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進入二十世紀之後,人類的知識總量每年都在以幾何級數迅速增長,這種知識大爆炸給我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全世界每年發表的學術論文達數十萬篇、每天都有成千上萬中新書出版問世、電視網絡無時無刻不在播報著最新的新聞……其造成的結果就是最近幾十年來人類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比過去兩千年的總和還要多。


    我們普通人在滾滾撲來的知識浪潮中,偶爾也能撲捉到費馬大定理、希格斯玻色子、鐵基超導材料、中微子實驗等科技術語,但絕不會太過留意,頂多就是喜聞樂見。


    做研究的人卻不同,在麵臨知識大爆炸時除了喜悅之外,更多的是憤懣與鬱悶:比如自己費盡心思想到一個絕妙的idea,正準備摩拳擦掌大展手腳,結果上網一檢索,發現早在數年前就有人已經想到,並且做出了非常好的結果。


    這還算好的,頂多也就是懊喪幾天,因為這種事情在科研途中司空見慣。


    要命的是自己想到了好主意,網絡檢索也沒發現有人和自己雷同,然後開始廢寢忘食地做實驗,結果做到一半別人的論文發表了,思路完全和自己一模一樣,那時候絕對會一口老血噴薄而出!早些年因為通訊落後,信息交流不暢,遇到這種情況還好。


    比如日本的朝永振一郎,美國物理學家施溫格、費曼幾乎同時獨立地解決量子電動力學中的發散困難,諾貝爾獎沒有厚此薄彼,而是將1965年諾貝爾物理獎同時頒發給了這三個人。


    可如今網絡資訊如此發達,上午做出來的結果,中午全世界就能全知道。


    下午你再做出來結果已經沒有多大意義了,頂多就是驗證別人的成功,所以大家都費盡心機、爭分奪秒就是為了搶那個第一。


    就像前不久火爆一時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


    中微子振蕩有三種模式,之前已經找到兩種,第三種卻一直未被發現。


    為了尋找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


    早在2003年左右就有7個國家先後提出8種實驗方案,最終進入建設階段的共有3個,除了中國的大亞灣實驗外,還有法國的doublechooz實驗和韓國的reno實驗。


    大亞灣實驗最新得出結果之後,法、韓兩國的實驗隻能望洋興歎,與榮譽無份。


    故而有韓國媒體稱:“到手的諾貝爾獎飛了!”最壞的情況還不是被人捷足先登。


    所謂“英雄所見略同”,天下英雄那麽多,idea雷同的事情自然在所難免,被人捷足先登隻能怪自己的手不夠快。


    還有一種情況是自己想到了一個新奇想法,急忙向導師匯報,結果導師瞟了幾眼後告訴你:你的想法非常荒謬。


    因為它和某某大牛的某某理論衝突。


    當然,如果真的是自己錯了,自然無話可說;最怕的是你的想法是對的,老師的判斷或者大牛的理論出了錯誤。


    那時候隻怕恨不得殺人和自殺!好比倒黴的克羅尼格,他曾率先提出“電子自旋假設”,十分不幸的是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那個時代公認最聰明的物理學家泡利。


    泡利確實非常聰明,洞察力也非常驚人。


    但更著名的是他的尖酸刻薄,埃倫費斯特稱他為“上帝的鞭子”。


    西方科學界流傳著這樣一個有趣的小故事:據說泡利去世後靈魂升天遇到了上帝,他想到上帝是無所不能的,而在自己學術生涯中正好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自己,便問上帝道:“帝哥,你知道精細結構常數α為什麽等於1/137嗎?”上帝聽完後寫了幾頁紙交給了泡利:“答案就是這樣。”


    泡利接過去看了幾眼,馬上不屑地撇撇:“純屬胡扯!”你看,上帝都逃不過泡利的打神鞭,何況是區區的克羅尼格?泡利匆匆看完論文,便尖刻地批評:“如果按照你的理論。


    電子表麵的速度將是光速的十倍,這明顯與相對論不符,所以電子自旋是一種毫無根據的假設,你就不要在這方麵耗費精力了。


    年青人有想象力是好的,也難免犯錯。


    但決不能幹這種愚蠢的傻事!”克羅尼格尷尬萬分,隻好掩麵而逃。


    誰知泡利平生多智,唯獨反對錯了兩件最重要的事情,一個是薩拉姆的宇稱不守恒,前麵已經提及;另一個便是克羅尼格的電子自旋。


    這兩個都是諾貝爾獎級別的重要科學發現。


    之後的科學證明,自旋和靜質量、電荷等物理量一樣,都是描述微觀粒子固有屬性的物理量,不僅電子存在自旋,中子、質子、光子等所有微觀粒子都存在自旋,隻不過取值不同。


    你說克羅尼格知道結果之後,他的心情會是如何?是不是將泡利活剮了的心都有了?比二十世紀初的科學家多經曆了一百年,這期間的知識大爆炸讓孫元起絲毫不擔心這個時代會有人和自己“英雄所見略同”,更不用擔心沒有東西剿襲,因為很多後世寫進教科書的著名理論和粗淺知識,現在都還沒有人提出,比如大陸漂移說、三圈環流理論、維生素及其作用、放射性碳年代測定等。


    至於發表,那就更不算難事。


    一來現在發表論文沒有什麽版麵費之說,像日本、美國、法國等報刊雜誌為了吸引讀者,甚至開出高價請求孫元起賜稿;二來憑借著孫元起的赫赫名聲,姑且不說嫡係的《經世大學學報》,便是《science》、《nature》、《jacs》等國際知名刊物,對來稿也是萬分歡迎的。


    但具體應該寫些什麽,卻讓孫元起大費躊躇。


    在孫元起看來,寫出來的東西首先應該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能在國際科學界產生重大影響。


    否則小打小鬧寫些不入流的文章,不僅於事無補,還會平白墜了自己之前賺得的偌大名頭。


    其次,寫的東西要沒有多大危害性。


    像坦克、原子彈、凝固汽油彈、沙林、火箭、雷達等可用於戰爭的發明,幾乎無一不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發表出來確實能取得石破天驚的效果。


    可是這些大殺器如果被英法俄日等列強研究出來,誰能保證中國不會成為受害者之一?當然,如果一戰爆發,雙方鏖戰正酣無暇東顧,中國又率先研製出來能夠對付小日本的話,孫元起倒不介意賣些到歐洲。


    第三,寫的東西最好具有一定的欺騙性,好比1904年在英國提到的正電子和反物質,惹得世界各國無數科學家利用各種儀器“上窮碧落下黃泉”地尋找,結果大家在雲室裏不止一次看到正電子的軌跡,卻無論如何也找不到孫元起所說的“反物質”。


    盡管是“兩處茫茫皆不見”,但大家本著對孫元起一直以來言無不中的迷信,很少有人質疑反物質理論的正確與否,反倒以為是自己的探測方法不對。


    ——看看人家馬丁教授!人家就是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發明數件具有重要價值的實驗儀器,才成功地完成了約翰遜設計的實驗,證明光是一種粒子,把自己的名字寫進了大學物理教科書。


    既然他都可以成功,為什麽我們就不能?如果我們沒有成功,那也是儀器或者方法的不對!為了根據欺騙性,孫元起也不是沒有考慮過使用“偽科學”。


    在科學發展過程中,科學與偽科學從來都是隻有一步之遙的,我們現在許多認為是真理的科學理論,當年就是以偽科學的麵目出現的;而當年認為是真理的學問,現在很有可能被證明是偽科學。


    其實,驗證偽科學的過程也就是科學發展的過程。


    比如“以太”,這是古希臘哲學家阿那克薩戈拉所設想的一種物質,認為它是五元素之一。


    17世紀被譽為“近代科學的始祖”的笛卡爾將它首先引入科學,認為空間中充滿以太,雖然它不能為人的感官所感知,但卻能傳遞力的作用。


    甚至牛頓也承認以太的存在。


    到了19世紀,物理學家又認為以太是電磁波的傳播媒質。


    後來的實驗和理論表明“以太”就是個偽科學,但在此過程,人們對於引力、電磁力、電磁波的認識卻逐步得以糾正和提升。


    在二十世紀的最後二十年裏,中國盡管在前沿科學上取得的成績寥寥,偽科學卻是百花齊放推陳出新,什麽水變油技術、大自然療法、超感視覺、辟穀絕食試驗等等,不一而足,而且上當的人不少,除了平民百姓,其中不乏高官、大科學家。


    要是在二十世紀初借用其中的一兩項絕技,是不是也可以唬倒全球一大片?孫元起認真想了想,覺得使用“偽科學”這種禁忌招數實在危害太大,弄不好就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太不劃算,還是另尋他途吧!就在他苦思冥想之際,突然收到經世大學來電,電文稱在十月初公布的諾貝爾獎獲獎名單中,經世大學的盧瑟福教授因為“發現中子、核裂變和鏈式反應”而獲得本年度諾貝爾化學獎,趙景惠則因“發現青黴素、磺胺等一係列藥物及其臨床效用”而獲得生理學或醫學獎。


    (未完待續。


    。


    。


    )rt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之大科學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何事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何事公並收藏重生之大科學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