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綺瞠目結舌地看著袁教習。
她曾經設想過,袁教習再見到自己,會說什麽話,他是直接答應自己的要求呢還是令她重新換一個條件?或者,他已經放開了?
她想來想去,就沒有想到袁教習會這麽賴皮。自身是一個名士,卻準備以禮儀規矩來令她就範。看他這樣子,這辦法還是他尋思了兩天才尋思到的吧?
在袁教習得意洋洋的笑臉中,張綺也是朝他一笑。
這是一個特天真,特純潔,特可愛的笑容。
袁教習還沒有反應過來,笑過之後的張綺,突然伸手捂著肚子,低低呻吟起來。她白著臉,大眼眨巴地看著袁教習,痛苦地說道:“教習,阿綺腹痛難忍,請容我退下。”
說罷,也不管袁教習同不同意,張綺雙手捂著肚子,便跌跌撞撞地朝學堂外走去。
袁教習瞪大了眼睛!
這個張氏阿綺好生賴皮!竟敢裝病遁逃,哪裏還有半點丈夫之風......是了,她不是丈夫,她是小姑子,真,真是唯婦人與小人難養也!
一口氣猛地升起,直直地堵在袁教習的胸口。可憐他想了幾天才想出的好法子啊!
張綺跌跌撞撞地衝出學堂不久,估計姑子們再也看不到自己,而講台上的袁教習卻可以看到後。她佝僂著的身子猛然挺直,精精神神的,爽爽利利地,大搖大擺地走出兩步,然後,她悄悄回頭,對著兀自瞪著自己的袁教習舌頭一吐,做了一個大大的鬼臉。
狠狠的嘲笑了他一番後,張綺輕快地走回自己的房間。
房中,幾個婢女都在。看到張綺過來,一個婢女上前行禮,道“姑子,主母說,你一回來便去她那裏一趟。”
果然來了。
張綺恩了一聲,也不回房,折身便向張蕭氏的院落走去。
張蕭氏坐在堂房中,看到她進來,端著笑說道:“阿綺來了?坐。”
“謝母親。”
朝她打量了一番後,張蕭氏抿了一口茶,輕悠悠地開了口,“昨日阿綺見到陛下,可有所得?”
張綺低頭,恭敬地說道:“太監把阿綺帶到陛下所在的道堂。”聽到道堂兩字,張蕭氏跟專注了,“在一處亭台,阿綺見了陛下。陛下讓阿綺走近去,他看了一會阿綺後,問了幾句繡畫方麵的事,便令阿綺退下了。”
“你退下時,陛下可有說什麽?”
張綺搖頭。
張蕭氏坐直了身子。
她明白了,皇帝必是看中了張綺的才氣,又想在白日裏看看她的長相。
可惜她的長相沒有讓皇帝滿意。
點了點頭,張蕭氏又問道:“然後,阿綺便回府了?”
這話一出,張綺心中咯噔了一下。
想了想,她低聲道:“剛出宮門,阿綺遇到了廣陵王,後來還遇到了蕭家郎君。”
果然,張蕭氏早就得到了消息,一點也沒有意外,她命令道:“說下去。”
“是。廣陵王說,那一日他信手指上了阿綺,卻不意被拒。當時他推了陛下所有的姑子後,越想越是不甘,今日見到,便想好生看一看。後來蕭郎來了,他要阿綺跟他回去。可廣陵王不肯。他帶著阿綺朝西城走去。最後還是蕭郎追來,與廣陵王低聲說了一通話後,廣陵王才放了阿綺。”
張綺感覺得到,雖說張蕭氏和大夫人不許張氏女與蕭莫在一起,可她們兩人,對蕭莫卻是由衷的疼愛。這種疼愛,甚至比她們的親生子女不差幾分。因此,她在這番話中捧高蕭莫,貶低廣陵王,純是投張蕭氏所好。
張綺知道,饒是張蕭氏十分神通,也不會知道最後蕭莫是狼狽不堪的。
如蕭莫這樣的世家子,要遮住這樣一個對自己不利的消息,輕而易舉。
張蕭氏沉吟了一會,又問道:“聽說,蕭莫跟你說了,他會向阿錦求娶?”
張綺怯生生地看向張蕭氏,低聲道:“是。”
“他可有說原因?”
張綺低著頭,咬著唇,“阿綺隱隱聽到蕭路跟人說起,他說他家郎君說了,慶秀公主想做他心上之人。不過他家郎君何等樣人?他的正妻已許了自家表妹,便是心上之人,也不會有一個,他家郎君身邊,沒有公主的位置。”
張蕭氏抬起頭來。
她定定地看著張綺,對上泫然欲泣的她,張蕭氏心中的怒火消得一幹二淨。
她的女兒是個傻的,聽到蕭莫要娶自己,便喜得不知東西。
可這麽重大的事,蕭莫為什麽不跟別人說,偏要跟張綺說?這部明擺著,張綺比自己的女兒更重要嗎?
那時刻,張蕭氏甚至下定決心,如果真到了那個地步,在女兒出門時,她會給張綺喂一點藥,以除後患。
可她在聽了張綺這番話,張蕭氏徒然明白了蕭莫的用意。他真心喜愛的,應該是自己的女兒吧?至於對張綺百般寵愛,那是做給公主看的,為的是把公主的惱火,轉移到張綺身上去。
張綺,不過是一棋子而已。
點了點頭,張蕭氏說道:“我知道了,你回去吧。”
“是。”
張綺緩緩退後。
低著頭,張綺走出了張蕭氏的院落。
正如張綺所料,一連數天,蕭莫都沒有半天消息,更不曾在張府出入。
張錦開始還急盼著他上門提親,可通過她多番打探,在知道大夫人根本不打算鬆口後,她又盼著蕭莫慢點來提親。好等她想好了法子,令得大夫人和母親完全同意後,他的人再上門。
至於張綺,她計劃的重點是親近張十二郎和張軒。在張綺想來,蕭莫和陳邑已被解決了,她隻要再顯露些才名,便得到張十二郎和張軒地認可,說不定他們會被她打動,一時心軟便幫她相看那些寒門高官。
在這個時代,世家和寒門之間涇渭分明,彼此都無交際。張綺一個深閨姑子,想要結識一個寒門毓秀,根本無處結識。
可她算不到的是,張十二郎早兩天便郊遊去了,不知何時才歸。
張軒也是,一連十數天,都不曾在那處亭台看到他的身影。
她曾經設想過,袁教習再見到自己,會說什麽話,他是直接答應自己的要求呢還是令她重新換一個條件?或者,他已經放開了?
她想來想去,就沒有想到袁教習會這麽賴皮。自身是一個名士,卻準備以禮儀規矩來令她就範。看他這樣子,這辦法還是他尋思了兩天才尋思到的吧?
在袁教習得意洋洋的笑臉中,張綺也是朝他一笑。
這是一個特天真,特純潔,特可愛的笑容。
袁教習還沒有反應過來,笑過之後的張綺,突然伸手捂著肚子,低低呻吟起來。她白著臉,大眼眨巴地看著袁教習,痛苦地說道:“教習,阿綺腹痛難忍,請容我退下。”
說罷,也不管袁教習同不同意,張綺雙手捂著肚子,便跌跌撞撞地朝學堂外走去。
袁教習瞪大了眼睛!
這個張氏阿綺好生賴皮!竟敢裝病遁逃,哪裏還有半點丈夫之風......是了,她不是丈夫,她是小姑子,真,真是唯婦人與小人難養也!
一口氣猛地升起,直直地堵在袁教習的胸口。可憐他想了幾天才想出的好法子啊!
張綺跌跌撞撞地衝出學堂不久,估計姑子們再也看不到自己,而講台上的袁教習卻可以看到後。她佝僂著的身子猛然挺直,精精神神的,爽爽利利地,大搖大擺地走出兩步,然後,她悄悄回頭,對著兀自瞪著自己的袁教習舌頭一吐,做了一個大大的鬼臉。
狠狠的嘲笑了他一番後,張綺輕快地走回自己的房間。
房中,幾個婢女都在。看到張綺過來,一個婢女上前行禮,道“姑子,主母說,你一回來便去她那裏一趟。”
果然來了。
張綺恩了一聲,也不回房,折身便向張蕭氏的院落走去。
張蕭氏坐在堂房中,看到她進來,端著笑說道:“阿綺來了?坐。”
“謝母親。”
朝她打量了一番後,張蕭氏抿了一口茶,輕悠悠地開了口,“昨日阿綺見到陛下,可有所得?”
張綺低頭,恭敬地說道:“太監把阿綺帶到陛下所在的道堂。”聽到道堂兩字,張蕭氏跟專注了,“在一處亭台,阿綺見了陛下。陛下讓阿綺走近去,他看了一會阿綺後,問了幾句繡畫方麵的事,便令阿綺退下了。”
“你退下時,陛下可有說什麽?”
張綺搖頭。
張蕭氏坐直了身子。
她明白了,皇帝必是看中了張綺的才氣,又想在白日裏看看她的長相。
可惜她的長相沒有讓皇帝滿意。
點了點頭,張蕭氏又問道:“然後,阿綺便回府了?”
這話一出,張綺心中咯噔了一下。
想了想,她低聲道:“剛出宮門,阿綺遇到了廣陵王,後來還遇到了蕭家郎君。”
果然,張蕭氏早就得到了消息,一點也沒有意外,她命令道:“說下去。”
“是。廣陵王說,那一日他信手指上了阿綺,卻不意被拒。當時他推了陛下所有的姑子後,越想越是不甘,今日見到,便想好生看一看。後來蕭郎來了,他要阿綺跟他回去。可廣陵王不肯。他帶著阿綺朝西城走去。最後還是蕭郎追來,與廣陵王低聲說了一通話後,廣陵王才放了阿綺。”
張綺感覺得到,雖說張蕭氏和大夫人不許張氏女與蕭莫在一起,可她們兩人,對蕭莫卻是由衷的疼愛。這種疼愛,甚至比她們的親生子女不差幾分。因此,她在這番話中捧高蕭莫,貶低廣陵王,純是投張蕭氏所好。
張綺知道,饒是張蕭氏十分神通,也不會知道最後蕭莫是狼狽不堪的。
如蕭莫這樣的世家子,要遮住這樣一個對自己不利的消息,輕而易舉。
張蕭氏沉吟了一會,又問道:“聽說,蕭莫跟你說了,他會向阿錦求娶?”
張綺怯生生地看向張蕭氏,低聲道:“是。”
“他可有說原因?”
張綺低著頭,咬著唇,“阿綺隱隱聽到蕭路跟人說起,他說他家郎君說了,慶秀公主想做他心上之人。不過他家郎君何等樣人?他的正妻已許了自家表妹,便是心上之人,也不會有一個,他家郎君身邊,沒有公主的位置。”
張蕭氏抬起頭來。
她定定地看著張綺,對上泫然欲泣的她,張蕭氏心中的怒火消得一幹二淨。
她的女兒是個傻的,聽到蕭莫要娶自己,便喜得不知東西。
可這麽重大的事,蕭莫為什麽不跟別人說,偏要跟張綺說?這部明擺著,張綺比自己的女兒更重要嗎?
那時刻,張蕭氏甚至下定決心,如果真到了那個地步,在女兒出門時,她會給張綺喂一點藥,以除後患。
可她在聽了張綺這番話,張蕭氏徒然明白了蕭莫的用意。他真心喜愛的,應該是自己的女兒吧?至於對張綺百般寵愛,那是做給公主看的,為的是把公主的惱火,轉移到張綺身上去。
張綺,不過是一棋子而已。
點了點頭,張蕭氏說道:“我知道了,你回去吧。”
“是。”
張綺緩緩退後。
低著頭,張綺走出了張蕭氏的院落。
正如張綺所料,一連數天,蕭莫都沒有半天消息,更不曾在張府出入。
張錦開始還急盼著他上門提親,可通過她多番打探,在知道大夫人根本不打算鬆口後,她又盼著蕭莫慢點來提親。好等她想好了法子,令得大夫人和母親完全同意後,他的人再上門。
至於張綺,她計劃的重點是親近張十二郎和張軒。在張綺想來,蕭莫和陳邑已被解決了,她隻要再顯露些才名,便得到張十二郎和張軒地認可,說不定他們會被她打動,一時心軟便幫她相看那些寒門高官。
在這個時代,世家和寒門之間涇渭分明,彼此都無交際。張綺一個深閨姑子,想要結識一個寒門毓秀,根本無處結識。
可她算不到的是,張十二郎早兩天便郊遊去了,不知何時才歸。
張軒也是,一連十數天,都不曾在那處亭台看到他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