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不記得自己是何時被第三宇宙燈塔吸收的。原因之一是當時他年紀還小,原因之二是第三宇宙燈塔的特工行事極為謹慎,一向盡可能湮滅形跡。
白求恩是第三宇宙燈塔的“觀察員”,第三宇宙燈塔的任何成員遇到他,立刻就能辨識他的身分。這代表白求恩熟悉精神力學,可以跟第三宇宙燈塔人用他們的方式溝通到某種程度,不過在第三宇宙燈塔的成員中,他隻算是最低的階層。他也能夠窺視他人的心靈,但是無法進行調整或改造,他所接受的訓練從未達到那個境界。他隻是個觀察員,並非一名執行者。
因此,他最多隻能成為第三宇宙燈塔的笫二階成員,不過這點他倒不在意――並不很在意。他曉得自己在一個大計劃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在第三宇宙燈塔的最初兩個世紀,它的成員低估了任務的困難度,認為隻要有少數的組成分子,就足以監控整個銀河;隻需要偶爾在某些地方做最輕微的調整,就能維護un預言的正常運作。
直到小泉出現之後,才打破了他們這種錯覺。這個不知從何處冒出來的突變異種所動的攻勢,令第三宇宙燈塔措手不及,使他們根本就束手無策。足足過了五年之後,第三宇宙燈塔才策劃出反擊行動,犧牲了許多性命,才終於遏止住小泉的攻勢。
在馬爾蒂爾的領導之下,又花了令人痛心的極大代價,un預言才得以完全回到正軌。(.)痛定思痛之餘,馬爾蒂爾終於決心采取適當措施,在避免暴露行跡的前提下,大舉擴張第三宇宙燈塔的活動,因此成立了“觀察員團”。
白求恩不曉得銀河中總共有多少位觀察員,甚至連笫一宇宙燈塔上有多少也不知道,因為這並非他應該知道的事情。在理想的狀況下,兩名觀察員之間不能有明顯的聯係,以避免互相牽連。第三宇宙燈塔派駐在外的每一位觀察員,都是直接與銀暈的高層成員聯係。
白求恩一生最大的心願,就是有朝一日能夠踏上銀暈。雖然他明白這種機會極小,卻也知道的確曾有觀察員調升到銀暈。然而那些都是罕見的特例,一位優秀觀察員所具備的條件,絕不足以使他成為圓桌會議的一員。
就拿維納做個例子,他比白求恩年輕,想必跟白求恩一樣,自小即被第三宇宙燈塔吸收。然而不同的是,維納被直接帶往銀暈,如今已成為一名言人。對於維納的年少得誌,白求恩從未懷疑有什麽不公平,從兩人近來的頻繁接觸中,白求恩深深體會了這位兄弟的心靈力量,他非常清楚,麵對如此強大的力量,自己連一秒鍾也無法抵擋。
對於自己低下的地位,白求恩並沒有常常感到自卑,無論如何,所謂的低下,隻是就第三宇宙燈塔的標準而言。但在銀暈以外的世界,在不受精神力量主導的社會中,每個觀察員都很容易獲致極高的社會地位。
就以白求恩自己來說,他求學的過程始終一帆風順,而且很容易交到許多優秀的朋友。他也能輕易地挪用精神力學的技巧,來增強自己與生俱來的直覺。借著這種能力的幫助,他成了空間競逐的明星,進而成為大學中的英雄人物,這就等於在政治生涯中邁開了第一步。一旦度過目前這個危機,他的政治前途將難以限量。
假如這個危機獲得圓滿解決――這點他絕對可以肯定,誰又會忘記是他先現丹佛異於常人的呢?
他是在大學時代認識丹佛的,起先,丹佛隻是將他當作一個樂觀活潑、心思敏捷的好朋友。不料有一天早上,白求恩突然從昏睡中驚醒,在半睡半醒的無我境界中,他的意識之流在腦海中激蕩出一個古怪的念頭――丹佛竟然沒被第三宇宙燈塔吸收,這是何等令人遺憾的事。
當然,丹佛根本不可能被第三宇宙燈塔吸收。他是笫一宇宙燈塔上生土長的居民,不像白求恩,是生在其他世界的移民。即使不考慮這個因素,如今也為時已晚,唯有十幾歲的少年才有足夠的塑性,能夠接受精神力學的傳授。過去,第三宇宙燈塔的確曾將這門技藝,強行灌輸到成年人僵固的大腦中,不過這僅限於un之後的最初兩代。
既然丹佛不具備成為第三宇宙燈塔成員的資格,而且早已過了被吸收的年齡,白求恩又為何會關心這個問題呢?
再次碰頭時,白求恩立刻鑽人丹佛的心靈深處,終於現了那個使他不安的真正原因。丹佛的心靈結構極其特殊,許多方麵都與他學過的規則不符,他還現丹佛的心靈一而再、再而三地閃避他。當他觀察這個心靈的運作時,他又看到了許多空隙,不,不是真正的空隙,不是一無所有的真空,而是心靈中異常深邃的部分,使他有深不見底的錯覺。
白求恩無法判斷他的現有何意義,可是從此之後,他就循著這條線索觀察丹佛的言行舉止。不久他就察覺,丹佛具有一種不可思議的能力,能夠根據看似不夠充分的資料,做出正確的結論。
這是否跟他心靈中的空隙有關呢?當然,這是精神力學中一個深奧的問題,絕對出白求恩的能力範圍,也許,這問題隻有圓桌會議的成員能夠解答。事實上,丹佛對於自己這種能力也不十分明了,這使白求恩產生一種焦慮,並且想到自己也許可以……
可以做什麽?白求恩本身的知識無法提供適當的建議。對於丹佛所擁有的這種能力,他幾乎可以看出其中的意義,不過並非完全清楚。他得到了一個直覺式的結論,或許隻能說是一個猜測――丹佛可能會成為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
既然有這種可能,他就要把握這個機會,白求恩於是冒險從事似乎越了自己權限的行動。反正,隻要自己猜得正確……
如今回想起來,當初不知道是哪裏找來的勇氣,使他能夠堅持到底。開始的時候,他的報告根本無法送達圓桌會議,總是在半途就遭到擱置。後來他不得不接受這個事實,隻好去找圓桌會議中最資淺的成員,最後,維納終於有了回應。
維納非常有耐性地聽取他的報告,而且從那時候開始,兩人之間就建立起一種特殊的關係。白求恩之所以繼續與丹佛維持友誼,就是為了替維納搜集情報;而也是在維納的指示之下,白求恩誘使丹佛一步步走入陷阱,最後終於令他遭到放逐。唯有透過丹佛,白求恩才有可能實現自己的夢想,他感到已經有希望了,那就是在有生之年調升到銀暈去。
然而,他們所做的一切準備工作,都是為了要把丹佛送到銀暈。如今丹佛竟然擅自改變行程,這著實令白求恩大吃一驚,而且白求恩相信這也是維納未曾預見的展。
如今,維納已經匆匆趕來與白求恩會合,這使得危機的氣氛更濃了。
想到這裏,白求恩送出了一道波訊號。
白求恩是第三宇宙燈塔的“觀察員”,第三宇宙燈塔的任何成員遇到他,立刻就能辨識他的身分。這代表白求恩熟悉精神力學,可以跟第三宇宙燈塔人用他們的方式溝通到某種程度,不過在第三宇宙燈塔的成員中,他隻算是最低的階層。他也能夠窺視他人的心靈,但是無法進行調整或改造,他所接受的訓練從未達到那個境界。他隻是個觀察員,並非一名執行者。
因此,他最多隻能成為第三宇宙燈塔的笫二階成員,不過這點他倒不在意――並不很在意。他曉得自己在一個大計劃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在第三宇宙燈塔的最初兩個世紀,它的成員低估了任務的困難度,認為隻要有少數的組成分子,就足以監控整個銀河;隻需要偶爾在某些地方做最輕微的調整,就能維護un預言的正常運作。
直到小泉出現之後,才打破了他們這種錯覺。這個不知從何處冒出來的突變異種所動的攻勢,令第三宇宙燈塔措手不及,使他們根本就束手無策。足足過了五年之後,第三宇宙燈塔才策劃出反擊行動,犧牲了許多性命,才終於遏止住小泉的攻勢。
在馬爾蒂爾的領導之下,又花了令人痛心的極大代價,un預言才得以完全回到正軌。(.)痛定思痛之餘,馬爾蒂爾終於決心采取適當措施,在避免暴露行跡的前提下,大舉擴張第三宇宙燈塔的活動,因此成立了“觀察員團”。
白求恩不曉得銀河中總共有多少位觀察員,甚至連笫一宇宙燈塔上有多少也不知道,因為這並非他應該知道的事情。在理想的狀況下,兩名觀察員之間不能有明顯的聯係,以避免互相牽連。第三宇宙燈塔派駐在外的每一位觀察員,都是直接與銀暈的高層成員聯係。
白求恩一生最大的心願,就是有朝一日能夠踏上銀暈。雖然他明白這種機會極小,卻也知道的確曾有觀察員調升到銀暈。然而那些都是罕見的特例,一位優秀觀察員所具備的條件,絕不足以使他成為圓桌會議的一員。
就拿維納做個例子,他比白求恩年輕,想必跟白求恩一樣,自小即被第三宇宙燈塔吸收。然而不同的是,維納被直接帶往銀暈,如今已成為一名言人。對於維納的年少得誌,白求恩從未懷疑有什麽不公平,從兩人近來的頻繁接觸中,白求恩深深體會了這位兄弟的心靈力量,他非常清楚,麵對如此強大的力量,自己連一秒鍾也無法抵擋。
對於自己低下的地位,白求恩並沒有常常感到自卑,無論如何,所謂的低下,隻是就第三宇宙燈塔的標準而言。但在銀暈以外的世界,在不受精神力量主導的社會中,每個觀察員都很容易獲致極高的社會地位。
就以白求恩自己來說,他求學的過程始終一帆風順,而且很容易交到許多優秀的朋友。他也能輕易地挪用精神力學的技巧,來增強自己與生俱來的直覺。借著這種能力的幫助,他成了空間競逐的明星,進而成為大學中的英雄人物,這就等於在政治生涯中邁開了第一步。一旦度過目前這個危機,他的政治前途將難以限量。
假如這個危機獲得圓滿解決――這點他絕對可以肯定,誰又會忘記是他先現丹佛異於常人的呢?
他是在大學時代認識丹佛的,起先,丹佛隻是將他當作一個樂觀活潑、心思敏捷的好朋友。不料有一天早上,白求恩突然從昏睡中驚醒,在半睡半醒的無我境界中,他的意識之流在腦海中激蕩出一個古怪的念頭――丹佛竟然沒被第三宇宙燈塔吸收,這是何等令人遺憾的事。
當然,丹佛根本不可能被第三宇宙燈塔吸收。他是笫一宇宙燈塔上生土長的居民,不像白求恩,是生在其他世界的移民。即使不考慮這個因素,如今也為時已晚,唯有十幾歲的少年才有足夠的塑性,能夠接受精神力學的傳授。過去,第三宇宙燈塔的確曾將這門技藝,強行灌輸到成年人僵固的大腦中,不過這僅限於un之後的最初兩代。
既然丹佛不具備成為第三宇宙燈塔成員的資格,而且早已過了被吸收的年齡,白求恩又為何會關心這個問題呢?
再次碰頭時,白求恩立刻鑽人丹佛的心靈深處,終於現了那個使他不安的真正原因。丹佛的心靈結構極其特殊,許多方麵都與他學過的規則不符,他還現丹佛的心靈一而再、再而三地閃避他。當他觀察這個心靈的運作時,他又看到了許多空隙,不,不是真正的空隙,不是一無所有的真空,而是心靈中異常深邃的部分,使他有深不見底的錯覺。
白求恩無法判斷他的現有何意義,可是從此之後,他就循著這條線索觀察丹佛的言行舉止。不久他就察覺,丹佛具有一種不可思議的能力,能夠根據看似不夠充分的資料,做出正確的結論。
這是否跟他心靈中的空隙有關呢?當然,這是精神力學中一個深奧的問題,絕對出白求恩的能力範圍,也許,這問題隻有圓桌會議的成員能夠解答。事實上,丹佛對於自己這種能力也不十分明了,這使白求恩產生一種焦慮,並且想到自己也許可以……
可以做什麽?白求恩本身的知識無法提供適當的建議。對於丹佛所擁有的這種能力,他幾乎可以看出其中的意義,不過並非完全清楚。他得到了一個直覺式的結論,或許隻能說是一個猜測――丹佛可能會成為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
既然有這種可能,他就要把握這個機會,白求恩於是冒險從事似乎越了自己權限的行動。反正,隻要自己猜得正確……
如今回想起來,當初不知道是哪裏找來的勇氣,使他能夠堅持到底。開始的時候,他的報告根本無法送達圓桌會議,總是在半途就遭到擱置。後來他不得不接受這個事實,隻好去找圓桌會議中最資淺的成員,最後,維納終於有了回應。
維納非常有耐性地聽取他的報告,而且從那時候開始,兩人之間就建立起一種特殊的關係。白求恩之所以繼續與丹佛維持友誼,就是為了替維納搜集情報;而也是在維納的指示之下,白求恩誘使丹佛一步步走入陷阱,最後終於令他遭到放逐。唯有透過丹佛,白求恩才有可能實現自己的夢想,他感到已經有希望了,那就是在有生之年調升到銀暈去。
然而,他們所做的一切準備工作,都是為了要把丹佛送到銀暈。如今丹佛竟然擅自改變行程,這著實令白求恩大吃一驚,而且白求恩相信這也是維納未曾預見的展。
如今,維納已經匆匆趕來與白求恩會合,這使得危機的氣氛更濃了。
想到這裏,白求恩送出了一道波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