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匯流,民心歸定,物流四通八達源於交通的大躍
蒸汽機經過數十年的研究,已經相當的穩妥,由此做出了馬力強勁的火車和汽船,能夠運人載貨從東方中途不換車地直達西方!
“歐亞大陸橋”正式建成,火車能夠從建業出發,北上過蒙古高原在北海(貝加爾湖)掠過之後,昂首挺胸向西。
穿越廣袤的西伯利亞,到達亞速爾海大沼澤區,再登陸富饒的烏克蘭大草原,穿進日耳曼黑森林之後掉頭向下,最後汽笛長鳴,終點站是羅馬城,總長度達13000公裏!
一路穿山越嶺,無數的名江大河都被橫跨,連最難穿越的大沼澤區都被華族以戰天鬥地的大無畏英雄氣概用砂石土硬生生地填出了一條大路,
雙線、寬軌、大功率機車!
為了建設這條鐵道線,帝國十萬鐵道兵和民夫奮戰不休,克服了無數困難,戰勝大自然的天然險阻,還有嚴寒酷暑、水土不服、病魔、塌方、飛石、猛獸、蚊子(大沼澤區的蚊子象團煙霧撲來,瞬間將一個無防護的人吸成幹屍!)……許多險峻路段工程施工難度極大,盡管帝國後勤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不惜代價,但許多建設者還是在由此落下了病根。共有三千四百名建設者長眠於工地上!
工地的建設者換了一茬又一茬,這個帝國時期花費最多、曆時最長的工程正式完工之日,各大報紙以號外的形式向全帝國發布信息,參加過這項工程的人沒有不喜極而泣的,戶部官員如釋重負地蓋上了預算表。
完成了這條鐵道線,軍事上的作用很大,極大的減輕了後勤壓力,將進攻線自秦長城往北推進了1300公裏!這段距離就把合適遊牧民族生存與居住的空間全部吞噬!
因為帝國軍可以憑借鐵路向北出擊1000公裏,遊牧民族根本就退無可退,再退。就退入了北極圈,那裏,還是人活的地方嗎?!
鐵道一天天向北,一天天深入,遊牧民族惡夢到來,突然間他們發現那窮凶極惡的華族無時不刻地在進攻進攻再進攻。他們根本沒有喘息地機會。
要麽順從,徹底漢化。
要麽,就男丁全部死光光,女的為奴!
不信邪的部族拿起刀箭,與帝國軍p,結果統統完蛋。
聰明的部族忙不迭地跪下迎接征服者。並且這樣的聰明人越來越多。
隨著北方遊牧民族的臣服,困擾中原王朝地邊患成為了曆史,軍事的作用不再是進攻而成為了威懾,歐亞大陸橋成為了東西方往來的要道,同時帝國沿鐵路線大力投資。建設出一條開發走廊。
帝國的拓荒者和外族的臣服者聚合起來。憑托鐵路線,在長城以北沿途新建20來個50萬人口左右的城市生活圈(含日耳曼、東北地區)。
神州地地東南部和中部人口增多,進入了城市化,導致資源開始緊張,並不是說不能生存下去。而是說分配給新成長的人口的土地開始匱乏。
本來還不至於這麽緊張,原因很多,有皇帝過於慷慨,大力賜予臣下以土地,在特定的戰爭年代裏,功臣輩出。賞賜沉重。占據了不少土地。另外就是皇帝過於發達的功能,令到其皇子皇孫數目眾多。封賜地土地自然也少不得。
按“(周)文王百子而賢”,本朝皇帝是賢之又賢,據不完全統計,皇帝共有子六百七十二名(截至今天為止),另有公主七百一十二名,皇子公主們也生育,以一個親王(公主)封地三千畝地為基準,還有加恩,就是說一個親王封地超過三千畝,占據了大量地良田好地。
民間每戶授田百畝,傳長子,不得拆分,帝國的田畝製度是大生產,如親王封地當然不會是親王殿下親自下地種田,而是成立了耕種公司去耕作,每戶授田隻是由一戶少量人口承擔,不將百畝地分成十份由十人耕作,主要是科技的發展,作物需要打量的時間短、有充足的畜力及優良地農具幫助及基礎設施做得好。
另外,每戶農田廣泛地實行了輪耕製,並不是越勤奮越好,如果不得官府的允許,一戶人家將其百畝授田全部種上了莊稼,是要被處罰的!最少得留出二十畝地的休耕地,進行養田,以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最令老農們深惡痛絕的就是皇帝大搞什麽“環保”,如不得在江河邊築堤要地,劃出的保護區不得開發,各地綠化麵積和水體麵積最少達至50,這是條紅線,超標者地官員摘烏紗帽,離譜到市區中心居然有原始森林?!曾經試過在南方某城市野生老虎大模大樣地從圍困在城市裏地森林中跑到街上鬧喧的事。
早期,城市居民享受“土地福利”,就是官府在城市周邊分配給居民十畝地作為度假之用,可傳子不得出售,以後“土地福利”逐漸減少,五畝、二畝地分出去到最後無地可分了。
帝國大力鼓勵生育,同時屠殺外族運來女人分配給自己地男丁,一個男人擁有一妻二妾,生育十個子女是平常事,如此人口增多,無地可分。
城市化中培訓了相當一部分人口成為城市居民,他們靠打工謀生,不再啃土地刨食了。
另一部分人口就要進行移民,進行人口分流。
按聖人雲:“父母在,不遠遊。”但華族並不遵循聖人之意,而是喜歡移民,響應皇帝的呼籲“開枝散葉”。
華族喜歡移民,普通人呆在城市裏,靠打工為生,領一份薪水,隻要工作肯定不會餓死,官府規定有最低工資保障,廉租房(公屋)及社保醫保,生活四平八穩但發財不易。
移民就不同了。《宅地法》使到移民輕易得到大批的土地,土地上的資源有著較大的處置權,如砍伐木頭歸其所有,找到礦產也是個人所有,等於一步登天少奮鬥二十年,隻要能忍受冷清。脫離大城市的繁華(但相應的保障並不差)。
當官的也喜歡到新城鎮裏做事,由於帝國實行“鄉議局”製度,全民參與管理地方事務,這個機製在成熟的發達城市裏,鄉議局對於地方事務起到主導的作用,讓地方主官頗有一種無用武之地地感覺。相反新的移民城市,大家都忙著幹活,選上的議員甚至不樂意去開會(南洋開發初期,總督叫警察去捉議員來開會,議員不肯去開會。惱了警長。警長就把議員一把扛起來帶走!)地方主官起到主導的作用,就有大權在握的感覺。
許多人移民到溫暖的南洋,也有好些人貪圖比南洋更優惠條件地“歐亞大陸橋”戰略大開發而往北走、向西行,那裏的條件雖然差些,但同樣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最重要的是以“歐亞大陸橋”為核心,輔以區間鐵路、公路,從建業到羅馬城,最長不超過一個月的行程,華族心滿意足,沒有什麽挑剔的。(指貨運。若是客運則更快)
科技的發展、華族地勤奮令到人類戰勝了自然的力量(也隻有象螞蟻、工蜂般勤奮的華族才能開發長城以北的土地)。加上雄心勃勃的帝國朝廷大力支持,華族(含歸化地民族)在歐亞大陸橋沿線挖田種菜、飼養牲畜家禽、砍伐森林、開掘礦山、冶煉金屬和建設城市。一座座新生地城鎮神奇般地出現在鐵道線的兩邊。
一條交通運輸、經濟的大動脈迅速形成,對推動東西方人員物資交流和經貿文化合作起到了無與倫比的巨大作用,其對南北和周邊的輻射性作用也無比巨大。
這麽個背景下,大量地西方鬼佬鬼妹出現在建業的街頭,同時,黃皮膚黑頭發的華族則在羅馬城謀生!
東西方的交流達到了一個空前的發展,其走向是積極的,融合是迅猛地,並且沿線地土地充足,建設周期可能長達50年之久,對於經濟的拉動力可想而知。
一般地,人口遷徙、移動走歐亞大陸橋,而貨運則走海上絲綢之路。
大宗地物資從廣州、泉州、上海、青島出發,沿海岸線走交州、過南洋之後,經過緬州(緬甸)、印州(印度)、貴霜(巴基斯坦一帶)、進入波斯,一部分物資卸下,再繼續沿阿拉伯半島、順紅海上溯到埃及,埃及地區修建了鐵路,貨物從海船卸下,上了火車,運到地中海,再上船,然後分發地中海沿岸,另一條分枝則是到南非。
海運沿線各海域實際上是帝國的內海,安全可靠,帝國製造的貨輪大而快捷,最快在兩到三個月就能走一趟,一年一個來回是很正常的!
沿線港口是帝國建設的另外一個重點,修葺碼頭、拓展航道,堆放燃煤,保障航運。
以前僅供海軍用的精密海圖全麵印發,各個航運公司自由領取。
舉國共認一個皇帝的好處多多,走遍天下都不怕,良好的交通,安全的旅程,車匪路霸、海盜海賊少之又少,帝國軍隊、警察的效率極高,打擊他們是不遺餘力,最主要是人人有工作,個個有飯吃,沒必要拿生命去冒險。
經濟持續發展,在征服了西方的五年後,羅馬、日耳曼地區實現收支平衡,交納的稅金能夠滿足福利、官府支出及開發的需要。
經濟發達,社會極其繁榮,不說什麽,就說“匪夷所思的休假製度”。
帝國全麵實行五天工作製,一天工作八小時,一年有5周法定的帶薪休假,其中春節和國慶節占了兩周,另外三周自由支配,大部分人選擇夏秋之季連著國慶連放四個星期,再配以中秋重陽清明,佛誕道聖節日,皇帝生日也放假,一年足足有四個月在休假!
一到假期,人們四出旅遊,上山下海,道路和水麵交通繁忙,浩浩蕩蕩,很是壯觀。大城市人口銳減,馬車紛紛上路,平時寬敞的公路速堵,火車輪船客遊,旅遊酒店難找,企業效率下降,找人辦事不易,官府裏接待人員多是打暑期工的大學生充數,而旅遊聖地、海濱和鄉村等景色優美的地方就人滿為患。
帝國的休假製度是實打實的,不會出現類似員工要求休假而領導說:“……休假可以,永遠休下去,不用再來了!”的事情,主要是官府按章辦事,嚴格檢查各個單位是否照法律辦事,不搞幹領錢不做事的不作為,官府與黑心企業老板勾結不給員工休假的事兒很難發生,主要是有“鄉議局”的製約。
官府不能和尚打傘無法無天、對上負責不對下負責,如果光是那樣,官府自查自糾肯定會發生欺壓員工的事件,左手不可能監督右手,這當中“鄉議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旦發生官府不照章辦事,那麽鄉議局即時查辦乃至於彈劾,單位的員工不必要直接對上單位老板,就交給官府和鄉議局來辦就好了。
當然,能夠實行休假製度完全是社會生產率發達的緣故,人們努力工作,該做工就做工,該休假就休假,人潮來來去去,依托兩條主線,各個種族的來往劇烈,交流頻繁,隨著時日的推移,深深地融合在一起了……這是一個曆史上從未出現過的場景,對西方人來說,東方是如此的近,而對東方人來說,西方同樣是那麽的近,仿佛就近在咫尺!
大一統帝國的維係,在於其存在著發達的交通……諸君不可不慎!
蒸汽機經過數十年的研究,已經相當的穩妥,由此做出了馬力強勁的火車和汽船,能夠運人載貨從東方中途不換車地直達西方!
“歐亞大陸橋”正式建成,火車能夠從建業出發,北上過蒙古高原在北海(貝加爾湖)掠過之後,昂首挺胸向西。
穿越廣袤的西伯利亞,到達亞速爾海大沼澤區,再登陸富饒的烏克蘭大草原,穿進日耳曼黑森林之後掉頭向下,最後汽笛長鳴,終點站是羅馬城,總長度達13000公裏!
一路穿山越嶺,無數的名江大河都被橫跨,連最難穿越的大沼澤區都被華族以戰天鬥地的大無畏英雄氣概用砂石土硬生生地填出了一條大路,
雙線、寬軌、大功率機車!
為了建設這條鐵道線,帝國十萬鐵道兵和民夫奮戰不休,克服了無數困難,戰勝大自然的天然險阻,還有嚴寒酷暑、水土不服、病魔、塌方、飛石、猛獸、蚊子(大沼澤區的蚊子象團煙霧撲來,瞬間將一個無防護的人吸成幹屍!)……許多險峻路段工程施工難度極大,盡管帝國後勤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不惜代價,但許多建設者還是在由此落下了病根。共有三千四百名建設者長眠於工地上!
工地的建設者換了一茬又一茬,這個帝國時期花費最多、曆時最長的工程正式完工之日,各大報紙以號外的形式向全帝國發布信息,參加過這項工程的人沒有不喜極而泣的,戶部官員如釋重負地蓋上了預算表。
完成了這條鐵道線,軍事上的作用很大,極大的減輕了後勤壓力,將進攻線自秦長城往北推進了1300公裏!這段距離就把合適遊牧民族生存與居住的空間全部吞噬!
因為帝國軍可以憑借鐵路向北出擊1000公裏,遊牧民族根本就退無可退,再退。就退入了北極圈,那裏,還是人活的地方嗎?!
鐵道一天天向北,一天天深入,遊牧民族惡夢到來,突然間他們發現那窮凶極惡的華族無時不刻地在進攻進攻再進攻。他們根本沒有喘息地機會。
要麽順從,徹底漢化。
要麽,就男丁全部死光光,女的為奴!
不信邪的部族拿起刀箭,與帝國軍p,結果統統完蛋。
聰明的部族忙不迭地跪下迎接征服者。並且這樣的聰明人越來越多。
隨著北方遊牧民族的臣服,困擾中原王朝地邊患成為了曆史,軍事的作用不再是進攻而成為了威懾,歐亞大陸橋成為了東西方往來的要道,同時帝國沿鐵路線大力投資。建設出一條開發走廊。
帝國的拓荒者和外族的臣服者聚合起來。憑托鐵路線,在長城以北沿途新建20來個50萬人口左右的城市生活圈(含日耳曼、東北地區)。
神州地地東南部和中部人口增多,進入了城市化,導致資源開始緊張,並不是說不能生存下去。而是說分配給新成長的人口的土地開始匱乏。
本來還不至於這麽緊張,原因很多,有皇帝過於慷慨,大力賜予臣下以土地,在特定的戰爭年代裏,功臣輩出。賞賜沉重。占據了不少土地。另外就是皇帝過於發達的功能,令到其皇子皇孫數目眾多。封賜地土地自然也少不得。
按“(周)文王百子而賢”,本朝皇帝是賢之又賢,據不完全統計,皇帝共有子六百七十二名(截至今天為止),另有公主七百一十二名,皇子公主們也生育,以一個親王(公主)封地三千畝地為基準,還有加恩,就是說一個親王封地超過三千畝,占據了大量地良田好地。
民間每戶授田百畝,傳長子,不得拆分,帝國的田畝製度是大生產,如親王封地當然不會是親王殿下親自下地種田,而是成立了耕種公司去耕作,每戶授田隻是由一戶少量人口承擔,不將百畝地分成十份由十人耕作,主要是科技的發展,作物需要打量的時間短、有充足的畜力及優良地農具幫助及基礎設施做得好。
另外,每戶農田廣泛地實行了輪耕製,並不是越勤奮越好,如果不得官府的允許,一戶人家將其百畝授田全部種上了莊稼,是要被處罰的!最少得留出二十畝地的休耕地,進行養田,以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最令老農們深惡痛絕的就是皇帝大搞什麽“環保”,如不得在江河邊築堤要地,劃出的保護區不得開發,各地綠化麵積和水體麵積最少達至50,這是條紅線,超標者地官員摘烏紗帽,離譜到市區中心居然有原始森林?!曾經試過在南方某城市野生老虎大模大樣地從圍困在城市裏地森林中跑到街上鬧喧的事。
早期,城市居民享受“土地福利”,就是官府在城市周邊分配給居民十畝地作為度假之用,可傳子不得出售,以後“土地福利”逐漸減少,五畝、二畝地分出去到最後無地可分了。
帝國大力鼓勵生育,同時屠殺外族運來女人分配給自己地男丁,一個男人擁有一妻二妾,生育十個子女是平常事,如此人口增多,無地可分。
城市化中培訓了相當一部分人口成為城市居民,他們靠打工謀生,不再啃土地刨食了。
另一部分人口就要進行移民,進行人口分流。
按聖人雲:“父母在,不遠遊。”但華族並不遵循聖人之意,而是喜歡移民,響應皇帝的呼籲“開枝散葉”。
華族喜歡移民,普通人呆在城市裏,靠打工為生,領一份薪水,隻要工作肯定不會餓死,官府規定有最低工資保障,廉租房(公屋)及社保醫保,生活四平八穩但發財不易。
移民就不同了。《宅地法》使到移民輕易得到大批的土地,土地上的資源有著較大的處置權,如砍伐木頭歸其所有,找到礦產也是個人所有,等於一步登天少奮鬥二十年,隻要能忍受冷清。脫離大城市的繁華(但相應的保障並不差)。
當官的也喜歡到新城鎮裏做事,由於帝國實行“鄉議局”製度,全民參與管理地方事務,這個機製在成熟的發達城市裏,鄉議局對於地方事務起到主導的作用,讓地方主官頗有一種無用武之地地感覺。相反新的移民城市,大家都忙著幹活,選上的議員甚至不樂意去開會(南洋開發初期,總督叫警察去捉議員來開會,議員不肯去開會。惱了警長。警長就把議員一把扛起來帶走!)地方主官起到主導的作用,就有大權在握的感覺。
許多人移民到溫暖的南洋,也有好些人貪圖比南洋更優惠條件地“歐亞大陸橋”戰略大開發而往北走、向西行,那裏的條件雖然差些,但同樣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最重要的是以“歐亞大陸橋”為核心,輔以區間鐵路、公路,從建業到羅馬城,最長不超過一個月的行程,華族心滿意足,沒有什麽挑剔的。(指貨運。若是客運則更快)
科技的發展、華族地勤奮令到人類戰勝了自然的力量(也隻有象螞蟻、工蜂般勤奮的華族才能開發長城以北的土地)。加上雄心勃勃的帝國朝廷大力支持,華族(含歸化地民族)在歐亞大陸橋沿線挖田種菜、飼養牲畜家禽、砍伐森林、開掘礦山、冶煉金屬和建設城市。一座座新生地城鎮神奇般地出現在鐵道線的兩邊。
一條交通運輸、經濟的大動脈迅速形成,對推動東西方人員物資交流和經貿文化合作起到了無與倫比的巨大作用,其對南北和周邊的輻射性作用也無比巨大。
這麽個背景下,大量地西方鬼佬鬼妹出現在建業的街頭,同時,黃皮膚黑頭發的華族則在羅馬城謀生!
東西方的交流達到了一個空前的發展,其走向是積極的,融合是迅猛地,並且沿線地土地充足,建設周期可能長達50年之久,對於經濟的拉動力可想而知。
一般地,人口遷徙、移動走歐亞大陸橋,而貨運則走海上絲綢之路。
大宗地物資從廣州、泉州、上海、青島出發,沿海岸線走交州、過南洋之後,經過緬州(緬甸)、印州(印度)、貴霜(巴基斯坦一帶)、進入波斯,一部分物資卸下,再繼續沿阿拉伯半島、順紅海上溯到埃及,埃及地區修建了鐵路,貨物從海船卸下,上了火車,運到地中海,再上船,然後分發地中海沿岸,另一條分枝則是到南非。
海運沿線各海域實際上是帝國的內海,安全可靠,帝國製造的貨輪大而快捷,最快在兩到三個月就能走一趟,一年一個來回是很正常的!
沿線港口是帝國建設的另外一個重點,修葺碼頭、拓展航道,堆放燃煤,保障航運。
以前僅供海軍用的精密海圖全麵印發,各個航運公司自由領取。
舉國共認一個皇帝的好處多多,走遍天下都不怕,良好的交通,安全的旅程,車匪路霸、海盜海賊少之又少,帝國軍隊、警察的效率極高,打擊他們是不遺餘力,最主要是人人有工作,個個有飯吃,沒必要拿生命去冒險。
經濟持續發展,在征服了西方的五年後,羅馬、日耳曼地區實現收支平衡,交納的稅金能夠滿足福利、官府支出及開發的需要。
經濟發達,社會極其繁榮,不說什麽,就說“匪夷所思的休假製度”。
帝國全麵實行五天工作製,一天工作八小時,一年有5周法定的帶薪休假,其中春節和國慶節占了兩周,另外三周自由支配,大部分人選擇夏秋之季連著國慶連放四個星期,再配以中秋重陽清明,佛誕道聖節日,皇帝生日也放假,一年足足有四個月在休假!
一到假期,人們四出旅遊,上山下海,道路和水麵交通繁忙,浩浩蕩蕩,很是壯觀。大城市人口銳減,馬車紛紛上路,平時寬敞的公路速堵,火車輪船客遊,旅遊酒店難找,企業效率下降,找人辦事不易,官府裏接待人員多是打暑期工的大學生充數,而旅遊聖地、海濱和鄉村等景色優美的地方就人滿為患。
帝國的休假製度是實打實的,不會出現類似員工要求休假而領導說:“……休假可以,永遠休下去,不用再來了!”的事情,主要是官府按章辦事,嚴格檢查各個單位是否照法律辦事,不搞幹領錢不做事的不作為,官府與黑心企業老板勾結不給員工休假的事兒很難發生,主要是有“鄉議局”的製約。
官府不能和尚打傘無法無天、對上負責不對下負責,如果光是那樣,官府自查自糾肯定會發生欺壓員工的事件,左手不可能監督右手,這當中“鄉議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旦發生官府不照章辦事,那麽鄉議局即時查辦乃至於彈劾,單位的員工不必要直接對上單位老板,就交給官府和鄉議局來辦就好了。
當然,能夠實行休假製度完全是社會生產率發達的緣故,人們努力工作,該做工就做工,該休假就休假,人潮來來去去,依托兩條主線,各個種族的來往劇烈,交流頻繁,隨著時日的推移,深深地融合在一起了……這是一個曆史上從未出現過的場景,對西方人來說,東方是如此的近,而對東方人來說,西方同樣是那麽的近,仿佛就近在咫尺!
大一統帝國的維係,在於其存在著發達的交通……諸君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