山出出入入,就是消停不了。每天都要逃跑幾十次,與鴻飛真人派下的十個伺候少爺的小道士鬥智鬥勇。
這萬俟煜陶可不同於歐陽煉我,半分功夫都沒有,按照山下馬寡婦的話說,這俊俏後生白的像一塊水磨豆腐,臉蛋兒跟個剛煮熟的雞蛋撥開蛋殼似的,隻想讓人咬上一口,抱在被窩兒裏好好蹂躪一番。
疼還疼不過來,怎麽舍得打呢。
故而這十個道士可是受了老鼻子罪了。端茶端飯端屎端尿,還要追著小祖宗給他念道家典籍,隻是他充耳不聞,雞同鴨講,對牛彈琴。
萬俟煜陶每天求鴻飛道長放他下山,講理,耍無賴,行賄,威脅,各種招數層出不窮,絕不重複。這倒是更加讓鴻飛道長確信,這孩子聰明絕頂,就是不上正道。等他哪日開竅,必是一鳴驚人。
這一日鴻飛真人將萬俟煜陶叫到身邊,言說每十年一遇的天下論道就要開始,隻要他代表道教勝出,便可以放他離開青鬆山。
萬俟煜陶問明白這狗屁論道的時間及論法,他才不在意對手是誰,隻要能擺脫這個煩人的道士就好。
鴻飛道長也沒有告訴他,這個“不學無術”的孩子麵對研究了上百年妙法的各派道法高人,即便受了諸天先祖保佑僥幸勝出,可離了鴻雁觀,還有焦陽師兄在那等他。
萬俟煜陶從那日開始,讓道士搬來各種道門典籍,他要每一本都看,以求一個月後的辯論勝出,早日逃出生天。
也虧得萬俟煜陶從小嗜讀,對待看書不發愁。
大小道士搬來通古典籍,皆是道家晦澀真言,共計九十七部,一千六百零一卷,工工整整抬到萬俟煜陶的屋子,像是又搭了一個小炕。
這萬俟公子倒是真的與道有緣,再晦暗的道家言語,他也能過目不忘。以往,隻有讀武俠誌怪小說才能過目不忘,其他諸子百家,夫子大道,都是耳邊風。
這往後整整一月,萬俟煜陶就睡在道典炕上,一本接一本的看,一本接一本的扔。
……
天下書甲的博學聖人許春秋,帶著弟子張東川一路遊學,走在路上。古人雲行萬裏路猶勝讀萬卷書,年少書生張東川,雖然年紀不大,可讀書之數,早已超過萬本,能找到的書,此子幾乎過目不忘。許春秋也算是早早的找到了衣缽傳承。
“春秋先生留步。”
突然身後有人高聲語,師徒二人回頭,見眾多金衣武人快速行來,其速度快過疾風烈馬,眨眼間便來到二人身前。
“先生,我等奉武帝之命,請先生前往武帝城做頭等客卿。”為首一位金甲武士語氣和善,卻不容否決。
許春秋笑道:“武帝抬愛,讀書人正好求個學有所用。不過老夫有個請求,不知閣下能否替武帝做主?”
“先生請講。”
“我有一弟子,名叫張東川,喜好讀書。許某請求武帝,對他開放所有書籍,並且他不受限於武帝城,出入自由,如何?”許春秋的語氣同樣不容否決。
金甲武士道:“春秋先生不必擔心,武帝交待,那日與先生分別,十分後悔沒有當時請先生前去。如今隻要先生前去做客卿,先生身份當以武帝老師而居。天下書籍先生皆可讀,先生的弟子更是自由之身。”
“好好好。東川,我即刻去武帝城,你且自己去莘莘學宮參加三教論道,之後前來武帝城找我。”許春秋說罷,隨眾多金衣人而去。
張東川如何不知先生的想法,目送眾人遠去,咬著嘴唇,心中默念先生放心,弟子明白。
……
此次論道地點,選在名不見經傳的牛角山,上有一座莘莘學宮,內裏學子三千,先生二百。此學宮不被江湖武人重視,但宮內曾經走出了江湖十八甲裏的琴、棋、書、畫四甲,雖然在拳頭就是道理的江湖上無甚作為,但好歹也是十八甲。
另外,在學宮出來的學生,不是富甲一方的精明人,就是地方鴻儒,最不濟,也要買上一柄不值錢的鐵劍,青衫仗劍,遊曆四方,記錄仙山靈地的各方遊記,做出膾炙人口的千古文章。
這學宮受到曾經艱苦求學,如今富甲一方的眾多學子供養,實在是富得流油。卻使學子每日飯不可飽,睡榻不過五尺,需蜷身而睡,冬日不穿棉,每日隻睡三個時辰。如此艱苦苛刻的治學氛圍,凡是能學成歸來,必是胸中有丘壑,知理明大義,謙而不媚,博而不驕。
這一日牛角山下,莘莘學宮的一位墨文先生發現一夜之間此處多出一座小廟,廟中坐著一個體態高大的破衣和尚,兩道長長的白眉,垂到雙手之下。
以莘莘學宮書籍記載,這和尚的一身裝束,和廟內點滴細節,可知此和尚出於密宗,不是中原僧人。上前問之,和尚以略帶生硬的口音說,聽聞天下論道就在此處,故而想聽一聽中原高手對待世間諸事的道理。先生聽罷也是驚奇,中原學問他們做的不少,西方密教的真理妙言,他們也是很感興趣,於是請他到學宮內去居住,直到論道開始。
外來的和尚會念經便是此理吧。
和尚也不矯情,走出小廟,起身背起不知有多沉的一整座廟,弓著身子就要雖先生上山。
能成為莘莘學宮的墨文先生,傳授三千弟子百世文章,自然見識極廣,雖然隻是紙上談兵,但究竟還是知道一些江湖高人的神通的。於是帶領和尚上山,雖說主客有別,先生應當幫著客人提些東西,卻實在無能為力。見到這奇妙場景,沒有嚇的驚慌失措,已是寵辱不驚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