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朱元璋殺掉了胡惟庸,廢除了丞相製度,但他並沒有罷手,他的眼睛又轉向了掌握軍權的大都督府。當時掌管都督軍權的正是他的外甥李文忠,事實證明,在不信任大臣這一點上,對自己的親屬,他也一視同仁。他改組了大都督府,把這個軍事機構分成左、中、右、前、後五部分,至於原來的統帥李文忠,他也沒有放過。


    由於李文忠曾經指責過他濫殺無辜,而且觸怒過朱元璋,朱元璋決定送佛送上天,連李文忠一起殺掉。就在他準備動手的時候,馬皇後站出來阻止了他,求他看在李文忠立有大功的份上,留他一條命。朱元璋從不賣別人的麵子,但馬皇後與他共過患難,情深意重,於是他聽從了勸告,放過了李文忠,但仍嚴厲處罰了他,並削去了他的職位。


    處罰李文忠並不是一個單獨事件,它有著更深刻的含義。這件事告訴所有的大臣,朱元璋在剪除異己這個問題上是有著大義滅親的精神的,無人可以例外。


    胡惟庸案件牽涉的人越來越多,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演變為屠殺。那些辦案的官吏們手持名單,到各個衙門去找人,找到就抓,抓回就打,然後逼供,再根據逼供得到的名單去抓人。這些人權力極大,即使衙門正在辦公,他們也能公然闖入,抓走所謂的犯人。從而導致了很滑稽的現象,往往官老爺剛剛還在堂上威風凜凜的斷案,這些人一進門,就把那位仁兄從堂上拉下來拷上枷鎖帶走。下麵的犯人也看得目瞪口呆。


    偵辦此案的線索來源主要是兩個部門,一個叫親軍督尉府,大家可能對這個名稱並不熟悉,但要說到它後來的名字,那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錦衣衛。


    另一個其實並不能稱為部門,而隻能叫群體,這個群體的名字叫檢校。他們沒有固定的編製,全部直接向朱元璋報告探聽到的各種情況。他們是朱元璋最主要的耳目。這些人晚上不睡覺,到處轉悠,從史料來看,他們的竊聽和跟蹤手法十分高明。比如國子監祭酒宋訥有一天上朝,朱元璋問他為什麽昨天晚上不高興,宋訥大吃一驚。朱元璋拿出一幅畫,正是宋訥昨夜生氣表情的畫像。


    這真是讓人毛骨悚然,要知道宋訥並不是睡在街上的,他在自己家裏生氣,這些檢校不但一直在監視他,還居然饒有興致的把他生氣的樣子畫了下來,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在沒有照相機的當年,深更半夜,你坐在自家房裏,居然就在離你不遠處(很有可能就在你家),有人正在一邊看著你,一邊幫你畫像。這種情節在現代恐怖片中倒是經常出現。


    這些檢校的來源也很複雜,主要都是些社會閑散人員,也有文武官員,甚至還有朱元璋的老相識——和尚。這些人互相不認識,隻受朱元璋調遣。


    這些人無孔不入,捕風捉影,製造了很多冤案,正是有了這些人的幫助,朱元璋在胡惟庸案件的辦理上越來越得心應手,殺人越來越多。


    [11]


    官員們惶惶不可終日,牽涉的人也越來越多,甚至連已經退休的人也被抓回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宋濂。


    宋濂是朱元璋手下著名的文臣,也是一位優秀的學者,他是劉基的老鄉,被朱元璋委派了一個重要的任務,當太子朱標的老師。他完美的完成了這個任務,在他的教導下,朱標和他老子朱元璋完全不同,為人寬厚仁慈,甚有明君之狀,後來他又被委以修元史的任務,擔任總裁官。


    但朱元璋並不看重他,在朱元璋的心中,宋濂隻是一個文人,寫點文章還行,並不能出謀劃策,所以他授予宋濂的最高官職隻是小小的翰林學士(五品)。直到洪武十年(177)宋濂退休,他的官職還隻是學士。


    朱元璋雖然沒有重用宋濂,卻相當信任他,這在很大原因上是由於宋濂的個性。宋濂是出名的老實人,無論什麽事情,從來都是實話實說。朱元璋曾經感歎過:宋濂侍候我二十年,沒有說過一句假話,也沒有說過別人一句壞話,真是一個賢人啊。


    宋濂退休時六十八歲,朱元璋送給他一塊布料,並囑托他三十二年後,拿此料做一件”百壽衣”。宋濂感動得老淚橫流。


    然而還不到三年,朱元璋就為宋濂準備了一件新衣服——囚服。


    由於宋濂的孫子參與了胡惟庸謀反,朱元璋不遠千裏將宋濂召了回來,要把他殺掉。這也反映了朱元璋的另一個特性——選擇性健忘。


    關鍵時刻,還是馬皇後站了出來,她成功的勸說了朱元璋,放了宋濂一條生路。


    朱元璋的行為越來越偏激,手段越來越狠毒,除了馬皇後外,很少有人能改變他的決定。


    明朝那些事兒朱元璋篇第二十九章


    章節字數:4195更新時間:07-0-15:5


    [11]


    洪武十五年(18)八月,一個人去世了,這個人的死在曆史上似乎並不是什麽大事,但對於朱元璋而言,卻是一個真正的悲劇。


    這個人就是馬皇後。


    她從朱元璋於危難之中,在朱元璋被困,就快餓死的情況下冒著生命危險給朱元璋送飯。她雖然是個女子,卻頗有膽識,陳友諒進攻龍灣時,她捐助自己所有的首飾財物勞軍,並組織婦女為軍隊縫補衣物。


    即使在大富大貴後,她也保持了簡樸的作風,不驕不奢,並勸告朱元璋不要忘記民間的疾苦,甚至在用人上,她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願得賢人共理天下”,被朱元璋引為至理名言。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阻止了朱元璋的很多惡行。


    朱元璋要殺朱文正,她勸告朱元璋,朱文正是你的侄子,立有大功,請你不要殺他。


    朱元璋要殺李文忠,她勸告朱元璋,李文忠是你的外甥,也是你的養子,留他一命吧。


    朱元璋要殺宋濂,她跪下求朱元璋,宋濂是太子的老師,老百姓尚且尊師,何況帝王家呢。


    她就是這樣用她的慈愛去關懷每一個她認識或是不認識的人,把他們從朱元璋的屠刀下救出來。


    她比朱元璋更知道人命的可貴。


    她重病後,自知很難醫好,居然拒絕醫生為她醫治,朱元璋問她原因,她的回答實在感人心魄。


    她說:人的生死是由命運決定的,求神拜佛是沒有用的,醫生隻能醫病,不能醫命,如果讓醫生為我醫治,服藥無效,陛下一定會降罪於醫生,這是我不想看到的。


    這是一個始終用自己的愛心關懷他人的人,即使在生命即將結束的時候,她還是那樣做的。


    她在病榻上留下了給朱元璋的遺言:


    ”願陛下求賢納諫,有始有終,願子孫個個賢能,居民安居樂業,江山萬年不朽。”


    說完,她含笑而逝。


    朱元璋靠在她的身邊,這是她一生中最愛的女人,這個女人給了他無數的幫助,卻從未向他索取過什麽,她的一生就是這樣度過的。


    經過了那麽多的磨難,朱元璋的心早已比鐵石更加堅硬,自從他的父母死後,無論多麽絕望,多麽痛苦,他也很少掉淚。因為他知道,哭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但此時,他終於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他放聲大哭,隻有痛哭才能哀悼眼前的這個人,隻有痛哭才能發泄他心中極度的痛苦!


    因為他終於發現,眼前的這個人就是他的一切,是他的唯一。


    馬姑娘,這個平凡的女子,在困難的歲月裏,她沒有嫌棄出身貧賤的朱元璋,而是跟隨著他,為他奉獻了自己的一切,無論環境多麽險惡,情況多麽複雜,她始終遵守了自己當年的承諾。


    無論貴賤生死,永不相棄。


    在他的丈夫成為皇帝後,她仍然以愛心待人,每當朱元璋舉起屠刀時,她總是上前阻止。她用女性特有的母性和慈愛關懷和挽救了許多的人。雖然她最終也沒能把朱元璋這輛失控的車拉回軌道,但她已經做了她能做的一切事情。


    在今天,我們可以說,她是一位偉大的女性。


    生如夏花,逝如冬雪。


    人生如此,何悔何怨。


    [114]


    馬皇後的死給了朱元璋巨大的打擊,之後朱元璋在錯誤與偏激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直到他生命的終點。


    胡惟庸案件仍在進行之中,不斷有人被抓,不斷有人被殺。李善長向朱元璋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並接受了處罰,他僥幸逃脫了,但朱元璋的性格決定了李善長必定不得善終。


    在我們講述這些前,有必要先介紹一下朱元璋統治時期一個特殊群體的生活狀況,這個群體就是官吏。


    做官這個職業在任何時代都是金飯碗,但在洪武年間,官員們的命運隻能用一個字來形容——慘


    在朱元璋的時代,官員們如同生活在地獄中,這一形容是並不過分的。


    我們先來介紹一下明代官員的品級,大家知道,一品是最大的官,曆朝曆代都不乏一品的大員,威風凜凜,甚至連皇帝都要給幾分麵子。而在明代,一品文官卻幾乎成為傳說中的人物,十分稀罕。自從取消丞相製度後,朱元璋手下文官最高的級別就是各部最高長官尚書(正二品),一品不是沒有,卻隻是虛職,即太師、太傅、太保(正一品),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從一品)。除此外還有宗人令、宗正、宗人、五軍都督等職也是一品,但不是普通文官能夠得到的。


    這些職位看上去十分吸引人,卻是很難得到的,如果不是立有什麽特殊的功勞,比如打天下(名額不多,危險性極大),救過皇帝(難度高,機會少),把皇帝擺在一邊,自己操縱朝政(就那麽幾個人),除此之外,能熬到二品退休,已經是祖上燒高香了。


    二品就二品吧,文官們並不是太在乎,反正無論幾品也是要幹活的,但讓他們感到極度不公的是,有那麽一群人,什麽功勞都沒有,卻幾乎個個都是一品。


    這些人就是朱元璋的親戚。


    朱元璋自小貧困,父母死得早,對自己的親戚可謂是情深意長,他的兒子、女兒很多都被封為親王、公主,品位都是一品,親王的嫡子還是親王,其他兒子封為郡王,授一品。更有甚者,連倒插門的駙馬也是一品(從)!


    這可真是讓官員們想不開了,十年寒窗奮鬥一生,可能到頭來隻是個三四品小官,而這些人生出來就是一品、二品的大官。真是”讀得好不如長得好(駙馬),長得好不如生得好。”


    但更讓官員們難受的還在後頭,他們很快就會發現,朱元璋這個老板是很小氣的。


    [115]


    朱元璋給官員們的工資是多少呢,一品大員一年1044石米,往下遞減,正七品知縣一年隻有90石米。


    我們以知縣為例。管理一個縣的縣官一個月的工資隻是7.5石,請注意,這些收入他要拿去養老婆孩子,還有一大批人。


    明代的知縣和今天的縣長不同,那年頭知縣還兼任很多職務,他既是縣長,還是縣法院院長,檢察院檢察長,財政局長,稅務局長,工商局長,縣施工隊隊長。一個知縣管這麽多事,打賞下麵的小吏是免不了的,要不誰心甘情願給你幹活。


    他手下還有一大堆的長隨,分等級為大爺、二爺。大爺有門政大爺(看門的),稿簽大爺(簽押房磨墨的),下麵是一群二爺,包括”發審”、”值堂”、”用印”等人,這些人是知縣簽押房裏的辦公人員,此外縣的重要部門知縣都會派人去看著,知縣還會帶著自己廚師、師爺。


    這一大幫子人都是縣官的手下,全部要他養活。一個月隻有7.5石的俸祿,大家就隻好去喝西北風了。


    當官的還要迎來送往,逢年過節到處走動,俸祿是遠遠不夠的。


    可是就連這點俸祿,也打了折扣。


    洪武年間,一到發工資的時候,縣官就找人提著米袋去拿自己的工資,7.5石米(活像討飯的),還算是按時發放,到成祖時候,就隻能領到俸祿的十分之六,其餘的部分怎麽發呢——


    發鈔票


    這決不是開玩笑,不是銀兩,而是紙幣。明朝初期,紙幣通行全國,按說給紙幣也沒什麽,但我們接著往下看就會發現問題了,成祖時,十貫鈔可以換一石米,到了仁宗時候,二十五貫鈔才能換一石米。


    大家明白了吧,問題就是通貨膨脹。


    要說到紙幣的發行,還要從元朝說起,元朝很多事情辦得很糟糕,但這個紙幣政策是相當好的,製定該政策的人應該是很有水平的,其鈔票政策深刻反映了經濟規律的普遍適用性。元朝發行紙幣是以金銀為準備金的,如果沒有金銀就不發行紙幣,而且發行有定額,持有紙幣者可以隨時向朝廷換領金銀。


    這是典型的金銀本位紙幣發行製度,這個製度使用了上千年(直到二戰後布雷頓森林體係破裂才告結束)。可到了朱元璋手裏,這位仁兄對經濟不熟悉,看到元朝印鈔票可以流通,他也印。問題是他一開始印就不停,明朝初年,每年的收入隻有幾萬兩銀,可發行的紙幣卻有好幾千萬,拿著一張紙,上麵印著五千兩,就想當五千兩用?老百姓可不傻。


    說實話,官員真是可憐,俸祿已經很低,還發一堆廢紙,拿來當手紙還嫌硬。


    人不能讓尿憋死,於是種種撈錢新花樣紛紛出爐。


    [116]


    官員們主要用的是兩招,我們來介紹一下,這兩招曆史悠久,十分有名。


    折色火耗,大家可能聽說過火耗這個詞,當時交賦稅往往是實物,如穀物,絲織物等,但有時也會改征銀兩和銅錢,而熔鍛碎銀時候可能會有損耗,官府就用這個名義來征收多餘的銀兩,這些多征的賦稅就稱為火耗。


    其實到底有沒有損耗,也隻有官府自己知道,這不過是一個多收錢的借口,這一招可謂流傳幾百年,長盛不衰,比明朝的曆史還要長,一直到雍正時期,采用火耗歸公的措施,這一招才從曆史上消失。


    話說回來,這一招是官府說了算,要征多少自己規定,執行中實際操作技巧不算太高,下一招就不同了。


    這一招叫做淋尖踢斛,十分值得一提,百姓交納糧食的時候,官府是用斛來裝的,百姓將糧食放進斛裏,再稱重,計算自己完成的糧食份額。穀堆要按尖堆型裝起來,會有一部分超出斛壁,就在百姓為交完公糧鬆一口氣時,意外的事情發生了。


    官吏用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對準斛猛踹一腳!此時超出斛壁的部分穀粒會倒在地上,老百姓慌忙去撿,此時官吏會大聲叫喊:別撿,那是損耗!喂,說你呢,還撿!


    這就是淋尖踢斛,踢出的部分就是所謂糧食運輸中的損耗,這部分就成為官吏的合法收入。那麽老百姓呢,隻能回家再送糧食來。這一招最關鍵的就是踹斛這個動作


    那一踹的風情


    要知道,這一踹是很有講究的,官吏們為了這一踹苦練了很久,具體方式是有可能是先在自己家附近找顆樹,從踹樹開始,以樹幹不動,落葉紛紛為最高境界。當然也有某些人選擇踹門練習,一定要做到一腳踹開,如超過兩腳為不合格,繼續修煉。這一修煉對他們也有好處,萬一有一天不幹了,還可以轉行去入戶打劫


    在交糧這一天,官吏們準備好,一旦斛已經裝滿,便凝神屏氣,閉目深思,然後氣沉丹田,大喝一聲,部分人加十米助跑,衝到斛前,拚命一踹(不拚命不行啊,踹下來都是自己的),如果踹下來的多,就會哈哈大笑


    那麽老百姓呢,他們隻能看著自己的糧食被這些人奪走。


    請大家注意,這兩招隻是封建社會最平常的,明朝的很多名臣如三楊、李賢、徐階、張居正等人都是靠這兩招的收益養活自己的。而後來的皇帝也認可這些作為合法收入。


    雖然朱元璋的工資政策對這些行為的泛濫負有一定責任,但這並不能成為貪汙行為的借口,內因才是決定性的因素,官員們還是應該從自身上去找原因。


    大家可能會問,當時有沒有不貪這些便宜的人呢,我回答大家,確實是有的,但是他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明朝那些事兒朱元璋篇第三十章


    章節字數:47更新時間:07-0-15:5


    [117]


    隻靠俸祿過日子的人,最出名的莫過於海瑞。


    這位仁兄實在是第一號正人,他幾十年如一日,辛辛苦苦幹活,沒有什麽奢侈的享受(也沒錢),不該拿的他一分錢也不拿,上麵說的火耗和淋尖踢斛的好處他從沒有貪過。每月就靠那點俸祿過活,家裏窮得叮當響。


    他最後的官職是南京右都禦史,這是個二品官,相當於監察部部長,可以說是文官中俸祿最高的人之一了。但他家裏請不起幾個仆人,什麽事情都要自己動手,吃得也不好,長期營養不良,他死後,僉都禦史王用汲來處理後事,一進門看見海瑞的家便痛苦失聲。他想不到海瑞臨死竟然如此淒慘,家裏到處吊著舊布簾子(買不起新布),用的箱子破爛不堪,家裏人都穿著補丁衣服。用家徒四壁來形容毫不過分。


    更讓他難以置信的是,海瑞家連辦喪事的錢都拿不出來,棺材也買不起,出殯的錢還是大家湊起來的。


    這樣的人在朱元璋時代也有,如當時的宏文館學士羅複仁,為人十分老實,家裏很窮,但朱元璋對他仍不放心,有一天跑去他家裏看,羅複仁買不起好房子,他隻能在郊區買了間破房子度日。朱元璋東拐西拐,終於找到了地方,見兩間破瓦房外,有一個人正提著桶刷牆。朱元璋見此人灰頭土臉,粉跡滿麵,以為是給羅複仁幹活的民工,便問他:”羅複仁住在這裏嗎?”


    沒想到,刷牆的這位聽到有人問他,回頭一看,大驚失色,慌忙跑過來跪拜,說道”我就是羅複仁!”


    朱元璋這才看清他的臉,原來這個人真是羅複仁,再看他的打扮,一手拿著刷子,一手提著桶,衣衫襤褸,和叫花子沒什麽區別,頓時哭笑不得。半天憋出一句話:”你怎麽住這樣的房子?”


    羅複仁賠笑著說:”臣家窮,隻能將就了。”


    朱元璋過意不去的說:”你這麽有學問的人怎能住這樣的房子。”便賜給他一所大宅院。


    羅複仁算是清貧了,但畢竟他的官位不高,還有比他厲害的。


    在六部中,以吏部(人事部)的地位最為重要,吏部尚書(部長)吳琳為官清廉,後退休回家,朱元璋派使者去打探他的近況,使者到吳琳家鄉,考慮到他當過大官,應該有很大的房子,便去尋找。但轉了一圈,沒有見到什麽大房子,他便在路邊找到一個正在插秧的老農,問道:”請問吳尚書住在哪裏啊?”


    誰知那老農抬頭對他說:”我就是吳琳,有啥事兒?”


    使者十分感動,便將此事回報朱元璋,朱元璋聽後也十分感慨。


    這些人無疑都是優秀典型,但有他們這樣高的道德修養的人實在不多。


    [118]


    除去工資製度外,明朝時候的休假製度也有必要介紹一下,讓我們看看古人的假期都是怎麽休的。


    先說老祖宗漢朝吧,他們實行的是五天一休製,也就是幹五天休息一天,可不是休息星期六或者星期天,而是輪到哪天休哪天,這一天還有個名字叫”休沐”,在這一天,官員們可以回家,這樣看來漢朝的待遇還是不錯的。


    隋唐時期,改成了十天休息一次,稱成”旬休”,好像待遇比漢朝差了不少,實際上不是這樣的,在隋唐時期,已經有了今天黃金周的概念,他們每逢新年、冬至會休息七天。這七天時間是帶薪假期。除此之外,能想得出來的理由也可以休假,除了我們日常的端午、中秋、重陽外,還有皇帝的生日(由於皇帝經常變,所以這一個假期也經常變),讓人吃驚的是連如來佛祖的生日、老子的生日,孔子的生日也都放假,估計當年要是基督教傳播廣泛,上帝的生日也要算在裏麵。


    宋朝待遇稍微差點,但是一年假期還是有個幾十天的。


    到了元朝,情況發生了變化。在元朝統治者看來,生命在於運動,工作就是休息,什麽旬休,大休都沒有了,大家以工作為重,一年隻有十幾天休息。


    終於位置傳到了朱元璋的手裏,這位仁兄的工作精神我們已經介紹過了,他認為,給你們發工資,讓你們管事已經很優待了,當年老子連飯都吃不飽,還休息?


    有的官員提出要恢複前朝的休假製度,被朱元璋駁了回去,然後朱元璋規定了休假的製度,倒還真是簡單易行,一年休息三天!分別是過年、冬至、本人朱元璋的生日。


    還想休幾十天,小子們還沒睡醒吧!


    但實際實施後出現很多問題,比如兩地分居問題,子女教育問題(是客觀存在的)都無法解決,於是後來規定從1月起放寒假,為期一個月,才算解決了部分問題。


    如前所述,由於這些製度的規定,朱元璋和官員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而官員們為了自己的利益,必然要違反朱元璋的這些法典,而朱元璋也不會允許這些事情的發生。這些矛盾累積到一定時候,就會爆發。


    一幕曆史劇就此開演


    [119]


    朱元璋肅貪


    在所有的惡行中,朱元璋最憎惡貪汙,這也是可以理解的,每當他想起那本該發給自己父母的賑災糧食被官吏貪汙,導致父母餓死的情景,就會忍不住咬牙切齒,這些人個個該殺!


    他要創造一個真正純淨的王朝,一個官員們人人清廉、百姓安居樂業的王朝。所以他盡一切努力去實現這個夢想。


    可是夢想不一定會成為現實


    洪武二年,朱元璋曾經對他的大臣們說過這樣一番動感情的話:”從前我當老百姓時,見到貪官汙吏對民間疾苦絲毫不理,心裏恨透他們,今後要立法嚴禁,遇到有貪官敢於危害百姓的,決不寬恕!”


    朱元璋是說到做到的,他頒布了有史以來最為嚴厲的肅貪法令:貪汙60兩以上銀子者,立殺!


    即使在開國之初,60兩銀子也不是什麽大數目,這個命令顯示了朱元璋肅貪的決心。


    為了增加震懾力度,朱元璋還設置了一項駭人聽聞的政策。


    自唐宋以來,政治製度、機構設置多有不同,但縣衙的布局是差不多的,都有大門、戒石、鼓樓、二門這些結構,但在明朝卻在大門和二門之間多設置了一個土地祠。此土地祠切不可晚上去看,著實嚇人。


    這個土地祠是幹什麽用的呢,不要吃驚,這個地方是剝皮用的,剝的就是人皮。


    原來朱元璋命令官員貪汙處死後,還要把貪官的皮剝下來,然後在皮內塞上稻草,做成稻草人,並掛於公座之旁,供眾人參觀。這個稻草人不是用來嚇唬鳥的,而是用來威懾貪官的。


    較早享受到這一高級待遇的是朱元璋的老部下朱亮祖,這位朱亮祖是赫赫有名的開國大將,立有大功,被封為永嘉候(侯爵),鎮守廣州,可謂位高權重。但此人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驕狂。


    當時的番禺縣(今廣州番禺區)縣令叫道同,是一個很清廉的官員,由於執法嚴厲,與當地的土豪劣紳發生了矛盾。這些土豪吃了虧又拿道同沒辦法,便拉攏朱亮祖,希望他為自己出頭。頭腦簡單的朱亮祖收了好處,居然就答應了。


    此後,朱亮祖多次與道同發生矛盾,幹涉道同的正常執法,還派黑社會暗中設伏,打了道同一頓。但道同並未屈服,與朱亮祖進行著不懈的鬥爭。


    雙方矛盾一步步升級,終於達到頂點。道同抓住了惡霸羅氏兄弟,朱亮祖竟敢動用軍隊包圍縣衙,強行將人犯給搶了出來。並且還向皇帝上本,彈劾道同一大堆罪狀。


    道同終於忍無可忍,也隨後向皇帝遞送奏章說明情況,但他忘記了朱亮祖有他不具備的優勢——快馬。


    道同派人送奏章的馬是驛站的馬,而朱亮祖使用的是軍馬,朱亮祖也料到道同會告狀,於是他派人挑最好的馬,飛快的趕到京城,狠狠地告了道同一狀。朱元璋是個頭腦容易發熱的人,一看了朱亮祖的告狀信,就立馬派人去斬殺道同。


    就在朱元璋發出命令後不久,道同的奏章就到了,朱元璋一對照就發現了問題,連忙派人去追,然而已經來不及了,朱亮祖就這樣殺掉了道同。


    道同為官清廉,家裏沒有錢,他死前最擔心的就是自己的母親無人供養,便委托好友贍養他的母親,然後從容就死。


    他被殺時,無數百姓前來送行


    公道自在人心


    朱亮祖得意洋洋,自己終於鬥倒了道同,他和那些土豪惡霸可以高枕無憂了。


    [10]


    話雖如此,但朱亮祖仍然有些不安,他跟隨朱元璋打過仗,深知此人要麽不做,要麽做絕的性格。不過道同隻不過是個小小的知縣,而自己卻是開國大將,禦封侯爵,想來朱元璋不會為了一個芝麻官對自己下手的。


    朱亮祖的估計似乎是對的,過了一段時間,始終未見朱元璋有何反應,他終於安心了。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當大理寺的官員手持朱元璋的手諭來抓他時,朱亮祖才會那樣的吃驚。他雖然手下有兵,卻還沒有神經錯亂到敢於朱元璋對抗。他十分老實的把自己的兵權交出,和大理寺的官員一起前往京城請罪。


    然而大理寺的官員並不急於上路,卻詢問他:”你的兒子朱暹呢?”


    這下朱亮祖驚呆了,他明白這句話的含義。


    因為朱元璋的人生哲學正是:要麽不做,要麽做絕


    一路上,朱亮祖還存有幻想,他認為自己勞苦功高,隻不過殺了一個知縣,朱元璋最多是責罰一下他而已,並不會殺他。


    但現實和想像總是有差距的。


    洪武十三年(公元180)九月初三,朱亮祖與長子朱暹被押到了朱元璋的麵前,朱元璋沒有跟他廢話,充分發揮了自己動手的精神,上來就用鞭子抽了朱亮祖。侍衛們一看皇帝親自上陣,士氣大振,在得到朱元璋默許後,紛紛開始動手。朱亮祖與他的兒子朱暹就這樣被活活鞭死。


    ”鞭死”二字,細細品位,實在讓人膽寒。


    殺掉朱亮祖和朱暹後,朱元璋下令將參與此事的惡霸全部殺死。他念及朱亮祖有功,給他留了全屍,但其他人就沒有這麽好運氣了,朱暹等人的皮都被剝了下來,懸掛在鬧市,供眾人參觀,以為後世警戒。


    朱元璋對這件事情的處理讓很多官員膽戰心驚。而朱亮祖也在無意中創造了一個記錄:他是第一個被當廷打死的大臣。


    不過他並不是最後一個。此後,當廷打死大臣這一明朝獨特的現象就此延續了下去。終明一朝,很多直言大臣都被這種極端的刑罰打掉了性命。


    此後,朱元璋對待貪官汙吏的態度越來越嚴厲,他創造了一個以往封建統治者想都不敢想的政策,即規定普通百姓隻要發現貪官汙吏,就可以把他們綁起來,送京治罪,而且路上各檢查站必須放行,如果有人敢於阻擋,不但要處死,還要株連九族!這在中國法製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但這一政策的操作性不強,明代的實施者並不多。


    與這種群眾檢舉揭發相比,朱元璋肅貪的主要線索來源是他的耳目,也就是我們上麵介紹過的檢校。這些人遍布全國各地,一旦發現官員有貪贓枉法等問題即可上奏,而朱元璋也拿出了玩命的精神,即使情報送到京城已經是半夜,他也會立刻起床接見。


    甚至有的貪官今天剛收紅包,第二天就會有紀檢官員來找他,並將他抓回論罪。其效率不可謂不高。


    朱元璋使用了這麽多的手段,自己也全力配合,按說貪汙行為應該絕跡,然而情況遠沒有他想像的那麽簡單。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當年明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當年明月並收藏明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