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宇


    中國早前寒武紀(太古宙―古元古代)地層主要分布於華北地區,是華北陸塊結晶基底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他地區也有零星出露。所有的岩層都經曆了不同類型的區域變質及其他地質作用,形成不易辨認和劃分的複雜變質岩係或雜岩。


    中國早前寒武紀地層業已進行了地層劃分,建立了岩石地層單位和構造-岩石地層位,累積了大量的同位素年齡數據,確認或論述了眾多地層單位的地質年代和對比關係。但由於這些地層經曆了複雜的地質作用,在成因、時代歸屬等認識上還存在不少的分歧。


    中國的太古宇分為古太古界、中太古界和新太古界,主要出露於華北地層區(圖2-2)。近年,在華南地區北緣、西南緣,塔裏木盆地南、北緣等地也有現。詳見表2-1至表2-11。


    華北地層區的太古宇


    華北地層區的太古宇詳見表2-3至表2-7。


    1古太古界


    我國目前已確認的古太古界,僅見於河北省遷安縣的曹莊-黃柏峪-杏山一帶和遼寧省鞍山市以東的陳台溝一帶。前者稱為曹莊岩組,後者稱為前台岩組(陳台溝表殼岩)。此外,時代尚有爭議的桑幹岩群亦暫置於古太古界。


    2中太古界


    中太古界分為下亞界和上亞界。


    3新太古界


    新太古界主要為一套綠岩組合,以五台山區的五台群為代表。下亞界石嘴亞群,由黑雲變粒岩、石英片岩、斜長角閃岩、鐵英岩等組成;中亞界台懷亞群,由絹雲英片岩、綠泥鈉長片岩、絹雲-綠泥片岩等組成;上亞界高繁亞群,為絹雲千枚岩、變粉砂岩、石英岩、綠泥片岩等互層。(.好看的小說)其原岩,下、中部主要為基性夾酸性火山岩類及少量沉積岩,上部為泥砂質沉積岩。變質作用顯示了多相遞進變質。


    其他地區的太古宇


    1塔裏木-南疆地區


    塔裏木盆地南、北兩側的太古宇,僅見兩處。一為庫魯克塔格(山)中段辛格爾一帶的托格拉格布拉克雜岩,主要由片麻岩類、變粒岩、夾斜長角閃岩和各種片岩不均勻互層組成,其上部被早元古界興地塔格群不整合覆蓋。另一處見於阿爾金山東段的米蘭岩群,由片麻岩、斜長角閃岩、紫蘇麻粒岩、淺粒岩等組成。詳見表2-2。


    2中天山-北山地區


    阿爾金山西段-中段和北山地區的敦煌雜岩和鳴沙山岩群,主要有黑雲斜長片麻岩、斜長角閃(片)岩、二雲石英片岩、變粒岩、淺粒岩、石英岩、含石墨(透閃)大理岩等,夾鐵英岩。見表2-2。


    3華北陸塊西緣的阿拉善地區


    主要為阿拉善群,岩性為角閃岩-麻粒岩相變質岩係。見表2-4。


    4秦祁昆地區


    該區變質岩係主要為角閃岩相-麻粒岩相的變質地層,如湟源群、白沙河岩組等。其年齡值大多在18ooma~24ooma,故一般歸屬於古元古代。見表2-3。


    5張廣才嶺-完達山區


    主要指分布於黑龍江省雞西市一帶的麻山岩群,為紫蘇、二輝麻粒岩,黑雲變粒岩、石墨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等。詳見表2-1。


    6華南區


    華南區北緣


    太古宇包括鄂西的東衝河岩群、略陽一帶的魚洞子雜岩,主要為綠片岩相-角閃岩相的變質岩層,岩性組合大多為黑雲(角閃)斜長片麻岩、夾變粒岩、斜長角閃岩和各種片岩、大理岩等。原岩為泥質碎屑岩-火山岩組合。見表2-9,表2-1o。


    華南區西緣


    見於四川南部,為康定雜岩(岩群),為一套混合岩化的斜長角閃岩片麻岩、變粒岩等。(表2-8)。


    下揚子及東南沿海地區


    出露於閩西北、鄂、贛及皖中等地的天井坪岩組、星子岩群和闞集雜岩;分布於閩西北的天井坪岩組為黑雲斜長片麻岩、變粒岩夾斜長角閃岩、片岩、石英岩。見表2-1o。


    大別―蘇魯地區


    變質岩係亦為角閃岩相―麻粒岩相變質地層。見表2-9。


    &1t;ahref=.>.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限製級傭兵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UN1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UN1並收藏限製級傭兵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