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景範還是搖了搖頭。


    孫元起有些納悶:“那行先準備去哪裏?”


    趙景範終於鼓起勇氣:“先生,學生在回國途中曾認真思考過以後的人生將往何處努力,究竟是把自己的才智使用到科學研究之中,還是把自己的畢生精力奉獻給主?就在我因為抉擇而躊躇彷徨、痛苦思慮之際,偶爾在《聖經》中看到一則啟示,說‘我先前以為與我有益的,我現在因基督都當作有損的。’(《聖經?腓立比書》)我頓時若有所悟。


    “我當時就想,縱使我做出再大的研究成果,也不過是證明了主的意誌與存在;而在凡事都能的主看來,一介凡人的才智無疑是微不足道的,唯有虔誠和光大耶和華的榮耀才能擺在神的祭壇上,此外再無其他苛求,所以我決心把世界和由世界而來的榮名厚利全都拋擲得幹幹淨淨。隨即我把這些年發表的研究論文、榮譽證章等全都扔到了海裏,隻把博士文憑留了下來,為的是以此取悅年老的雙親和報答先生的厚恩!”


    說罷,他從懷裏掏出一紙mit的博士文憑呈遞給了孫元起。


    孫元起興味索然地看完文憑,然後遞還給他:“給你父母也看看吧!他們雖然不認識上麵的文字,或許他們更希望你能回心轉意,逢年過節能在祖宗牌位前燒柱香、磕個頭,但是信仰的事情誰又能說得清呢?這紙文憑也許能讓他們在心靈上有所慰藉!”然後轉過身,倒剪雙手在前麵踽踽而行。背影中居然有幾分蕭索落寞之意。


    並不是孫元起不想說服趙景範脫離宗教,而是他知道自己的影響力根本無法與宗教媲美,自己說服趙景範隻能是一時一刻。但宗教對於趙景範的**卻是時時刻刻!


    晚清以來,西方傳教士隨著列強的堅船利炮一起敲開〖中〗國的國門,並在政治生活中發揮巨大影響,典型的例子就是各種教案層出不窮。據統計,從1856年到1899年這43年間,共發生重大教案700多起,直把清廷折騰得焦頭爛額。最後發生了義和團〖運〗動。其實還是因為教案,結果大清從此一蹶不振。


    當然,教會和傳教士不僅是在政治層麵。對於〖中〗國世俗社會的影響也遠超今日所能想象,以至於很多知名人士都是出生基督教家庭或者成為信徒,比如首屆〖中〗國科學院唯一的女學部委員(院士)、〖中〗國現代婦產科學奠基人之一的林巧稚女士就是出生於基督教家庭,並篤信基督教;被稱為〖中〗國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奠基人的楊遵儀雖然後來以75歲高齡入黨。但也是出生在基督教家庭。再比如著名學者洪業、林語堂、簡又文等都是幼年受洗。與陳寅恪並稱“史學二陳”的陳垣、“落huā生”許地山等都是虔誠信徒,而像著名曆史學家方豪,本身就是天主教的司鐸!


    在這種氛圍下,想要勸說一個篤信基督教的青年放棄信仰,無疑是非常困難的,而且吃力不討好。所謂“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破壞別人的道心被很多宗教視為是最重的罪業。


    半晌孫元起才接著說道:“既然有誌於傳教弘道。我也不多阻攔你。隻是你如此年青,又有如此才華。現在就全身心投入宗教事業未免可惜。而且你這出國一走就是四五年,回來便宣言矢誌傳道,惹得二老雷霆大怒,恐怕亦非為子之道。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摩西十誡中應該也有‘孝敬父母’這一條吧?”


    “是第四條。”趙景範低沉而清晰地答道。


    摩西十誡在猶太教和基督教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是生活和信仰的基本準則,但在不同教派中對摩西十誡的理解和排序也不盡相同。就比如“孝敬父母”在猶太教、新教、聖公宗、東正教中都排第五條,但在天主教、路德宗卻排第四條。


    孫元起自然不知道這裏麵的玄奧,繼續說道:“《論語》中有雲:‘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人這一生最富創造力的階段就是二三十歲這個時候,年青人應該趁著這個時候勇猛精進,在知識上有所創造,方為不負韶華。——如果條件允許,我倒很希望建立一個國際性科學技術獎項,隻頒發給四十周歲以下做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而不是像某些獎項一樣,把評選變成是科學家壽命大賽或老年科學家臨終關懷。


    “你現在雖然確定以傳播福音為職誌,但並不等於必須要放棄科學研究,相反,很多神父本身就是著名的科學家,也有很多科學家本身就是宗教的信仰者與傳播者。比如文藝複興時期著名的天文學家哥白尼,本身就是一名教士;被稱為‘現代遺傳學之父’的奧地利科學家孟德爾,本身也是天主教神職人員;而偉大的物理學家、數學家牛頓晚年虔誠信仰宗教的故事,更是載在科學史冊。由此可見,科學與宗教這兩者很多時候是並不矛盾對立的。


    “雖然神職人員也可以依靠教會資助或者教友捐獻而生活,但我想行先你這麽年紀,又學有所長,必然不屑於依靠這些經濟來源。在我看來,你大可以一邊在經世大學或者中華科學院任職,從事科學研究工作,順便照料雙親;一邊利用假期或工作的餘暇,進行傳播福音工作。隨著你工作業績的日漸顯露,你對教會的貢獻也會越來越大。等你過了科學研究的黃金階段或者雙親百年之後,再全身心投入宗教事業也不遲!”


    孫元起提到建立一個隻頒發給四十周歲以下青年科學家的獎項,是受後世菲爾茲獎的啟發。不過菲爾茲獎要到1936年才首次頒發,而且隻頒發給數學家。在孫元起看來有些遺憾,所以他想設立一個類似於諾貝爾獎、沃爾夫獎、邵逸夫獎、京都獎等既有豐厚獎金又有國際性影響的青年科學大獎。


    但由於各種原因所限,孫元起終其一生也沒能設立這個獎項。直到他與世長辭之後。才由民國政府、中華科學院、經世大學、華熙銀行等共同設立“孫元起國際傑出青年科學家獎”該獎項獎金高達50萬元,頒發給在物理、化學、生物、天文、電子、農業、數學等領域做出卓越貢獻且年齡不超過40歲的青年科學家。習慣上被簡稱為“孫元起獎”。


    盡管該獎項幾乎囊括科學技術所有領域,但每年最多隻能評選出4名獲獎者,還有不少年份出現空缺,所以也被全世界公認為最難獲得的科學獎項。但凡能獲得這一獎項的青年學者,幾乎都在科學技術史上鐫刻下了自己的名字。


    見趙景範有些意動。孫元起又接著說道:“明清時期,西方傳教士想要在〖中〗國打開局麵,往往是通過各種先進的科學技術來打動上層統治者。比如維修鍾表、鑄造大炮、觀測天象、修改曆法等等,從而在朝野之間取得一席之地。自前清道光以降,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國門,進而威脅上層統治者。傳教士的手段方法也為之一變。除了傳統的‘奇技**巧’外。他們更多的是利用醫療、教育等日常方式來消除隔閡,接近民眾,從而傳播福音。


    “事實也證明,這些手段確實比走上層路線或真刀真槍脅迫更為有效。現在各種教會興辦的大中小學遍布〖中〗國大江南北,很多學校也因為教學成果卓著而成為開明士紳教育子女的首選之地,比如我之前任教過的崇實中學就是美國基督教長老會資助創立的,還有美國公理會創立的貝滿女中,而美以美會資助的匯文中學更是遍布京津蘇滬各地。


    “當然。更有名的是培養高等人才的各類大學,像北京有美國公理會、長老會、倫敦布道會、美以美會及倫敦醫學會合辦的協和醫學院。美以美會獨辦的匯文大學;上海有美國聖公會設立的聖約翰大學、美國南北浸禮會興建的上海浸會大學(後來的滬江大學)、天主教耶穌會主辦的震旦學院,蘇州有美國監理公會創辦的東吳大學,南京有美國美以美會建立的金陵大學,杭州有美國長老會主辦的之江大學等等。這些興辦教育的傳教士不僅達到了傳布福音的願望,也客觀上推動了〖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趙景範低聲辯解道:“我隻想宣講《聖經》、傳播福音,並不想依伴哪個教會,更沒有興趣和能力創辦學校。”


    不知是孫元起沒聽見,還是他不想糾纏於這個內容,依然在教育問題上大肆發揮:“在我看來,神父的傳教布道與老師的傳道受業其實並無二致,大家都是言傳身教,隻不過傳授內容不同罷了。現在〖中〗國民眾民智未開、生活困苦,無論是做神父還是當老師,首要目的都是開啟民智,讓他們擁有賴以謀生的技能,從而積極向善。而作為神父的你,或者作為老師的我,難道不該率先垂範麽?


    “現在你有能力得到一份工作,薪酬足以讓自己衣食無憂,而且行有餘力還可以用來助人,為何還要以傳教布道的名義去奪取貧苦民眾菲薄的收入?我覺得傳教布道不一定非要是衣衫襤褸、頭戴荊冠奔走四方,也可以用自身的一舉一動、業績風範來感染世人,甚至後者的效果比前者更好,咱們都熟悉的丁韙良老先生就是最好的例子!”


    趙景範想要點頭,卻隨即變成了搖頭道:“不行,如果我在經世大學或中華科學院工作的話,隻怕——!”


    孫元起馬上明白了趙景範的顧慮:“你父母那裏,我會去跟他們說的。如果你還覺得不放心,也可以把實驗室建在上海或別的省份。如何?”(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之大科學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何事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何事公並收藏重生之大科學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