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宇隻說了一句:“那好,那我們三個人把黑旗軍的全部權力都抓到手裏如何?”
他此言一出,黃守忠和劉永福都嚇了一跳:“全部?”
“是全部權力!”柳宇的眼神充滿了力量:“全部的權力。”
劉永福輕輕地歎了一口氣:“我當初有你這個決心就好了。”
黑旗軍的營製仿自湘淮勇營,自然也有著與勇營一樣的毛病,那就是兵為將有,尾大不掉,營官都有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站在營官的立場上看,這是最正常不過,但是現在他們三個人的身份不再是普通的營官,而是一名營官之上的團長,看問題的角度又不同了。
柳宇在這方麵要好得多,在細柳營他始終是最高權威,即便是葉成林烏鴉營這樣的營頭,一個排長的任命都得柳宇點頭通過,但是劉永福和黃守忠卻沒有這樣的條件。
但是黃守忠卻覺得柳宇的建議非常不錯,與其讓營官的權力無限擴張,還不如象以前擔任前營管帶那樣完全掌握權力,何況他們也確實有著這樣的有利條件。
他們三個人,掌握著黑旗軍的全部部隊,他們做出的決定沒有任何人敢對抗,隻要夠快,就能把權力收到他們的手上:“怎麽一個運作的法子?”
“日常事務交給我處理,每周我們碰頭開一次會,決定黑旗軍的大政方針,若事若有爭執。可以票決,一人一票。”
柳宇提出的這個條件,對於黃守忠有著無限的**,他關切地是一人一票這四個字。
現在三個團長都是一票。那麽柳宇事實並不能掌握著無限地權力。隻要他與劉永福達成一致。就能推翻柳宇作出地決議:“一人一票?票多者通過?”
“每周一議。一人一票!”柳宇也很幹脆:“黑旗軍地權力。要掌握到我們三個人地手上。”
黃守忠顯然沒看到過班子會地實質。他關注地是權力架構。而柳宇也很清楚。在班子會上。永遠上是書記操縱著一切。甚至可以強行通過決議。哪怕遭到優勢地反對也不懼怕。
劉永福也十分意動。他覺得這樣一來他可以徹底掌握著兩個步兵團地全部權力。不需要象今天這樣懼怕著吳鳳典地挑戰。他同樣沒發現班子會是怎麽樣地一個過程。
民主集中製。永遠首先是集中。他不由問了另一個問題:“那第二團地裝備怎麽辦?”
“也給我們票決。”柳宇很幹脆:“我會把細柳營相關地權力交出來。我們三個人可以組成議事會。”
柳宇完成了劉永福一直想做卻沒有做成地事情。劉永福的神情總帶著一些感觸,但他也知道這是一個機會。
他還有機會再次問鼎整個黑旗軍地最高權力,但他隻是語言深長地問了一句:“是團長嗎?”
“我們細柳營這邊將有兩個團,所以我會提名一位……”柳宇同樣幹脆利落地說道:“您這邊也可以再提名一位,無論是劉成良或是吳鳳典,都是您的自由。”
議事會的將來不再是三常委製,而是五常委製。劉永福對此表示滿意:“如果是連美怎麽辦?”
“這也是您的自由!”
許多時候。政治就是最直接的利益交換,但是這無疑損害到黃守忠的利益。他不得在這個問題表達自己地立場。
“我覺得唐景崧大人應當進議事會。”作為一個隻有兩個步兵營的步兵團,黃守忠也想往裏麵塞一個人:“他是皇上派來的人。”
即便唐景崧並不同他完全合拍。不象柳宇和劉永福那樣完全控製著提名的人選,他也必須將他推出來。
隻是劉永福第一時間哼了一聲:“外人!”
這已經非常簡單的表達他的立場,別看劉永福對於唐景崧在關健時候言聽信從,但是他的內心,唐景崧隻是一個外人。
一個外人。
在越南地事情失敗了,他唐景崧可以拍拍屁股回北京做他地吏部主事,可是劉永福他們麵臨的卻是滅頂之災。
正是基於這樣地判斷,劉永福很明智地作出自己的判斷:“一個外人……”
黃守忠不得轉身救助於柳宇地協助:“統領,我覺得劉將軍的說法太孟浪,唐大人是皇上派來的人,是能在天國那邊說得上話。”
柳宇卻從不同的角度拒絕:“五票剛剛好,六票的話,三對三怎麽辦?何況他隻是一個外人。”
連劉永福都將唐景崧視作一個外人,何況是柳宇:“他隻是一個外人。”
黃守忠還想發言,劉永福卻笑了:“這是我們的第一次票決,二對一。”
他感受到這種民主集中製的好處。
對於曆史的這一瞬間,有著兩極的評判。
“在柳宇先生獲得黑旗軍的最高權力瞬間,他明智地感受到時代的大潮,主動進行政製改革,成立作為黑旗軍最高權力機關的議事會,這一機構更貼近於現代的戰時內閣,為黑旗軍的發展壯大奠定基礎,這是東亞曆史上劃時代的大事……”
--以上源自《黑旗革命概史》,東京,一九七三年,城戶先生紀念集印行委員會。
“柳宇這個農民革命的內奸在竊取黑旗軍這支革命軍的最高權力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在剝奪了起義軍自發的民主傾向,建立了完全非法的最高議事會,壟斷了黑旗軍的一切大小權利,甚至於連購買廁所這樣的事務,都必須由最高議事會。”
--以上源於《真正地中國革命史:告訴你另一個真正的黑旗軍曆史》。馮自由,阿美利堅人民執政共和國紐約市,一九二二年。
一八八三年六月。天津。
比起北京和保定,李鴻章更喜歡呆在這座城市。
這座城市,和他數十年的功業相關,隻有呆在這裏,他才能靜下心看看資治通鑒。
少年時三千裏外覓封候,隻以為天下英雄未若是,老來卻是心知一切皆空,外人皆李少荃最精洋務。隻是他卻是清楚得自己的底細。
雖然從曾帥那學過不少禦人之術,隻是他清楚得知道,他這些東西隻能拿來糊弄。糊弄洋人,糊弄下屬。糊弄同僚,糊弄皇上太後,最後隻能糊弄自己。
可他又不知道自已要學些什麽,西洋的物事他可以誇誇其談,可是卻騙不了自己,想起年輕時在曾國藩幕府的種種行徑。他隻覺汗顏,最後隻能多讀通鑒。
但是即便是通鑒這本書,他也有些許不明白,但隻有在天津這個城市,他才能靜下來,細細回想曆朝得失。
這座城市有著他最親信的親兵,那是整個最精銳的炮兵。一切火炮皆為他營所無。由他最親信的將領統禦,這支親兵始終不出天津。即便是甲午時淮軍大挫於朝鮮、關外,這支親軍仍然沒有參戰。一直等於八國聯軍入侵,這支精兵才在苦戰之後潰散。
在天津附近,是淮軍的數十個營頭,在城內是他苦心經營地機器局,在海外還有他一手操辦的水師。
所以在這座城市之中,他可以安忱無憂,靜靜地靠在那裏看著資本通鑒,享受不多得的陽光。
他與這座城市,與整個淮軍係統一樣,都彌漫著一種腐朽地氣味,但是與北京的腐朽不同,在表層還流露著一絲絲陽光,一絲絲朝氣。
有時候李鴻章也想走出這座城市,吹吹那迎來而來地海風,聽一聽那波濤之聲,但是他還是喜歡停留在這座城市。
一生功名已成,何須多做事,他所做的事便是縫縫補補,糊弄過去就行了。
他的眼神充滿了一些迷惑,慢慢地他轉身朝著那年輕的影子問道:“幼樵啊,你又寫了什麽折子?”
那個年輕的影子,讓他又想起少年的舊事。
張佩綸身著一身青衣,數不盡地風流,正如少年時的李鴻章,那時候他也是新點的翰林。
他溫文和雅地說道:“是寫了個參人的折子。”
一看到他,李鴻章就想起了許多前塵往事,這個清流中的幹將與他這個朝中大佬是兩代之交,而且兩家人的交情很不一般。
那是鹹豐三年十一月,太平軍北進廬州,呂賢基率團練六百人拒守舒城兵敗,李鴻章未敗先逃,直奔合肥。新任巡撫江忠源,令其率所帶鄉勇六百人,協助其它鄉勇共守廬州,李鴻章無與廬州共存亡之意,見太平軍屢掘地道攻城,破城誌堅,難以堅守,遂以招集團練之名轉進。
他與前按察使張印塘所集潰兵、川勇,俱駐紮岡子集觀望,張印塘便是張佩綸之父,張李兩家之誼自此而起,陝甘總督舒興阿統兵馳援廬州,亦停兵岡子集,李鴻章進謁請其速援,舒興阿故意延緩,在城內江忠源十萬火急,可是岡子集上,李鴻章和張印塘卻是隻求自保,連一兵一卒都不曾派出。
四年元月十五日,太平軍克廬州,殺斃江忠源以下守城官紳,李鴻章因在城外僥幸逃得性命。
這一份共同見死不救的交情,自然不同於別家地友誼,張佩綸身為清流地中堅,卻同李鴻章交好,借而平步青雲,正是因為這一份通家之誼。
隻是有張佩綸,李鴻章也有了許多便利,現今清流灼手可熱,但是這把火卻始終沒點到李鴻章的頭上,關健就是因為張佩綸在清流中地位置。
隻是看到這個年輕時的影子,李鴻章卻是浮想連連:“寫了什麽參人地折子?這可是得罪人的事情。”
隻是他年輕也沒少做過得罪人的事情,別的不說,少年呂賢基棄水而死,間接坑死他的卻是李鴻章,以後為求生存四處招惹是非,別人都罵上一句“翰林變綠林”,平定天國之後,他處處糊弄,得罪人之處最多。
張佩綸的笑容很陽光:“折子保人就更多了。”
清流之所以成為朝中一大勢力,關健不在於其處處參人,象張之洞這樣的人物,那都是圓滑無比,決不肯得罪朝中權貴,一向喜歡高射炮打蚊子,盡挑軟的捏。
至於張佩綸,也算是個人精,他平步青雲,不在其參人之多,而在於其保人之眾,一經他提名,縱便不能一步登天,也能身價百倍。
隻是李鴻章卻搖搖頭:“幼樵,要時時以不肖之心待人啊……”
這句話卻又勾起了李鴻章一段回憶,江忠源死後漕督福濟繼任安徽巡撫,他為丁末科會時的副考官,又為李鴻章的座師,隻是李鴻章在福濟之下數載,始終不得大用,數死數生,堪稱人生一大磨難。
可平定天國以後,李鴻章複函福濟“辱知愛,尤植尤深且厚。比年視師吳會,奏薄效,皆緣患難相從,千磨百折而出”,淮軍後人記舉淮軍諸事,說李治軍,不使諸將和睦,預防其協謀為主帥害,似傳中丞(指福濟)衣缽。
這句話就是當年福濟說的:“時時要以不肖之心待人啊……”
隻是張佩綸卻象足了當年的李鴻章,同樣有著“翰林變綠林”的決心:“中堂,國家多變之際,自當有所變革,提用新銳,多用賢能,以利中興啊,此番事大,所以特來請中堂決之……”
李鴻章很清楚,張佩綸可以把朝中眾臣得罪一番,卻不會得罪自己,正是有了自己,他的位置才會在清流之中穩若泰山,才會在朝中堪稱基石。
看著那年輕銳氣的青年,李鴻章終於放下了手上的通鑒,詢問道:“你這次保得何人?”
清流最喜歡幹的一件事就是推舉賢能,象張佩綸常常上一個折子,保舉至數十人甚至百人之多,日後保舉之人若得功名,自然記得他的好處。
但是他參起人,也是毫不留情麵,更關健的是他不象張之洞那樣喜歡用高射炮打蚊子洞,從道員到布政使他敢於開炮,隻要他身後站著李鴻章,他就能在清流中屹立不倒。
“此番要舉薦原廣西布政使徐延旭為廣西巡撫,此外保舉之從尚多。”
李鴻章眼神卻是精光一現:“那你要參什麽人?”
。
他此言一出,黃守忠和劉永福都嚇了一跳:“全部?”
“是全部權力!”柳宇的眼神充滿了力量:“全部的權力。”
劉永福輕輕地歎了一口氣:“我當初有你這個決心就好了。”
黑旗軍的營製仿自湘淮勇營,自然也有著與勇營一樣的毛病,那就是兵為將有,尾大不掉,營官都有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站在營官的立場上看,這是最正常不過,但是現在他們三個人的身份不再是普通的營官,而是一名營官之上的團長,看問題的角度又不同了。
柳宇在這方麵要好得多,在細柳營他始終是最高權威,即便是葉成林烏鴉營這樣的營頭,一個排長的任命都得柳宇點頭通過,但是劉永福和黃守忠卻沒有這樣的條件。
但是黃守忠卻覺得柳宇的建議非常不錯,與其讓營官的權力無限擴張,還不如象以前擔任前營管帶那樣完全掌握權力,何況他們也確實有著這樣的有利條件。
他們三個人,掌握著黑旗軍的全部部隊,他們做出的決定沒有任何人敢對抗,隻要夠快,就能把權力收到他們的手上:“怎麽一個運作的法子?”
“日常事務交給我處理,每周我們碰頭開一次會,決定黑旗軍的大政方針,若事若有爭執。可以票決,一人一票。”
柳宇提出的這個條件,對於黃守忠有著無限的**,他關切地是一人一票這四個字。
現在三個團長都是一票。那麽柳宇事實並不能掌握著無限地權力。隻要他與劉永福達成一致。就能推翻柳宇作出地決議:“一人一票?票多者通過?”
“每周一議。一人一票!”柳宇也很幹脆:“黑旗軍地權力。要掌握到我們三個人地手上。”
黃守忠顯然沒看到過班子會地實質。他關注地是權力架構。而柳宇也很清楚。在班子會上。永遠上是書記操縱著一切。甚至可以強行通過決議。哪怕遭到優勢地反對也不懼怕。
劉永福也十分意動。他覺得這樣一來他可以徹底掌握著兩個步兵團地全部權力。不需要象今天這樣懼怕著吳鳳典地挑戰。他同樣沒發現班子會是怎麽樣地一個過程。
民主集中製。永遠首先是集中。他不由問了另一個問題:“那第二團地裝備怎麽辦?”
“也給我們票決。”柳宇很幹脆:“我會把細柳營相關地權力交出來。我們三個人可以組成議事會。”
柳宇完成了劉永福一直想做卻沒有做成地事情。劉永福的神情總帶著一些感觸,但他也知道這是一個機會。
他還有機會再次問鼎整個黑旗軍地最高權力,但他隻是語言深長地問了一句:“是團長嗎?”
“我們細柳營這邊將有兩個團,所以我會提名一位……”柳宇同樣幹脆利落地說道:“您這邊也可以再提名一位,無論是劉成良或是吳鳳典,都是您的自由。”
議事會的將來不再是三常委製,而是五常委製。劉永福對此表示滿意:“如果是連美怎麽辦?”
“這也是您的自由!”
許多時候。政治就是最直接的利益交換,但是這無疑損害到黃守忠的利益。他不得在這個問題表達自己地立場。
“我覺得唐景崧大人應當進議事會。”作為一個隻有兩個步兵營的步兵團,黃守忠也想往裏麵塞一個人:“他是皇上派來的人。”
即便唐景崧並不同他完全合拍。不象柳宇和劉永福那樣完全控製著提名的人選,他也必須將他推出來。
隻是劉永福第一時間哼了一聲:“外人!”
這已經非常簡單的表達他的立場,別看劉永福對於唐景崧在關健時候言聽信從,但是他的內心,唐景崧隻是一個外人。
一個外人。
在越南地事情失敗了,他唐景崧可以拍拍屁股回北京做他地吏部主事,可是劉永福他們麵臨的卻是滅頂之災。
正是基於這樣地判斷,劉永福很明智地作出自己的判斷:“一個外人……”
黃守忠不得轉身救助於柳宇地協助:“統領,我覺得劉將軍的說法太孟浪,唐大人是皇上派來的人,是能在天國那邊說得上話。”
柳宇卻從不同的角度拒絕:“五票剛剛好,六票的話,三對三怎麽辦?何況他隻是一個外人。”
連劉永福都將唐景崧視作一個外人,何況是柳宇:“他隻是一個外人。”
黃守忠還想發言,劉永福卻笑了:“這是我們的第一次票決,二對一。”
他感受到這種民主集中製的好處。
對於曆史的這一瞬間,有著兩極的評判。
“在柳宇先生獲得黑旗軍的最高權力瞬間,他明智地感受到時代的大潮,主動進行政製改革,成立作為黑旗軍最高權力機關的議事會,這一機構更貼近於現代的戰時內閣,為黑旗軍的發展壯大奠定基礎,這是東亞曆史上劃時代的大事……”
--以上源自《黑旗革命概史》,東京,一九七三年,城戶先生紀念集印行委員會。
“柳宇這個農民革命的內奸在竊取黑旗軍這支革命軍的最高權力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在剝奪了起義軍自發的民主傾向,建立了完全非法的最高議事會,壟斷了黑旗軍的一切大小權利,甚至於連購買廁所這樣的事務,都必須由最高議事會。”
--以上源於《真正地中國革命史:告訴你另一個真正的黑旗軍曆史》。馮自由,阿美利堅人民執政共和國紐約市,一九二二年。
一八八三年六月。天津。
比起北京和保定,李鴻章更喜歡呆在這座城市。
這座城市,和他數十年的功業相關,隻有呆在這裏,他才能靜下心看看資治通鑒。
少年時三千裏外覓封候,隻以為天下英雄未若是,老來卻是心知一切皆空,外人皆李少荃最精洋務。隻是他卻是清楚得自己的底細。
雖然從曾帥那學過不少禦人之術,隻是他清楚得知道,他這些東西隻能拿來糊弄。糊弄洋人,糊弄下屬。糊弄同僚,糊弄皇上太後,最後隻能糊弄自己。
可他又不知道自已要學些什麽,西洋的物事他可以誇誇其談,可是卻騙不了自己,想起年輕時在曾國藩幕府的種種行徑。他隻覺汗顏,最後隻能多讀通鑒。
但是即便是通鑒這本書,他也有些許不明白,但隻有在天津這個城市,他才能靜下來,細細回想曆朝得失。
這座城市有著他最親信的親兵,那是整個最精銳的炮兵。一切火炮皆為他營所無。由他最親信的將領統禦,這支親兵始終不出天津。即便是甲午時淮軍大挫於朝鮮、關外,這支親軍仍然沒有參戰。一直等於八國聯軍入侵,這支精兵才在苦戰之後潰散。
在天津附近,是淮軍的數十個營頭,在城內是他苦心經營地機器局,在海外還有他一手操辦的水師。
所以在這座城市之中,他可以安忱無憂,靜靜地靠在那裏看著資本通鑒,享受不多得的陽光。
他與這座城市,與整個淮軍係統一樣,都彌漫著一種腐朽地氣味,但是與北京的腐朽不同,在表層還流露著一絲絲陽光,一絲絲朝氣。
有時候李鴻章也想走出這座城市,吹吹那迎來而來地海風,聽一聽那波濤之聲,但是他還是喜歡停留在這座城市。
一生功名已成,何須多做事,他所做的事便是縫縫補補,糊弄過去就行了。
他的眼神充滿了一些迷惑,慢慢地他轉身朝著那年輕的影子問道:“幼樵啊,你又寫了什麽折子?”
那個年輕的影子,讓他又想起少年的舊事。
張佩綸身著一身青衣,數不盡地風流,正如少年時的李鴻章,那時候他也是新點的翰林。
他溫文和雅地說道:“是寫了個參人的折子。”
一看到他,李鴻章就想起了許多前塵往事,這個清流中的幹將與他這個朝中大佬是兩代之交,而且兩家人的交情很不一般。
那是鹹豐三年十一月,太平軍北進廬州,呂賢基率團練六百人拒守舒城兵敗,李鴻章未敗先逃,直奔合肥。新任巡撫江忠源,令其率所帶鄉勇六百人,協助其它鄉勇共守廬州,李鴻章無與廬州共存亡之意,見太平軍屢掘地道攻城,破城誌堅,難以堅守,遂以招集團練之名轉進。
他與前按察使張印塘所集潰兵、川勇,俱駐紮岡子集觀望,張印塘便是張佩綸之父,張李兩家之誼自此而起,陝甘總督舒興阿統兵馳援廬州,亦停兵岡子集,李鴻章進謁請其速援,舒興阿故意延緩,在城內江忠源十萬火急,可是岡子集上,李鴻章和張印塘卻是隻求自保,連一兵一卒都不曾派出。
四年元月十五日,太平軍克廬州,殺斃江忠源以下守城官紳,李鴻章因在城外僥幸逃得性命。
這一份共同見死不救的交情,自然不同於別家地友誼,張佩綸身為清流地中堅,卻同李鴻章交好,借而平步青雲,正是因為這一份通家之誼。
隻是有張佩綸,李鴻章也有了許多便利,現今清流灼手可熱,但是這把火卻始終沒點到李鴻章的頭上,關健就是因為張佩綸在清流中地位置。
隻是看到這個年輕時的影子,李鴻章卻是浮想連連:“寫了什麽參人地折子?這可是得罪人的事情。”
隻是他年輕也沒少做過得罪人的事情,別的不說,少年呂賢基棄水而死,間接坑死他的卻是李鴻章,以後為求生存四處招惹是非,別人都罵上一句“翰林變綠林”,平定天國之後,他處處糊弄,得罪人之處最多。
張佩綸的笑容很陽光:“折子保人就更多了。”
清流之所以成為朝中一大勢力,關健不在於其處處參人,象張之洞這樣的人物,那都是圓滑無比,決不肯得罪朝中權貴,一向喜歡高射炮打蚊子,盡挑軟的捏。
至於張佩綸,也算是個人精,他平步青雲,不在其參人之多,而在於其保人之眾,一經他提名,縱便不能一步登天,也能身價百倍。
隻是李鴻章卻搖搖頭:“幼樵,要時時以不肖之心待人啊……”
這句話卻又勾起了李鴻章一段回憶,江忠源死後漕督福濟繼任安徽巡撫,他為丁末科會時的副考官,又為李鴻章的座師,隻是李鴻章在福濟之下數載,始終不得大用,數死數生,堪稱人生一大磨難。
可平定天國以後,李鴻章複函福濟“辱知愛,尤植尤深且厚。比年視師吳會,奏薄效,皆緣患難相從,千磨百折而出”,淮軍後人記舉淮軍諸事,說李治軍,不使諸將和睦,預防其協謀為主帥害,似傳中丞(指福濟)衣缽。
這句話就是當年福濟說的:“時時要以不肖之心待人啊……”
隻是張佩綸卻象足了當年的李鴻章,同樣有著“翰林變綠林”的決心:“中堂,國家多變之際,自當有所變革,提用新銳,多用賢能,以利中興啊,此番事大,所以特來請中堂決之……”
李鴻章很清楚,張佩綸可以把朝中眾臣得罪一番,卻不會得罪自己,正是有了自己,他的位置才會在清流之中穩若泰山,才會在朝中堪稱基石。
看著那年輕銳氣的青年,李鴻章終於放下了手上的通鑒,詢問道:“你這次保得何人?”
清流最喜歡幹的一件事就是推舉賢能,象張佩綸常常上一個折子,保舉至數十人甚至百人之多,日後保舉之人若得功名,自然記得他的好處。
但是他參起人,也是毫不留情麵,更關健的是他不象張之洞那樣喜歡用高射炮打蚊子洞,從道員到布政使他敢於開炮,隻要他身後站著李鴻章,他就能在清流中屹立不倒。
“此番要舉薦原廣西布政使徐延旭為廣西巡撫,此外保舉之從尚多。”
李鴻章眼神卻是精光一現:“那你要參什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