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大小通吃(3)宣過朝廷的聖旨,朱植得到了他想要的東西,遼東軍權歸入自己囊下。
隻要有這個授權就足夠了,等到楊文回來,又不知道是怎樣的世界。
心滿意足的朱植微笑著將黃魁請到王府的書房之內,旁邊的婢女送上香噴噴的明前龍井。
在天高皇帝遠的遼東能喝到江南風味,黃魁頓時覺得有些愜意。
這思愜意並非全部來自龍井,一路走來,遼東的風物讓黃魁驚奇,金燦燦的農田,熱鬧的集市,門庭若市的店鋪,還有就是洋溢在遼東民眾臉上的滿足感。
而真正讓人驚訝的,此處是離前線不過四百裏的地方,但絲毫沒有受到任何戰爭的騷擾。
“馬照跑,舞照跳。”
朱植的解釋恰到好處。
難道這就是所謂遼東新政帶來的好處?黃魁考慮有必要多留幾天看看此中奧妙。
接下來,朱植給他帶來了更好的消息,遼東軍重奪山海關,殲滅七千燕軍。
目前俘虜正在後送,欽差可以考慮將俘虜帶回京城請功,當然又不是跟外族打仗,盛大的獻俘儀式不會出現。
但至少這些俘虜可以為心神不寧的小皇帝壓壓驚,朱植知道再過兩個月,這種驚嚇會越來越多。
對於朱植的高效,黃魁實在是佩服,一路北來,停泊在萊州府的時候,他已經得到了關於燕地形勢進一步惡化的消息,宣大告急,永平遵化全部附逆,南方形勢雖然稍緩。
但真定已經成為最前線。
當他憂心忡忡抵達遼東的時候,山海關是他聽到地第一個好消息。
黃魁道:“卻不知殿下什麽時候進軍北平。”
朱植抿了一口茶嘿嘿一笑:“此時此刻,占元是故人還是欽差?”黃魁道:“欽差如何,故人又是如何?”朱植道:“如果是欽差。
植當口舌鏗鏘,卻虛以委蛇,拖個一兩個月,再做打算。”
黃魁笑了笑道:“那如果是故人呢?”朱植道:“如果是故人。
那就老實跟你說,我軍攻下山海雄關,損兵四千,前線總兵力隻有五個衛不到兩萬人了。
這點力量,能保住山海關就不錯了,哪裏敢說什麽進攻北平。”
黃魁道:“臨來之前,我聽說,耿侯已經督師北進,不日將對北平大舉進攻。
屆時遼東再出奇兵威脅北平側後,則燕逆必亡。”
朱植道:“占元說得在理.隻是,遼東軍作戰原則是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人。
楊文帶走遼東四萬主力,隻要這些精兵一日無法南歸。
本王一日不願冒險。”
黃魁道:“殿下,臨來前。
楊大人跟下官聊過平叛之事,他無意中說過這樣一番話。
燕、寧、遼三王聯手,朝廷必敗;燕逆單獨抗天。
則燕逆必敗;燕、寧聯手,則勝負在五五之數。
楊大人命下官帶話,昔日太子恩情還望殿下緬懷,不要與朝廷中小人計較個人恩怨。”
朱植嗬嗬一笑道:“楊大人多慮了,除非東海水盡,泰山填平,否則本王決不可能附逆。
此話你可帶與楊靖。”
黃魁進一步道:“楊大人也相信殿下不會附逆,可是這些年殿下在京城受的苦,隻怕讓殿下心生怨憤,所以無論如何請殿下不要袖手旁觀,虛以委蛇。”
朱值道:“既然怕本王記恨,那為什麽楊大人還要保我。”
黃魁歎了口氣道:“楊大人說了,遼東軍在殿下手中是一隻老虎,要到了楊文手中卻是老虎口中的吃食。
與其讓楊文去敗家,不如相信殿下的忠勇。”
黃魁地話已經非常明顯了,楊靖不是傻子,他不會看不出朱植的野心,但他比黃子澄等人更高明的地方在於。
楊靖知道隻有朱植在,遼東軍才可能牽製住燕軍,所以權衡輕重,在遼王絕對不可能附逆的情況下,他隻能搏一搏,看看懿文太子地眼光準不準。
朱植籲了一口氣,身子靠在太師椅上,沉默了片刻,道:“燕王什麽實力,朝廷大佬自然知道。
可我遼東呢,一年全部賦稅才不過五十萬兩銀鈔。
更多時候我得自己想辦法,擴大生產和貿易,這樣耗費了遼東許多勞力。
如今十三萬人馬已經是遼東軍民比例的極限了,我們需要更多的糧食,銀餉。
另外我離開遼東兩年,遼東的局勢給楊文那豎子搞得一塌糊塗,六成士兵疏於訓練,現在貿然讓他們上戰場,等於送死。
所以至少要給我半年時間整頓遼東軍。
其三,楊文還是遼東都督軍事,他回到遼陽,我和他兩人到底誰說了算,這次旨意裏隻叫我暫行軍政全權,並沒有說期限,也沒有給我倆地位下定論。
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
所以由此三樣,糧草供給,整頓軍馬,遼東統屬,隻有全落實清楚,我敢保證半年之後可有把握大舉南下。”
既然你楊靖把話說得那麽直接,朱植也沒必要掖著藏著,你要我賣命,對不起,滿天開價,落地還錢的說。
說著,朱植看了看黃魁,又拿起茶杯喝了起來。
黃魁此時飛快地運轉著朱植這些條件,糧草銀餉好說,朝廷的庫房銀糧堆積如山;至於這時間,也好說,朝廷不至於半年都頂不住;但最後一條軍權統屬卻不是那麽好辦的了,在這一條上,相信東宮派一定會把得很嚴。
黃魁跺跺腳道:“遼東需要多少糧餉?”朱植道:“一年五十萬兩銀子可以多解放一萬人的勞動力,以此類推;以目前十三萬人馬算,我遼東地力貧瘠,所產糧米隻可養活一半人,另一半需要朝廷供給。
大概需要四十萬石糧食。
另外,朝廷還應再遣十萬民夫渡海來遼,以解決遼東男丁緊缺的困難。”
這筆竹杠敲得砰砰響,朱植知道。
對於應天地府庫,這點糧餉算不得什麽,但對於遼東,那可是能幫上大忙。
朱植不想要水土不服地南方兵馬。
但隻要有了人力,就能解放更多的自耕農參加軍隊。
如此一來,朱植有把握在半年之內組織十五萬正規軍加五萬預備役以供作戰。
黃魁道:“好,一言為定,這些條件自然由楊大人和下官一力爭取。
還望殿下言出必行。”
最後一句說得特別重。
朱植鄭重其事地點點頭道:“於公於私,我都不會讓四哥好過,這一點還望楊大人放心。”
朱植內心相當感歎,朝廷除了那些眼高手低,出盡敗招的東宮派官員,幸虧還有楊靖、黃魁、練子寧、卓敬這些忠心赤膽地能臣輔佐。
自己一直牽著楊靖的人情。
卻叫他日後如何不還。
黃魁聽朱植地話,又道:“前日進宮辭行,韓太妃還叮囑下官轉告殿下。
二王子在京城很好,殿下不用掛心。
這一句話說得朱植心中一陣陰霾。
哼,沒想到這些所謂的忠臣也會用這等威脅手段!朱植麵上不露聲色,裝出一副傷感地神情道:“又是半年沒見母親。
也沒有祭掃先帝陵墓了。
黃大人回京,請轉告太妃,重陽之時,讓二小子代父去祭拜一下。”
黃魁連忙答應著。
雙方討價還價之後,朱植和黃魁獲得了他們各自想要地東西,雙方都感到滿意。
朱植吩咐人在王府設宴款待黃魁,王府幕僚一應作陪。
席間大家推杯換盞,朱植很驚訝地發現,原來欽差大人也是一酒桶子,自己的幕僚中竟然沒有一個能喝得過的。
沒辦法,朱植隻能拿出當年做銷售的基本功,鏖戰了一個時辰才將黃魁放倒。
但到了此時,他自己也喝得七七八八,不過到了還是略勝一籌。
黃魁在廣寧期間,朱植安排了姚善作陪,兩人是同期進士,一別多年了,如今黃魁已經是三品大員,姚善卻僅僅是個七品王府官員,但絲毫沒在他臉上看到任何不滿的神色。
“什麽是官府?官府就是那個收了百姓稅收,反過來保護百姓的組織。
王爺當年說這話的時候,我也不理解。
可是這麽多年下來,遼東官府通過和百姓之間形成的契約關係,讓百姓自然而然地對官府產生了信任。
這種信任不是建立在自上而下的權力,而是百姓與官府之間地平等關係。
遼東百姓給了足夠的稅收,組建一支足夠強大的軍隊,過去幾年遼東軍戰無不勝,所以百姓根本不去為戰爭而煩惱。”
姚善不辭勞苦帶著黃魁周圍遊覽,通過姚善地介紹,黃魁終於明白了為什麽在那些平民百姓的臉上有著那樣自信地笑臉。
“不過最近又發了征兵令,征非軍戶百姓從軍,所以市麵上的物價有些上漲。
黃大人啊,您可得快點給我們送來民壯,一切拜托了。”
黃魁不知道征兵與物價上漲之間的關係,但看著姚善虔誠作揖,心中卻不是滋味。
他多次暗示自己這位同年,如果他想,自己可以在皇上麵前舉薦他,以姚善之能,當個四品知府卻是輕而易舉地事。
可是姚善卻拒絕了黃魁的好意,難道就是那些契約,還有遼東的富足讓自己這位同門心甘情願在此地紮下根來嗎?當年那種兼濟天下的雄心壯誌呢?到達遼東第三天,黃魁在姚善的引領下正要走進城西的軍械製造所,城門那邊突然一陣鼓噪,遠遠就聽到有人高喊:“快馬,開道!快馬,開道!”路上行人紛紛讓開,接著四匹矯健的戰馬旋風般在兩人眼前刮過。
馬上騎士背上插著小旗,上書“三萬”字樣。
看著黃魁迷惑的眼神,姚善神情嚴肅道:“這是三萬衛的傳令兵。”
跳至
隻要有這個授權就足夠了,等到楊文回來,又不知道是怎樣的世界。
心滿意足的朱植微笑著將黃魁請到王府的書房之內,旁邊的婢女送上香噴噴的明前龍井。
在天高皇帝遠的遼東能喝到江南風味,黃魁頓時覺得有些愜意。
這思愜意並非全部來自龍井,一路走來,遼東的風物讓黃魁驚奇,金燦燦的農田,熱鬧的集市,門庭若市的店鋪,還有就是洋溢在遼東民眾臉上的滿足感。
而真正讓人驚訝的,此處是離前線不過四百裏的地方,但絲毫沒有受到任何戰爭的騷擾。
“馬照跑,舞照跳。”
朱植的解釋恰到好處。
難道這就是所謂遼東新政帶來的好處?黃魁考慮有必要多留幾天看看此中奧妙。
接下來,朱植給他帶來了更好的消息,遼東軍重奪山海關,殲滅七千燕軍。
目前俘虜正在後送,欽差可以考慮將俘虜帶回京城請功,當然又不是跟外族打仗,盛大的獻俘儀式不會出現。
但至少這些俘虜可以為心神不寧的小皇帝壓壓驚,朱植知道再過兩個月,這種驚嚇會越來越多。
對於朱植的高效,黃魁實在是佩服,一路北來,停泊在萊州府的時候,他已經得到了關於燕地形勢進一步惡化的消息,宣大告急,永平遵化全部附逆,南方形勢雖然稍緩。
但真定已經成為最前線。
當他憂心忡忡抵達遼東的時候,山海關是他聽到地第一個好消息。
黃魁道:“卻不知殿下什麽時候進軍北平。”
朱植抿了一口茶嘿嘿一笑:“此時此刻,占元是故人還是欽差?”黃魁道:“欽差如何,故人又是如何?”朱植道:“如果是欽差。
植當口舌鏗鏘,卻虛以委蛇,拖個一兩個月,再做打算。”
黃魁笑了笑道:“那如果是故人呢?”朱植道:“如果是故人。
那就老實跟你說,我軍攻下山海雄關,損兵四千,前線總兵力隻有五個衛不到兩萬人了。
這點力量,能保住山海關就不錯了,哪裏敢說什麽進攻北平。”
黃魁道:“臨來之前,我聽說,耿侯已經督師北進,不日將對北平大舉進攻。
屆時遼東再出奇兵威脅北平側後,則燕逆必亡。”
朱植道:“占元說得在理.隻是,遼東軍作戰原則是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人。
楊文帶走遼東四萬主力,隻要這些精兵一日無法南歸。
本王一日不願冒險。”
黃魁道:“殿下,臨來前。
楊大人跟下官聊過平叛之事,他無意中說過這樣一番話。
燕、寧、遼三王聯手,朝廷必敗;燕逆單獨抗天。
則燕逆必敗;燕、寧聯手,則勝負在五五之數。
楊大人命下官帶話,昔日太子恩情還望殿下緬懷,不要與朝廷中小人計較個人恩怨。”
朱植嗬嗬一笑道:“楊大人多慮了,除非東海水盡,泰山填平,否則本王決不可能附逆。
此話你可帶與楊靖。”
黃魁進一步道:“楊大人也相信殿下不會附逆,可是這些年殿下在京城受的苦,隻怕讓殿下心生怨憤,所以無論如何請殿下不要袖手旁觀,虛以委蛇。”
朱值道:“既然怕本王記恨,那為什麽楊大人還要保我。”
黃魁歎了口氣道:“楊大人說了,遼東軍在殿下手中是一隻老虎,要到了楊文手中卻是老虎口中的吃食。
與其讓楊文去敗家,不如相信殿下的忠勇。”
黃魁地話已經非常明顯了,楊靖不是傻子,他不會看不出朱植的野心,但他比黃子澄等人更高明的地方在於。
楊靖知道隻有朱植在,遼東軍才可能牽製住燕軍,所以權衡輕重,在遼王絕對不可能附逆的情況下,他隻能搏一搏,看看懿文太子地眼光準不準。
朱植籲了一口氣,身子靠在太師椅上,沉默了片刻,道:“燕王什麽實力,朝廷大佬自然知道。
可我遼東呢,一年全部賦稅才不過五十萬兩銀鈔。
更多時候我得自己想辦法,擴大生產和貿易,這樣耗費了遼東許多勞力。
如今十三萬人馬已經是遼東軍民比例的極限了,我們需要更多的糧食,銀餉。
另外我離開遼東兩年,遼東的局勢給楊文那豎子搞得一塌糊塗,六成士兵疏於訓練,現在貿然讓他們上戰場,等於送死。
所以至少要給我半年時間整頓遼東軍。
其三,楊文還是遼東都督軍事,他回到遼陽,我和他兩人到底誰說了算,這次旨意裏隻叫我暫行軍政全權,並沒有說期限,也沒有給我倆地位下定論。
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
所以由此三樣,糧草供給,整頓軍馬,遼東統屬,隻有全落實清楚,我敢保證半年之後可有把握大舉南下。”
既然你楊靖把話說得那麽直接,朱植也沒必要掖著藏著,你要我賣命,對不起,滿天開價,落地還錢的說。
說著,朱植看了看黃魁,又拿起茶杯喝了起來。
黃魁此時飛快地運轉著朱植這些條件,糧草銀餉好說,朝廷的庫房銀糧堆積如山;至於這時間,也好說,朝廷不至於半年都頂不住;但最後一條軍權統屬卻不是那麽好辦的了,在這一條上,相信東宮派一定會把得很嚴。
黃魁跺跺腳道:“遼東需要多少糧餉?”朱植道:“一年五十萬兩銀子可以多解放一萬人的勞動力,以此類推;以目前十三萬人馬算,我遼東地力貧瘠,所產糧米隻可養活一半人,另一半需要朝廷供給。
大概需要四十萬石糧食。
另外,朝廷還應再遣十萬民夫渡海來遼,以解決遼東男丁緊缺的困難。”
這筆竹杠敲得砰砰響,朱植知道。
對於應天地府庫,這點糧餉算不得什麽,但對於遼東,那可是能幫上大忙。
朱植不想要水土不服地南方兵馬。
但隻要有了人力,就能解放更多的自耕農參加軍隊。
如此一來,朱植有把握在半年之內組織十五萬正規軍加五萬預備役以供作戰。
黃魁道:“好,一言為定,這些條件自然由楊大人和下官一力爭取。
還望殿下言出必行。”
最後一句說得特別重。
朱植鄭重其事地點點頭道:“於公於私,我都不會讓四哥好過,這一點還望楊大人放心。”
朱植內心相當感歎,朝廷除了那些眼高手低,出盡敗招的東宮派官員,幸虧還有楊靖、黃魁、練子寧、卓敬這些忠心赤膽地能臣輔佐。
自己一直牽著楊靖的人情。
卻叫他日後如何不還。
黃魁聽朱植地話,又道:“前日進宮辭行,韓太妃還叮囑下官轉告殿下。
二王子在京城很好,殿下不用掛心。
這一句話說得朱植心中一陣陰霾。
哼,沒想到這些所謂的忠臣也會用這等威脅手段!朱植麵上不露聲色,裝出一副傷感地神情道:“又是半年沒見母親。
也沒有祭掃先帝陵墓了。
黃大人回京,請轉告太妃,重陽之時,讓二小子代父去祭拜一下。”
黃魁連忙答應著。
雙方討價還價之後,朱植和黃魁獲得了他們各自想要地東西,雙方都感到滿意。
朱植吩咐人在王府設宴款待黃魁,王府幕僚一應作陪。
席間大家推杯換盞,朱植很驚訝地發現,原來欽差大人也是一酒桶子,自己的幕僚中竟然沒有一個能喝得過的。
沒辦法,朱植隻能拿出當年做銷售的基本功,鏖戰了一個時辰才將黃魁放倒。
但到了此時,他自己也喝得七七八八,不過到了還是略勝一籌。
黃魁在廣寧期間,朱植安排了姚善作陪,兩人是同期進士,一別多年了,如今黃魁已經是三品大員,姚善卻僅僅是個七品王府官員,但絲毫沒在他臉上看到任何不滿的神色。
“什麽是官府?官府就是那個收了百姓稅收,反過來保護百姓的組織。
王爺當年說這話的時候,我也不理解。
可是這麽多年下來,遼東官府通過和百姓之間形成的契約關係,讓百姓自然而然地對官府產生了信任。
這種信任不是建立在自上而下的權力,而是百姓與官府之間地平等關係。
遼東百姓給了足夠的稅收,組建一支足夠強大的軍隊,過去幾年遼東軍戰無不勝,所以百姓根本不去為戰爭而煩惱。”
姚善不辭勞苦帶著黃魁周圍遊覽,通過姚善地介紹,黃魁終於明白了為什麽在那些平民百姓的臉上有著那樣自信地笑臉。
“不過最近又發了征兵令,征非軍戶百姓從軍,所以市麵上的物價有些上漲。
黃大人啊,您可得快點給我們送來民壯,一切拜托了。”
黃魁不知道征兵與物價上漲之間的關係,但看著姚善虔誠作揖,心中卻不是滋味。
他多次暗示自己這位同年,如果他想,自己可以在皇上麵前舉薦他,以姚善之能,當個四品知府卻是輕而易舉地事。
可是姚善卻拒絕了黃魁的好意,難道就是那些契約,還有遼東的富足讓自己這位同門心甘情願在此地紮下根來嗎?當年那種兼濟天下的雄心壯誌呢?到達遼東第三天,黃魁在姚善的引領下正要走進城西的軍械製造所,城門那邊突然一陣鼓噪,遠遠就聽到有人高喊:“快馬,開道!快馬,開道!”路上行人紛紛讓開,接著四匹矯健的戰馬旋風般在兩人眼前刮過。
馬上騎士背上插著小旗,上書“三萬”字樣。
看著黃魁迷惑的眼神,姚善神情嚴肅道:“這是三萬衛的傳令兵。”
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