悔婚
宣和二十年。
於鬆從昭和殿退出來,臉上猶自掛了幾分不愈,這份差事,怎麽就正好攤在了他頭上,隻不過作為禮部尚書,倒的確是最好的人選。
他身後跟著的小太監快跑了幾步,雖是勉強,但還是擠出了一個笑容:“於大人,您看這聖旨是不是……”
於鬆朝他看了一眼,輕彈了一下冠服點點頭:“現在就出發吧。”
他抬步朝宮門外走去,輕聲歎了口氣:“看來陛下是想在第二道聖旨發出之前就把事給辦了。”
小太監聽不到前麵的歎息,又不能嗬斥於鬆走慢點,隻能小跑著跟上前去。如果可以,他也不想攤上這麽個差事,沒有油水不說,也許還會……隻是皇帝降下的旨意,也不是他這個奴才可以挑選的。
宮門外驕陽似火,酷熱得帶上了灼熱的氣息。
禮部侍郎辛力看著絳紫的人影從大殿裏走出來,疾走幾步迎了上去:“大人,隨行的士兵和賞賜都已經安排好了,現在就可以出發。”
於鬆看了他一眼,步履未變:“辛大人早就知道結果會是這樣了?皇上的心意你到是摸得挺準的啊!”
跟在於鬆身後的小太監急忙往後挪了幾步,這個於大人當了十幾年禮部尚書,向來舉止有禮,極重典範,這次也不知怎的就不好相處,還是離遠點好。
辛力聽得於鬆語調微嘲,倒也不惱,隻是打了個謙繼續開口:“大人,這件事到最後誰都知道會是這樣的結局,趙家和方家都是皇上寵臣,以前一直不對盤,這次有這麽個機會,皇上巴不得會成呢,又怎會真的反對,前些時候大怒也隻不過是做給大臣們看罷了!畢竟洛家自十六年前便已衰落,就算是當初有聖旨賜婚,但到底也隻是些陳年舊事了。”
於鬆腳步一突,停在了宮門交接處,半響沒有接話。許久之後,他回過頭朝著身後的小太監看了一眼。
小太監領會其意,忙不迭的上前幾步,把手裏端著的明黃錦盒恭敬的放在於鬆手邊。
於鬆慢慢接過,略顯鄭重的臉上帶上了一份難得的暗沉,緩步抬腳朝宮門外等待的儀駕走去。
泰安門外,明黃的錦旗蔓延數裏,一眼望去,尊貴而又奪目。整齊坐在戰馬上的士兵帶著大寧王朝獨有的精神和豪邁,銀亮的盔甲折射出剛烈的肅穆。
明明隻是一次簡單的頒旨,卻在京城豪門越來越注目的局勢下而蔓延出了一種鐵血的意味。
哪裏是恩賜,分明是震懾才對。
他這一生代天頒布過很多道聖旨,但卻沒有一次會覺得這樣的不憤和疲倦。
雲州洛氏,最後的血脈,竟然在他手裏見證了如此的恥辱。
十幾年來,大寧王朝境內太平昌盛,繁華似錦。
可是這皇城和整個大寧朝的興盛,卻是在整個洛家幾近滅族的犧牲下才得以安在的。
距離那場慘烈的戰爭不過區區十六年,而已。
忠骨埋葬之魂,可曾見得如今最後的洛氏遺孤受此大辱。
洛老將軍,來年祭拜,於鬆絕無麵目再見你洛家滿門英烈啊!
於鬆重重的走了幾步,提力跨上了隊伍前端的駿馬,他低下頭看著手中明黃的錦盒,陽光折射下這個一向高貴的顏色此刻是尤為的刺眼和灼目。
他輕歎了口氣,手抬起向前方一劃,隊伍急速的往城中駛去,整齊劃一,蹄聲如雷。
奔雲戰馬,驍勇禁衛,明黃旌旗,無一不代表著皇家獨有的尊貴和霸氣。
一時之間三百軍士在京城街頭疾奔的奇景引得全城百姓為之側目。
寬闊的街道上擠滿了人,爭相觀望這難得一見的場景。
“這是什麽事啊?居然連禁衛軍都出動了?”湧在人群裏的布衣商販一邊護好手中放滿小玩飾的木架,一邊小聲的嘟囔。
“我看八成是趙家和方家的事給定下了。”站在他身旁的寒生瞥了他一眼,臉上帶著傲色,慢悠悠的接了一句。
“咦,你怎麽知道?”周圍的人一聽有戲,急忙湊了過來。
“我大舅子在禮部做事,我曾遠遠見過這位大人,這可是禮部尚書啊!你再看……”他朝前麵一指,神態愈發驕傲,就好像那坐在駿馬上代天頒旨的人是他一樣:“那道城門外可是去禹山的方向,皇上的旨意一定是下了,洛家的小姐看來是進不了趙家的門了!”
他說完長歎一聲,擺足了架子彈了彈布衣下擺,在周圍民眾歎服的眼神中走了開來。
身後的百姓談論的聲音更大,臉上都或多或少的帶了幾分八卦色彩。
這趙家、方家、洛家之事,真可算得上是京城近月來最風靡的八卦了。一般豪門世家的辛密絕不會如這件事一樣傳得天下盡知,隻可惜,那位當事人的高調做法卻讓事情一發不可收拾。
其實說起來,真正卷入的隻有趙家和方家,因為洛家從始至終都沒有一點聲響,可是到最後卻也逃不掉被百姓談論的命運。
事情發生在一個月前,瓊華宴上。
大寧國傳統,每一屆新科狀元在瓊華宴上都可向天子討一份恩賞,雖說是有求必應,但新科狀元一向都不會提出讓皇帝為難的心願。
說到底,這種恩賞的榮耀也隻是為瓊華宴和新科狀元添金鍍彩罷了,這樣的安排也讓人對皇族的讚揚和忠誠度更甚一層。
這一屆的新科狀元也討了個恩賜,其實說起來也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隻不過是狀元心有所屬,希望推掉從小訂立的婚約。
放在一般人身上,倒真不是個大問題。隻可惜他的身份不對,喜歡上的女子身份不對,想要退掉婚約的對象更是不對。
若是任何一家的女子,宣和帝恐怕都隻會一笑而過,歎一句“情緣憾慳”,然後安撫新科狀元,將一場少年人上演的鬧劇輕輕放下,但狀元鍾情的卻偏偏是太傅方宗的獨女方紫菲。
說到其中的兩位當事人,倒真的都是京城青年才俊、名門貴女爭相結交的紅人。
新科狀元趙然,乃宰相趙卓的幼子,十五歲時便因智退戎族使者而名動京城,在京城士圈中享有‘燕宇公子’的稱,這一次科舉的奪魁更是讓他的名聲攀上了頂峰,一時之間,燕宇公子的美名傳遍了整個大寧。
至於方家的小姐方紫菲也是京城貴女中的翹楚,方家雖是清貴,不如其他氏族家底雄厚,但當今聖上卻對方宗甚是青睞,十五年時間硬是將他從一屆寒士提拔到了太傅的地位,要說隆恩,到真是在如今的大寧王朝無人能出其左右。就連眾位皇子,見到他也要恭敬的稱一聲老師。
當年方紫菲初入京城貴女圈時,一曲《清萊曲》便拔得了那年長公主舉辦的鳳華宴頭籌,震驚了許多自命不凡的名門貴女。從那年開始,每年的鳳華宴,方紫菲便取代了從未出席過的洛家小姐的席位,這可是幾百年來的頭一遭,畢竟鳳華宴傳承至今,那幾大氏族所出嫡女的席位是從來未曾改變過的,這樣一來,洛家小姐倒是變相的被擠在了方紫菲後頭。
隻不過,洛氏小姐自周歲起就長居禹山,十六年來從未入過京城,雙方倒也沒有因為這件小事而起過波瀾,隻不過落在有心人眼裏,就隱隱看出了別的意味。
若不是有人刻意對洛氏打壓,一個出身清門的女子又怎會將鳳華宴傳承幾百年的格局打破,更何況當年的燕宇公子趙然就是在那一場鳳華宴上與方家小姐相識的。
這樣一來,幾次說不上是宿命還是巧合的事情,便讓享譽京城的方紫菲與那還未踏入京城貴女圈的洛家小姐有了化不開的糾葛。
趙家和洛家的婚約是天下共知的事情,當年的洛老將軍在臨行沙場前更是親求了聖旨來替他的寶貝孫女撐場麵。那個時候,洛家將門虎子,威名赫赫,稱得上是京城第一世家。
隻可惜,滿門忠烈,洛氏子孫,全部戰死於那場慘烈的戰爭中。
如今趙然想悔婚,就不單單是背信棄義這麽簡單,往大了說,這可是欺君枉上,大逆不道的罪過。
況且在瓊華宴上,他竟當著天下學子說出了“此生非方家小姐不娶”的絕言。如此一來,更是將洛家的臉麵全然不顧,硬生生的踩在了地上。
當時皇帝勃然大怒,滿座俱驚,盛大的瓊華宴不歡而散,但最終宣和帝也隻是將趙然趕回丞相府思過罷了。
第二日,新科狀元悔婚另娶的傳言不脛而走,整個京城都知道了趙然在瓊華宴上的‘壯舉’,並且悔婚事件隨著流言的眾口難疏而愈演愈烈。
本來隻是一件姻緣糾紛,到如今卻扯上了三個家族的顏麵。
所有人都以為趙然的請求必定無果,卻不想宣和帝隻是發了幾場怒,但卻絲毫未將懲罰降臨丞相府,更是毫未冷淡丞相趙卓和太傅方宗,滿朝武皆歎兩人聖眷之隆。
說來也怪,宣和帝寵幸的兩大肱骨之臣十幾年來一直在朝堂上不對盤,趙卓看不起寒門出仕的方宗,方宗也瞧不來以豪門大家為靠的趙卓,兩人各自率領的兩派在朝堂上的關係也頗為緊張。
宣和帝這些年來不知想了多少辦法讓兩人言歸於好,可惜都不成功,這一次,兩大臣子倒是都對趙然的行為選擇了沉默,這一下就讓宣和帝嘖嘖稱奇,看來方宗寵女之甚並非空穴來風。
方宗一生隻取一妻,夫妻伉儷情深,人到中年才得一女,一向看得如珠如寶,方紫菲十五歲時上門求親的人連方家門檻都差點踩破。奈何方紫菲眼光甚高,偏要親自挑選如意郎君,方宗寵女極盛,甚至為此向宣和帝求得方紫菲婚事自主的承諾,京城上下都為之歎服,眾人甚至都暗暗猜想最終會是誰娶得方家的掌上明珠。
如今瓊華宴上狀元親求,方家選擇沉默,如此一看倒是隱隱有了答應的意向,眾人便知,這趙然恐怕是方家小姐親自相中的。
一個月來,趙然天天跪於玄門殿外,大有皇帝不答應便不停止的意思。
當朝狀元,竟為一女子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如此長情倒也不常見,所以半月之後,才子佳人情緣天定的佳話便在京城慢慢流傳起來,博得眾人一片同情。
這個時候,早已無人去關注那個被厭棄的洛氏小姐,雖有人歎息,但也壓不住悠悠眾口,京城的風向,一時之間全變了。
皇帝更是每日頻繁的召見方宗和趙卓,朝堂的黨派之爭也日漸平息,京城上下都開始猜測這婚約怕是要廢除了,就算是拖著也不遠矣。
可歎到最後,滿朝武除了念舊的幾位老臣,竟無一家願意為洛氏之女多說幾句好話。
直至今日,聖旨一出,這場鬧劇到是真的要蓋棺落定了。
圍著的百姓慢慢散開,隻是有個年過花甲的老者背著篾筐從街沿邊緩緩走過,他手中的竹篙輕輕敲打在地上,發出沉悶的聲音,隔了許久,才聽到他遙遠的一聲歎息:“可惜了,那可是雲州洛氏啊!”
宣和二十年。
於鬆從昭和殿退出來,臉上猶自掛了幾分不愈,這份差事,怎麽就正好攤在了他頭上,隻不過作為禮部尚書,倒的確是最好的人選。
他身後跟著的小太監快跑了幾步,雖是勉強,但還是擠出了一個笑容:“於大人,您看這聖旨是不是……”
於鬆朝他看了一眼,輕彈了一下冠服點點頭:“現在就出發吧。”
他抬步朝宮門外走去,輕聲歎了口氣:“看來陛下是想在第二道聖旨發出之前就把事給辦了。”
小太監聽不到前麵的歎息,又不能嗬斥於鬆走慢點,隻能小跑著跟上前去。如果可以,他也不想攤上這麽個差事,沒有油水不說,也許還會……隻是皇帝降下的旨意,也不是他這個奴才可以挑選的。
宮門外驕陽似火,酷熱得帶上了灼熱的氣息。
禮部侍郎辛力看著絳紫的人影從大殿裏走出來,疾走幾步迎了上去:“大人,隨行的士兵和賞賜都已經安排好了,現在就可以出發。”
於鬆看了他一眼,步履未變:“辛大人早就知道結果會是這樣了?皇上的心意你到是摸得挺準的啊!”
跟在於鬆身後的小太監急忙往後挪了幾步,這個於大人當了十幾年禮部尚書,向來舉止有禮,極重典範,這次也不知怎的就不好相處,還是離遠點好。
辛力聽得於鬆語調微嘲,倒也不惱,隻是打了個謙繼續開口:“大人,這件事到最後誰都知道會是這樣的結局,趙家和方家都是皇上寵臣,以前一直不對盤,這次有這麽個機會,皇上巴不得會成呢,又怎會真的反對,前些時候大怒也隻不過是做給大臣們看罷了!畢竟洛家自十六年前便已衰落,就算是當初有聖旨賜婚,但到底也隻是些陳年舊事了。”
於鬆腳步一突,停在了宮門交接處,半響沒有接話。許久之後,他回過頭朝著身後的小太監看了一眼。
小太監領會其意,忙不迭的上前幾步,把手裏端著的明黃錦盒恭敬的放在於鬆手邊。
於鬆慢慢接過,略顯鄭重的臉上帶上了一份難得的暗沉,緩步抬腳朝宮門外等待的儀駕走去。
泰安門外,明黃的錦旗蔓延數裏,一眼望去,尊貴而又奪目。整齊坐在戰馬上的士兵帶著大寧王朝獨有的精神和豪邁,銀亮的盔甲折射出剛烈的肅穆。
明明隻是一次簡單的頒旨,卻在京城豪門越來越注目的局勢下而蔓延出了一種鐵血的意味。
哪裏是恩賜,分明是震懾才對。
他這一生代天頒布過很多道聖旨,但卻沒有一次會覺得這樣的不憤和疲倦。
雲州洛氏,最後的血脈,竟然在他手裏見證了如此的恥辱。
十幾年來,大寧王朝境內太平昌盛,繁華似錦。
可是這皇城和整個大寧朝的興盛,卻是在整個洛家幾近滅族的犧牲下才得以安在的。
距離那場慘烈的戰爭不過區區十六年,而已。
忠骨埋葬之魂,可曾見得如今最後的洛氏遺孤受此大辱。
洛老將軍,來年祭拜,於鬆絕無麵目再見你洛家滿門英烈啊!
於鬆重重的走了幾步,提力跨上了隊伍前端的駿馬,他低下頭看著手中明黃的錦盒,陽光折射下這個一向高貴的顏色此刻是尤為的刺眼和灼目。
他輕歎了口氣,手抬起向前方一劃,隊伍急速的往城中駛去,整齊劃一,蹄聲如雷。
奔雲戰馬,驍勇禁衛,明黃旌旗,無一不代表著皇家獨有的尊貴和霸氣。
一時之間三百軍士在京城街頭疾奔的奇景引得全城百姓為之側目。
寬闊的街道上擠滿了人,爭相觀望這難得一見的場景。
“這是什麽事啊?居然連禁衛軍都出動了?”湧在人群裏的布衣商販一邊護好手中放滿小玩飾的木架,一邊小聲的嘟囔。
“我看八成是趙家和方家的事給定下了。”站在他身旁的寒生瞥了他一眼,臉上帶著傲色,慢悠悠的接了一句。
“咦,你怎麽知道?”周圍的人一聽有戲,急忙湊了過來。
“我大舅子在禮部做事,我曾遠遠見過這位大人,這可是禮部尚書啊!你再看……”他朝前麵一指,神態愈發驕傲,就好像那坐在駿馬上代天頒旨的人是他一樣:“那道城門外可是去禹山的方向,皇上的旨意一定是下了,洛家的小姐看來是進不了趙家的門了!”
他說完長歎一聲,擺足了架子彈了彈布衣下擺,在周圍民眾歎服的眼神中走了開來。
身後的百姓談論的聲音更大,臉上都或多或少的帶了幾分八卦色彩。
這趙家、方家、洛家之事,真可算得上是京城近月來最風靡的八卦了。一般豪門世家的辛密絕不會如這件事一樣傳得天下盡知,隻可惜,那位當事人的高調做法卻讓事情一發不可收拾。
其實說起來,真正卷入的隻有趙家和方家,因為洛家從始至終都沒有一點聲響,可是到最後卻也逃不掉被百姓談論的命運。
事情發生在一個月前,瓊華宴上。
大寧國傳統,每一屆新科狀元在瓊華宴上都可向天子討一份恩賞,雖說是有求必應,但新科狀元一向都不會提出讓皇帝為難的心願。
說到底,這種恩賞的榮耀也隻是為瓊華宴和新科狀元添金鍍彩罷了,這樣的安排也讓人對皇族的讚揚和忠誠度更甚一層。
這一屆的新科狀元也討了個恩賜,其實說起來也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隻不過是狀元心有所屬,希望推掉從小訂立的婚約。
放在一般人身上,倒真不是個大問題。隻可惜他的身份不對,喜歡上的女子身份不對,想要退掉婚約的對象更是不對。
若是任何一家的女子,宣和帝恐怕都隻會一笑而過,歎一句“情緣憾慳”,然後安撫新科狀元,將一場少年人上演的鬧劇輕輕放下,但狀元鍾情的卻偏偏是太傅方宗的獨女方紫菲。
說到其中的兩位當事人,倒真的都是京城青年才俊、名門貴女爭相結交的紅人。
新科狀元趙然,乃宰相趙卓的幼子,十五歲時便因智退戎族使者而名動京城,在京城士圈中享有‘燕宇公子’的稱,這一次科舉的奪魁更是讓他的名聲攀上了頂峰,一時之間,燕宇公子的美名傳遍了整個大寧。
至於方家的小姐方紫菲也是京城貴女中的翹楚,方家雖是清貴,不如其他氏族家底雄厚,但當今聖上卻對方宗甚是青睞,十五年時間硬是將他從一屆寒士提拔到了太傅的地位,要說隆恩,到真是在如今的大寧王朝無人能出其左右。就連眾位皇子,見到他也要恭敬的稱一聲老師。
當年方紫菲初入京城貴女圈時,一曲《清萊曲》便拔得了那年長公主舉辦的鳳華宴頭籌,震驚了許多自命不凡的名門貴女。從那年開始,每年的鳳華宴,方紫菲便取代了從未出席過的洛家小姐的席位,這可是幾百年來的頭一遭,畢竟鳳華宴傳承至今,那幾大氏族所出嫡女的席位是從來未曾改變過的,這樣一來,洛家小姐倒是變相的被擠在了方紫菲後頭。
隻不過,洛氏小姐自周歲起就長居禹山,十六年來從未入過京城,雙方倒也沒有因為這件小事而起過波瀾,隻不過落在有心人眼裏,就隱隱看出了別的意味。
若不是有人刻意對洛氏打壓,一個出身清門的女子又怎會將鳳華宴傳承幾百年的格局打破,更何況當年的燕宇公子趙然就是在那一場鳳華宴上與方家小姐相識的。
這樣一來,幾次說不上是宿命還是巧合的事情,便讓享譽京城的方紫菲與那還未踏入京城貴女圈的洛家小姐有了化不開的糾葛。
趙家和洛家的婚約是天下共知的事情,當年的洛老將軍在臨行沙場前更是親求了聖旨來替他的寶貝孫女撐場麵。那個時候,洛家將門虎子,威名赫赫,稱得上是京城第一世家。
隻可惜,滿門忠烈,洛氏子孫,全部戰死於那場慘烈的戰爭中。
如今趙然想悔婚,就不單單是背信棄義這麽簡單,往大了說,這可是欺君枉上,大逆不道的罪過。
況且在瓊華宴上,他竟當著天下學子說出了“此生非方家小姐不娶”的絕言。如此一來,更是將洛家的臉麵全然不顧,硬生生的踩在了地上。
當時皇帝勃然大怒,滿座俱驚,盛大的瓊華宴不歡而散,但最終宣和帝也隻是將趙然趕回丞相府思過罷了。
第二日,新科狀元悔婚另娶的傳言不脛而走,整個京城都知道了趙然在瓊華宴上的‘壯舉’,並且悔婚事件隨著流言的眾口難疏而愈演愈烈。
本來隻是一件姻緣糾紛,到如今卻扯上了三個家族的顏麵。
所有人都以為趙然的請求必定無果,卻不想宣和帝隻是發了幾場怒,但卻絲毫未將懲罰降臨丞相府,更是毫未冷淡丞相趙卓和太傅方宗,滿朝武皆歎兩人聖眷之隆。
說來也怪,宣和帝寵幸的兩大肱骨之臣十幾年來一直在朝堂上不對盤,趙卓看不起寒門出仕的方宗,方宗也瞧不來以豪門大家為靠的趙卓,兩人各自率領的兩派在朝堂上的關係也頗為緊張。
宣和帝這些年來不知想了多少辦法讓兩人言歸於好,可惜都不成功,這一次,兩大臣子倒是都對趙然的行為選擇了沉默,這一下就讓宣和帝嘖嘖稱奇,看來方宗寵女之甚並非空穴來風。
方宗一生隻取一妻,夫妻伉儷情深,人到中年才得一女,一向看得如珠如寶,方紫菲十五歲時上門求親的人連方家門檻都差點踩破。奈何方紫菲眼光甚高,偏要親自挑選如意郎君,方宗寵女極盛,甚至為此向宣和帝求得方紫菲婚事自主的承諾,京城上下都為之歎服,眾人甚至都暗暗猜想最終會是誰娶得方家的掌上明珠。
如今瓊華宴上狀元親求,方家選擇沉默,如此一看倒是隱隱有了答應的意向,眾人便知,這趙然恐怕是方家小姐親自相中的。
一個月來,趙然天天跪於玄門殿外,大有皇帝不答應便不停止的意思。
當朝狀元,竟為一女子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如此長情倒也不常見,所以半月之後,才子佳人情緣天定的佳話便在京城慢慢流傳起來,博得眾人一片同情。
這個時候,早已無人去關注那個被厭棄的洛氏小姐,雖有人歎息,但也壓不住悠悠眾口,京城的風向,一時之間全變了。
皇帝更是每日頻繁的召見方宗和趙卓,朝堂的黨派之爭也日漸平息,京城上下都開始猜測這婚約怕是要廢除了,就算是拖著也不遠矣。
可歎到最後,滿朝武除了念舊的幾位老臣,竟無一家願意為洛氏之女多說幾句好話。
直至今日,聖旨一出,這場鬧劇到是真的要蓋棺落定了。
圍著的百姓慢慢散開,隻是有個年過花甲的老者背著篾筐從街沿邊緩緩走過,他手中的竹篙輕輕敲打在地上,發出沉悶的聲音,隔了許久,才聽到他遙遠的一聲歎息:“可惜了,那可是雲州洛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